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五五授銜時,主要參考標準是1952年的全軍將領的級別劃分。根據這次級別劃分,開國上將對應的級別應該是正兵團級。在38名正兵團級將領中,有35位被授予上將軍銜,其他三位中,徐立清中將是主動要求降銜,否則的話也是上將,而許光達和王樹聲甚至是大將軍銜。所以說,正兵團級別,是開國上將的一個重要標準。
但是在57位開國上將中,卻有多達22位並非正兵團級幹部,這是為什麼呢?首先來說說兩位無軍隊級別者:烏蘭夫和閻紅彥。烏蘭夫是蒙軍司令員和政委,是內蒙古獲得解放的頭號功臣,而且他在解放戰爭中還派軍隊前往東北助戰,為東北的解放出了不少力,可以說,烏蘭夫無論級別還是貢獻,都是完全夠得上開國上將的,雖然當時不再擔任軍職,無軍隊級別,但依然被授予上將,是非常正常的現象。
閻紅彥是西北紅軍的代表,紅軍時期就做過軍長,西北紅軍在革命中貢獻很大,肯定要有一位代表當上將的,授銜時,閻紅彥雖然已經不再擔任軍職,也是破格被授予了上將軍銜,也是無可厚非的。
另外說說19位副兵團級上將。副兵團級將領,對應的軍銜應該是中將,但是貢獻特別突出的,則授予上將軍銜,我們看看這十九位副兵團級上將的情況吧。
周純全,紅軍時期是鄂豫皖蘇區政工戰線的代表人物,解放戰爭時期又是東野傑出的後勤工作者,兩個履歷都有很大的代表性,最終授上將實至名歸。陳再道,紅四方面軍的一員虎將 ,做過紅四軍副軍長、軍長、中野縱隊司令員、河南軍區司令員,資歷老,戰功突出,是憑藉百戰之功得到的上將軍銜,實至名歸。
彭紹輝,出身於平江起義系統,是彭老總的一員愛將,戰功極為突出,紅軍時期在紅五軍、紅三軍團,解放戰爭時期在一野,都有著名將之名,授予上將實至名歸。陳伯鈞、李天佑、洪學智、唐亮等人也都是前期資歷極高,後期戰功突出的名將,最終授予上將也是毋庸置疑的。
而楊至誠則是後勤戰線上的傑出人物,周桓擅長策反、兵運工作,解放戰爭時期策動曾澤生、鄭洞國等國軍將領起義,為東北的解放立下了汗馬功勞,是特別戰線上的傑出代表,授予上將也是毋庸置疑的。
可以說,大部分副兵團級上將,都是前期資歷高,後期級別夠,革命歲月中功勞大,完全符合上將的標準。而在革命軍隊中資歷相對較低的上將有韓先楚、劉震和呂正操,他們為何也被授予上將軍銜呢?
韓先楚和劉震在長徵開始時都是連級幹部,倆人曾經在一個班做戰士,屬於基層指戰員,級別確實不高。當時他倆一個班時,他們的班長叫做陳先瑞,長徵中在陝南堅持遊擊戰,曾被主席稱為「陝南王」,即使如此,陳先瑞授銜時也只是中將軍銜,也就是說,按照資歷來說,韓先楚和劉震最多都是中將的級別。
但這兩位在長徵結束後卻迅速崛起,展現了他們出色的能力。韓先楚抗戰前做到了師長,劉震則是師政委。抗日戰爭時期,韓先楚展現了自己出色的軍事能力,做到了旅長,解放戰爭時期更是在東北揚名立萬,將東野三縱帶成了旋風部隊。
韓先楚指揮過解放海南島和抗美援朝時期的漢江南岸阻擊戰,軍事指揮藝術鬼神莫測,擅長突擊迂迴,長途奔襲,運動穿插,是一位軍事能力相當過硬的將領。授銜時,韓先楚作為副兵團級幹部,被主席親自點名授上將軍銜,憑藉他的赫赫戰功的確是實至名歸的。
劉震在抗日戰爭時期轉任軍事幹部後,也很快顯示了自己出色的能力,尤其是解放戰爭中,他帶領的39軍是四野最能打的部隊之一。最終授銜時,韓先楚、劉震雖然資歷不夠,但是戰功實在太突出了,授予上將軍銜,沒人可以質疑,也沒任何異議。
另一位是呂正操,呂正操是抗日戰爭時期率領東北軍一個團參加革命的,對當時的八路軍可謂是雪中送炭一般的幫助,擔任冀中軍區司令員期間,呂正操率部取得了一系列反掃蕩戰鬥的勝利,解放戰爭時期又進軍東北,擔任過東北民主聯軍的副司令員,雖然沒有紅軍時期的履歷,但後期勞苦功高,級別也足夠,最終被授予上將軍銜,也是無可置疑的。
賀炳炎,是上將中唯一的準兵團級。那是因為他是湘西紅軍的代表,又是一野的第一軍軍長,作為湘西紅軍代表和一野戰將的雙向代表,最終破格授予上將軍銜,有著很大的象徵意義,也是實至名歸的。
感謝您的閱讀,敬請繼續關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