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土壤日 | 保護土壤,就是保護人類的未來

2020-12-07 騰訊網

世界土壤日 | World Soil Day

12月5日 | 5 Dec. 2020

2002年,國際土壤科學聯合會提議設立世界土壤日。在泰國的領導下以及在全球土壤夥伴關係的框架內,糧農組織支持正式設立世界土壤日,並以此作為開展全球宣傳的平臺。2013年12月,聯合國大會將2014年12月5日確立為第一個正式的世界土壤日。

圖 |聯合國糧農組織、Unsplash

保持土壤活力,

保護土壤生物多樣性

植物在土壤中養育了整個生物世界,反過來土壤又為植物提供了營養物質並保護植物,這種多樣性的生物群落使土壤保持健康和肥沃,確定了地球主要的生物化學過程,進而使地球上產生生命成為可能。

土壤是地球上超過四分之一的生物的家園,然而,我們只知道其中的1%。一茶匙健康土壤裡的生物數量比地球上的人還多,土壤生物對人類賴以生存的許多重要生態系統過程負有責任。

如今,土壤生物多樣性正面臨壓力!不可持續的土壤管理正威脅著地下生物。

今年世界土壤日的主題是「保持土壤生命力、保護土壤生物多樣」,旨在應對土壤管理面臨的日益嚴峻的挑戰,增強人們維護健康生態系統和人類福祉的意識。

關於土壤,

這些信息你知道嗎?

▍土壤是一種生物資源,是地球25%以上生物多樣性的家園;

▍生物多樣性是土壤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95%的食物來自土壤,健康的土壤能夠生產更有營養和更安全的食物;

▍據估計,目前僅有1%的土壤微生物物種被發現,而被發現植物物種則已經高達80%;

▍土壤生物能夠幫助土壤儲存碳和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地球上多達90%的生物體在土壤中生存或度過他們生命周期的一部分;

▍土壤生物可以分解某些汙染物以助於土壤汙染的修復;

▍土壤是巨大的、重要的藥房,幾乎所有我們用來對抗感染的抗生素都是用土壤微生物製造的

土壤是萬物之源,也是農業之本,沒有土壤人類就無法生存。

大自然不需要人類,但人類需要自然,保護土壤,就是保護人類的未來!

