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哪幾位起義將領軍事才能最突出?這4人當仁不讓!

2020-12-16 騰訊網

解放戰爭中,起義的國民黨高級將領有很多位,不過其中軍事才能比較突出的都有誰呢?其中這4位絕對當仁不讓。

第一位,陳明仁

陳明仁在國軍中脾氣是出了名的硬,屢次頂撞蔣介石被撤職,與他性格一樣,打仗他也相當悍勇。

陳明仁是黃埔一期生,畢業後正好趕上兩次討伐陳炯明的東徵,當年才20出頭的陳明仁,憑藉著一股衝勁與不怕死的悍勇,闖出了名頭。

在攻打惠州城的時候,陳明仁報名當了敢死隊長,他帶著手榴彈第一個爬上了城牆,為全軍破城立下汗馬功勞。戰後,蔣介石因此讓他在城牆上接受全軍的敬禮,還提升他當了營長,此後陳明仁這個惠州第一勇士也成了黃埔的驕傲。

雖然陳明仁能徵善戰,卻和同僚們的關係很不好,就連蔣介石後來對他的印象越來越差,由於脾氣太硬屢次頂撞老蔣,雖有戰功也屢次坐冷板凳。

不過陳明仁真的很擅長帶兵,崑崙關大捷中,只有他的獨二師是地方部隊,卻在他的指揮下取得了大勝,斃敵五千繳獲大量物資。

在四平之戰中,陳明仁的71軍也並不是國軍王牌,可卻還是兩次讓林彪在四平鎩羽而歸,就連毛主席都幽默稱「林彪打仗不如陳明仁。」

1949年陳明仁率軍在長沙起義,在1955年被授予了上將軍銜。

第二,陶峙嶽

陶峙嶽出生在湖南的一個大地主家庭,因為好武才當了職業軍人,曾經參加過武昌起義,是比較早的革命軍。陶峙嶽上過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也是當時少有的軍人高學歷,到湖南後,經歷了十年湖南的混戰,憑藉著戰功升到了團長。

1926年,陶峙嶽參加了國民革命軍,在濟南慘案中曾經率先向日軍開火。後來陶峙嶽帶著湘軍被派去打紅軍,因為戰績不佳受到排擠。

1937年,陶峙嶽帶著湘軍改編成的第76軍上了淞滬戰場,雖然湘軍的武器相當劣質,卻憑藉著不怕死的精神,牢牢地在陣地上守了21天,當奉命撤退時,第八師9000多人打得只剩下七百餘人,此後陶峙嶽被調去大後方。

解放戰爭時期,陶峙嶽先後擔任新疆警備司令、西北軍政公署副長官等職主持新疆的軍務,看著西北的其他各省相繼解放,境內外的各種勢力紛紛插手到新疆事務中。

此時,新疆的十多萬兵馬要麼是胡宗南的嫡系,要麼是聽命馬家軍,陶峙嶽能讓這些手握重兵的將領乖乖留下士兵離開,這其中做出的努力我們可想而知。1949年陶峙嶽率領10萬大軍在新疆通電起義,使新疆的各族百姓免遭戰火的塗炭,貢獻很大。

第三位,董其武

董其武是傅作義的手下,參加過1931年的長城抗戰,到1937年擔任101師中將師長。抗戰時他參加了長城保衛戰等重大戰役,在五原戰役爆發的時候,董其武親自率領士兵守衛陣地,雖然敵人兵力和武器都遠勝於他,他還是堅持到了最後,牢牢地守住了烏加河,五原戰役能最終獲勝,董其武貢獻極大。

抗戰勝利後,董其武被調任到綏遠地區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綏遠這個名字現在已經沒有了,當時這是塞北四省之一,包括內蒙古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區,在天津、北京相繼獲得解放之後,董其武也順應形勢,帶著綏遠官兵舉行了起義。

董其武手下的第九兵團後被改編為華北野戰軍的第23兵團,和其他幾位不一樣的是,建國後的第一次大戰抗美援朝戰爭,董其武也率軍參加了,雖然第23兵團沒打什麼大仗,卻在志願軍的後勤保障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1955年授銜的時候,主席說董其武「不可不授上將的。」,董其武就這樣被授予了上將軍銜。

