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授銜他是省委書記,為何仍被授上將軍銜?主席:名單中要有他

2020-12-06 放開那歷史

眾所周知,中國在1955年舉辦了一場盛大活動,那一天上千名將領齊聚北京接受軍銜,那是光輝榮耀的時刻。我們知道那時評銜有一個原則,已經到地方工作或脫離部隊的人按理說是不能授予軍銜的,但規定可以因特殊情況而改變,當時有一個人就正擔任四川省委書記,卻因其特殊的經歷仍被授予了上將軍銜,這是為何呢?

閻紅彥是陝北人,因為家庭條件有限,在很小的時候便輟學打工,後來為了填飽肚子,就報名參了軍,那時他的思想裡似乎就只有吃飽飯這一件事,沒深想過為何參軍,直到認識李象九、謝子長,兩人的進步思想給閻紅彥帶來了影響,他開始認真思考自己的人生,參軍第二年就投入了黨的懷抱。

1927年,閻紅彥跟隨他們發動清澗起義,奈何敵不寡眾,最終起義失敗,在這之後他們決定分屬各地創建工農武裝,當時閻紅彥進入的是呂梁山區,面對艱苦環境,他為自己立下了必要建立隊伍的決心,經過不懈努力,建立了晉西遊擊隊,他擔任大隊長,並率部取得多場戰役的勝利,成為當地的傳奇人物。1932年,陝北遊擊隊成立,謝子長、劉志丹可以說是創始人,閻紅彥擔任第一支隊隊長,成為主要骨幹力量,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戰場上的磨礪,這支隊伍規模越來越大,後來開創了陝甘寧革命根據地。

不過有戰鬥就有犧牲,謝子長、劉志丹在不同的戰役中被敵人的子彈打中,為國家獻出了生命,自此閻紅彥就成為了陝北紅軍的代表。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他都身負要職,戎馬倥傯,轉戰大江南北,帶領部隊為中國的革命事業披肝瀝膽,出生入死。直到迎來新中國勝利的曙光,後來閻紅彥被調到四川擔任省委書記,工作中也是兢兢業業。

1955年授銜前,名單中並沒有閻紅彥,不是因為他的資歷和戰功不夠,而是因為那時他已離開部隊,但因主席的一句話,他成為了55位上將之一,當時主席說:上將名單中一定要有陝北紅軍的代表,我看閻紅彥就是陝北紅軍的代表。就這樣,閻紅彥榮幸參加了1955年授銜,成為開國上將。

時勢造就英雄,閻紅彥從加入革命之初的什麼都不懂,成長為新中國第一批授銜上將,這期間不知歷經了多少次生死,多少次與敵人的子彈擦肩而過,但他知道既然選擇了這條從軍路,就把生命交給了國家和人民,一生為祖國的發展傾盡心血!

