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傅作義的重兵集團,為何綏遠起義部隊能保留,北平卻被改編?

2020-12-15 騰訊網

傅作義是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在華北的最高指揮官,手下兵馬最多時不下60萬人。這麼多部隊,其中有一半以上是和平起義的。北平起義時,25萬國軍開出城外改編,打散編入不同的解放軍部隊;而綏遠的董其武、孫蘭峰(都是傅作義愛將)兵團近10萬大軍卻保留了建制沒被打散,轉化為第23兵團,後來還獲得了參加抗美援朝的機會。為什麼同樣是傅作義的重兵集團,綏遠和北平部隊的待遇有這麼大差別呢?

傅作義的部隊構成有特殊性。原本傅作義並非一流軍閥,而是晉綏軍大佬閻錫山的手下。在有了綏遠、察哈爾等地盤之後,傅作義才逐漸成為北方重要的地方軍事力量。此人可以算是國民黨地方軍中最擅於用兵的名將之一,與桂系的白崇禧齊名。1946年解放戰爭爆發後,傅作義在華北大同集寧、張家口等戰役中連續擊敗華北我軍,進一步擴大了勢力範圍。閻錫山由於實力受損無法固守山西,蔣令傅作義逐步掌控華北軍政大權,並調撥了30餘萬中央軍歸其節制。

這樣問題也來了:傅作義的起家嫡系是綏遠軍隊,但在他成為華北剿總司令時,60萬大軍只有不到一半是其嫡系,尤其是京津區域,中央軍的數量佔了絕對優勢:比如天津戰役被殲滅的13萬陳長捷守軍,基本都是中央軍部隊。北平城內雖然有傅作義重建的35軍、104軍、剿總直屬部隊等綏遠系,但兵力佔大多數的還是李文、石覺等人的中央系各兵團,傅在北平的嫡系還不到10萬。

這種情況下,傅作義起義有風險,首要任務不是考慮起義後如何保留建制,而是確保中央軍在起義過程中不譁變。就算起義順利進行,其中也有不少中央軍官兵思想並不統一,不過是為了保命才加入起義。事後要完整保留北平起義的25萬國軍,風險太大,只好分化吸收到東北、華北各支部隊,也就是接受「改編」。

綏遠的情況則完全不同。由於傅作義起家之地在綏遠,平津戰役期間始終保有西線作戰力量。雖然在張家口和新保安兩戰,傅系主力損失超過7萬人,但綏遠老家尚存近10萬大軍。這批部隊成分單一,由傅作義心腹董其武和孫蘭峰統領,全部為傅家軍,完全受傅作義、董其武指揮調遣,與中央軍有較大差別。除此之外,傅系部隊能吃苦、聽指揮,素來有「七路半」之稱(傅作義帶兵愛學習抗戰時的八路軍),鑑於此原因,軍委決定保留這支可用的部隊,加入政工人員和必要的新兵員之後,直接成為解放軍的一個正式兵團,也就是後來的23兵團。

