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後,那些起義、投誠和被俘的國軍將領,待遇差距有多大?

2020-12-17 話花草

引言

《解放戰爭》一書中寫道:「……戰爭的一方稱之為『解放戰爭』,另一方稱之為『勘亂戰爭』……毫無疑問是一場典型的內戰。」在解放戰爭中,我黨領導下的人民解放軍取得了全面勝利。

與此同時,國軍軍隊戰死和投降的人數加起來共計807萬人(其中戰死人數約為34萬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起義或者投誠的部隊。對於國民政府的高級將領來說,在解放戰爭中無非是4種結局:戰死、起義、投誠或者被俘。

▲解放戰爭油畫

01

據相關方面統計,在1946年到1950年期間,國軍一共有1668名將級軍官脫離該陣營,當然這個數據中也包括了大量後勤文職人員,其中一共有85人戰死。所以就這個數據來看,大部分國軍高級將領的主要出路就是起義、投誠和被俘這三種。很明顯做出不同的選擇,當然會有不同的待遇。

後面待遇最好的一種當然是主動起義,所謂主動起義,主要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指國軍將領在一場戰役或者戰鬥正式開始之前,就能夠號召及帶領手下部將主動脫離國軍陣營。第二種情況是在雙方已經開戰但是當時的勝負局勢並不明朗的情況下,國軍將領及時醒悟後,主動停止戰鬥並脫離國軍陣營。

▲國軍將領劇照

在解放戰爭中,這種情況其實挺多的,尤其當戰爭進行到了後期。比較廣為人所熟知的國軍將領,有傅作義、劉文輝、陳明仁、陳潛等等,前後加起來大約有200多人。這種情況集中發生於三大戰役的後期,以及1949年下半年。這些前國軍將領及時做出了正確選擇,不但大大減少了同胞傷亡,而且還有大量兵力在起義後直接就被編入新的解放軍部隊,可以繼續執行接下來的戰鬥任務。

02

不管從哪方面來看,選擇起義的前國軍將領對於國家的統一有著很大幫助,這種功勞可以與內戰的責任相抵消。例如長春的曾澤生就曾經帶領國民政府60軍的2萬多名士兵起義,這支軍隊在解放後,還曾經加入抗美援朝戰爭,有著極為重要的貢獻。

▲抗美援朝戰爭場景

對於這樣的原國軍將領,在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大都任命他們在重要職位上任職。這樣不但可以讓這些將領在合適的位置上繼續發揮才能,也給他們提供了專心建設國家的機會。例如傅作義就成為了新中國的水利部長,在這一職位上他做出的成就一點也不比帶兵打仗差。還有陳明仁將軍,則繼續領軍在西南剿匪,保護當地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待遇第二好的當然就是投誠,投誠這個概念不同於起義和被俘,它介於兩者之間。例如歷史上臺灣的鄭克塽就是投誠,清代劉獻廷在《廣陽雜記》中寫道:「臺灣鄭克塽投誠後,設臺灣一府。」這也就是說選擇投誠的國軍將領,在一開始並沒有打算放下武器。而是隨著戰爭的進展,直到處於劣勢了,他們為了避免當俘虜或者戰死,便會提出協商議和並且放下武器。

▲鄭克塽劇照

03

在這種情況下,國軍將領投誠與否,對戰鬥結果幾乎沒有影響,但是這種行為卻能大大減少雙方將士傷亡。就這一點來看,投誠的國軍將領也能得到優待。通常他們並不會被送進監獄進行勞動改造,例如鄭洞國、李文等人,可以在一定的範圍內,自己選擇出路。

最後,戰敗被俘虜的國軍將領,如杜聿明、廖耀湘、宋希濂,黃維等人。在這些人中,許多人曾經是國軍部隊中的名將。他們都是在戰場上戰鬥到最後一刻,才被解放軍生擒的,像這一類將軍就會成為戰犯。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被送到了北京的功德林監獄,進行勞動改造。

