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對這3個寬基指數的不同存在一定疑惑,今天的文章就簡單說說3個寬基指數的不同脈動,從而讓大家對3個指數不同階段的表現做到心裡有數,解除焦慮。
概念解析
上證50指數——挑選上海證券市場規模大、流動性好的最具代表性的50隻股票組成樣本股,以便綜合反映上海證券市場最具市場影響力的一批龍頭企業的整體狀況。
滬深300指數——由上海和深圳證券市場中市值大、流動性好的300隻股票組成,綜合反映中國A股市場上市股票價格的整體表現。
中證500指數——由全部A股中剔除滬深300指數成份股及總市值排名前300名的股票後,總市值排名靠前的500隻股票組成,綜合反映中國A股市場中一批中小市值公司的股票價格表現。
我們之前說過,滬深300和中證500是滬深兩市市值最大、交易量最活躍的800隻股票,而滬深300是前300隻,那麼上證50作為上海市場的前50隻,理所當然的包含在滬深300以內。
3隻指數有什麼特性呢?
首先從編制規則上進行分析:
上證50指數的50隻股票絕大多數集中於金融地產行業。
而這裡的金融地產只是中證指數公司的統計口徑問題,其實大部分都是金融(銀行、證券、保險等)行業,如工商銀行、中國平安、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信證券、中信建投等。
因此上證50受金融板塊的影響更大,而金融作為國家經濟的基本盤,一向以穩健為主,絕少出現暴漲暴跌。
我們可以想一下,茅臺市值2萬億+,工行1.7萬億,招行9000億,這些權重股的一個漲停就會變成當天的特大新聞,而且行業龍頭股的漲停,會帶動整個板塊的跟漲,對指數的帶動作用非常明顯,牛市想慢都慢不下來。而我今年有印象以來,招行只漲停過一次。
所以上證50的關鍵詞是穩健。
滬深300則相對均衡,成分股涵蓋行業更多,是一個非常全面的指數,目前而言是最能代表中國股市、中國經濟的指數。
金融地產的比例降至32%,信息技術、可選消費的比例更大,經濟活力更強。成分股市值從2萬億+的茅臺,到接近200億的白銀有色,基本都是中國500強企業。
個人認為滬深300指數的關鍵詞是穩健+均衡。
中證500則涵蓋的範圍更廣,此類企業的規模尚未擴張到巨無霸,業務增長較快,業績爆發力更強。
從成分股來看,金融地產的比例已經縮小到8.99%,信息技術、醫藥生物、原材料等比例開始增強。成分股最小市值僅有52.64億,沒聽過的企業會更多。
個人認為中證500指數的關鍵詞是波動+爆發。
聊完編制規則,我們現在看看幾個指數在過往市場中的表現:
(黃色為上證50,藍色為滬深300,綠色為中證500,紅藍相間為上證指數)
先以今年以來的指數表現為例,從上圖可以看出,以1月為起始,在經歷2月3日-4日疫情底之後,反彈力度由強到弱依次是中證500>滬深300>上證50;
經歷漫長几個月的調整之後,在7月的一波上漲中,同樣中證500>滬深300>上證50;
但在後續調整中上證50和滬深300則相對堅挺,中證500相對回撤更多。
(黃色為上證50,藍色為滬深300,綠色為中證500,紅藍相間為上證指數)
再以15年牛市為例,從上圖可以看出,經歷漫長的熊市之後,在15年的牛市中,論爆發力,中證500>滬深300>上證50;論回撤,同樣中證500>滬深300>上證50;
而在後續的漫漫調整中,中證500的爆發和波動也相對更強。
(黃色為上證50,藍色為滬深300,綠色為中證500,紅藍相間為上證指數)
而在17年的白馬行情中,三隻寬基指數表現為上證50>滬深300>中證500;在後續的回撤過程中,中證500也相對弱勢,上證50相對堅挺。
(黃色為上證50,藍色為滬深300,綠色為中證500,紅藍相間為證券保險指數)
最後再簡單看下證券保險指數,(該指數在同花順上從5月開始才有數據,所以只能分析近幾個月表現),5月份開始,證券保險指數比3個寬基指數的走勢都要弱,簡直是太垃圾了了。
而在6月底7月初開始的爆發行情中,證券指數十幾個交易日直接衝到了最上方,爆發力最強。
在後續的調整中中證500斜率向下,回撤更多,而上證50接近橫盤。
總結
綜上所述,在迎接未來牛市的過程中,我們會優先配置爆發力更強的中證500指數,而較少配置穩健的上證50指數,滬深300則是適合終身定投的指數,選擇正常定投。
證券保險指數則需要忍受較長時間的陰跌,但只要堅信未來可期,採取細水長流策略,相信時間的朋友不會虧待我們。
各位切記細水長流,不要一下把子彈打光。未來的行情走向,你我都無法預測,那就交給時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