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中的國軍兵團司令,最狡猾的是哪一個?投誠後竟悄悄逃跑

2020-12-14 史源歷史專欄

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主力部隊分為22個一線兵團(算上被殲後多次重建的新兵團,實際遠不止22個),各兵團均由數個軍組成,兵團司令作為其最高指揮官,多為陸軍中將軍銜,掌握數萬人甚至十餘萬人組成的部隊,是國軍高官中的實權派。在一眾兵團司令中,由於戰爭後期國軍戰局不斷惡化,各司令官要麼戰死要麼被俘,另有一批起義投誠者,都有各自的結局。然而其中有一人,在投誠我軍後竟然又想辦法逃回了國軍陣營,究竟是誰呢?

此人便是西南戰役時的胡宗南集團主力,第5兵團司令官李文中將。作為中央軍嫡系將領,黃埔一期出身的李文原屬華北剿總作戰序列,為國軍第4兵團司令,在平津戰役後期此人逃回南京,又被重新任命為第5兵團司令官,先後在西北和西南地區供職。49年下半年,國軍妄圖憑藉胡宗南和宋希濂兩個中央軍集團扼守西南半壁,李文自然參與其中。

李文的軍事才能在國軍高級將領中並不突出,官運卻不錯。1948年下半年,老蔣希望利用此人挾制傅作義。華北剿總近60萬國民黨軍,有約一半為警備總司令陳繼承掌控的中央軍,但陳繼承因處理北平學生問題釀出血案,引起惡劣影響不得不被調離北平。為了制衡傅作義,李文受到老蔣提拔,在陳繼承之後成了華北中央軍新的代理人。除手下第4兵團外,石覺第9兵團及京津地區其他中央軍部隊均受李文節制,一時風頭正勁。然而李文雖然軍權在握,卻沒有和傅作義鬥法的能力與心胸。49年1月傅作義以換防之名把中央軍全部調出北平城外,控制了城內大部分中央軍高級將領,宣布北平起義。李文束手無策卻又不打算背棄老蔣,便丟掉部隊乘專機逃回南方。

由於國軍在三大戰役後北方戰局完全崩潰,老蔣對於李文這樣沒有起義投誠的將領十分看重,知道李文不是傅作義的對手,便不追究其丟掉部隊的責任,反而繼續令其執掌第5兵團,構筑西南防線。事實上作為胡宗南集團骨幹,李文最後確實率領第5兵團成了守成都的主力部隊。胡宗南早早逃離成都,李文卻頑固選擇堅守城池。不過相比黃百韜、邱清泉、楊幹才等戰死的國軍兵團司令,李文其實並不能算是真正的「硬骨頭」。49年12月成都被我軍攻破前,李文終於承受不住壓力,思想動搖向我軍提出起義請求。但由於國軍當時已經崩潰在即,二野決定不承認起義,只將李文等人算作投誠將領。

起義和投誠的區別很大。起義將領大多可以繼續帶領部隊,級別待遇也不變,而投誠將領一般不享受上述待遇。李文投誠後,沒有被剝奪自由,而是安排到各軍事院校學習。但李文不滿足,他一直以起義將領自居,因此對自身待遇心懷不滿,同時對據守臺灣島的國軍殘餘勢力也還抱有幻想,便打算實施叛逃計劃。在一番計劃後,李文認為先到香港中轉,後去臺灣的方案可行。1950年3月,借一次外出機會,李文叛逃。輾轉到達臺灣的李文經過一番嚴格審查,被恢復國軍中將軍銜,但不再受到重用。1977年,這位解放戰爭中唯一一位投誠後又叛逃的國軍兵團司令病死於臺北,終年72歲。

