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無意中,看了撒貝寧主持的《開講啦》,節目邀請的是著名評書藝術家田連元。在分享過田老師七十二年的坎坷人生後,嘉賓席上年輕的大學生紛紛提出自己的疑問。
一個漂亮的女大學生問:田老師,您剛才講到人生要隨遇而安,我現在處於低谷中,對於未來的人生十分迷茫,請您幫我開導,隨遇而安怎麼理解?
田連元笑著回答:「隨遇而安,不是讓你原地不動,什麼事都不要做,而是讓你適應每一個環境,在這個環境裡守好自己的心境,然後再伺機而動,機會沒到的時候你就安著」。
一番話引起在場嘉賓的熱烈共鳴,不由得讓我想起佛學大師南懷瑾的著名論斷。他曾說:
不管學不學佛,一個人想做到隨遇而安是非常困難的。原因就是人永遠不滿足自己、永遠不滿足於現實、永遠都被內心的貪嗔痴驅趕著追求一些莫名其妙、虛無縹緲的東西」
在無休止的欲望和攀比中,人非常容易迷失自己,變得痛苦和低迷,走背運就很常見了。
因此,南懷瑾先生認為,想要峰迴路轉,重新找回歡喜自在的生活其實也不難。只要悟透這3句話,好運自然而然就來了。
01鴻福易享,清福卻難,要有智慧才行
鮮花掌聲鎂光燈,人人都喜歡;鈔票權位榮譽,人人都嚮往。可謂風光無限、極盡奢華。
然而那無異於夜空中的煙花,只是一瞬間的燦爛就回歸於平淡。平淡的日子裡,人們又懷揣著欲望和夢想忙忙碌碌疲憊不堪。
南懷瑾大師說:「鴻福易享,清福卻難」。享清福不是一天到晚啥都不用幹,吃好喝好睡好。
而是要你放下眼前所有的一切,功名利祿、愛情親情、燈紅酒綠,身披袈裟雲遊四方,你會去做嗎?很多人都搖頭:做不到。
沒有了手機怎麼活?沒有了工作怎麼活?沒有了愛欲怎麼活?沒有了名利怎麼活?
一旦離開這些,就會魂不守舍、焦躁不安,靈魂找不到安放之處,似乎活著都沒多大意思了。
只有在這個時候,你才有時間和自己獨處,去了解自己,了解人生,放下欲望和攀比,讓內心歸於清淨,也就是大師所說厭離世間的鴻福。
但是,沒有智慧的人享不了清福。享清福屬於能耐得住寂寞、享受獨處、淡然於世外的清心寡欲的人。
02好事與痛苦是手背與手心的關係,不可但求好事
人心都是向好的,好人、好處、好名、好事……只要是對自己有利都笑臉相迎,可要是遇到痛苦和煩惱,恨不得拒之千裡。
南懷瑾大師說:「世間上從來沒有完美的東西。好事和痛苦原本就是手心和手背的關係,缺一不可、相輔相成」。
因為有好事,你才會懂得珍惜;因為有痛苦,你才會懂得放下,這就是隨遇而安的智慧。
如果只喜歡好事不喜歡痛苦,說明你依舊執著於自我,放不下心中的私心雜念,是沒有辦法走出低谷的。
一個人總會經歷一些欺騙、傷害以及辜負,如果一味沉淪在痛苦中,受傷的終歸是自己。
倘若你能放下這些痛苦,就是放過了自己。放下一己的私慾,放下內心的貪嗔痴,這和你放下好事是一個道理。
面對好事與痛苦,學會不悲不喜,寵辱不驚。這也是修煉自己強大的內心,還有向善向上的佛心。
03世界本是「堪忍」的,何必苛求完美
「堪忍」是什麼?
是缺陷,也是佛教用語中的「娑婆」。佛家稱呼這個世界是「娑婆世界」。意思就是這個世界是有缺陷的,所以要學會忍,忍受很多的痛苦,這是給生命的輔導的藥。
餓了有飯吃,困了有覺睡,有工作有收入,有家庭有孩子。該有的都有了,還要什麼完美?怎麼才算完美?
有些人執著於內心的完美,說話要完美、做事要完美、穿衣打扮要完美、待人接物要完美,世上哪有完美的事?
那不過是自己給自己制定的規則,自己給自己戴上的枷鎖而已。對於他人是束縛、是痛苦,更是疏遠和反感。
一個人沉浸在自己的完美規則和世界裡難免會疲累,一個人不被他人接受自己的完美難免會孤單,既然無法兩全其美何必要苦于堅持?
佛陀的智慧在於利他,教會每個人放下小我,寬厚慈悲,廣結善緣。這樣才能普度眾生,才能修得圓滿。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起點,也有終點,中間的那個過程叫做活法。想要讓自己活得順遂如意,就要懂得隨遇而安。
無論是好的處境還是壞的遭遇,都要能夠安於你的內心。安於你周圍的環境、安於你的人事物。安於你真正所嚮往和追求的幸福,而不是物慾橫流的花花世界。
只有這樣,你才能享得了清福,放得下痛苦,捨得下我執。人生也會峰迴路轉,歡喜自在!
作者:略懂居士
家事國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煩心憂心玻璃心,開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萬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湧動的真實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
略懂先生每天帶你一起識破人生真相,化解人生迷局。
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只是臨時作為文字輔助作用,絕對不會用於商業用途。
所有作品均是作者原創,未經許可,不可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