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解放戰爭》一書中寫道:「……戰爭的一方稱之為『解放戰爭』,另一方稱之為『勘亂戰爭』……毫無疑問是一場典型的內戰。」在解放戰爭中,我黨領導下的人民解放軍取得了全面勝利。
與此同時,國軍軍隊戰死和投降的人數加起來共計807萬人(其中戰死人數約為34萬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起義或者投誠的部隊。對於國民政府的高級將領來說,在解放戰爭中無非是4種結局:戰死、起義、投誠或者被俘。
01
據相關方面統計,在1946年到1950年期間,國軍一共有1668名將級軍官脫離該陣營,當然這個數據中也包括了大量後勤文職人員,其中一共有85人戰死。所以就這個數據來看,大部分國軍高級將領的主要出路就是起義、投誠和被俘這三種。很明顯做出不同的選擇,當然會有不同的待遇。
後面待遇最好的一種當然是主動起義,所謂主動起義,主要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指國軍將領在一場戰役或者戰鬥正式開始之前,就能夠號召及帶領手下部將主動脫離國軍陣營。第二種情況是在雙方已經開戰但是當時的勝負局勢並不明朗的情況下,國軍將領及時醒悟後,主動停止戰鬥並脫離國軍陣營。
在解放戰爭中,這種情況其實挺多的,尤其當戰爭進行到了後期。比較廣為人所熟知的國軍將領,有傅作義、劉文輝、陳明仁、陳潛等等,前後加起來大約有200多人。這種情況集中發生於三大戰役的後期,以及1949年下半年。這些前國軍將領及時做出了正確選擇,不但大大減少了同胞傷亡,而且還有大量兵力在起義後直接就被編入新的解放軍部隊,可以繼續執行接下來的戰鬥任務。
02
不管從哪方面來看,選擇起義的前國軍將領對於國家的統一有著很大幫助,這種功勞可以與內戰的責任相抵消。例如長春的曾澤生就曾經帶領國民政府60軍的2萬多名士兵起義,這支軍隊在解放後,還曾經加入抗美援朝戰爭,有著極為重要的貢獻。
對於這樣的原國軍將領,在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大都任命他們在重要職位上任職。這樣不但可以讓這些將領在合適的位置上繼續發揮才能,也給他們提供了專心建設國家的機會。例如傅作義就成為了新中國的水利部長,在這一職位上他做出的成就一點也不比帶兵打仗差。還有陳明仁將軍,則繼續領軍在西南剿匪,保護當地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待遇第二好的當然就是投誠,投誠這個概念不同於起義和被俘,它介於兩者之間。例如歷史上臺灣的鄭克塽就是投誠,清代劉獻廷在《廣陽雜記》中寫道:「臺灣鄭克塽投誠後,設臺灣一府。」這也就是說選擇投誠的國軍將領,在一開始並沒有打算放下武器。而是隨著戰爭的進展,直到處於劣勢了,他們為了避免當俘虜或者戰死,便會提出協商議和並且放下武器。
03
在這種情況下,國軍將領投誠與否,對戰鬥結果幾乎沒有影響,但是這種行為卻能大大減少雙方將士傷亡。就這一點來看,投誠的國軍將領也能得到優待。通常他們並不會被送進監獄進行勞動改造,例如鄭洞國、李文等人,可以在一定的範圍內,自己選擇出路。
最後,戰敗被俘虜的國軍將領,如杜聿明、廖耀湘、宋希濂,黃維等人。在這些人中,許多人曾經是國軍部隊中的名將。他們都是在戰場上戰鬥到最後一刻,才被解放軍生擒的,像這一類將軍就會成為戰犯。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被送到了北京的功德林監獄,進行勞動改造。
有一些人通過勞動改造和黨的教育,在整體思想上有了根本的轉變。於是在1959年,黨中央發布了一個特赦令,將這一批人中的一部分特赦出獄。其餘戰犯陸續改造完畢後,也紛紛被釋放出獄,最後一位被釋放出來的戰犯是黃維,他在功德林被關了26年。
結語
這些被俘虜的原國軍將領在出獄後,國家也給他們安排了相應的工作,有的成為了文史專員,有的成為了政協委員。這是因為黨和政府考慮到,其中一部分原國軍將領,在抗日戰爭中是立過功勞的。所以,這些原國軍將領們不同的選擇,最終也讓他們自己擁有了不同的人生際遇。
參考資料:
《解放戰爭》
《廣陽雜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