▲北京功德林戰犯管理所中央的八角塔樓

有一些人通過勞動改造和黨的教育,在整體思想上有了根本的轉變。於是在1959年,黨中央發布了一個特赦令,將這一批人中的一部分特赦出獄。其餘戰犯陸續改造完畢後,也紛紛被釋放出獄,最後一位被釋放出來的戰犯是黃維,他在功德林被關了26年。

結語

這些被俘虜的原國軍將領在出獄後,國家也給他們安排了相應的工作,有的成為了文史專員,有的成為了政協委員。這是因為黨和政府考慮到,其中一部分原國軍將領,在抗日戰爭中是立過功勞的。所以,這些原國軍將領們不同的選擇,最終也讓他們自己擁有了不同的人生際遇。

參考資料:

《解放戰爭》

《廣陽雜記》

相關焦點

  • 解放戰爭中的國軍兵團司令,最狡猾的是哪一個?投誠後竟悄悄逃跑
    在一眾兵團司令中,由於戰爭後期國軍戰局不斷惡化,各司令官要麼戰死要麼被俘,另有一批起義投誠者,都有各自的結局。然而其中有一人,在投誠我軍後竟然又想辦法逃回了國軍陣營,究竟是誰呢?此人便是西南戰役時的胡宗南集團主力,第5兵團司令官李文中將。
  • 解放戰爭被俘的國軍將領中,職務和軍銜最高的分別是誰?結局如何
    解放戰爭爆發前,國民黨無論兵力還是武器裝備都佔據絕對優勢,還控制著許多大中城市和交通要道,加上背後還有美國的支持。因此老蔣信心滿滿,豪言只要一年就可以結束戰爭。受老蔣影響,他手下那幫將領也一個個狂得不行,吹牛說大話者比比皆是。
  • 二野挺進大西南,國軍一將領請求起義,劉伯承為何果斷拒絕?
    >劉伯承元帥是這樣回復他的:有多少槍交多少槍,就是繳械,別的不談!這件事情發生之後楊森成了為數不多的想起義投誠卻遭到拒絕的國民黨將領在當時起義的國民黨將領也不少為什麼劉伯承元帥會兩次拒絕楊森的起義請求呢?
  • 開國57位上將,其中有三位是國軍將領,他們分別是誰
    但是,有一點容易被忽略。那就是國軍起義和投誠的將士,正是由於他們迷途自焚、早日幡然悔悟,站到了人民這一邊,才使得我軍的人民解放事業進行得很順利。他們的正義之舉,無疑加速了解放戰爭的勝利進程。在起義或者投誠的著名國軍將領有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程潛、盧漢、龍雲、陳明仁、董其武、陶峙嶽、高樹勳等等。其中有三位國軍將領取得了我軍的上將軍銜,他們分別是陳明仁、董其武和陶峙嶽。
  • 國軍五大主力主帥屬他幸運,戰敗逃走後還被國軍稱為「常勝將軍」
    在國共內戰爆發後,國軍五大主力74軍、18軍、新1軍、新6軍、第5軍因全副美式裝備,作戰能力強,成為蔣介石引以為傲軍隊。他們作為蔣介石發動內戰的急先鋒被派往山東、東北、徐州等戰場,結果五大主力主帥2死1俘1逃1起義,而他逃走後被國軍成為「常勝將軍」,這個人就是胡璉。
  • 湘西最大的土匪,父親曾是賀老總的部下,三次投誠晚年享軍級待遇
    歷史長河,煙雨濛濛,展望未來,今朝終將成為歷史,我心不禁飛回到了過去 戰爭年代社會動蕩,不少普通人都因為無法討生活而落草為寇,更不要說那些手中有槍的逃兵,尤其是解放戰爭後,那些國軍敗兵不少就靠劫掠百姓過活,這些人中還有一個原本是軍校裡的高材生,後來居然成了湘西最大的匪首,不過好在他及時向我軍投誠積極參加改造
  • 1955年,有4名起義的國軍將領被授少將,他們各有什麼貢獻?
