授銜時,這22位將領都不是正兵團級,為何能被授予上將軍銜

2020-12-22 騰訊網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五五授銜時,主要參考標準是1952年的全軍將領的級別劃分。根據這次級別劃分,開國上將對應的級別應該是正兵團級。在38名正兵團級將領中,有35位被授予上將軍銜,其他三位中,徐立清中將是主動要求降銜,否則的話也是上將,而許光達和王樹聲甚至是大將軍銜。所以說,正兵團級別,是開國上將的一個重要標準。

但是在57位開國上將中,卻有多達22位並非正兵團級幹部,這是為什麼呢?首先來說說兩位無軍隊級別者:烏蘭夫和閻紅彥。烏蘭夫是蒙軍司令員和政委,是內蒙古獲得解放的頭號功臣,而且他在解放戰爭中還派軍隊前往東北助戰,為東北的解放出了不少力,可以說,烏蘭夫無論級別還是貢獻,都是完全夠得上開國上將的,雖然當時不再擔任軍職,無軍隊級別,但依然被授予上將,是非常正常的現象。

閻紅彥是西北紅軍的代表,紅軍時期就做過軍長,西北紅軍在革命中貢獻很大,肯定要有一位代表當上將的,授銜時,閻紅彥雖然已經不再擔任軍職,也是破格被授予了上將軍銜,也是無可厚非的。

另外說說19位副兵團級上將。副兵團級將領,對應的軍銜應該是中將,但是貢獻特別突出的,則授予上將軍銜,我們看看這十九位副兵團級上將的情況吧。

周純全,紅軍時期是鄂豫皖蘇區政工戰線的代表人物,解放戰爭時期又是東野傑出的後勤工作者,兩個履歷都有很大的代表性,最終授上將實至名歸。陳再道,紅四方面軍的一員虎將 ,做過紅四軍副軍長、軍長、中野縱隊司令員、河南軍區司令員,資歷老,戰功突出,是憑藉百戰之功得到的上將軍銜,實至名歸。

彭紹輝,出身於平江起義系統,是彭老總的一員愛將,戰功極為突出,紅軍時期在紅五軍、紅三軍團,解放戰爭時期在一野,都有著名將之名,授予上將實至名歸。陳伯鈞、李天佑、洪學智、唐亮等人也都是前期資歷極高,後期戰功突出的名將,最終授予上將也是毋庸置疑的。

而楊至誠則是後勤戰線上的傑出人物,周桓擅長策反、兵運工作,解放戰爭時期策動曾澤生、鄭洞國等國軍將領起義,為東北的解放立下了汗馬功勞,是特別戰線上的傑出代表,授予上將也是毋庸置疑的。

可以說,大部分副兵團級上將,都是前期資歷高,後期級別夠,革命歲月中功勞大,完全符合上將的標準。而在革命軍隊中資歷相對較低的上將有韓先楚、劉震和呂正操,他們為何也被授予上將軍銜呢?

韓先楚和劉震在長徵開始時都是連級幹部,倆人曾經在一個班做戰士,屬於基層指戰員,級別確實不高。當時他倆一個班時,他們的班長叫做陳先瑞,長徵中在陝南堅持遊擊戰,曾被主席稱為「陝南王」,即使如此,陳先瑞授銜時也只是中將軍銜,也就是說,按照資歷來說,韓先楚和劉震最多都是中將的級別。

但這兩位在長徵結束後卻迅速崛起,展現了他們出色的能力。韓先楚抗戰前做到了師長,劉震則是師政委。抗日戰爭時期,韓先楚展現了自己出色的軍事能力,做到了旅長,解放戰爭時期更是在東北揚名立萬,將東野三縱帶成了旋風部隊。

韓先楚指揮過解放海南島和抗美援朝時期的漢江南岸阻擊戰,軍事指揮藝術鬼神莫測,擅長突擊迂迴,長途奔襲,運動穿插,是一位軍事能力相當過硬的將領。授銜時,韓先楚作為副兵團級幹部,被主席親自點名授上將軍銜,憑藉他的赫赫戰功的確是實至名歸的。