相關焦點

  • 此人綏遠起義時最後一個籤字,為何名字卻在協議上排在最前面?
    1949年1月,新華社全文廣播了《關於和平解放北平問題的協議》,遠在綏遠的國民黨綏遠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董其武將軍決定,接受共產黨的和平政策,率部和平起義。 其武是傅作義的鐵桿兄弟,既然北平走了和平之路,綏遠也不能落單,況且綏遠部隊都是傅作義的嫡系。
  • 北平起義,中央軍不聽傅作義指揮,只有2位軍長籤字,結局如何?
    49年1月東北野戰軍及華北我軍集中百萬兵力及近2000門各型火炮,將傅作義華北剿總約25萬官兵圍困北平,如傅作義再不發動起義,國軍被殲滅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這種背景下,傅作義終於向北平國軍所有師級以上高級將領宣布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協議,率部起義接受改編。
  • 專家文庫|統攬全局定綏遠
    一個月後,毛澤東在西柏坡會見傅作義,提到綏遠問題說:「有了北平的和平解放,綏遠就好解決了,可以先放一下,讓董其武做好內部工作,等待他們起義。」這就確定了解決綏遠問題的基調。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對綏遠問題早已有初步設想。北平和平談判期間,傅作義曾提出,將北平、天津、塘沽、綏遠一起解決。
  • 綏遠起義後,三名國軍將領叛變,兩人被槍斃,剩下一人結局如何?
    北平和平解放後,傅作義手下大將董其武也前來北平商議和平解放綏遠縣的事宜。不久之後傅作義擬定了《綏遠和平協議》並正式宣布綏遠和平解放。但其實整個解放的過程充滿了曲折,主要是由於董其武雖然是兵團司令,但他手下的部隊組成十分複雜,其中不乏其他地方軍的舊部,以及一些當地武裝,甚至還有其他地方敗逃的殘軍組成的部隊。
  • 起義將領3人被授予上將,傅作義功勳卓著卻未獲授銜,這是為何?
    他採取拖延戰術,避免新疆駐軍被調到關內參加內戰,於1949年9月25日,率領十萬駐疆官兵通電起義。為和平解放新疆立了大功。起義部隊改編後,陶峙嶽被任命為解放軍第22兵團司令員、新疆軍區副司令員兼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司令員。在國民黨軍隊裡,陶峙嶽的最高軍銜是中將。
  • 傅冬:潛伏父親傅作義身邊,勸父親起義解放北平,後來結局如何?
    一、愛家更愛國的名媛小姐 傅作義,民國史上赫赫有名的國軍將領,他曾坐擁40萬兵馬,是河北、北平、天津、察哈爾、綏遠、熱河、四省兩市的「王」。若是放在古代,那便是名副其實的一方諸侯,還是勢力最大的那個。
  • 起義上將董其武為何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
    1973年,董其武參加中日友好協會代表團出訪日本時,當年侵略中國的日軍將領對董其武說:「如果國民黨所有部隊都像傅作義的部隊那樣有戰鬥力,恐怕日軍早就失敗了。」1949年1月21日,傅作義宣布北平和平解放。董其武從收音機聽到消息後,立即與傅作義聯繫。第二天就從歸綏飛往北平,直接到中南海居仁堂面見傅作義,商討綏遠未來走向。 回到綏遠後,董其武就著手起義準備工作。
  • 1949年,董其武率領10萬軍政人員和平起義,他的晚年結局如何?
    1936年,綏遠抗戰爆發。綏遠抗戰是綏遠地方部隊與日偽軍之間爆發的一場戰爭。在這場抗戰中,有一位將軍星夜奇襲日偽軍,出其不意繞到日偽軍後方,一舉取得綏遠抗戰的勝利。 這位為綏遠抗戰勝利立下赫赫戰功的將軍是誰呢?他就是開國上將董其武。董其武不僅在抗日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而且在解放戰爭中,董其武更是率領10萬軍政人員起義投誠,促使綏遠和平解放,創造了「綏遠模式」。
  • 傅作義自以為很能打,於是老人家命令林總迅速入關,這下他死心了
    這兩人都對未來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不過在華北的作戰方針上,兩人是有很大分歧,分別有著各自的盤算。蔣介石希望傅作義可以把華北的部隊通過海運,逐漸撤往長江以南。而傅作義並不願意這麼做,傅作義是閻錫山晉軍出身,抗戰時去綏遠獨立發展。與國民黨中央軍嫡系不同,傅部有著相當的獨立性。