    像陶峙嶽、陳明仁、董其武三位上將當初就是國民黨的一方大員,他們本來分別是國民黨新疆警備總司令、湖南省主席兼省「綏靖」總司令、綏遠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各自擁兵十萬以上,他們的起義保障了當初三個省的和平解放,為全國解放大業做出了貢獻。所以被授予上將,無論等級和功勞上都說得過去。
  •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哪3位國軍高級將領堅決反對?最終結局如何?
    李文掛名4兵團司令,實際權力和手中所掌握的兵力可不止如此。此人當時的勢力有多大呢?49年初可以把整個華北剿總一分為二來看,約一半的部隊是綏軍系統,也就是傅作義為首的部隊;另外20多萬人則是和綏軍有嫌隙的中央軍部隊,兩者實力大抵相當。雖然李文名義上不能算是這部分中央軍的最高長官,但是4兵團和9兵團合計8個軍的中央軍兵力都是聽命於他,可以說已經控制了北平附近大部分的中央軍軍權。
  • 廣元國軍少將陶德淵率部起義,解放後多部門任職
    同年12月16日,國軍少將、廣元縣自衛總隊副總隊長陶德淵率部起義,為建立新政權立下了功勳。 ,委任「紅幫」大爺蘇文華、「青幫」大爺姜東為反共救國軍司令,並派張雲林接任廣元警察中隊長。
  • 這個黃埔一期的國軍中將,把坦克放在城牆當炮臺,被俘後對國軍海軍...
    一批,心裡更不痛快,而他罵得最厲害的就是國軍的海軍了,按理說他是國軍的陸軍中將,是在魯南戰役被俘的,怎麼反而會對國軍的海軍怨氣很大呢?這是有原因的。被俘後馬勵武發牢騷罵街,主要罵的是國軍的海軍,對擊敗他的解放軍反而沒有多少牢騷話,他這個打敗仗被俘的陸軍將領為什麼要罵海軍呢? 說來也很有趣,那是1947年的下半年,解放軍決定要送馬勵武和李仙洲等在山東被俘的高級將領去哈爾濱。當時從陸路去,不但交通困難,而且這麼長途押送容易出問題,便決定從水路送去。
  • 此人被我軍圍困,偉人親自勸降,他仍不肯起義,後被手下協迫起義
    1948年5月,我軍準備解放長春,遭到長春守敵第一兵團的司令官頑強抵抗,我軍立即改變策略,將其圍困,偉人還親自勸他投降,他仍不肯起義,最後被手下人員協迫起義。這時偉人知道後,他親自給鄭洞國寫了封信勸他投降,但他還是不肯,甚至還想著國軍會給他空投物資,以便他能突圍出去。直到我軍佔領了機場,這徹底斷了鄭洞國還想國軍空投物資的想法。隨著國軍第60軍軍長曾澤生的起義,國軍內部徹底瓦解。這時鄭洞國和1000餘名特務團被我軍逼到了中央銀行大樓,他們進行著最後的抵抗。
  • 他是紅軍高級將領,中途叛變投敵,後又率部起義,官至副科級
    他的人生可謂起伏,曾經是紅軍高級將領,中途又叛變投敵,解放戰爭後期又率部起義,最後以副科級離休,那麼他是誰?生平如何?下面咱們一起來回顧下。方步洲他叫方步舟,湖北省大冶市金湖街道辦事處項谷文村人,1914年畢業於大冶縣立高級小學,1920年畢業於湖北省外國語專門學校,1927年入黨,而後隨國民革命軍第20軍參加「八·一」南昌武裝起義
  • 國軍起義名將有哪些?後來授予什麼軍銜?有一位足可授元帥!
    上個世紀,一大批國民黨將領看清了蔣氏政權的反動本質,厭倦了無休止的內戰,義無反顧地和國民黨政府決裂,投入了人民的懷抱,從而獲得了新生。1955年解放軍大授銜,有多位棄暗投明的國民黨將領被授予了軍銜。曾澤生其實,除了這些已經授銜的將領外,還有多位未授銜的國軍起義將領資歷遠在他們之上,有的資歷和大將相當,有一位足可授元帥!