相關焦點

  • 55年授銜時,他本沒有軍銜,但領導人說:上將名單一定要有他!
    亂世造英雄,在上個世紀的中國,是在戰爭的炮火中度過的。多少英雄兒女為了祖國的危亡獻出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我了表彰那些為了新中國作出重大貢獻的將領們嗎,在1955年,經上層領導決定,為他們舉行授銜儀式。而對於那些已經不在軍隊系統的將領們,理應是沒有軍銜的,就比如程子華。
  • 五五授銜時,哪些正兵團級幹部未獲得上將軍銜
    其中:元帥10名;大將10名;上將57名(含1956年和1958年補授);中將177名(含1956年和1958年補授);少將806名(含1956年和1958年補授),大校軍銜1266人。 按1955年1月23日軍委發布的《關於評定軍銜工作的指示》有關規定,評定軍銜主要以1952年軍隊幹部評定級別為依據。
  • 紅軍時期倖存的6位軍團長中,4位授元帥軍銜,為何他只授上將?
    紅二軍團還有許多赫赫有名的戰將,第四師師長盧冬生,是陳賡大將小時候的僕從,如果不犧牲,建國後必授大將軍銜,然而天妒英才,無可奈何。1955年大授銜,紅二軍團軍團長賀老總被授予元帥軍銜。 紅三軍團軍團長彭老總
  • 1955年授銜時,他負責宣讀十大元帥的名單,但他自己卻沒有軍銜
    1955年9月27日下午,新中國舉行了一次意義重大的典禮:授銜、授勳儀式。 關於這次授銜,歷史客棧已經介紹過很多次了,十大元帥、十大大將、開國上將、中將、少將的名單,大家也都耳熟能詳了。 今天介紹的,是在這次授銜儀式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彭真。
  • 1988年趙南起被授上將,為何被人舉報稱他是臥底,意圖不軌
    1988年恢復授銜後,一共有17位將軍獲得晉升,或直接被授為上將軍銜,但在這17人中卻有一位將軍非常特殊,他是此次授銜中唯一的一位少數民族上將,但在授銜前一年,卻被幾名退休老幹部突然舉報,說他有可能是敵軍的特務和臥底,不同意,也不能授給他上將軍銜。
  • 開國將軍膽大包天,為軍銜給主席寫信,終於從上將變成中將
    人們常說,一個人的胸懷決定了他的高度,主席看人就比較看重一個人的胸懷,在大授銜時主席曾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授銜時。」這句幽默的調侃反映了當時的一些情況。這才讓主席說出了調侃的玩笑,不過也有極少數將軍覺得自己軍銜高了,要求降低自己的軍銜,這些要求降低軍銜的人從將軍到元帥都有,包括羅榮桓元帥、徐向前元帥,徐海東大將和徐立清上將。
  • 開國上將中,哪些人有授大將的資歷
    1955年的授銜中,粟裕、陳賡、許光達等十位功勳卓著的將領被授予大將軍銜,充分印證了他們對革命勝利作出的巨大貢獻。那麼,除了開國十大大將外,在開國上將中,有哪些人有授大將的資歷呢?
  • 八路軍三大將星隕落,如果參加55年授銜,分別授元帥、大將、上將
    1955年9月舉行舉世矚目的授銜儀式,直至1964年為止,共有1614人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其中元帥10人、大將10人、上將57人,其餘皆是中將和少將軍銜,這代表著國家和人民的認可,是一份輝煌的榮譽,然而,在解放軍22年武裝鬥爭中,有無數好戰友倒在戰場上,他們的功勳同樣受得起這些軍銜和獎章。
  • 他1955年授予上校軍銜,33年後成為上將,哥哥曾任國家主席
    011955年,新中國舉行授銜儀式,被授予上將軍銜的將軍一共有57位。1988年,我國舉行了第二次大授銜,這次被授予上將軍銜的一共有17位,其中包括李德生、尤太忠等人。今天筆者不說他們,而是說說1955年還是上校,33年後成為上將的楊白冰。1988年授銜時,楊白冰當時是軍委委員。據了解,這一年他哥哥楊尚昆的地位更高,4月份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02楊白冰1920年出生,祖籍四川,在家裡排行十一。
  • 開國授銜的57位上將中,都有哪些人授銜過高了
    在1955年的授銜儀式上,共有55位開國將軍被授予了上將軍銜。1956年1月,王建安被補授上將軍銜,1958年2月,李聚奎被補授上將軍銜,這樣,開國上將的名單增加到57人。開國的這57位上將都是功勳卓著的開國名將,他們為新中國的建立所作出的貢獻,足以彪炳史冊。那麼,在這57位傑出的開國將領中,有哪些人的授銜過高了呢?