第四,傅作義

解放戰爭中當其他國民黨軍節節敗退時,偏偏傅作義帶著部隊連連獲勝。從1945年的綏遠戰役,一直到1948年的平津戰役開始前,傅作義和我軍對上勝率都很高。

他能成為華北王,當上華北剿匪總司令,全都是打出來的,傅作義的國光勳章就是他佔領張家口之後,蔣介石頒發的,這是國軍最終榮譽勳章,在1948年新華社公布的43名戰犯中,傅作義排在第31位。

傅作義在當時來看,就是一個標準的職業軍人,他進攻有章法,善於奇襲防守。張家口就是傅作義運用奇襲戰術打下來的,而傅作義又是有名的善守之將,性格堅毅,所以在遇到傅作義的時候,我軍領導人也是很頭疼的。

不過好在傅作義不是蔣介石的嫡系,在我軍和蔣介石之間,他一直在暗中權衡到底該投靠那邊。因此蔣介石讓他把軍隊撤到江南的時候,他沒有去,去了就沒了軍權,李宗仁就是前車之鑑。這個時候傅作義還有退路,那就是綏遠,後來他的後路被斷,天津也失守,傅作義明白大勢不可違,順勢選擇了和平起義。

傅作義在民國時期,在政治與軍事上也算是一個大人物,建國後傅作義離開軍隊,當了水利部長,在新中國的水利建設方面,傅作義勞心勞力,做出了很多的貢獻。

相關焦點

  • 解放戰爭時期,成就林總戰神威名,這幾位戰將功不可沒
    都知道,在八年抗戰勝利後不久,解放戰爭又爆發了,這也是近代史上一場大規模的內戰,從1946年到1950年結束。在這四年的解放戰爭時間,蔣介石的百萬大軍被消滅殆盡。然而,在消滅蔣介石百萬大軍作戰過程中,我軍功勞最大,戰績最出色的有兩位將領,一位是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林總,另一位是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這兩位都是在解放戰爭時期表現最為出色的將領,並且擁有戰神之稱。
  • 解放戰爭中的國軍兵團司令,最狡猾的是哪一個?投誠後竟悄悄逃跑
    作為中央軍嫡系將領,黃埔一期出身的李文原屬華北剿總作戰序列,為國軍第4兵團司令,在平津戰役後期此人逃回南京,又被重新任命為第5兵團司令官,先後在西北和西南地區供職。49年下半年,國軍妄圖憑藉胡宗南和宋希濂兩個中央軍集團扼守西南半壁,李文自然參與其中。李文的軍事才能在國軍高級將領中並不突出,官運卻不錯。1948年下半年,老蔣希望利用此人挾制傅作義。
  • 解放後,那些起義、投誠和被俘的國軍將領,待遇差距有多大?
    與此同時,國軍軍隊戰死和投降的人數加起來共計807萬人(其中戰死人數約為34萬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起義或者投誠的部隊。對於國民政府的高級將領來說,在解放戰爭中無非是4種結局:戰死、起義、投誠或者被俘。
  • 1955年,有4名起義的國軍將領被授少將,他們各有什麼貢獻?
    1955年,新中國首次實行軍銜制,此次一共授予了一千多名開國將領,那是個名將輩出的年代。這群將帥基本上都是從紅軍時期走過來的,不過也有一些例外。 從1948年5月開始擔任重慶號巡洋艦上校艦長,1949年2月25日,率部於上海吳淞口舉行「重慶艦起義」,從此成為解放軍的一員。 當年解放軍雖然在大陸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但是現代化戰爭還是跟不上時代,這麼一個優秀的人才,自然會得到重用。
  • 1955年,4名軍事起義將領被授予少將軍銜他們是誰?
    大勢所趨,國軍將領紛紛叛變或率兵造反。更難得的是,他們加入解放軍營區後,表現都非常出色,為祖國的解放事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些將軍都成為開國將軍。其中4人被授予少將軍銜。他們是誰?
  • 起義將領3人被授予上將,傅作義功勳卓著卻未獲授銜,這是為何?
    1955年大授銜時,有3098位起義軍官被授予了軍銜。在這3098位被授予軍銜的軍官中,被授予將官的有10人,其中有三位將領被授予上將軍銜,這在當時反映很大,彰顯了新中國領袖們廣闊的胸襟。被授予上將軍銜的三位將領是陶峙嶽、陳明仁和董其武。
