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大授銜時,有3098位起義軍官被授予了軍銜。
在這3098位被授予軍銜的軍官中,被授予將官的有10人,其中有三位將領被授予上將軍銜,這在當時反映很大,彰顯了新中國領袖們廣闊的胸襟。
被授予上將軍銜的三位將領是陶峙嶽、陳明仁和董其武。
陶峙嶽戎馬一生,少年從軍,參加過護國護法戰爭,因軍功擢升為湘軍第一師上校團長。到了北伐戰爭期間,又因軍功晉升為國民革命軍獨立第二師第三旅少將團長。
大革命時期,他已擔任師長,參加過中原大戰,也參加過對蘇區的歷次圍剿。抗日戰爭期間,率部參加淞滬會戰。
陶將軍棄暗投明是在1949年,當時,他是新疆警備總司令、西北行政長官公署副長官。他採取拖延戰術,避免新疆駐軍被調到關內參加內戰,於1949年9月25日,率領十萬駐疆官兵通電起義。為和平解放新疆立了大功。
起義部隊改編後,陶峙嶽被任命為解放軍第22兵團司令員、新疆軍區副司令員兼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司令員。
在國民黨軍隊裡,陶峙嶽的最高軍銜是中將。
陳明仁,在國民黨軍隊中赫赫有名,黃埔一期。他出名特別早,那是在1925年東徵中,他率敢死隊攻城,第一個衝上城牆。慶功會上,老蔣親自呼號「向陳明仁致敬」,他成為東徵英雄。
他在國民黨軍長第二次聲威大震,是解放戰爭中的四平血戰,他率部抗擊林彪對四平的進攻,在丟失五分之三市區、傷亡慘重的情況下,拼死堅守,等來了援軍,林彪不得不撤兵而去。
為此,主席說「林彪打仗就不如你」說的就是這次戰事。
1949年2月,任華中軍政長官官署副長官兼長沙警備司令,後又被任命為湖南省主席、省綏靖總司令,與程潛一道率部通電起義。所部改編為解放軍第21兵團,陳明仁被任命為兵團司令。
陳明仁在國民黨軍隊中,也是中將軍銜。
董其武,20歲時,考入閻錫山學兵團學習,走上了從軍之路。大革命時期參加了著名的北伐戰爭,當時是先遣總隊支隊長。
抗日戰爭中,任65軍1010師師長,參加了由傅作義指揮的包頭戰役、綏西戰役和五原戰役。
在他的軍事生涯中,跟傅作義聯繫緊密。1946年,董其武任綏遠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在天津北平相繼解放後,他審時度勢,接受了和平解決綏遠問題的主張,在傅作義的幫助下,率領四萬官兵起義。
新中國成立後,被任命為綏遠省主席、綏遠軍區副司令員、23兵團司令。
董其武在國民黨軍隊中,也是中將。
在1955年評軍銜時,董其武得知自己將被授予上將軍銜後,專門寫信要求降銜,覺得評的高了,認為跟他在國民黨軍隊中軍銜持平也就夠高的了。他說,自己根本不能跟解放軍將領相提並論。陶峙嶽將軍也說「評高了」。
但,最終,他們還是被授予上將軍銜。
當時,有人提議,給傅作義將軍也授予上將軍銜。傅作義在起義將領中,功勞無疑是最大的,他是北平解放的功臣,其他人確實無法相提並論。
在起義將領中,能稱為軍事家的,也只有他一人。授予傅作義上將軍銜,任何人都不會有異議。
但是,最終,傅作義並沒有獲授軍銜,這是為什麼呢?
普遍的說法是,傅作義起義後,沒有擔任軍職,在1955年授銜時,他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兼水利部部長。
而當時的口徑要求是轉到地方工作的,不授銜。但實際上,並非是一刀切這樣執行的,何況,作為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授予軍銜是不存在問題的。
其實,傅作義沒有獲授軍銜的主要原因,在於他在國民黨軍中就是上將,而陶峙嶽、陳明仁和董其武都是中將,而且,董其武還是傅作義的老部下。
如果授予傅作義上將軍銜,確實是不妥的。對於這個問題,主席曾經說過:「授予宜生上將,對他來說不是光榮,而是委屈!」
從這句話中,我們已經清楚其中的原因了。而從行政級別上來看,也是如此,傅作義當時是行政四級,而上將是行政五級。
不知朋友們對傅作義未授銜是如何看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