劉震在抗日戰爭時期轉任軍事幹部後,也很快顯示了自己出色的能力,尤其是解放戰爭中,他帶領的39軍是四野最能打的部隊之一。最終授銜時,韓先楚、劉震雖然資歷不夠,但是戰功實在太突出了,授予上將軍銜,沒人可以質疑,也沒任何異議。

另一位是呂正操,呂正操是抗日戰爭時期率領東北軍一個團參加革命的,對當時的八路軍可謂是雪中送炭一般的幫助,擔任冀中軍區司令員期間,呂正操率部取得了一系列反掃蕩戰鬥的勝利,解放戰爭時期又進軍東北,擔任過東北民主聯軍的副司令員,雖然沒有紅軍時期的履歷,但後期勞苦功高,級別也足夠,最終被授予上將軍銜,也是無可置疑的。

賀炳炎,是上將中唯一的準兵團級。那是因為他是湘西紅軍的代表,又是一野的第一軍軍長,作為湘西紅軍代表和一野戰將的雙向代表,最終破格授予上將軍銜,有著很大的象徵意義,也是實至名歸的。

感謝您的閱讀,敬請繼續關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授銜時,有22位將領都不是正兵團級,為何還能被授予上將軍銜?
    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決定:按照這一級別劃分,開國將軍的相應級別應為正軍級。正兵團一級的38名將領中,35名為上將,其餘三名中將,徐立清中將主動要求降銜,否則就是上將,而許光達和王樹聲甚至連大將軍銜都沒有。因此,兵團的級別,是衡量陸軍將軍的重要標準。
  • 五五授銜時,哪些正兵團級幹部未獲得上將軍銜
    其中只有第三等——一級正兵團級才能完全授上將軍銜,二級副兵團級上將和中將各半,三級準兵團級應為中將。 授銜名單公布後,人們發現,有5名1952年定為正兵團級的幹部沒有獲得上將以上軍銜。 這是怎麼回事呢? 先說說比較出名的——徐立清。
  • 起義將領3人被授予上將,傅作義功勳卓著卻未獲授銜,這是為何?
    1955年大授銜時,有3098位起義軍官被授予了軍銜。在這3098位被授予軍銜的軍官中,被授予將官的有10人,其中有三位將領被授予上將軍銜,這在當時反映很大,彰顯了新中國領袖們廣闊的胸襟。被授予上將軍銜的三位將領是陶峙嶽、陳明仁和董其武。
  • 開國授銜的57位上將中,都有哪些人授銜過高了
    在1955年的授銜儀式上,共有55位開國將軍被授予了上將軍銜。1956年1月,王建安被補授上將軍銜,1958年2月,李聚奎被補授上將軍銜,這樣,開國上將的名單增加到57人。開國的這57位上將都是功勳卓著的開國名將,他們為新中國的建立所作出的貢獻,足以彪炳史冊。那麼,在這57位傑出的開國將領中,有哪些人的授銜過高了呢?
  • 授銜時,二野司令部八位高級將領,分別授予什麼軍銜
    那麼,二野司令部八位高級將領都是誰?他們在授銜時的軍銜又是什麼呢?且聽本人一一道來。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帥,原本是川軍熊克武的部下,在舊軍隊中就表現不俗,有著「川中名將」的稱號。後來,劉帥離開舊軍隊參加革命,並前往蘇聯伏龍芝軍校充電,系統地學習了先進軍事理論,遂成為人民軍隊中傑出的軍事家。
  • 授銜時,一野司令部八位高級將領,分別授予什麼軍銜
    那麼,第一野戰軍司令部八位高級將領,五五授銜時分別授予什麼軍銜呢?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彭總,在解放戰爭中臨危受命,率部在連續擊敗胡宗南,穩住了西北的局勢。自榆林戰役、沙家店戰役後,我軍開始在西北戰場轉入戰略反攻,牢牢掌控了西北戰場的主動權,將胡宗南、馬家軍打得狼狽不堪,一敗塗地,最終順利解放了大西北。1955年,彭老總被授予元帥軍銜。