  • 四大野戰軍的五虎上將,軍事能力最強的是誰
    彭紹輝,又一位獨臂將軍,自平江起義開始就跟隨彭老總南徵北戰,立下了無數戰功,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王世泰,軍事、政工兩手抓,兩手都硬,既能做軍事主官,又能做政委,無疑是一位綜合素質極為全面的傑出人才。在一野這五位名將中,王震綜合能力最強,長期軍政一把抓,資歷也最過硬。但要論軍事能力,從洪湖蘇區開始就戰功赫赫的許光達無疑是一野最強的。
  • 抗日戰場上的「夏侯惇」,解放戰爭率部起義,建國後被處決
    國軍將領張國勳出生於1894年,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在父母省吃儉用下得以上學,考入遵義中學,中學畢業後又考入貴陽蠶桑學校,畢業後回家準備做一番事業。但那個時候軍閥混戰,百姓苦不堪言,哪有他做事業的淨土。張國勳看著自己的祖國千瘡百孔,非常痛心,決心從軍報國,在1925年考入貴州講武堂,在軍校努力學習軍事,鍛鍊自己的意志,畢業後進黔軍任職,因為人剛猛,並且多次立功,被上級調到身邊擔任中校副官長。張國勳隨軍參加了北伐戰爭,輾轉大半個中國立下赫赫戰功,軍隊駐防貴州的時候,還以軍職兼任松濤、印江、鎮遠等縣縣長。
  • 授銜時,這22位將領都不是正兵團級,為何能被授予上將軍銜
    副兵團級將領,對應的軍銜應該是中將,但是貢獻特別突出的,則授予上將軍銜,我們看看這十九位副兵團級上將的情況吧。 周純全,紅軍時期是鄂豫皖蘇區政工戰線的代表人物,解放戰爭時期又是東野傑出的後勤工作者,兩個履歷都有很大的代表性,最終授上將實至名歸。
  • 開國57位上將,其中有三位是國軍將領,他們分別是誰
    那就是國軍起義和投誠的將士,正是由於他們迷途自焚、早日幡然悔悟,站到了人民這一邊,才使得我軍的人民解放事業進行得很順利。他們的正義之舉,無疑加速了解放戰爭的勝利進程。在起義或者投誠的著名國軍將領有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程潛、盧漢、龍雲、陳明仁、董其武、陶峙嶽、高樹勳等等。其中有三位國軍將領取得了我軍的上將軍銜,他們分別是陳明仁、董其武和陶峙嶽。
  • 解放戰爭中,最能打的十位國軍將領:黃百韜悍勇,胡璉狡猾
    雖如此,國民黨軍隊也不是一無是處,有幾位將領,還是表現出了不錯的軍事素養,也給我軍造成了一定的麻煩,筆者選出了十位解放戰爭中表現最好的國軍將領,排了一個國軍解放戰爭十大名將,與大家分享下吧。第十位:邱維達。邱維達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四期。黃埔四期,是一個不平凡的名詞,出了太多的名將,邱維達就是其中的一員。
  • 授銜時,有22位將領都不是正兵團級,為何還能被授予上將軍銜?
    然而,57位開國將軍中,有22位不是正兵團級幹部,這是為什麼?先說兩個沒有軍銜的人:烏蘭夫和閻紅彥。烏蘭夫是蒙軍的司令官、政委,是內蒙古解放的頭號功臣,解放戰爭期間,他還派遣軍隊到東北協助作戰,為東北解放出力不少,可以說,烏蘭夫無論職務高低,貢獻大小,都足以當上開國將軍,儘管當時已不再有軍職,沒有軍銜,卻仍然被授予上將,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 授銜時,二野司令部八位高級將領,分別授予什麼軍銜
    那麼,二野司令部八位高級將領都是誰?他們在授銜時的軍銜又是什麼呢?且聽本人一一道來。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帥,原本是川軍熊克武的部下,在舊軍隊中就表現不俗,有著「川中名將」的稱號。後來,劉帥離開舊軍隊參加革命,並前往蘇聯伏龍芝軍校充電,系統地學習了先進軍事理論,遂成為人民軍隊中傑出的軍事家。
