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授銜時,哪些正兵團級幹部未獲得上將軍銜

2020-12-07 騰訊網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大家都知道,1955年,我軍首次對全體有軍職的軍隊幹部進行授銜,史稱「五五授銜」。此次授銜,全軍共有60餘萬名幹部獲得了準尉以上軍銜。其中:元帥10名;大將10名;上將57名(含1956年和1958年補授);中將177名(含1956年和1958年補授);少將806名(含1956年和1958年補授),大校軍銜1266人。

按1955年1月23日軍委發布的《關於評定軍銜工作的指示》有關規定,評定軍銜主要以1952年軍隊幹部評定級別為依據。其中只有第三等——一級正兵團級才能完全授上將軍銜,二級副兵團級上將和中將各半,三級準兵團級應為中將。

授銜名單公布後,人們發現,有5名1952年定為正兵團級的幹部沒有獲得上將以上軍銜。

這是怎麼回事呢?

先說說比較出名的——徐立清。

徐立清,安徽金寨人,讀過四年私塾,1929年8月參加紅軍,1931年春任紅四軍十一師政治部組織科科長,從此一直從事軍隊政治工作。紅軍時期歷任紅4軍11師政治部組織科科長、第32團政治處主任、第12師政治部主任、紅四軍政治部主任、紅四方面軍總衛生部政治委員等職,並參加了西路軍,西路軍失敗後帶領千餘名傷病員在祁連山堅持遊擊鬥爭,後輾轉找到援西軍。

抗戰爆發後調任冀南東進縱隊政治委員、第129師政治部組織部部長、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新編第4旅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西北野戰軍政治部主任、6縱政委、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政委等職。解放後調任軍委總政治部總幹部部常務副部長,分管授銜工作。

按上將的任職資歷:紅軍師級幹部、八路軍旅級幹部、解放軍兵團級幹部。徐立清是符合條件的。但由於徐立清是五五授銜具體工作的負責人,為了避嫌,遂主動向上級申請降銜,從上將降為中將,徐立清也是唯一一位正兵團級中將。

第二個說說同樣在西北野戰軍的王世泰。

王世泰,陝北紅軍創始人之一,陝西洛川人,早年協助劉志丹、謝子長從事陝西地下工作,22歲時加入陝甘遊擊隊,從班長一直做到紅軍團長,後升任陝北省委軍事部長。抗日戰爭爆發後奉命留守陝甘寧邊區,任陝甘寧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員、警三旅政委。解放戰爭時期,原陝北紅軍改編為西北野戰軍第四縱隊,王世泰任司令員。1949年6月任第二兵團政委。建國後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甘肅軍區政委、甘肅省副主席,1952年調任鐵道部任副部長。

從任職資歷上看,王世泰是符合上將條件的,1952年定全軍幹部級別時依然是正兵團級,作為陝北紅軍代表,授予上將軍銜並無不可。

實際上授銜前夕定上將人選,總政治部上報的陝北紅軍代表共有兩人,一個是閻紅彥,一個就是王世泰。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帥在審閱名單時,又把王世泰給塗掉了,這是為何?

這與西野四縱在解放戰爭中的表現有關,特別是1948年4—5月的西府隴東戰役,四縱總體不及預期。在整個西北戰場,四縱的戰績在西北野戰軍幾個縱隊中也不是特別突出。因此老帥們經過認真討論,決定只保留二野出身的閻紅彥作為陝北紅軍代表,授予上將軍銜。

第三個說說陶鑄、李井泉。

陶鑄大家都很熟悉了,湖南祁陽人,畢業於黃埔五期,但他革命生涯的起點卻是在福建,先後在福州和廈門、漳州從事7年地下工作,並協助組建了閩南和閩東遊擊隊,可以說是文武雙全了。抗戰時期奉調湖北,開闢鄂中遊擊區,並協助李威創立鄂豫挺進隊,即後來的新四軍第五師。1940年回到延安,任總政治部秘書長,主持後方政治部日常工作,解放後擔任中南軍區政治部主任,並代理廣西省委書記,全權負責廣西剿匪戰役,後任廣東省委書記兼華南軍區政治委員,1952年定為正兵團級。