相關焦點

  • 解放戰爭中,4位逃跑能力最強的「光杆司令」:最後一人活過百歲
    國民黨軍在解放戰爭後期連遭敗績,士兵和基層軍官戰敗被俘後可以被吸納進解放軍隊伍,不願繼續作戰的也可以選擇回老家,但高級將領就不同了:一旦被俘很難立即釋放,多數要關押進戰犯管理所進行長期改造,1959年以後才會陸續特赦,牢獄生涯超過10年。因此「跑」的功夫很重要,國軍將官具有一定的化妝、逃跑技能之人不在少數。
  • 解放戰爭:國軍規模最大的一個兵團,兵力超20萬,司令被批鬥而死
    22個,那麼規模最大的是哪一個?第五軍和第七軍編入了邱清泉的第二兵團,第十八軍編入了黃維的第十二兵團,這三個兵團補給充足,持有美式裝備,在成立後被蔣介石寄予厚望的,只是在遼瀋戰役和淮海戰役中,這三個國民黨的「王牌兵團」先後都被殲滅了。
  • 國軍五大主力,為何在解放戰爭中慘遭失敗,蔣介石追悔莫及
    在解放戰爭中,由於遼瀋戰役的結束,敵我力量發生了根本性逆轉。我中野解放軍將黃維率領的地十八軍包圍在雙堆集一個狹長的地帶。由於黃維拒不投降,我中野部隊對其發起了總攻,一舉殲滅了國軍第十八軍,並俘虜其兵團司令黃維。這支精銳中的精銳部隊隨著銷煙永遠消失在了歷史長河。
  • 解放戰爭中,從上黨戰役到海南戰役,一共有多少位國軍將官戰死?
    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從早期的絕對兵力優勢到敗退臺灣時僅剩60餘萬殘部,共有超過八百萬官兵(包括253萬非正規軍)被我軍斃傷、俘虜、改編,或主動起義投誠。解放戰爭全面爆發的標誌是1946年劉峙率30萬國軍圍攻我中原軍區,但事實上雙方的大規模交戰(投入10萬人以上)從1945年的上黨戰役便開始了。
  • 淮海戰役;國軍三個精銳兵團,哪一個兵團,在此戰中表現最出色
    這樣一來的話,國軍在此戰中也投入了七個兵團作戰,這七個兵團中並且包括最精銳的第二兵團,第七兵團,第12兵團,這三個兵團編制龐大,每一個兵團人數都達到10萬以上,並且配有重武器。雖然淮海戰役最終以國軍失敗而結束,但是蔣介石在淮海戰役中投入的三個精銳兵團,都取得了一定的戰績,也讓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損失很大。
  • 解放戰爭中,最能打的十位國軍將領:黃百韜悍勇,胡璉狡猾
    雖如此,國民黨軍隊也不是一無是處,有幾位將領,還是表現出了不錯的軍事素養,也給我軍造成了一定的麻煩,筆者選出了十位解放戰爭中表現最好的國軍將領,排了一個國軍解放戰爭十大名將,與大家分享下吧。第十位:邱維達。邱維達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四期。黃埔四期,是一個不平凡的名詞,出了太多的名將,邱維達就是其中的一員。
  • 解放戰爭:從45年的長治到50年的海南,國軍總共戰死多少名將官?
    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從早期的絕對兵力優勢到敗退臺灣時僅剩60餘萬殘部,共有超過八百萬官兵(包括253萬非正規軍)被我軍斃傷、俘虜、改編,或主動起義投誠。原本唐式遵可以逃脫被擊斃的命運,但此人不智,因貪圖四川省主席的官位,在1949年西南戰役後期拒不投降,成了僅有的一位被擊斃的川軍大佬(解放戰爭期間川軍將領多選擇起義,如鄧錫侯、劉文輝、潘文華等)級人物。解放戰爭中第一位戰死的國軍將官是山西晉軍名將彭毓斌。
  • 解放戰爭共戰死85名國軍將官,哪5個人級別最高?最後一位是上將
    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共有85位少將以上級別高級軍官陣亡,或在戰場上被擊斃,或不願當俘虜選擇自裁。在這85人當中,不乏綏靖區司令、兵團司令級別的高官,其中更是包含了一名國民黨陸軍上將。今天我們按照時間順序來了解一下,國民黨軍在解放戰爭期間陣亡的地位最高的5位將領。
  • 國軍的兵團是什麼級別戰術單位?多的超過20萬人,少的還不到2萬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正規軍的巔峰兵力曾達到430萬人。如此龐大的部隊建制下,勢必包含多個戰術層級。兵團,就是國軍在解放戰爭中使用過的一種高級建制單位,其定位高於軍一級,跟抗戰時期的路軍、集團軍類似,低於戰區級別。一個兵團有多少萬人呢?
  • 粟裕的強勁對手,創造了國軍兵團司令帶隊衝鋒的唯一戰例
    豫東戰役後,粟裕曾說: 「華野各縱一對一不是黃百韜的對手」,一個雜牌軍將領能得到戰神粟裕這樣的評價可見其能力有多強。黃百韜解放戰爭打響後,黃百韜在戰爭中衝鋒在前,退卻在後,肯吃苦肯賣命,連連進攻解放區而且連連得手。先是打進了解放軍已經經營多年的蘇北解放區。