保護土壤,維持土壤生命力及微生物多樣性,從使用富樂微土壤調理肥開始!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土壤也需要被保護?研究發現,不保護土壤地球將貧瘠星球
    當地球上出現生命,原始海洋和早期的陸地開始形成,這個時候,地球也擁有了自己的「皮膚」——土壤,在近日的第七個世界土壤日中,很多環保人士和科學家們,就賦予人類要保護土壤,因為只有這樣,才是人類延續下去的根本之一。土壤有多重要?
  • 土壤日裡話保護,建一所「土壤醫院」可好?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劉亞輝12月5日是第7個世界土壤日,省老區建設促進會和省耕地質量保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鄭州舉辦座談會,邀請專家就如何保護好、利用好、治理好土壤研討交流。「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要全面落實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突出重點區域、行業和汙染物,強化土壤汙染管控和修復,有效防範風險,讓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我真切地感受到,這個工作越來越受到重視。」河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趙鵬說,建議形成政府推動、產學研相結合的模式,發揮各自優勢,推動土壤保護和治理工作。
  • 世界土壤日系列科學傳播活動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舉行
    2020年12月5日是第7個世界土壤日,今年的主題是「保持土壤生命力、保護土壤生物多樣」。土壤中存在哪些生物?土壤生物多樣性有什麼作用?如何保護土壤生物多樣性?12月4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國土壤學會、江蘇省土壤學會共同開展了系列科普宣傳活動。
  • 南農大7位教授「世界土壤日」同上土壤思政課
    12月5日是第7個世界土壤日,今年的主題是「保持土壤生命力、保護土壤生物多樣」。
  • 世界土壤日 | 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世界土壤日 | 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世界土壤日今天是世界土壤日,2013年6月,世界糧農組織大會通過了將每年的12月5日作為世界土壤日的決議,旨在宣傳健康土壤的重要性,倡導土壤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 土壤知識(一、什麼是土壤?)
    今天我要很大家分享的是《土壤知識》,說到「土壤」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沒錯它就是我們口中說的「泥巴」,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是由什麼和什麼組成的,這就是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知識點》。《土壤》是由礦物質、有機物質、水、空氣還有生物組成的,它也是巖石圈和大氣圈還有水圈加上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產物。
  • 土壤生物多樣性:守望變化中的藍色星球|土壤生物多樣性|微生物|...
    導 讀為迎接2020年第七個世界土壤日「保持土壤生命力,保護土壤生物多樣」的到來,中國土壤學優秀英文期刊Pedosphere推出「土壤生物多樣性與快速變化的世界」特刊,共13篇文章。為了讓讀者快速了解這些信息量巨大的重磅文章,《土壤觀察》特意將第一篇的導言文章進行翻譯,並對餘下的12篇的文章作了簡要推介。
  • 土壤與地下水汙染防治的協調策略
    近些年來,與土壤與地下水汙染相關的大事層出不窮,引起了各個區域的廣泛關注,提升對土壤與地下水汙染的防疫也早就變為有關機構迫切需要解決的重點,而研發出處理土壤與地下水汙染的修復措施也變成了當下防治工作的難題。加強對土壤與地下水汙染的修復能力和方式,不但可以促進保護土地環境有關政策的擬定還有防疫體系的建立,更對保護人類身心健康和保障生態環境的安全擁有十分關鍵的意義。
  • 深情療愈大地的「土壤醫生」
    來源:泉州晚報(2020年12月11日) 為學生進行科普受熱捧 12月5日是第七個世界土壤日。
  • 100萬物種因人類而瀕臨滅絕 這就是所謂的保護環境
    在5月6日聯合國全球自然狀態評估報告顯示,100萬種生物物種將因人類的影響而面臨滅絕。植物製造出我們呼吸的氧氣,蜜蜂以及其它授粉的動物我們需要它們來幫助作物生長,需要真菌來保持土壤健康。從自然世界裡我們獲取新鮮的水,包括我們生病時吃的藥,還能觀賞非常美麗的景色,失去一個物種,似乎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是每個物種關係如此緊密,以至於失去一個物種變得非常重要。如果某個物種發生了什麼事情,隨後它會削弱其它物種,因為它們是存在連鎖反應的。
  • 土壤生物多樣性:守望變化中的藍色星球
    導 讀 為迎接2020年第七個世界土壤日「保持土壤生命力,保護土壤生物多樣」的到來,中國土壤學優秀英文期刊Pedosphere推出「土壤生物多樣性與快速變化的世界」特刊,共13篇文章。
  • 土壤分析揭開復活節島石像之謎
