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份的時候,為了表彰那些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成立作出重要的將領們,我軍舉行了歷史上第一次大授銜。這次授銜的主要依據是資歷、職務和戰功,許多軍銜都是按照1952年定級時授予的。當時規定:上將需為正兵團級;中將需為副兵團級和準兵團級;正軍級、副軍級和準軍級可評為少將。
依照這個標準,1955年授銜時共產生了1048位開國將帥,其中元帥和大將各十人;上將55人;中將175人,少將798人。將級一下就是校級軍官了,當時規定:大校需為正師級;中校需為正團級;副團級和準團級可評為少校。按照這個標準,當時有3000餘名老紅軍連校級軍銜都評不上,最後怎麼辦了呢?
在我軍的建軍史上,紅軍有著極其特殊的地位。南昌起義之後,全國許多地方都爆發了工農武裝起義。1927年11月13日,黃麻起義隊伍攻佔了黃安縣城,並成立了「黃安縣農民政府」。得知這個消息後,書法家吳蘭陔先生非常高興,當即揮毫寫下了一副對聯,貼在了黃安縣農民政府大門上。對聯寫道:「痛恨綠林兵,假稱青天白日,黑暗沉沉埋赤子;光復黃安縣,試看碧雲紫氣,蒼生濟濟擁紅軍」。
這幅對聯對仗工整,巧妙地嵌入了「綠、青、白、黑、赤、黃、碧、紫、蒼、紅」十個表示顏色的詞,感情濃烈,又十分貼切地描繪了當時的形勢和人民革命的激情。尤其難得的是,對聯中運用了「紅軍」一詞,吳蘭陔先生由此成為把我黨領導的軍隊稱為「紅軍」的第一人。此後不久,廣州起義爆發,起義領導機關在發布的《紅旗號外》中宣布組織「工農紅軍」,並在起義當天打出了「工農紅軍」的旗幟。
當時參加廣州起義的部隊包括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教導團全部、警衛團一部和廣州工人赤衛隊七個聯隊以及市郊部分農民武裝,這些部隊統稱為工農紅軍,葉挺出任總司令。廣州起義後來雖然失利,但「工農紅軍」這個響亮的名稱卻在全國不脛而走。從此,「紅軍」這一稱號在各地的革命武裝中開始陸續使用。
鼎盛時期,全國紅軍共有30餘萬人。其中紅一方面軍100600人;紅四方面軍10萬人;湘鄂西蘇區紅二軍團2萬人;湘贛蘇區紅六軍團15000人;湘鄂贛蘇區紅16軍連同地方武裝共17000人;廣西左右江蘇區紅7軍8000人;鄂豫皖蘇區紅25軍11000人,閩浙贛蘇區新紅10軍連同地方武裝共1萬人;陝北蘇區紅26和紅27軍共3200多人。
然而經過土地革命戰爭、長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的浴血拼殺,到1955年授銜的時候,老紅軍僅剩下了數千人。他們當中有3000餘人因為職務低連少校都評不上。這些人一路從槍林彈雨中走過來,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成立作出過重要貢獻。他們未必會在乎自己評什麼軍銜,但國家卻記著他們的貢獻,最終這3000多人全部被授予了少校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