李井泉,大家也很熟悉,江西臨川人,1927年8月組織農民暴動隊伍參加南昌起義南下部隊,堅持在海陸豐根據地打遊擊,1930年夏進入中央蘇區,擔任主席的秘書——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政委辦公室秘書長,後調到野戰部隊,任紅軍師政委。一、四方面軍會師後,調紅四方面軍工作。1936年7月,紅二方面軍正式組建,李井泉改任紅二方面軍第四師政治委員。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一二○師三五八旅政治委員、大青山騎兵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率部開闢了包括綏南、綏中、綏西地區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1945年7月任晉綏野戰軍政治委員兼晉綏軍區政治委員。1949年赴四川,任川西區黨委書記兼行政公署主任、軍區政委,四川省委書記兼省軍區政委、西南局第一書記兼成都軍區政委。1952年定為正兵團級。

按照任職資歷和歷史資歷,陶鑄和李井泉授予上將軍銜是合適的,特別是當時陶鑄和李井泉還兼任軍區政委,身上還有軍職。實際上最初總政治部上報的上將人選是有李井泉和陶鑄的。但由於最後經過權衡,原定22名大將人選被壓縮到10人,張宗遜等12名預授大將人選調整到上將,導致上將人數增加。經過上級的再次醞釀,決定兼職政治委員不再授予上將軍銜,陶鑄和李井泉因此和上將軍銜失之交臂。

