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有12年的抗日生涯,主席:別人可不授上將,他必須是上將!

2020-12-15 古今講歷史

1918年,閻錫山為了訓練培養自己的嫡系部隊,創建了山西學兵團,也被稱為斌業中學。這所學校共成立12個年頭,共有5000多人從這裡畢業,大都充實到閻錫山的晉軍。

其中有一人可以算是這些學員中的佼佼者,卻一直沒有成為閻錫山的部下,但此人卻是一位擁有12年抗日生涯的抗日名將,建國後還被授予上將軍銜,這個人就是董其武。

投奔傅作義

1899年,董其武生於山西河津,六歲時進入大舅範必英創辦的私塾讀書。在大舅教誨下,董其武勤奮好學,學業一直不錯,但因貧苦的家境,他沒有繼續深造。

為了幫家裡減輕生活負擔,董其武出去做工賺錢,但一直沒有放棄讀書學習,1918年山西學兵團創立後,他以第一名的好成績順利進入學兵團學習。

入學後的董其武各科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本來畢業後應有不錯的發展,卻在臨畢業前因得罪督軍府的人,生性倔強的他堅決不低頭認錯,為了平息對方的怒氣,校長只好將董其武開除。

為了尋找出路,董其武先後加入鎮嵩軍、國民革命軍,北伐期間還因功升為中校副團長。可惜因為他不是蔣介石的嫡系,受到排擠,最終決定離隊北上參加傅作義的隊伍。

對於這批投奔的北伐軍官,傅作義還是比較重視的,比如董其武就成了傅作義天津警備司令部的上尉參謀。

經過長時間的接觸了解,傅作義認為董其武的軍事指揮才能應是不錯的,為了歷練他把他調到前線部隊當了中校副團長。

有一次戰鬥打響後,因戰況慘烈形勢危急,團長竟嚇破膽跑了。還是剛上任沒多久的董其武重整部隊,集中起來向敵人發起攻擊,最終突破敵人包圍圈,再經過7天的行軍,才終於回到本部。

因為董其武的睿智果斷,這個團雖損失數百人,但建制還算完整,實力尚存。不久傅作義將董其武提拔為團長,並對他愈為看重

12年的抗日生涯

此時日本對中國領土的窺伺之心昭然若揭,但國內軍閥混戰,白白消耗國防力量。對這種現狀董必武無能為力,但也是逐漸厭惡,因為這與他當年投筆從戎的初衷相斥背離。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短短數月東北三省淪陷,而日軍對東北百姓燒殺搶掠的罪行,不斷從逃入關內的百姓口中傳出。

當董其武聞訊這一切後,曾向傅作義請纓抗日,了解到部下的抗日決心後,傅作義也最終給了董其武表率的機會。

1933年,傅作義發起長城抗戰,當時董其武曾率部在懷柔與日軍激戰15個小時,開啟了自己的抗日生涯。

1936年的綏遠抗戰,董其武先是在紅格爾圖戰鬥中重創敵軍,後在百靈廟戰鬥中向敵人發起總攻,徹底擊敗大漢義軍,粉碎親日勢力,收復失地,並推動了全國抗日高潮的到來。

抗戰爆發後,董其武又先後參加了忻口戰役、太原會戰、包頭戰役、綏西抗戰以及五原戰役的,是一位功勳赫赫的抗日將領。

從長城抗戰算起到抗戰勝利,董其武竟有12年的抗日生涯,這在中國將領中是不多見的。

「他必須是上將」

1949年1月21日,董其武追隨多年的傅作義領導了北平和平起義。時任綏遠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的董其武,乘坐飛機去北平面見傅作義詢問綏遠以後的出路,當時傅作義對他說:「我們要跟上歷史的潮流,走人民的道路」。

返回綏遠後的董其武,就暗中準備起義事宜,最終在9月19日領導綏遠起義,起義後十萬綏遠大軍改編為第23兵團,董其武擔任兵團司令員。

1952年,全軍精簡時,第23兵團縮編為第69軍,董其武也就成了軍長。不久主席接見了董其武對他說:「按說正兵團級應任大軍區的副職為宜,但這樣就沒有兵權了。所以,還是讓你當軍長。」

1955年評定軍銜時,董其武被擬定為上將軍銜。董其武知道後,就委託楊成武轉達自己要求降銜的決定。

主席知道這個情況後,就把楊成武找來對他說:」你是個黨員,可授可不授上將;而董其武同志是一個參加抗日12年的起義名將,他是必須授上將的「

後來董其武得知這一切後,感動的雙淚橫流。

到了65年取消軍銜制後,將軍們的月薪待遇都有所改變,不過幾位起義將領的待遇卻沒有變動,對著組織對他們的關照,董其武非常滿意。不過此時他還是心有遺憾。

原來加入人民軍隊這麼多年,董其武仍不是黨員,經過四次申請後,1982年12月,總政治部批准他為黨員,黨齡從兩年前算起。

當時董其武熱淚盈眶,慶幸有了光榮的歸宿,寫詩稱道:

「欣逢盛世開太平,願為蒼生獻此生。行見華夏樂小康,更期世界躋大同。」

相關焦點

  • 他1955年授予上校軍銜,33年後成為上將,哥哥曾任國家主席
    011955年,新中國舉行授銜儀式,被授予上將軍銜的將軍一共有57位。1988年,我國舉行了第二次大授銜,這次被授予上將軍銜的一共有17位,其中包括李德生、尤太忠等人。今天筆者不說他們,而是說說1955年還是上校,33年後成為上將的楊白冰。1988年授銜時,楊白冰當時是軍委委員。據了解,這一年他哥哥楊尚昆的地位更高,4月份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02楊白冰1920年出生,祖籍四川,在家裡排行十一。
  • 開國上將中,哪些人有授大將的資歷
    1955年的授銜中,粟裕、陳賡、許光達等十位功勳卓著的將領被授予大將軍銜,充分印證了他們對革命勝利作出的巨大貢獻。那麼,除了開國十大大將外,在開國上將中,有哪些人有授大將的資歷呢?
  • 55年授銜他是省委書記,為何仍被授上將軍銜?主席:名單中要有他
    眾所周知,中國在1955年舉辦了一場盛大活動,那一天上千名將領齊聚北京接受軍銜,那是光輝榮耀的時刻。我們知道那時評銜有一個原則,已經到地方工作或脫離部隊的人按理說是不能授予軍銜的,但規定可以因特殊情況而改變,當時有一個人就正擔任四川省委書記,卻因其特殊的經歷仍被授予了上將軍銜,這是為何呢?
  • 八路軍三大將星隕落,如果參加55年授銜,分別授元帥、大將、上將
    1955年9月舉行舉世矚目的授銜儀式,直至1964年為止,共有1614人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其中元帥10人、大將10人、上將57人,其餘皆是中將和少將軍銜,這代表著國家和人民的認可,是一份輝煌的榮譽,然而,在解放軍22年武裝鬥爭中,有無數好戰友倒在戰場上,他們的功勳同樣受得起這些軍銜和獎章。
  • 紅軍時期倖存的6位軍團長中,4位授元帥軍銜,為何他只授上將?
    紅軍時期,一般是指1927年黃麻起義到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在此期間,紅軍經歷一系列影響深遠的起義,隊伍不斷壯大,先後誕生了10個軍團。然而這10個軍團的軍團長,倖存的只有6位。那麼這6位都是誰?其中4位是元帥,1位只被授予上將軍銜。 紅一軍團軍團長朱老總、林總
  • 開國將軍膽大包天,為軍銜給主席寫信,終於從上將變成中將
    人們常說,一個人的胸懷決定了他的高度,主席看人就比較看重一個人的胸懷,在大授銜時主席曾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授銜時。」這句幽默的調侃反映了當時的一些情況。這才讓主席說出了調侃的玩笑,不過也有極少數將軍覺得自己軍銜高了,要求降低自己的軍銜,這些要求降低軍銜的人從將軍到元帥都有,包括羅榮桓元帥、徐向前元帥,徐海東大將和徐立清上將。
  • 魯南軍區的政委授上將,副司令員授中將,司令員為何沒授軍銜?
    魯南軍區成立於抗日戰爭時期的1940年,隸屬於八路軍115師領導,一開始的軍區政委是王麓水。1942年後王政委調任山東縱隊一旅政委、山東軍區第八師師長兼政委,1945年12月13日在滕縣與國民黨軍隊作戰中犧牲,年僅32歲。
  • 開國57位上將,其中有三位是國軍將領,他們分別是誰
    程潛和傅作義級別太高,授予上將低了點,元帥和大將的名額只有十位,兩位國軍大佬授予元帥或者大將都不太合適。盧漢和龍雲級別也不低,所以這幾位索性不授軍銜為宜。1949年8月4日,陳明仁與程潛率部在長沙宣布起義。所部加入了四野林總的部隊,所謂「相逢一笑泯恩仇」。後擔任過湖南軍區副司令員、湖南政府臨時主席,為和平解放湖南作出了巨大貢獻。11月,任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二十一兵團司令、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等職。1951年,率領所部去廣西剿匪。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 五五授銜時,哪些正兵團級幹部未獲得上將軍銜
    其中:元帥10名;大將10名;上將57名(含1956年和1958年補授);中將177名(含1956年和1958年補授);少將806名(含1956年和1958年補授),大校軍銜1266人。 按1955年1月23日軍委發布的《關於評定軍銜工作的指示》有關規定,評定軍銜主要以1952年軍隊幹部評定級別為依據。
  • 1955授銜,首任海軍司令、裝甲兵司令是大將,可空軍司令是上將!
    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授銜時,第一任海軍司令肖勁光授大將,第一任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授大將,可是,第一任空軍司令員劉亞樓授上將。在解放戰爭時期,最聞名的戰將是劉亞樓,三大戰役中的兩大戰役遼瀋戰役、平津戰役都是在劉亞樓的參謀、策劃和指揮下完成的。
  • 泰安市開國少將37歲任副軍長,67歲授上將軍銜,他是誰?