  • 解放戰爭時期,國軍一級上將都是哪10個人?沒有一個不是狠角色
    國民黨高級將領的軍銜,最高檔是特級上將,僅設一人,肩章掛五顆星;而僅次於特級上將的就是一級上將軍銜了,即四星上將。由於嚴格限額,大陸時期國府一共授出17個一級上將軍銜。而在解放戰爭時期,國軍將領中的一級上將僅存10個人(不含死後追授、已故和臺灣時期授予的),分別是誰呢?總結起來就兩條:不是中央軍頂級大佬,就是一流地方軍閥。
  • 揭秘黃埔軍校,徐州三王與山東三李,分別是指哪六位將領
    黃埔軍校從成立之初到轉移,在這期間,為國家培養了無數軍事人才。尤其是前六期名將輩出,這些人,後來都成為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的頂梁柱。然而,在這些名將中,也就是黃埔一期學員,有三位將領都是來自徐州,而且又是同一個姓,因此被世人譽為徐州三王。
  • 解放戰爭時期,軍長級別的將領眾多,為何這七位軍長是上將軍銜
    解放戰爭時期,我黨擁有五大野戰軍,他們分別是西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東北野戰軍,華北野戰軍,每一個野戰軍都有一位司令員。同時,各野戰軍也是由幾個或十幾個縱隊組建而成的,按照數字先後,分為第一縱隊至第十縱隊。每個縱隊的編制大概是兩到三萬餘人,其實和國軍一個軍的編制差不多,只是叫法不一樣。
  • 哪兩位雜牌將領,執行了蔣介石提出的不成功,便成仁的黃埔精神
    而且,他手下那些高級將領都會贈送一把「中正劍」,上面刻有「成功成仁」字樣,希望他們為自己盡忠,「不成功」時用來「殺身成仁」。這把中正劍即是榮譽的象徵,也是一種使命。可能了解,解放戰爭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在戰場上最終,走上起義道路的國軍將領,屬於雜牌軍將領較多。因為他們在國軍中得不到蔣介石的重用,有時在危急關頭還會當炮灰,因此,當他們在戰場上戰敗後,或者走投無路,都會選擇投降或者起義。第一位執行老蔣提出的不成功,便成仁的黃埔精神,是雜牌將領楊幹才。
  • 解放戰爭:從45年的長治到50年的海南,國軍總共戰死多少名將官?
    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從早期的絕對兵力優勢到敗退臺灣時僅剩60餘萬殘部,共有超過八百萬官兵(包括253萬非正規軍)被我軍斃傷、俘虜、改編,或主動起義投誠。解放戰爭全面爆發的標誌是1946年劉峙率30萬國軍圍攻我中原軍區,但事實上雙方的大規模交戰,從1945年的長治(上黨)戰役便開始了。自長治戰役到1950年四野解放海南,總共有多少位國軍將官戰死呢?我們來了解一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公布的數據顯示,解放戰爭中的國民黨軍少將以上級別軍官,共有85人在1950年海南戰役之前陣亡。
  • 解放戰爭中,4位逃跑能力最強的「光杆司令」:最後一人活過百歲
    國民黨軍在解放戰爭後期連遭敗績,士兵和基層軍官戰敗被俘後可以被吸納進解放軍隊伍,不願繼續作戰的也可以選擇回老家,但高級將領就不同了:一旦被俘很難立即釋放,多數要關押進戰犯管理所進行長期改造,1959年以後才會陸續特赦,牢獄生涯超過10年。因此「跑」的功夫很重要,國軍將官具有一定的化妝、逃跑技能之人不在少數。
  • 此人綏遠起義時最後一個籤字,為何名字卻在協議上排在最前面?
    協議達成之後,經毛主席批准,由傅作義、鄧寶珊赴綏遠主持、協調起義事宜。 當時綏遠的情況遠比北平複雜,傅作義、董其武等在與國民党進行了一系列明爭暗鬥之後,起義的事情終於塵埃落定。 可是,在宣布起義時,有一個重要人物在通電籤字儀式上沒有來。更為奇怪的是,他最終是最後一個籤字,可他的名字卻排在了通電的第二。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