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銜是軍人的榮譽,是對每一位軍人最好的肯定、讚揚與激勵。而國家進行授銜,也是國家軍隊走向正規化和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的步驟。1955年,我國對有功之臣進行了授銜:十大元帥、十大大將、上將等等。當時,老百姓對此事也津津樂道,幾乎每家都能熟練地背出十大元帥是誰,而且家中也張貼了十大元帥的畫像。
當年授銜有講究
其實,當年的授銜可是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而決定的,其中的將帥座次非常有講究。我們來看一下我軍的發展歷程:
1、紅軍時期:主要有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和南方三年遊擊戰以及陝北紅軍。2、抗戰時期:八路軍和新四軍,八路軍又有115師、120師、129師。3、解放戰爭時期:五大野戰軍:一野、二野、三野、四野和華北野戰軍。
朱德
我們知道「元帥」是軍銜制度裡,是「大元帥」之下的最高軍銜。而我國當時又沒有設置「大元帥」,所以「元帥」這個軍銜是最高級別了。因此,「元帥」這個軍銜影響也最大,自然要考慮到方方面面,要有說服力,要儘量在全軍中有平衡,考慮到其地位、軍功、所在的隊伍等等,努力使每一支主要力量都有體現。
十大元帥中有8位來自紅一方面軍:朱德、彭德懷、劉伯承、陳毅、羅榮桓、聶榮臻、葉劍英等,因為紅一方面軍是當時的中央紅軍,所以上榜的人自然多;而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也有代表,紅二方面軍的代表:賀龍;紅四方面軍的代表:徐向前。
徐向前
陝北紅軍是個特例,沒有元帥代表,因為當時的創立者劉志丹已經犧牲,高崗又自殺,再加上轉業後不在部隊的,綜合考慮,其他人沒有具備當選元帥的資格。
同時,隨著軍隊的發展,很多將帥是多重身份的,也就是說在紅軍時期、在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他們都是當時的代表。比如十大元帥中,在解放戰爭時期看來,他們又都是五大野戰軍的代表。
主動要求降銜的將領們:
1955年1月,我軍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軍銜體制,設為6等19級:
賀龍
大元帥、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
1、主席辭帥與粟裕辭帥
在軍銜的評選中,主動要求辭軍銜,降銜的事例不少。首先是主席辭帥,當時人大決定直接任命主席為「大元帥」,但是主席堅決不當,最後只好作罷。
據主席的衛士長李銀橋的口述,有粟裕辭帥說。粟裕戰功赫赫,單論戰功,他肯定是「元帥」,但他位列大將第一位。當時有粟裕辭帥說,因為評選是綜合考慮的結果,所以粟裕還是很有大將風範的,提出辭讓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粟裕
2、徐向前元帥讓軍銜
徐向前被評上「元帥」是眾望所歸,是實至名歸的。但是徐向前給主席寫信,拒當「元帥」。主席自然不肯,他不當,大家也不同意。其實,徐向前讓銜一部分原因是為了避嫌。
3、羅榮桓元帥讓軍銜
當時,主持評定軍銜工作的羅榮桓也不同意自己被評為「元帥」,他覺得自己功勞還不夠大。但是主席說:
「羅榮桓同志是我軍政治工作的典範,他是秋收起義以後上了井岡山的老同志,幾十年從不為個人名利爭短長,他協助林彪同志在解放戰爭中指揮了遼瀋戰役、平津戰役,這也是有目共睹的。」
羅榮桓
4、大將徐海東讓軍銜
評選軍銜時,徐海東在大連療養,知道自己被授予大將軍銜後, 立即向當時在大連視察的總理讓軍銜,他覺得自己養病的時間長,不符合條件。
總理說:
「海東同志,你是在長期革命鬥爭中累病的嘛!你為黨的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我認為,授你大將軍銜不高也不低。」
徐海東
5、大將譚政讓軍銜
當在總政排名第一的副主任譚政被評為大將時,他也提出自己不夠格,要讓軍銜。但是,譚政作為大將中唯一政工幹部代表,是怎麼推辭也推辭不掉的。
6、大將許光達讓軍銜
許光達是那個非辭下軍銜不可的那一個,他說:
「要是周逸群、柳直荀、段德昌這些同志不死,他們才應該是大將。」
許光達
雖然,後來賀龍等人都做了他的工作,許光達仍然要求把自己的行政級別降低為五級,也就是說他雖然最後評選的是大將,但是最後的待遇是上將級別的。
主席對許光達是高度評價:
「同志們,今天我要向你們介紹一位甘心把自己的級別降低的人,他就是許光達同志!這是一面鏡子!一面共產黨毫不為己、不謀私利的鏡子!他將始終成為我黨、我軍上下的一面很好的鏡子!500年前,明朝一個大將叫做徐達,他平定中原,威震天下,如今500年後,我們人民軍隊中也有一位大將,他就是許光達,他是以他的高風亮節而名震天下的!」
有人說,當時許世友覺得給自己評選上將太委屈了,自己應該是大將。但是總理說粟裕才是大將。聽到這句話,許世友立即服氣了,因為粟裕一直是他的領導、上級。粟裕為大將,許世友為上將,非常合情合理。
總之,1955年授銜:讓軍銜的除了粟裕、羅榮桓外,個個都厲害。這才是大將風範,元帥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