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沒多久,我們就迎來了世界上最強大的敵人,為了保家衛國,中國人不得不拿起武器,踏上朝鮮戰場和美軍作戰,抗美援朝戰爭也由此爆發,最後我軍也成功打破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中國當時進入朝鮮作戰的軍隊叫做中國人民志願軍,人數達到了上百萬,一共有著六個兵團,分別由六位司令員帶領。在戰爭結束之後,志願軍這六位司令員也隨著部隊回到了中國,那參加抗美援朝的6個兵團司令員,回國後都擔任什麼職位,授予了什麼軍銜呢?
首先是第20兵團的司令員楊成武,早期參加革命隊伍的楊成武經歷過多場戰爭,並在戰場上展現了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在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之後,楊成武就帶領志願軍第20兵團在朝鮮戰場上和敵人血戰。在戰爭結束之後楊成武任北京軍區司令員,被授予上將軍銜,這個軍銜已經是僅次於十大元帥和十大大將了。
志願軍第19兵團司令員——楊得志。朝鮮戰場上的上甘嶺戰役就是由楊得志參與指揮的,在這場戰鬥中,美軍被中國軍隊打得服服帖帖,楊得志也因此為世界所知,戰爭結束之後,楊得志被任命為濟南軍區司令員,也是授上將軍銜。
宋時輪在朝鮮戰場上是志願軍第9兵團司令員,在宋時輪的指揮下,美軍的精銳部隊第一次被成建制的消滅。在宋時輪的進攻下,美軍認清楚自己是在和一支強大的軍隊作戰,戰爭結束之後,他任職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高級步兵學校校長兼政委,也被授予上將軍銜。
志願軍第13兵團的司令員是鄧華,同時也是志願軍副總指揮,上甘嶺戰役就是由鄧華牽頭部署計劃的一次重大戰役。在鄧華的打擊下,南朝鮮軍隊受到了很大的損失,美軍也十分認可鄧華的軍事才能。回國後,鄧華被授予上將軍銜,擔任東北軍區第一副司令兼瀋陽軍區司令員。
陳賡大將參加革命隊伍比較早,也是最早參加中國共產黨的一批將軍之一,在抗日戰爭中指揮的就是著名的386旅。在《亮劍》中陳賡大將是主角李雲龍的直接領導,在朝鮮戰場上是志願軍第3兵團司令員兼政委。戰爭結束後任第一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第一任院長兼政委以及國防部副部長,軍銜為大將,也是六人之中軍銜最高的。
董其武在朝鮮戰場上是 23兵團的司令員,但是 23兵團和其它幾個兵團不一樣,這個兵團不是前線作戰部隊,主要負責的是補給線的保護。也是在 23兵團的支撐下,中國軍隊才能有支持作戰的後勤補給。
在戰爭結束之後董其武將軍被授予了上將的軍銜,後來在其優秀的能力支持下成為了全國政協副主席,是六個兵團司令裡面職務最高的一個。這六位將軍為中國打贏「立國之戰」立下了汗馬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