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綏遠起義時最後一個籤字,為何名字卻在協議上排在最前面?

2020-12-15 騰訊網

1949年1月,新華社全文廣播了《關於和平解放北平問題的協議》,遠在綏遠的國民黨綏遠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董其武將軍決定,接受共產黨的和平政策,率部和平起義。

其武是傅作義的鐵桿兄弟,既然北平走了和平之路,綏遠也不能落單,況且綏遠部隊都是傅作義的嫡系。

傅作義晚年照

董其武親自去北平找了傅作義,經中共中央同意後,傅作義代綏遠與中共方面進行了談判。協議達成之後,經毛主席批准,由傅作義、鄧寶珊赴綏遠主持、協調起義事宜。

當時綏遠的情況遠比北平複雜,傅作義、董其武等在與國民党進行了一系列明爭暗鬥之後,起義的事情終於塵埃落定。

可是,在宣布起義時,有一個重要人物在通電籤字儀式上沒有來。更為奇怪的是,他最終是最後一個籤字,可他的名字卻排在了通電的第二。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孫蘭峰

這個人不是別人,他是當時綏遠軍政的二號人物、時任國民黨第九兵團司令的孫蘭峰將軍。

孫蘭峰(1895-1987),字畹九,山東省滕縣人。18歲開始軍旅生涯,歷任閻錫山部連長、營長,後在傅作義部歷任團長、旅長、師長、軍長,國民黨第12戰區騎兵總指揮,第 11兵團司令官,國民黨察哈爾省政府主席,張垣警備司令,第9兵團司令。

孫蘭峰也是傅作義的鐵桿愛將,他與董其武被稱為傅作義的「二虎將」。董其武善守,而孫蘭峰善攻,當時被認為是傅作義手下將領中的黃金搭檔。

孫蘭峰有著非凡的軍事才能,他善於用兵,在關鍵時刻往往都有奇謀,頗得傅作義的信任和賞識。

在抗日戰爭中,孫蘭峰率部參加了著名的長城抗戰、綏遠抗戰、五原戰役,可謂是戰功赫赫,為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對於其軍事才能和對民族獨立和解放所做出的成績,史學家也是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抗戰勝利後,孫蘭峰任收復熱河、綏遠、察哈爾先頭部隊司令。解放戰爭開始後,他任第九兵團司令官,作為傅作義義的嫡系,進駐綏遠張家口一線。

平津戰役開始後,為促使傅作義集團走和平之路,儘快解決平津問題,東北野戰軍入關後,首先對張家口一帶的國民黨軍隊進行圍殲,其第九兵團被打敗後,退守綏遠。

綏遠和平起義的大幕拉開之後,傅作義赴綏遠對其部屬作進一步工作,但只有孫蘭峰的工作做不通,直到最後一刻他都沒有表態。這又是什麼原因?

在解放戰爭之前,孫蘭峰幾乎是每戰必勝,他對自己的軍事才能非常自信。在敗於人民解放軍之後,他就一直耿耿於懷,心底裡很是不服氣,總是想再找個機會比個高低。只可惜,歷史永遠都不會再給他這個機會了。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他對我黨還不完全信任,總害怕共產黨秋後算帳。當然,他對國民黨蔣介石也不信任。國民黨為了破壞和談,也對他是極盡拉攏,而且開出了非常高的價碼。這些也都被他拒絕了,他對找他的徐永昌曾果斷地說過:價碼越高,肯定越不可信。可見他對國民黨也是死心了。

他既然對國民黨已經死心,為何又對和平起義拒不表態呢?根據孫蘭峰晚年的回憶,其實也就是心病。

傅作義當時在北平和平解放時,未提及綏遠問題,當綏遠的官兵聽到消息後,內心都非常不安,認為是傅作義拋棄了他們。包括董其武,去北平找傅作義時也這樣問過。

第二個原因,就是孫蘭峰對我黨的政策還沒有吃透。他因為得不到北平和平解放後的確切消息,所以也不知道起義後北平是個什麼樣,所有人員是否如協議中說的那樣。

第三個原因,就是對傅作義本人有看法,認為傅作義不光是一個軍事將領,同時還是華北的地方長官,二十幾萬人未放一槍,就這樣交給了共產黨,實屬不該。他認為傅作義就是投降,說他不願意將投降與傅作義的名字聯繫在一起。

董其武在通電上簽字

後來,傅作義到了綏遠後,又不斷地給孫蘭峰做工作,但他仍然是閉門不出,也不表態。

經過傅作義和董其武艱難而又細緻的工作,綏遠起義醞釀成熟。9月19日,綏遠和平起義籤字儀式正式開始,董其武第一個走上臺籤字。但是,第二個應該是孫蘭峰,可孫蘭峰沒有來,怎麼辦呢?