  • 1955年授銜時,他僅是軍級幹部,為何能贏得上將頭銜?
    1955年,新中國軍隊正式實行軍銜制,並且進行了一次全軍大授銜,當時評定軍銜的主要依據也是根據幹部在軍隊中的級別以及戰功,一般來說,兵團司令員級別大部分可以被評為上將,兵團副司令員如果資歷深也能被授予上將軍銜。
  • 授銜時,這五位擔任過野戰軍副司令員的將領,為何沒有授予軍銜
    授銜時,四大野戰軍的司令員全部授予元帥軍銜(不算代司令員粟裕),而副司令員的授銜情況卻頗為不同。五五授銜時,擔任過四大野戰軍副司令員的將領們一半都是大將或上將軍銜(不算兼任的陳老總),粟裕、張雲逸、肖勁光都是開國大將,而張宗遜、呂正操則是開國上將。但是我們發現,趙壽山、先念同志、高同志、李運昌、周保中五位將領都沒有授予軍銜,這是為什麼呢?讓我們先來看看他們的資歷。
  • 1952年評定軍隊級別,將全軍將士劃為24級,分別授予啥軍銜
    第二等第二級:軍委委員級。開國將帥中,位於這一級別的共有八位,分別是:粟裕、徐海東、黃克誠、羅瑞卿、肖勁光、張雲逸、譚政和陳賡。這一級別的將領,在1955年全部被授予大將軍銜,十大大將中佔據了八席,他們全部位列人民軍隊36位軍事家之中,資歷、貢獻都是出類拔萃的。第三等第一級:正兵團級。
  • 同為縱隊司令,為何有的將領授予大將,有的僅授予少將
    擔任過縱隊司令員的將領,無一不是軍事能力十分傑出的名將,他們,也是人民軍隊中的中流砥柱。而到了五五授銜時,擔任過縱隊司令員的將領的軍銜卻各不相同,上到大將,下到少將都有,這是為什麼呢?授予大將軍銜的縱隊司令有陳賡、許光達兩人。解放戰爭初期,陳賡和許光達作為中野和西野的縱隊司令,也是兩個野戰軍最能打的名將。
  • 授銜時,人民軍隊十位最傑出的參謀長,分別授予啥軍銜
    王爾琢如果能活到五五授銜,起碼也得是大將軍銜。 第八位:閻揆要。閻揆要出身於西北軍系統,大革命時期以及土地革命戰爭前期,主要在西北軍中從事兵運活動,策動了不少舊軍隊參加革命,為西北根據地的建立壯大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解放戰爭時期,閻揆要是西北野戰軍參謀長,協助彭老總指揮了西北戰場上的一系列勝仗,功勳卓著。
  • 57位開國上將,為何有兩位是後來單獨授予的?他們分別是誰?
    新中國成立後,我軍首次實行軍銜制,共有57人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這些開國上將,大部分都是正兵團級將領,資歷和戰功極高。但很少有人知道,1955年授銜時,只有55人被授予開國上將,還有兩位是在1956年、1958年單獨授予的,這是為何呢?這兩人又是誰?我們接著往下看。
  • 解放戰爭時期,軍長級別的將領眾多,為何這七位軍長是上將軍銜
    當時,改編後的部隊共有16個兵團,每個兵團是三個軍,那樣的話,在解放戰爭時期,我黨擁有48個軍(不包括起義部隊,或者各野戰軍直屬隊)。 48位軍長都是我黨能徵善戰之將,他們都在革命戰爭年代經歷了十年國共內戰,亦稱第二次國民革命戰爭。八年抗戰時期,三年解放戰爭時期。可以說是九死一生,才活到新中國成立。
  • 參加人民軍隊的26位東北軍將領,都授予啥軍銜
    在五五授銜時,有25位出身東北軍的將領被授予將軍軍銜,他們分別是上將呂正操、中將萬毅、少將解方、張學思、陳銳霆、賈陶、沙克、封永順、趙東寰、於權伸、趙承金、高存信、李覺、徐明、宋學飛、金振鍾、張志毅、楊有山、張加洛、羅文、紀亭榭、管松濤、郭維城、王振乾和江潮。
