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主力部隊分為22個一線兵團(算上被殲後多次重建的新兵團,實際遠不止22個),各兵團均由數個軍組成,兵團司令作為其最高指揮官,多為陸軍中將軍銜,掌握數萬人甚至十餘萬人組成的部隊,是國軍高官中的實權派。在一眾兵團司令中,由於戰爭後期國軍戰局不斷惡化,各司令官要麼戰死要麼被俘,另有一批起義投誠者,都有各自的結局。然而其中有一人,在投誠我軍後竟然又想辦法逃回了國軍陣營,究竟是誰呢?
此人便是西南戰役時的胡宗南集團主力,第5兵團司令官李文中將。作為中央軍嫡系將領,黃埔一期出身的李文原屬華北剿總作戰序列,為國軍第4兵團司令,在平津戰役後期此人逃回南京,又被重新任命為第5兵團司令官,先後在西北和西南地區供職。49年下半年,國軍妄圖憑藉胡宗南和宋希濂兩個中央軍集團扼守西南半壁,李文自然參與其中。
李文的軍事才能在國軍高級將領中並不突出,官運卻不錯。1948年下半年,老蔣希望利用此人挾制傅作義。華北剿總近60萬國民黨軍,有約一半為警備總司令陳繼承掌控的中央軍,但陳繼承因處理北平學生問題釀出血案,引起惡劣影響不得不被調離北平。為了制衡傅作義,李文受到老蔣提拔,在陳繼承之後成了華北中央軍新的代理人。除手下第4兵團外,石覺第9兵團及京津地區其他中央軍部隊均受李文節制,一時風頭正勁。然而李文雖然軍權在握,卻沒有和傅作義鬥法的能力與心胸。49年1月傅作義以換防之名把中央軍全部調出北平城外,控制了城內大部分中央軍高級將領,宣布北平起義。李文束手無策卻又不打算背棄老蔣,便丟掉部隊乘專機逃回南方。
由於國軍在三大戰役後北方戰局完全崩潰,老蔣對於李文這樣沒有起義投誠的將領十分看重,知道李文不是傅作義的對手,便不追究其丟掉部隊的責任,反而繼續令其執掌第5兵團,構筑西南防線。事實上作為胡宗南集團骨幹,李文最後確實率領第5兵團成了守成都的主力部隊。胡宗南早早逃離成都,李文卻頑固選擇堅守城池。不過相比黃百韜、邱清泉、楊幹才等戰死的國軍兵團司令,李文其實並不能算是真正的「硬骨頭」。49年12月成都被我軍攻破前,李文終於承受不住壓力,思想動搖向我軍提出起義請求。但由於國軍當時已經崩潰在即,二野決定不承認起義,只將李文等人算作投誠將領。
起義和投誠的區別很大。起義將領大多可以繼續帶領部隊,級別待遇也不變,而投誠將領一般不享受上述待遇。李文投誠後,沒有被剝奪自由,而是安排到各軍事院校學習。但李文不滿足,他一直以起義將領自居,因此對自身待遇心懷不滿,同時對據守臺灣島的國軍殘餘勢力也還抱有幻想,便打算實施叛逃計劃。在一番計劃後,李文認為先到香港中轉,後去臺灣的方案可行。1950年3月,借一次外出機會,李文叛逃。輾轉到達臺灣的李文經過一番嚴格審查,被恢復國軍中將軍銜,但不再受到重用。1977年,這位解放戰爭中唯一一位投誠後又叛逃的國軍兵團司令病死於臺北,終年7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