董其武籤完字後,有意在他的名字下面放了一個茶杯,給孫蘭峰留了個地,其他人挨著繼續往下籤。於是,傅作義讓鄧寶珊再去做孫蘭峰的工作。

鄧寶珊

鄧寶珊來到孫蘭峰的住處,耐心地給他講明情況,曉以利害。

鄧寶珊對孫蘭峰說,你如果真的不願意跟我們走也可以,那咱們就只能分道揚鑣,以後就不是兄弟了。但是我可以告訴你,今後沒有你的立足之地。

鄧寶珊還動情地對孫蘭峰說:宜生(傅作義)還讓我轉告你,9月14日毛主席已經批准你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全體會議正式代表,邀請你於9月21日參會。

孫蘭峰默默地聽著,最終,孫蘭峰選擇了和平,選擇了籤字。

新中國成立後,孫蘭峰被任命為綏遠軍政委員會副主席、綏遠軍區副司令員、綏遠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歷任第4、5、6屆政協常委。

蒙綏合併後,孫蘭峰又被任命為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1987年因病逝世,終年92歲。

相關焦點

  • 都是傅作義的重兵集團,為何綏遠起義部隊能保留,北平卻被改編?
    傅作義是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在華北的最高指揮官,手下兵馬最多時不下60萬人。這麼多部隊,其中有一半以上是和平起義的。北平起義時,25萬國軍開出城外改編,打散編入不同的解放軍部隊;而綏遠的董其武、孫蘭峰(都是傅作義愛將)兵團近10萬大軍卻保留了建制沒被打散,轉化為第23兵團,後來還獲得了參加抗美援朝的機會。
  • 北平起義,中央軍不聽傅作義指揮,只有2位軍長籤字,結局如何?
    49年1月東北野戰軍及華北我軍集中百萬兵力及近2000門各型火炮,將傅作義華北剿總約25萬官兵圍困北平,如傅作義再不發動起義,國軍被殲滅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這種背景下,傅作義終於向北平國軍所有師級以上高級將領宣布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協議,率部起義接受改編。
  • 綏遠起義後,三名國軍將領叛變,兩人被槍斃,剩下一人結局如何?
    北平和平解放後,傅作義手下大將董其武也前來北平商議和平解放綏遠縣的事宜。不久之後傅作義擬定了《綏遠和平協議》並正式宣布綏遠和平解放。因此不少人心懷鬼胎,打算破壞起義,最後經過多方努力,董其武還是頂著巨大壓力,完成了綏遠縣的解放,而此時暗流也在湧動,由於起義前期,很多人是被迫起義,亦或者根本就是假裝投降,想要潛伏在解放軍的隊伍中搞破壞,尤其是起義部隊裡面還潛伏了不少中統特務,他們不斷地暗地中搞小動作。果不其然建國後第111軍軍長劉萬春,以及鄂友三和張樸三人又通敵叛國。
  • 專家文庫|統攬全局定綏遠
    一個月後,毛澤東在西柏坡會見傅作義,提到綏遠問題說:「有了北平的和平解放,綏遠就好解決了,可以先放一下,讓董其武做好內部工作,等待他們起義。」這就確定了解決綏遠問題的基調。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對綏遠問題早已有初步設想。北平和平談判期間,傅作義曾提出,將北平、天津、塘沽、綏遠一起解決。
  • 起義上將董其武為何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
    其時,「三大戰役」已經結束,國民黨大勢已去,綏遠被解放軍拿捏得死死的。毛澤東主席認為,解放綏遠,沒必要再費一兵一卒。 當然,綏遠起義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國民黨政府停發綏遠軍政經費和一切補給,派特務搞破壞,組織暴徒遊行,破壞鐵路交通等,製造混亂。