  • 55年授銜時,四野18位軍長7位授上將,為何三野軍長大多是中將?
    那些曾經為國家拋灑熱血的英雄們,國家為他們授予軍銜,作為最大的榮譽獎勵。我們都知道當時在授銜儀式上出現,開國十大元帥,開國十大大將等,總共授勳人數達到千人,在4大野戰部隊中,第4野戰部隊18位軍長中,獲得上將軍銜的就有7人,而第3野戰部隊中16個軍長中有10位中將,3位少將,還有3位將領沒有授軍銜。為什麼同樣戰功赫赫的野戰部隊,差距竟然這麼大呢?本期暴走大歷史為您獨家揭秘。
  • 1955年首次授銜,有四位將軍不滿,他們是誰?最終為何接受?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授銜時。這是在授銜的時候,主席的感慨。1955年的授銜,是新中國成立後的首次授銜。這次授銜典禮上,有上千位解放軍的將領被授予開國將軍軍銜,這是讓人高興的事情。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將軍都滿意的,有四位將軍就表示了自己的不滿。他們或是讓上級幫助自己說情,又或是吵鬧,但最終,他們還是接受了自己的軍銜,這是為何?這四位將軍就是許世友、王近山、王必成,還有就是鍾偉將軍。
  • 我軍最早指揮兵團級作戰單位的七位名將,日後獲得什麼軍銜
    但因為許世友在濟南戰役後因病離職,未能參加解放戰爭之後的戰役,所以在五五授銜時只被授予了上將軍銜。陳士榘獨當一面的時間比許世友還要早。早在山野與華中野戰軍合併時,陳士榘就提出了分兵東西進擊的戰術來進行宿北戰役,獲得了陳老總的支持。於是陳士榘於唐亮便率領山野第一縱、第八師自東向西進攻。這次戰役我軍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殲敵兩萬多人,全殲國軍第69師,陳士榘自然是功不可沒的。
  • 起義上將董其武為何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
    1955年1月,中央軍委下發《關於評定軍銜工作的指示》,以軍隊幹部1952年評定級別為主要依據,參照《編制軍銜》規定,從「德、才、資」三個方面進行全面衡量,規定了正兵團級以下各級軍隊級別與上將以下各級軍銜的比照標準。標準規定,「正兵團級,多數可評為上將」。
  • 人民軍隊先後成立過53個縱隊,縱隊司令員後來授予啥軍銜
    這一部分將領在授銜時的職務,已經遠遠高過正軍級,在1952年的級別評定為,都是正兵團級幹部,所以在授銜時大部分都被授予了上將軍銜。再比如許光達大將,從解放戰爭初期的縱隊司令做到了兵團司令員,建國後又擔任人民軍隊的裝甲兵司令員,雖然在1952年被評定為正兵團級,但憑藉裝甲兵司令員的身份依然被授予了大將軍銜。
  • 授銜時,為何有五位曾經的「野戰軍副司令員」,沒有被授予軍銜?
    在授銜時,四大野戰軍司令員均為元帥,而副將軍授銜則略有不同。「五五」期間,曾任四大野戰軍副司令員的將領有半數為大將或上將,粟裕、張雲逸、肖勁光為開國大將,張宗遜、呂正操為上將。但我們發現,趙壽山、先念、高、李運昌、周保中等五位將軍都沒有被授予將軍軍銜,原因何在?首先來看一下他們的資質條件。在這些人中,趙壽山參加革命最晚,解放戰爭時期才加入人民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