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月25日,中央從西柏坡遷至北平,臨時辦公地點設在香山,毛澤東也搬進了雙清別墅,在這裡,主席不斷接見各種人物。5月份的一天,毛澤東要在雙清別墅見一個非見不可的人,他的小老鄉黃克誠。
1949年5月,毛澤東在香山雙清別墅
治理天津不負毛主席所託
黃克誠在1955年授銜時,位列十大大將第三位。雖然說在名氣、履歷上或許比不上陳賡、王樹聲、羅瑞卿等人,但黃克誠極具戰略眼光。在抗戰剛剛勝利的時候,黃克誠便向毛主席提出了搶佔東北的戰略方針,並主動請纓,親自率新四軍第三師趕赴東北。
正是有了在東北的出色成績,當毛澤東在物色接管天津這座華北最大的工商業城市的人選時,親自點將黃克誠。在天津,黃克誠不負主席所託,短時間內將城市治理得井井有條,很快消除了戰爭痕跡,全面恢復生產,開始進行城市管理與建設。
說實話,黃克誠這個工作不容易。首先,我黨革命多年以來,大都在戰場上奮鬥,所治理的地方也僅限於根據地或是蘇區,還沒有過管理這樣大城市的經驗。其次,天津是通過武力解放的,城市設施被轟炸損壞不說,戰爭造成的動亂也不是一時半刻能夠消除的。更別說,還可能存在國民黨殘餘勢力隨時造成的破壞。
黃克誠將軍
毛澤東對黃克誠在天津的工作顯然是很滿意,在收到他的工作報告後,特別召他到香山當面匯報。主席認為黃克誠總結的這些經驗教訓對以後新解放的城市搞好軍管很適用,希望了解得更透徹些。
毛主席再度點將:你去我放心
黃克誠來到雙清別墅,看到毛澤東伸過來的手,心情頗為激動,緊緊握住。黃克誠還在湖南第三師範念書的時候就頗為崇拜毛澤東,雖然後來在廣州的國民黨政治講習班聽了毛澤東的演講,後來又跟著朱德上井岡山,一路追隨毛主席。但是,跟毛澤東如此近距離的接觸,黃克誠還是第一次。
相互寒暄過後,毛澤東便坐下來認真地聽了黃克誠的天津工作匯報,表示大加讚賞。緊接著,毛澤東再次點將黃克誠,告訴他中央已經決定讓他去主持湖南的黨政軍工作。沒等黃克誠回答,毛澤東又說道:
「是我點名讓你去的。你有天津的經驗,又是去我們的家鄉,風土人情熟悉,你去我放心。」
毛澤東與將軍們在一起,右一為黃克誠
黃克誠參加革命以來,已經20多年沒回過家鄉了,此時聽到毛澤東的話,多少有一絲遊子還鄉的興奮。但是,他對於接下來到湖南的工作也沒有底,畢竟湖南跟天津不一樣,也不能照搬天津的經驗。雖然表了決心,要讓父老鄉親過上幸福日子,黃克誠還是請示了毛澤東,工作究竟該怎麼做。毛澤東笑道:
「怎麼做?遇到問題多思考多商量,多請示多匯報。一切從實際出發,聯繫實際情況執行政策,探一條新路子出來。總之,你只管放心大膽地幹!」
當天,毛澤東還留黃克誠吃了一頓便飯,兩個炒菜一個湯,外加一碟黴豆腐。飯桌上,毛澤東又一次稱讚黃克誠是開創新局面的一把「刀」,在天津快刀斬亂麻,四個月就穩住了這座華北最大的城市。
湖南太重要了,近代有「得湖南以挽天下」之說,但也是土匪最多、反動勢力最強的地區之一,如今是我百萬大軍解放大西南和兩廣的必經要道,中央當然要把最得力的領導幹部放到湖南,把這把「刀」放到湖南。
回到湖南,先立兩條家規
開國大典過後,黃克誠懷著高興的心情,回到闊別二十餘年的故鄉,出任中共湖南省委書記兼湖南省軍區政委,主政即將和平解放的湖南省的工作。
按照中國傳統思想來講,黃克誠這絕對算得上是衣錦還鄉了。但他不但沒有衣錦,甚至到1952年調離湖南,去北京中央軍委任職,在湖南3年都沒回過永興老家。為此,毛澤東還特別「命令他」,他赴任北京之前一定要回老家看看。