  • 解放大西南,國軍上將楊森請求起義,劉伯承卻說:不接受,為何?
    這種情況下解放軍號召國民黨軍隊放棄抵抗、繳械投降,國民黨將領劉文輝等高級將領紛紛響應號召起義。在看到這樣的情況後,擔任國民黨第二十軍軍長楊森主動聯繫劉伯承請求起義,劉伯承得知後表示拒絕,這是為何?
  • 1949年李文起義後,又藉機逃往臺灣,最後他的結局如何
    胡宗南12月份,劉鄧大軍轉戰大西南後,成都告急,須臾便有傾覆之險,李文終於承受不住心理壓力,在陣前思想動搖,向劉伯承元帥提出起義請求。但因為當時我軍形勢一片大好,敵軍一擊即潰,破城只在朝夕之間,所以並不承認李文為保密的起義舉動,而是將他認作投誠將領。
  • 184師起義,蔣介石憤怒不已,花數萬大洋僱傭殺手,暗殺起義將領
    而東北則擁有沃野千裡,因此有了東北以後,我方的糧食問題也可以得到很大的解決。因此,老蔣十分的忌憚我方在東北的經營。因此老蔣派遣了大量的軍隊,進攻東北解放區。不過,老蔣派去的部隊裡面,很多都是雜牌軍。這些雜牌軍,其實也深深知道老蔣的歪心思:老蔣將他們當作衝鋒陷陣的炮灰,甚至還有一種借刀殺人的意思:讓他們和我軍火併,這樣不管犧牲的是哪一方,對自己來說都是實在有利的。老蔣這樣的壞心思,旁人豈能不知道?於是,184師師長潘朔端也深深的知道:和老蔣混沒有任何前途可言,於是宣布投誠,歸順我軍。這個消息讓老蔣十分的惱火:不過更讓老蔣產生了很大的擔心。
  • 悍將王耀武被俘,公開勸降同事,蔣氏七竅生煙,砸壞收音機
    為自己和家人著想,這些人也並不想成為蔣氏的殉葬品。 於是,相當一部分被俘的蔣軍高級將領聯名寫了一封公開信,動員他們陣前起義或投誠。 可是,這種書信無論是印刷散發,還是廣播播放,蔣軍都會說是我軍假冒那些被俘將領之名的偽作。於是,華野敵工部逐一徵求被俘蔣軍高級將領意見,看看誰願意通過電臺,公開向蔣方廣播勸降講話。出乎我方意料的是,自願報名的人還不少。
  • 二戰時,日軍和國軍的裝備差距有多大?
    首先,就是彈藥數方面了,一個士兵的彈藥數將決定一個士兵能夠有多長的輸出時間,畢竟沒了子彈的士兵,手裡的傢伙跟燒火棍沒啥太大的區別,當時,日軍每個士兵,包括新兵,都能領到4個彈匣包,每個彈匣包有30發子彈,四個彈匣包也就有120發子彈,按照三八大蓋五發的彈藥量,120發夠他們打很久了。
  • 國軍少將旅長,彭總是他湘軍時期老長官,被俘後和王震成了好朋友
    1947年3月25日上午10時,看到國軍31旅進入伏擊圈,彭總一聲令下,埋伏在周圍的解放軍發起猛烈進攻,攔頭截尾,東西夾擊,經過一小時四十分鐘戰鬥,殲敵2900餘人,敵旅長李紀雲被俘,取得西北野戰軍撤出延安後取得的第一個大勝仗。
  • 解放戰爭被俘的200多位國軍將官,哪五人級別最高?後來結局如何
    解放戰爭中被俘的國軍高級戰俘,五十年代大多數被關進北京功德林管理所。從建國初期到七十年代,功德林關押改造過200多位國民黨高級將領,能進入這裡改造的內戰戰犯,基本是國軍少將軍銜起步,其中一線將領包含軍長、師長、旅長、兵團司令、綏靖區長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