  • 傅作義女兒傅冬菊,北平和平解放最大女功臣,建國後最終結局如何?
    1933年初,日軍侵佔山海關,傅作義給閻錫山、蔣介石分發電報,請纓抗日,揭開了長城抗戰的序幕,而到了1936年,傅作義又率兵向紅格爾圖發起進攻,擊潰由日本支持的德王部隊,一舉收復百靈廟,贏得綏遠抗戰的勝利。
  • 除了傅作義,他也是北平和平解放的功臣,建國後為何被投入大獄
    同樣是北平和平解放的功臣,傅作義當上部長,他卻為何被投入獄中提到北平和平解放,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傅作義,作為功臣,他後來還擔任了新中國的水利部部長,事實上還有一個人,也是北平和平解放的功臣,他就是馮欽哉。
  • 傅作義假投降為國民黨當臥底 等待反攻大陸
    幾天後的1949年2月4日,國民黨政府方面負責聯絡傅作義的國防部長徐永昌記載:「楊慎五處長來,述前幾天宜生電其向外交部要一護照準備出國未果,詢中央對其是否不好。」傅作義為何於已經和平解放後忽向南京政府申領護照出國呢?
  • 死前發電給傅作義:你見死不救
    與東北相鄰的華北地區,原本傅作義集團佔據兵力和實力的雙重優勢,60萬大軍一直壓制著30萬華北解放軍;而隨著東北的全境解放,華北形勢也驟然逆轉,一旦百萬東野大軍入關作戰,華北國軍很有可能在短時間內變成第二個衛立煌集團。
  • 解放戰爭:哪幾位起義將領軍事才能最突出?這4人當仁不讓!
    此時,新疆的十多萬兵馬要麼是胡宗南的嫡系,要麼是聽命馬家軍,陶峙嶽能讓這些手握重兵的將領乖乖留下士兵離開,這其中做出的努力我們可想而知。1949年陶峙嶽率領10萬大軍在新疆通電起義,使新疆的各族百姓免遭戰火的塗炭,貢獻很大。
  • 傅作義接受北平和平解放,女兒傅冬菊功不可沒,她做了哪些工作
    抗日戰爭爆發之後,傅作義被閻錫山派遣到綏遠地區駐防,為了安全起見,傅冬菊跟隨母親,帶著弟弟、妹妹,來到了重慶大後方,暫居在一個寺廟之中。然而依照傅作義的性格,除了官職的薪俸之外,根本沒有其他收入。在戰亂四起,物價不穩定的年代,根本不能支持一家人的生活,傅冬菊一家人的生活十分的清貧。
  • 傅作義的王牌軍第35軍,先後4任軍長,他們都是誰?結局如何
    傅作義的王牌軍第35軍,先後4任軍長,他們都是誰?結局如何第35軍是傅作義起家的部隊,屬於傅系軍隊的「王牌」,成名之戰在中原大戰中,傅作義以一個旅堅守涿州,整整一個月,對抗張作霖的10萬大軍,後來以該旅為班底創建了第35軍。
  • 此人是民國二級上將,北平起義後,為什麼拒絕新政府安排的工作?
    1911年10月,太原起義爆發,他積極參加學生隊,上街維持秩序。不久,他回到老家,成立了一支武裝,自任隊長。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馮欽哉回了太遠繼續上學。次年夏天,他參軍入伍。由於閻錫山和袁世凱勾結,準備復闢,性格豪爽的他直接脫離晉軍,來到了綏遠特別區計劃討袁。6月,他在包頭反動討袁戰爭。因遭到了袁世凱和閻錫山的通緝,馮欽哉去了陝西。
  • 「和平將軍」傅作義的女兒,曾協助父親通電起義,晚年結局如何?
    1949年1月,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通電起義,宣布北平(今北京)和平解放。北平和平解放是解放戰爭的重要轉折點,不僅避免了生靈塗炭,而且有效地保護了北京城內的大量名勝古蹟。北平和平解放,傅作義居功至偉,他也因此被稱為「和平將軍」。
  • 遼瀋戰役,傅作義為何不北上增援,淮海戰役;為什麼又不肯南下
    然而作為華北的傅作義,在遼瀋戰役爆發時,當時他完全有能力北上增援錦州戰役。為何還是按兵不動?在解放戰爭時期傅作義擔任華北剿匪總司令,手握50萬大軍。而且在遼瀋戰役爆發時,當時傅作義面對的敵人,只有華北軍區聶帥的30萬大軍,加上還有一部分在解放山西。傅作義完全有能力,可以分散兵力北上增援,也不用害怕老巢被端了。
  • 1955年授銜時,他僅是軍級幹部,為何能贏得上將頭銜?
    1955年,新中國軍隊正式實行軍銜制,並且進行了一次全軍大授銜,當時評定軍銜的主要依據也是根據幹部在軍隊中的級別以及戰功,一般來說,兵團司令員級別大部分可以被評為上將,兵團副司令員如果資歷深也能被授予上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