  • 此人是民國二級上將,北平起義後,為什麼拒絕新政府安排的工作?
    馮欽哉,山西萬泉人,出身於一個世代務農的家庭,小時候吃了不少苦。因此,他養成了勤儉節約、樸實的作風。即使發跡後,他依然保持著本心。1911年10月,太原起義爆發,他積極參加學生隊,上街維持秩序。不久,他回到老家,成立了一支武裝,自任隊長。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馮欽哉回了太遠繼續上學。次年夏天,他參軍入伍。由於閻錫山和袁世凱勾結,準備復闢,性格豪爽的他直接脫離晉軍,來到了綏遠特別區計劃討袁。6月,他在包頭反動討袁戰爭。因遭到了袁世凱和閻錫山的通緝,馮欽哉去了陝西。
  • 解放戰爭:哪幾位起義將領軍事才能最突出?這4人當仁不讓!
    1937年,陶峙嶽帶著湘軍改編成的第76軍上了淞滬戰場,雖然湘軍的武器相當劣質,卻憑藉著不怕死的精神,牢牢地在陣地上守了21天,當奉命撤退時,第八師9000多人打得只剩下七百餘人,此後陶峙嶽被調去大後方。
  • 歷史上,熱河、察哈爾、綏遠三省何時設置?轄區在哪?為何撤銷?
    為此小編感覺有必要把那段歷史捋一捋,看看當時為何會在中國的北方設置熱河、察哈爾、綏遠這三個省,這三個省又是什麼時間設的,各省範圍包括哪些區域,最後撤銷於什麼時間。中華民國時期的熱河、察哈爾、綏遠三省為何要設置熱河、察哈爾、綏遠三省關於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來講。一是由於清朝特殊的國家行政區域劃分是基礎。
  • 1949年,董其武率領10萬軍政人員和平起義,他的晚年結局如何?
    1936年,綏遠抗戰爆發。綏遠抗戰是綏遠地方部隊與日偽軍之間爆發的一場戰爭。在這場抗戰中,有一位將軍星夜奇襲日偽軍,出其不意繞到日偽軍後方,一舉取得綏遠抗戰的勝利。 這位為綏遠抗戰勝利立下赫赫戰功的將軍是誰呢?他就是開國上將董其武。董其武不僅在抗日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而且在解放戰爭中,董其武更是率領10萬軍政人員起義投誠,促使綏遠和平解放,創造了「綏遠模式」。
  • 此人被我軍圍困,偉人親自勸降,他仍不肯起義,後被手下協迫起義
    1948年5月,我軍準備解放長春,遭到長春守敵第一兵團的司令官頑強抵抗,我軍立即改變策略,將其圍困,偉人還親自勸他投降,他仍不肯起義,最後被手下人員協迫起義。他叫鄭洞國,1903年1月13出生在湖南省石門縣一個農民家庭,經濟條件尚好,兄弟姐妹5人,鄭洞國排行最小。鄭洞國7歲起在父親啟蒙下讀《論語》等書,後進鄉間私塾學習,14歲時進入了西式教學的石門中學附屬小學,可他對西學不感興趣。
  • 日本投降,美國設計了一個「受辱式籤字」,中國卻少了份「霸氣」
    而戰勝國的盟國代表則坐在桌旁,那份要籤字的投降書放於一個有著「喪葬用品顏色」的黑色文件夾之中。 在投降命令裡,麥克阿瑟重申了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內容,並說:「在這莊嚴的儀式之後,我們將告別充滿血腥屠殺的舊世界,迎來一個十分美好的世界,一個維護人類尊嚴的世界,一個致力於追求自由、寬容和正義的世界,這是我最熱忱的希望,也是全人類的希望!」
  • 此人有12年的抗日生涯,主席:別人可不授上將,他必須是上將!
    其中有一人可以算是這些學員中的佼佼者,卻一直沒有成為閻錫山的部下,但此人卻是一位擁有12年抗日生涯的抗日名將,建國後還被授予上將軍銜,這個人就是董其武。投奔傅作義1899年,董其武生於山西河津,六歲時進入大舅範必英創辦的私塾讀書。
  • 起義將領3人被授予上將,傅作義功勳卓著卻未獲授銜,這是為何?