    這個世界存在著許多人類文明留下的不解之謎,例如秘魯南部的納斯卡線條、英格蘭威爾特郡的巨石陣、還有玻利維亞的普馬彭谷遺蹟等等。這些遺蹟的建造者早已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留給現代人類的只有一個個謎團:當時的人類是用什麼方法完成這些遺蹟的?創造這些遺蹟的目的又是什麼?
  • 世界環境日: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的未來
    世界環境日1972年6月5~16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建議聯合國大會將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的開幕日定為世界環境日。同年,第27屆聯合國大會接受並通過這項建議。世界環境日的意義在於提醒全世界注意全球環境狀況和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危害,要求聯合國系統和各國政府在這一天開展各種活動來強調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的重要性。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每年世界環境日發表環境現狀的年度報告書,並提出這一年度的世界環境日的主題,選定在某一國家舉行世界環境日紀念大會暨「全球500佳」頒獎儀式。1985年,中國第一次在全國開展「6·5」世界環境日紀念活動,此後每年舉行一次。
  • 科學利用沙質土壤
    沙質土是指沙粒含量佔土壤礦物質顆粒50%以上的土壤,包括輕沙土、中沙土、重沙土和極重沙土,極重沙土的沙土含量超過80%。以上文字引用——《土壤保護300問》沙質土壤的沙粒主要成分是石英,礦質養分含量很低,土壤的吸附性低,保水保肥能力弱;但是,沙質土壤大孔隙多,通氣性和透水性較好,耕種更容易。有機物質分解快,含量比較低;施肥的肥效快,但時間短,發小苗不發老苗,作物中後期容易脫肥、早熟、早衰。
  • 世界野生動植物日,拒絕野味,保護它們就是保護人類自己,請轉發
    今天是第7個世界野生動植物日,保護野生動植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拒吃野味,拒絕野生動物製品。保護野生動物從我做起。大家都知道,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也是因為野生動物而起,來自於人類對於野生動物的貪嘴和捕殺。在今天,我們應該痛定思痛,應該好好想想讓野生動物和人類共存。我們在未經動物們的同意之下就隨意破壞它們的棲息地;在未經它們的同意之下就隨意傷害它們的軀體;在未經它們的同意之下就私自決定它們的死亡。這就是在傷害我們人類,讓我們人類走向毀滅。動物與我們人類一樣,有思想,有感情,也有它們自己的生活方式,更有自由權。
  • 人類能把月壤帶回地球,為什麼火星土壤帶不回來?
    在飛往火星的探測器中,無論是我國的天問一號,還是美國的毅力號,它們都不會把火星的土壤或者巖石帶回地球。為什麼嫦娥五號可以把月壤帶回地球,而火星探測器卻無法把火星土壤帶回地球呢?科學家是這麼解釋的,因為火星的土壤一直暴漏在火星的環境中,如果把它們帶回地球就會發生變異,就像許多地球的生物死去一樣,會產生一些微生物活性土壤,很有可能發生這種突如其來的種種變故,如果科學水瓶沒有能力阻止這種情況的發生,也許就會像美國電影中的生物危害一樣,會瞬間的感染每個國家,會變成災難。這不僅僅是虛構的問題,人類很可能在這場危機中滅絕。
  • 諾貝爾獎獲得者拉坦·拉爾博士:尊重土壤自身的權利
    拉爾的父親是個農民,經常為了灌溉問題及相關的土壤鹽化問題而發愁。後來,拉爾認識到這兩個問題都可以通過改良土地排水條件得到改善。之後,又經過了多年的研究,拉爾才開始了解並向世界揭示土壤發揮的根本性作用。 作為諾貝爾和平獎*和世界糧食獎的獲得者,拉爾改變了我們看待可持續土壤管理的方式,開拓了保護性農業的新領域。
  • 馬紅漫專欄:「土十條」吹響土壤防治集結號
    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唐珂日前透露,由發改委、環保部、農業部等多部委聯合制定的《土壤環境保護和汙染治理行動計劃》(「土十條」)即將推出。其實,相比較大氣、水等資源受汙現象,人們對土壤汙染問題往往是「後知後覺」的。其原因在於,前者大多會帶來視覺、味覺等直觀感受,而土壤則是在與水、大氣與生物之間進行多次物質交換之後才成為汙染物的最後承載者。
  • 木質素——土壤中植物源有機質「代言人」
    它們在陽光照射下發芽壯大,一旦形成了封閉的樹冠,造成土壤缺乏直接的太陽輻射,它們自己的幼苗就很難生長。於是在先鋒樹種的保護下「耐陰樹種」尋得良機,取代「先鋒樹種」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群落,直到新的災難(幹擾)到來。
  • 月球土壤可以帶回地球,火星土壤為何沒帶回地球,科學家說明真相
    火星在太陽系中除了火星,另一個被人類熟知的星球就是地球的衛星月球。早在上個世紀的60年代末,人類的太空人就成功地登上了月球,並且從月球上帶回了一些月球土壤巖石用作科學研究。細心的朋友發現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人類太空人登上了月球,並且帶回了一些月球土壤巖石回地球供科學家研究。而人類對於火星的探測僅僅是發射探測器上去,並沒有帶回一些火星土壤回到地球研究。這是為什麼呢?難道科學家在擔心什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