  • 1955年首次授銜,有四位將軍不滿,他們是誰?最終為何接受?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授銜時。這是在授銜的時候,主席的感慨。1955年的授銜,是新中國成立後的首次授銜。這次授銜典禮上,有上千位解放軍的將領被授予開國將軍軍銜,這是讓人高興的事情。許世友將軍我們都知道,許世友將軍是上將。在授銜典禮之前的擬定名單上,許世友看到自己的名字是在上將的名單中,而和自己資歷、戰功差不多的許光達將軍卻在大將的名單中,許世友的內心有點不平衡,於是許世友將軍就帶著自己的說辭去找了總理。
  • 魯南軍區的政委授上將,副司令員授中將,司令員為何沒授軍銜?
    確實,之前他就是新四軍皖南第1縱隊司令員兼政委,新四軍第七師副師長,從延安中央黨校畢業後調魯南軍區任政委,後任魯中南區委第一副書記、魯中南軍區司令員兼第一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 授銜時,這22位將領都不是正兵團級,為何能被授予上將軍銜
    在38名正兵團級將領中,有35位被授予上將軍銜,其他三位中,徐立清中將是主動要求降銜,否則的話也是上將,而許光達和王樹聲甚至是大將軍銜。所以說,正兵團級別,是開國上將的一個重要標準。 但是在57位開國上將中,卻有多達22位並非正兵團級幹部,這是為什麼呢?首先來說說兩位無軍隊級別者:烏蘭夫和閻紅彥。
  • 他是解放軍最年輕的軍長之一,被授予少將軍銜後為何沒再被授上將
    在我國55年的授銜大會上,虎將雲集,所有的優秀將領都被授予了軍銜。可在這其中有一位將軍,曾是解放軍中最年輕的軍長之一,卻僅被授予了少將軍銜,之後也沒再授予他上將,這是為何?
  • 他本在預授上將名單中,為何自己退居後位?哪一項不滿足條件?
    新近成立的中國將軍中,有一些論年資可授較高軍銜的將軍,而在授予軍銜前,就以中將廖漢生為例。曾經被授予上將軍銜的他,為什麼會變成中將軍銜呢?用他的話說,他有什麼條件不符合呢?廖漢生,1927年出生於土家族,參加過農民運動,第二年跟隨賀龍鬧革命。曾先後在蘇區遊擊隊作戰,後任紅軍主力部隊紅3軍中政治部秘書、師長、軍團組織部長等職。在紅6軍團和紅二方面軍中擔任將軍。抗日戰爭爆發後,紅二方面軍改稱八路軍120師,任副團長兼團政委,旅副政委,軍分區政委。
  • 1955年授銜時,他僅是軍級幹部,為何能贏得上將頭銜?
    1955年,新中國軍隊正式實行軍銜制,並且進行了一次全軍大授銜,當時評定軍銜的主要依據也是根據幹部在軍隊中的級別以及戰功,一般來說,兵團司令員級別大部分可以被評為上將,兵團副司令員如果資歷深也能被授予上將軍銜。
  • 55年授銜,他大喊要把勳章掛在狗尾巴上,主席知道後感慨萬千
    在那幾十年的戰爭的生活中,他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都說獎懲分明,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為了表彰這些戰士們,國家專門為他們舉辦了授銜儀式。在授銜儀式上,也有著各種各樣的故事。他們之後,有的將軍覺著自己的軍銜高了,請求降低軍銜,也有的人不在意這些虛名,心中只有國家和人民。還有一部分人,他們覺著自己的軍銜太低了,向上級反饋。
  • 他的部下出了三個上將,他卻只授銜少將,事實是他對軍銜很滿足
    1955年的授銜儀式上有很多將軍都為自己的軍銜級別不滿,為此還流傳出了一件趣事,那就是有一個開國少將因為嫌自己的軍銜太低,就發牢騷說自己要把少將的徽章掛在狗尾巴上。這件事並非是真實的,但也不是空穴來風。故事的原型發生在1941年,主人公名叫吳自立,後來確實也成為了開國少將。
  • 55年授銜時,四野18位軍長7位授上將,為何三野軍長大多是中將?
    那些曾經為國家拋灑熱血的英雄們,國家為他們授予軍銜,作為最大的榮譽獎勵。我們都知道當時在授銜儀式上出現,開國十大元帥,開國十大大將等,總共授勳人數達到千人,在4大野戰部隊中,第4野戰部隊18位軍長中,獲得上將軍銜的就有7人,而第3野戰部隊中16個軍長中有10位中將,3位少將,還有3位將領沒有授軍銜。為什麼同樣戰功赫赫的野戰部隊,差距竟然這麼大呢?本期暴走大歷史為您獨家揭秘。
  • 起義將領3人被授予上將,傅作義功勳卓著卻未獲授銜,這是為何?
    1955年大授銜時,有3098位起義軍官被授予了軍銜。在這3098位被授予軍銜的軍官中,被授予將官的有10人,其中有三位將領被授予上將軍銜,這在當時反映很大,彰顯了新中國領袖們廣闊的胸襟。被授予上將軍銜的三位將領是陶峙嶽、陳明仁和董其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