    1955年大授銜時,有3098位起義軍官被授予了軍銜。在這3098位被授予軍銜的軍官中,被授予將官的有10人,其中有三位將領被授予上將軍銜,這在當時反映很大,彰顯了新中國領袖們廣闊的胸襟。被授予上將軍銜的三位將領是陶峙嶽、陳明仁和董其武。
  • 話說十二生肖「鼠」:鼠為何排在了勤勞的牛前面,鼠和貓為何不和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奸滑的鼠排在了勤勞的牛前面,這裡面有一傳說。話說黃帝想要讓老百姓更好的紀年,所以決定用生活中常見的動物名稱來紀年,那麼用哪十二種動物呢?黃帝就決定來一個排位賽,根據動物來的先後順序排位,「牛」覺得自己肯定是第一個,事實上他卻排了第二。
  • 1955年授銜時,他僅是軍級幹部,為何能贏得上將頭銜?
    可是這其中有一個人,他在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的時候只是軍長,作為一個軍級幹部,他是怎麼贏的上將頭銜的呢?董其武是起義將領,他是山西人,1899年出生,最早加入的是閻錫山的軍隊,北伐戰爭後,董其武投奔了傅作義,是傅作義手下的一員大將。「九一八」後,董其武率部參加了長城抗戰,在懷柔一帶他帶領軍隊抗擊日軍。在「綏遠抗戰」中,董其武再次出擊,採用夜襲的方法給予了敵軍重創。
  • 此人在一次戰役中,擊敗我軍2位元帥,最後率領數十萬大軍起義
    主要在綏遠、察哈爾駐防和作戰,還會增援山西、河北還有東北作戰。可以說在解放戰爭國軍戰鬥效率最高的部隊。 到1947年部隊才增加了1軍,另外有幾個嫡系軍歸其指揮。在三大戰役爆發以前,實際上華北野戰軍對傅作義的辦法並不多。結果就是東北、西北、中原、華東野戰軍都發展的比華北野戰軍要好,戰績要多。
  • 白人約翰·布朗率領美國黑人起義,推動廢奴運動,最後結局怎樣?
    黑人女戰士德波拉·薩姆普森·甘內特,化妝成男子在大陸軍中服役十七個月,因屢立戰功,受到獎賞,被譽為「一個巾幗英雄的非凡的範例」。儘管黑人作出重大貢獻,但在戰後仍沒有擺脫其作為奴隸的地位。在黑人反對殘酷的奴隸制的一系列鬥爭中,最著名的是1859年爆發的約翰·布朗起義。
  • 日本投降儀式,麥克阿瑟為何換5支鋼筆籤字?日本學者:這是恥辱
    1945年9月2日,上午8時,一艘來自美國的戰艦穩穩停在日本東京灣,這天的天氣不太好,陰沉沉的,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戰艦上人們喜悅的表情,8時30分,戰艦上響起了「海軍上將進行曲」,一群身著各色軍服的代表紛紛上船,他們說著中國話、英國話、法國話、俄國話、荷蘭話,此起彼伏,熱鬧非凡,舉著相機的記者們忙得不亦樂乎。
  • 解讀合同風險:搞清楚籤名、籤字、按手印及蓋章等含義區別很重要
    籤名代表著同意,並產生法律效力,在法律上賦予了文件以真實性。籤字是本人親筆籤上去的,是具備有效法律效力的。籤字一般在一些重要的場合要籤署一些重要的文件時,就要說成「籤訂」,比如「籤訂合同」。二、籤字,比籤名含義更廣泛,一般用在正式場合。
  • 綏遠子弟兵丨人民解放軍36軍、37軍簡史
    作者:李榮耀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6、第37軍是1949年9月綏遠起義的原國民黨軍部隊改編而成的。 1949年9月19日,國民黨綏遠省政府主席、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董其武在人民解放戰爭勝利形勢的影響和中國共產黨政策的感召下,排除國民黨反動派設置的種種障礙,率綏遠省軍政各界領導人與各族代表共39人聯合署名通電起義,宣布脫離國民黨政府,參加人民革命陣營,使綏遠省獲得和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