最後說說高克林。前面幾位知名度大一些,高克林就比較鮮為人知了。

高克林,陝西渭南人,是陝西團組織創始人之一,早年在西北軍和陝軍、抗日同盟軍、東北軍從事地下工作。抗戰爆發後歷任陝甘寧邊區黨委秘書長、120師大青山騎兵大隊政委等職,為開闢塞外根據地立下了汗馬功勞。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授銜時,這22位將領都不是正兵團級,為何能被授予上將軍銜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五五授銜時,主要參考標準是1952年的全軍將領的級別劃分。根據這次級別劃分,開國上將對應的級別應該是正兵團級。
  • 開國授銜的57位上將中,都有哪些人授銜過高了
    在1955年的授銜儀式上,共有55位開國將軍被授予了上將軍銜。1956年1月,王建安被補授上將軍銜,1958年2月,李聚奎被補授上將軍銜,這樣,開國上將的名單增加到57人。開國的這57位上將都是功勳卓著的開國名將,他們為新中國的建立所作出的貢獻,足以彪炳史冊。那麼,在這57位傑出的開國將領中,有哪些人的授銜過高了呢?
  • 授銜時,有22位將領都不是正兵團級,為何還能被授予上將軍銜?
    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決定:按照這一級別劃分,開國將軍的相應級別應為正軍級。正兵團一級的38名將領中,35名為上將,其餘三名中將,徐立清中將主動要求降銜,否則就是上將,而許光達和王樹聲甚至連大將軍銜都沒有。因此,兵團的級別,是衡量陸軍將軍的重要標準。
  • 八路軍的各級指戰員,在五五授銜時分別是啥軍銜
    後期的旅長眾多,團長更是算不上高級指揮官了,所以筆者在這裡就只介紹抗戰初期八路軍剛組建時的幾位團長吧。115師下轄兩個旅,每旅轄兩個團,再加上獨立團,一共有五個團,團長分別是楊得志、李天佑、張紹東、陳錦繡、楊成武。
  • 我軍最早指揮兵團級作戰單位的七位名將,日後獲得什麼軍銜
    許世友指揮的山東兵團,在解放戰爭中大發神威,打通了整條膠濟線,活捉國軍名將王耀武,攻克濟南城,立下了赫赫戰功。按照這個趨勢,許世友甚至有機會獲得大將軍銜。但因為許世友在濟南戰役後因病離職,未能參加解放戰爭之後的戰役,所以在五五授銜時只被授予了上將軍銜。陳士榘獨當一面的時間比許世友還要早。
  • 1955年授銜時,他僅是軍級幹部,為何能贏得上將頭銜?
    1955年,新中國軍隊正式實行軍銜制,並且進行了一次全軍大授銜,當時評定軍銜的主要依據也是根據幹部在軍隊中的級別以及戰功,一般來說,兵團司令員級別大部分可以被評為上將,兵團副司令員如果資歷深也能被授予上將軍銜。
  • 開國上將中,哪些人有授大將的資歷
    1955年的授銜中,粟裕、陳賡、許光達等十位功勳卓著的將領被授予大將軍銜,充分印證了他們對革命勝利作出的巨大貢獻。那麼,除了開國十大大將外,在開國上將中,有哪些人有授大將的資歷呢?
  • 1952年評定軍隊級別,將全軍將士劃為24級,分別授予啥軍銜
    此時,組織上決定將全軍評定級別,共劃分了十一等24級,那麼分別是哪24級,各個級別在五五授銜時分別授予什麼軍銜呢?且聽本人慢慢道來。第一等第一級:軍委的主席級。這一級別在開國將帥中只有三人:朱老總、彭老總、林帥。當然了,其實主席、鄧政委等偉人也是處於這個級別的,但是在授銜時他們主動辭讓了軍銜,所以就不計入我們的討論中了。
  • 人民軍隊先後成立過53個縱隊,縱隊司令員後來授予啥軍銜
    第一,縱隊司令員在日後的解放戰爭中大放異彩,級別也是節節高升,最終在我軍組建兵團一級作戰單位時成為兵團司令員。這部分將領包括鄧華、葉飛、陳錫聯等人。這一部分將領在授銜時的職務,已經遠遠高過正軍級,在1952年的級別評定為,都是正兵團級幹部,所以在授銜時大部分都被授予了上將軍銜。
  • 授銜時,人民軍隊十位最傑出的參謀長,分別授予啥軍銜
    王爾琢如果能活到五五授銜,起碼也得是大將軍銜。 第八位:閻揆要。閻揆要出身於西北軍系統,大革命時期以及土地革命戰爭前期,主要在西北軍中從事兵運活動,策動了不少舊軍隊參加革命,為西北根據地的建立壯大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解放戰爭時期,閻揆要是西北野戰軍參謀長,協助彭老總指揮了西北戰場上的一系列勝仗,功勳卓著。
  • 授銜時,一野司令部八位高級將領,分別授予什麼軍銜
    抗日戰爭勝利後,陝甘寧軍區部隊和晉綏軍區部隊合組為陝甘寧晉綏野戰軍,後來,這支部隊的番號先後經歷過陝甘寧野戰集團軍、西北野戰兵團、西北野戰軍、第一野戰軍的變遷,橫掃胡宗南、馬繼援,解放大西北,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 紅軍時期的軍級以上將領,到了1955年都是什麼軍銜