  • 解放戰爭被俘的國軍將領中,職務和軍銜最高的分別是誰?結局如何
    解放戰爭爆發前,國民黨無論兵力還是武器裝備都佔據絕對優勢,還控制著許多大中城市和交通要道,加上背後還有美國的支持。因此老蔣信心滿滿,豪言只要一年就可以結束戰爭。受老蔣影響,他手下那幫將領也一個個狂得不行,吹牛說大話者比比皆是。
  • 解放後,那些起義、投誠和被俘的國軍將領,待遇差距有多大?
    引言《解放戰爭》一書中寫道:「……戰爭的一方稱之為『解放戰爭』,另一方稱之為『勘亂戰爭』……毫無疑問是一場典型的內戰。」在解放戰爭中,我黨領導下的人民解放軍取得了全面勝利。與此同時,國軍軍隊戰死和投降的人數加起來共計807萬人(其中戰死人數約為34萬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起義或者投誠的部隊。對於國民政府的高級將領來說,在解放戰爭中無非是4種結局:戰死、起義、投誠或者被俘。
  • 三大戰役中,哪一場戰役,參戰的國軍名將數量最多
    解放戰爭先後分為,防禦階段,在一開始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只能採取防禦措施保存實力。等養精蓄銳,有了一定的實力後,解放戰爭進行了下一個階段,那就是戰略反攻。在反攻取得成就後,就開始決戰。決戰階段也是整個解放戰爭時期最重要的一個階段。它決定這場戰役最終勝利屬於哪一方?
  • 解放戰爭被俘的200多位國軍將官,哪五人級別最高?後來結局如何
    解放戰爭中被俘的國軍高級戰俘,五十年代大多數被關進北京功德林管理所。從建國初期到七十年代,功德林關押改造過200多位國民黨高級將領,能進入這裡改造的內戰戰犯,基本是國軍少將軍銜起步,其中一線將領包含軍長、師長、旅長、兵團司令、綏靖區長官等。
  • 解放戰爭中最令人大跌眼鏡的三次戰役,為何200萬國軍只撐14個月
    解放戰爭中最令人大跌眼鏡的三次戰役,為何200萬國軍只撐14個月世界軍事歷史上最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哪一次?當然是解放戰爭!因為127萬的小米加步槍居然用短短三年多時間打敗了430萬的國民黨軍隊!可是,少有人知道,解放戰爭中有三次戰役的預先推演和戰役結果背道而馳,尤其是三大戰役後的國軍,總兵力還有200萬,卻只是支撐了14個月就失去了大陸上的所有據點。這背後到底有什麼原因?聽我給你仔細分析。1,西府戰役。
  • 開國57位上將,其中有三位是國軍將領,他們分別是誰
    那就是國軍起義和投誠的將士,正是由於他們迷途自焚、早日幡然悔悟,站到了人民這一邊,才使得我軍的人民解放事業進行得很順利。他們的正義之舉,無疑加速了解放戰爭的勝利進程。在起義或者投誠的著名國軍將領有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程潛、盧漢、龍雲、陳明仁、董其武、陶峙嶽、高樹勳等等。其中有三位國軍將領取得了我軍的上將軍銜,他們分別是陳明仁、董其武和陶峙嶽。
  • 國軍五大主力主帥屬他幸運,戰敗逃走後還被國軍稱為「常勝將軍」
    在國共內戰爆發後,國軍五大主力74軍、18軍、新1軍、新6軍、第5軍因全副美式裝備,作戰能力強,成為蔣介石引以為傲軍隊。他們作為蔣介石發動內戰的急先鋒被派往山東、東北、徐州等戰場,結果五大主力主帥2死1俘1逃1起義,而他逃走後被國軍成為「常勝將軍」,這個人就是胡璉。
  • 解放戰爭中,讓國軍最棘手的旋風部隊是哪支縱隊,司令員又是誰?
    解放戰爭中,我軍有一支旋風部隊讓國民黨非常頭疼,杜聿明說他們「最難對付」,陳誠說「不知道他們什麼時候會出現」,衛立煌說他們「動作快如旋風」。
  • 解放戰爭拒不投降國軍司令,被俘後改造最好,勞動積極受總理表揚
    解放戰爭中,很多愛好和平厭惡內戰的國軍高級將領,見大勢已去,紛紛放棄了抵抗,選擇站在人民的一邊,在戰場之上發動了起義,向解放軍投誠,成為了新中國的功臣。然而,也有一些不識時務,頑固不化,執迷不悟的國民黨將軍,他們自以為是地認為可以與強大的解放軍對抗,選擇負隅頑抗,最終有的死在了戰場之上,有的則淪為了俘虜。
  • 被偉人譽為「狡如狐、勇如虎」淮海戰役中的胡璉,能逃跑是運氣!
    他與胡宗南並稱"二胡",前者號稱"金門王",後者號稱"西北王",但在蔣軍中流行這樣的說法:"十個西北王,抵不上一個金門王"。抗日戰爭中任第11師師長,率部於鄂西保衛戰中死守石牌要塞,榮獲青天白日勳章。解放戰爭中,率領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18軍參加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