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新華社全文廣播了《關於和平解放北平問題的協議》,遠在綏遠的國民黨綏遠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董其武將軍決定,接受共產黨的和平政策,率部和平起義。
其武是傅作義的鐵桿兄弟,既然北平走了和平之路,綏遠也不能落單,況且綏遠部隊都是傅作義的嫡系。
傅作義晚年照董其武親自去北平找了傅作義,經中共中央同意後,傅作義代綏遠與中共方面進行了談判。協議達成之後,經毛主席批准,由傅作義、鄧寶珊赴綏遠主持、協調起義事宜。
當時綏遠的情況遠比北平複雜,傅作義、董其武等在與國民党進行了一系列明爭暗鬥之後,起義的事情終於塵埃落定。
可是,在宣布起義時,有一個重要人物在通電籤字儀式上沒有來。更為奇怪的是,他最終是最後一個籤字,可他的名字卻排在了通電的第二。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孫蘭峰這個人不是別人,他是當時綏遠軍政的二號人物、時任國民黨第九兵團司令的孫蘭峰將軍。
孫蘭峰(1895-1987),字畹九,山東省滕縣人。18歲開始軍旅生涯,歷任閻錫山部連長、營長,後在傅作義部歷任團長、旅長、師長、軍長,國民黨第12戰區騎兵總指揮,第 11兵團司令官,國民黨察哈爾省政府主席,張垣警備司令,第9兵團司令。
孫蘭峰也是傅作義的鐵桿愛將,他與董其武被稱為傅作義的「二虎將」。董其武善守,而孫蘭峰善攻,當時被認為是傅作義手下將領中的黃金搭檔。
孫蘭峰有著非凡的軍事才能,他善於用兵,在關鍵時刻往往都有奇謀,頗得傅作義的信任和賞識。
在抗日戰爭中,孫蘭峰率部參加了著名的長城抗戰、綏遠抗戰、五原戰役,可謂是戰功赫赫,為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對於其軍事才能和對民族獨立和解放所做出的成績,史學家也是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抗戰勝利後,孫蘭峰任收復熱河、綏遠、察哈爾先頭部隊司令。解放戰爭開始後,他任第九兵團司令官,作為傅作義義的嫡系,進駐綏遠張家口一線。
平津戰役開始後,為促使傅作義集團走和平之路,儘快解決平津問題,東北野戰軍入關後,首先對張家口一帶的國民黨軍隊進行圍殲,其第九兵團被打敗後,退守綏遠。
綏遠和平起義的大幕拉開之後,傅作義赴綏遠對其部屬作進一步工作,但只有孫蘭峰的工作做不通,直到最後一刻他都沒有表態。這又是什麼原因?
在解放戰爭之前,孫蘭峰幾乎是每戰必勝,他對自己的軍事才能非常自信。在敗於人民解放軍之後,他就一直耿耿於懷,心底裡很是不服氣,總是想再找個機會比個高低。只可惜,歷史永遠都不會再給他這個機會了。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他對我黨還不完全信任,總害怕共產黨秋後算帳。當然,他對國民黨蔣介石也不信任。國民黨為了破壞和談,也對他是極盡拉攏,而且開出了非常高的價碼。這些也都被他拒絕了,他對找他的徐永昌曾果斷地說過:價碼越高,肯定越不可信。可見他對國民黨也是死心了。
他既然對國民黨已經死心,為何又對和平起義拒不表態呢?根據孫蘭峰晚年的回憶,其實也就是心病。
傅作義當時在北平和平解放時,未提及綏遠問題,當綏遠的官兵聽到消息後,內心都非常不安,認為是傅作義拋棄了他們。包括董其武,去北平找傅作義時也這樣問過。
第二個原因,就是孫蘭峰對我黨的政策還沒有吃透。他因為得不到北平和平解放後的確切消息,所以也不知道起義後北平是個什麼樣,所有人員是否如協議中說的那樣。
第三個原因,就是對傅作義本人有看法,認為傅作義不光是一個軍事將領,同時還是華北的地方長官,二十幾萬人未放一槍,就這樣交給了共產黨,實屬不該。他認為傅作義就是投降,說他不願意將投降與傅作義的名字聯繫在一起。
董其武在通電上簽字後來,傅作義到了綏遠後,又不斷地給孫蘭峰做工作,但他仍然是閉門不出,也不表態。
經過傅作義和董其武艱難而又細緻的工作,綏遠起義醞釀成熟。9月19日,綏遠和平起義籤字儀式正式開始,董其武第一個走上臺籤字。但是,第二個應該是孫蘭峰,可孫蘭峰沒有來,怎麼辦呢?
董其武籤完字後,有意在他的名字下面放了一個茶杯,給孫蘭峰留了個地,其他人挨著繼續往下籤。於是,傅作義讓鄧寶珊再去做孫蘭峰的工作。
鄧寶珊鄧寶珊來到孫蘭峰的住處,耐心地給他講明情況,曉以利害。
鄧寶珊對孫蘭峰說,你如果真的不願意跟我們走也可以,那咱們就只能分道揚鑣,以後就不是兄弟了。但是我可以告訴你,今後沒有你的立足之地。
鄧寶珊還動情地對孫蘭峰說:宜生(傅作義)還讓我轉告你,9月14日毛主席已經批准你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全體會議正式代表,邀請你於9月21日參會。
孫蘭峰默默地聽著,最終,孫蘭峰選擇了和平,選擇了籤字。
新中國成立後,孫蘭峰被任命為綏遠軍政委員會副主席、綏遠軍區副司令員、綏遠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歷任第4、5、6屆政協常委。
蒙綏合併後,孫蘭峰又被任命為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1987年因病逝世,終年9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