    到了紅25軍抵達陝北根據地,組建紅15軍團時,徐海東成為軍團長,劉志丹擔任副軍團長,程子華改任政委。紅15軍團副軍團長劉志丹,後來在紅軍東徵的戰役中壯烈犧牲,是西北紅軍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犧牲的最高級別將領。第二,很多紅軍時期的軍級及以上幹部,到了五五授銜時已經不再擔任軍職,所以未參加授銜。
  • 五五授銜前去世的十位革命元勳,若活到1955年會是什麼軍銜
    寧都起義時,邊章五跟隨季振同參加起義,從此開始為新民主主義革命而奮鬥終身。在人民軍隊中,邊章五長期擔任葉帥的助手,葉帥參加的一系列與老蔣的談判,都有著邊章五的影子。解放戰爭時期,邊章五做過遼寧軍區司令員,屬於正軍級幹部,如果能夠參加授銜的話,應該會是中將級別。但邊章五在1954年即因病去世,終年54歲,實在是五五授銜的一大遺憾。
  • 授銜時,為何一野和三野參謀長為中將,二野和四野參謀長為上將
    到1955年授銜時,閻揆要和張震被授予中將軍銜,而李達和蕭克則被授予上將軍銜,為何同樣是參謀長,四個人授銜卻不一樣呢? 1955年授銜時,評定上將的一般條件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師級幹部、抗戰時期旅級幹部、解放戰爭時期兵團級幹部。閻揆要同志由於在抗戰前長期從事兵運和地下工作,沒當過紅軍師級幹部,在資歷上就低了一些。解放戰爭結束後就被調到軍委總參謀部底下的情報部工作,相當於準兵團級幹部,因此授予中將是合適的。
  • 他是兵團級最高幹部,一生有兩大遺憾:未授軍銜,也未娶妻生子
    在我黨我軍中,不乏優秀的軍事幹部,他們的人生猶如星光閃耀,他們的奉獻讓我輩感動至深。其中,有一位特殊的將領,他這一生都沒有娶妻生子,也沒有像其他戰友一樣被授予軍銜。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無銜將軍——張仲翰。1949年底,參加工作多年的張仲翰此時已經成為了第九軍的政委,隨後不久又升任第22兵團政治部主任。我軍中,兵團級幹部乃是極少數,按照張仲翰的資歷,他完全可以授予中將軍銜,但是在授銜時,他卻跟隨王震去了新疆屯墾,錯過了這次機會,以後世事紛擾,他再也沒有被授過銜。
  • 授銜時,二野司令部八位高級將領,分別授予什麼軍銜
    他們在授銜時的軍銜又是什麼呢?且聽本人一一道來。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帥,原本是川軍熊克武的部下,在舊軍隊中就表現不俗,有著「川中名將」的稱號。後來,劉帥離開舊軍隊參加革命,並前往蘇聯伏龍芝軍校充電,系統地學習了先進軍事理論,遂成為人民軍隊中傑出的軍事家。
  • 大授銜時,3000多名老紅軍連校級軍銜都評不上,最後怎麼辦了?
    1955年9月份的時候,為了表彰那些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成立作出重要的將領們,我軍舉行了歷史上第一次大授銜。這次授銜的主要依據是資歷、職務和戰功,許多軍銜都是按照1952年定級時授予的。當時規定:上將需為正兵團級;中將需為副兵團級和準兵團級;正軍級、副軍級和準軍級可評為少將。
  • 解放軍19個兵團首任司令中,不是大將就是上將,為何唯獨他未授銜
    他是我軍19個兵團司令員之一,被稱為「解放軍中的關雲長」,在戰場上戰功赫赫。但是在55年授銜時,其他18個兵團司令員不是被授予大將軍銜就是上將軍銜,而唯獨他未被授予任何軍銜。那麼這個人是誰呢?他便是程子華,山西運城人和關羽是同鄉。
  • 起義將領3人被授予上將,傅作義功勳卓著卻未獲授銜,這是為何?
    1955年大授銜時,有3098位起義軍官被授予了軍銜。在這3098位被授予軍銜的軍官中,被授予將官的有10人,其中有三位將領被授予上將軍銜,這在當時反映很大,彰顯了新中國領袖們廣闊的胸襟。被授予上將軍銜的三位將領是陶峙嶽、陳明仁和董其武。
  • 55年授銜時,四野18位軍長7位授上將,為何三野軍長大多是中將?
    那些曾經為國家拋灑熱血的英雄們,國家為他們授予軍銜,作為最大的榮譽獎勵。我們都知道當時在授銜儀式上出現,開國十大元帥,開國十大大將等,總共授勳人數達到千人,在4大野戰部隊中,第4野戰部隊18位軍長中,獲得上將軍銜的就有7人,而第3野戰部隊中16個軍長中有10位中將,3位少將,還有3位將領沒有授軍銜。為什麼同樣戰功赫赫的野戰部隊,差距竟然這麼大呢?本期暴走大歷史為您獨家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