    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有「五嶽之首」、「天下第一山」的美譽,「泰山安則四海皆安」,寓國泰民安之意,城區位於泰山腳下,依山而建,山城一體。泰安的歷史名人非常多,比如鮑叔牙、羊祜,羅貫中,孫傳芳等。山東泰安有一位開國少將,37歲任副軍長,67歲授上將軍銜,他是誰?
  • 1988年趙南起被授上將,為何被人舉報稱他是臥底,意圖不軌
    1988年恢復授銜後,一共有17位將軍獲得晉升,或直接被授為上將軍銜,但在這17人中卻有一位將軍非常特殊,他是此次授銜中唯一的一位少數民族上將,但在授銜前一年,卻被幾名退休老幹部突然舉報,說他有可能是敵軍的特務和臥底,不同意,也不能授給他上將軍銜。
  • 八路軍的6位師長,1955年授銜,5人是元帥,只有他一人是上將
    導讀:1937年,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為了挽救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產黨的努力下,國共雙方實現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一致抗戰。 按照國共雙方達成的協議,1937年8月25日,在陝北的紅軍全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不久後又改稱第十八集團軍,但「八路軍」的簡稱卻一直保留了下來,直到今天。 改編後的八路軍一共有三個師,分別是115師、120師、129師。三個師各設一名師長,一名副師長,所以三個師加起來共有6位師長。
  • 1955年授銜時,他僅是軍級幹部,為何能贏得上將頭銜?
    1955年授予的55名上將,基本上都是我軍的高級指揮官,要麼是大軍區司令員,要麼是政委或者軍委委員,他們在解放戰爭時期大部分都擔任過正兵團級司令員和政委。可是這其中有一個人,他在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的時候只是軍長,作為一個軍級幹部,他是怎麼贏的上將頭銜的呢?
  • 李克農:從未帶兵打仗,55年被授上將,死後骨灰與元帥相鄰
    簡介:1955年三軍授銜,其中有一位上將,他一生從未帶兵打仗。我們都知道,將軍就是指揮千軍萬馬的,為什麼一位沒有帶過兵打過仗的人會被授予上將?要知道55年只授予了55位上將,每個上將都是金戈鐵馬,久經沙場。
  • 1955年,蕭克被評為上將之首,為何會有蕭克鎮上將之說?
    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8月蕭克任八路軍第一二零師副師長,與師長賀龍、關向應一起揮師東進,強渡黃河,出兵山西腹地,建立晉西北抗日根據地,在後方威懾日本華北方面軍。並參加忻口戰役。之後的戰爭歲月裡,將軍寫下了《浴血羅霄》這本小說,寫下了自己的心理歷程,被稱為一代儒將。後來這部小說於1988年獲得茅盾文學獎。
  • 他們是蔣介石的「五虎上將」,後來各自的結局如何?
    中華民國是中國近代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統治階級依舊是那個時代的代表,在抗日的戰場上也是可圈可點。其手下也是猛將輩出,在那個時代,手握重兵,叱詫一方。而其中的五個將軍被後人稱為「五虎上將」。然而他們的結局在新中國成立後,卻是各不相同。
  • 此人手下出了3位上將,連警衛員都成了少將,他卻當了一輩子中將
    此人手下出了3位上將,連警衛員都成了少將,他卻當了一輩子中將 此人手下出了3位上將,連警衛員都成了少將,他卻當了一輩子中將 1955年9月27日,國家在北京舉行了全軍首次授銜儀式,為千餘位解放軍現役將領授予了少將及以上軍銜。
  • 司令授大將,副司令授上將,軍長都給了什麼頭銜?
    但有3名兵團司令員被授予將軍,分別是曾任第2兵團司令員的許光達,曾任第4兵團司令員的陳賡和曾任第12兵團司令員的蕭勁光。1949年衡寶戰役剛結束,蕭勁光從前線被召回,奉命組建新中國海軍,並擔任首任司令員。短短幾年,中國海軍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為此,肖將軍付出了太多心血。1955年,他憑藉戰功,資歷和貢獻成為開國上將。
  • 起義上將董其武為何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
    1949年9月19日之前,還是國民黨上將的董其武沒想到,僅過六年,又成為共產黨上將。 不但董其武沒想到,很多認識董其武的人也沒想到,很多後來人也想不明白。毛澤東主席特派南漢宸攜其親筆賀信及繡有「為國禦侮」的錦旗前往慰問,稱綏遠抗戰為「全國抗戰之先聲」。「七七」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董其武率部參加了忻口戰役和太原戰役。在忻口戰役,董其武臂部被日軍炮彈炸傷。為不影響軍心,他只做了簡單包紮,仍堅持在火線指揮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