隨著黃克誠一道回湖南的還有他的夫人唐棣華以及他們的三個兒女,6歲的大女兒黃楠、5歲的大兒子黃煦以及1歲的小兒子黃晴。一到湖南,工作還沒開始,黃克誠就先給家人定了兩條家規:
一、不準動用公家的汽車辦私事;二、不準向公家伸手要照顧。
1950年,黃克誠和家人在長沙合影
黃克誠回湖南一年多後,老家的親人一直沒等到他回家,哥哥黃時璣在1950年初冬決定去長沙看看弟弟。黃克誠已經20多年沒見過自己的親哥哥了,這次見到,明顯感到哥哥衰老得厲害,身子骨太弱了。
這些年,哥哥家裡一貧如洗,又遇上連年饑荒,日子過得太苦了。這次來看當大官的弟弟,身上也只是穿著一件破棉襖,坐在冬天的火爐邊,就感覺透風似的。哥哥也沒有跟黃克誠提什麼要求,只是提出要是有一件皮襖就好了。
在那個年代,湖南的冬天真的是冷得透骨,下一兩場雨雪後,房簷下面的冰錐子能有一尺來長。即便到了21世紀初的那幾年,農村小孩子到冬天,手上耳朵上完全不生凍瘡的,還是少之又少。黃克誠看著哥哥直打哆嗦,瘦小的身板簡直要凍僵了,一口就答應了下來。
即便如此,黃克誠也沒有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利,在當地搞一件當時還很稀缺的皮襖,而是給時任察哈爾軍區司令員的王平寫信,請他幫忙買件皮襖,哪怕舊的也行。王平駐地在張家口,那地方買皮襖應該方便些,也會便宜一些。皮襖買到了,黃克誠如數付了錢。
黃克誠給哥哥買了皮襖,自己身上卻還穿著蘇北抗日時穿的毛衣。據唐棣華透露,黃克誠對別人大方,可自己花錢卻是有名的「摳門佬」。不過,黃克誠的「摳門」卻是出了名的,精打細算的省錢功夫,曾被劉少奇稱為「經濟學家」。
當年在新四軍中,全軍7個師,黃克誠的第三師人最多,花錢卻最少。當時,黃克誠看著自己的軍帽帽箍是雙層的,愣是琢磨了好一陣,讓妻子唐棣華給他改成單層的,試用過後馬上推廣到全師,之後還改良了軍服,省下來一萬多米的布料。
抗日戰爭初期,黃克誠(左一)同鄧小平(左二)、傅鍾(左四)等在一起
來到湖南,黃克誠面臨的第一件事就是1949年的饑荒,當年遭遇嚴重水災,很多農田顆粒無收,老百姓不得不靠討飯維生。隨之而來的還有一些不法商人囤貨居奇,壟斷糧食。這些商人在舊社會習慣了這種操作,很快就出現糧價飛漲,人心不穩。
這樣的局面,黃克誠接管天津時也曾出現過。當時一位市民對解放後物價上漲尖銳批評,並列舉了天津解放後同滄州市解放後物價對比,與國民黨時期物價對比。黃克誠得知後,在《天津日報》第一版原文照登。
到湖南第二天,黃克誠就上街私訪,他一向主張處理問題要有調研研究,不能拍腦門做決定。這次在長沙街頭,看到的景象讓黃克誠滿心憂慮,回到家正好看到兒子黃煦在爭警衛員的黑面饅頭吃,他大為光火,劈頭蓋臉給兒子一頓訓。
1950年,黃克誠在長沙舉行的慶祝八一建軍節大會上講話
饑荒問題需要緊急處理,但在當時的湖南,最緊要的還是剿匪。蔣介石的殘餘勢力雖然大部都逃到了臺灣,但國民黨在臨走前瘋狂扶持各地土匪,紛紛委以重任,繼續在新中國搗亂。湘西雪峰山的土匪司令易朗照就是這樣一位。
易朗照被蔣介石任命為「華南反共救國軍司令」,聽上去名頭很大,但實際上還是個土匪。可易朗照卻不這麼想,在他看來,當上了「司令」,那是個了不起的成就,而且正好趕在他四十歲生日這天,雙喜臨門,值得慶祝。
為了大搞排場,易朗照還計劃邀請各路土匪齊聚,美其名曰「共慶共商大會」,打算在重陽節這天商討「反共大計」。可是這土匪心裡又發怵,怕解放軍突然殺過來。黃克誠得到這個情報後,決定幫易朗照打消疑慮。
重陽節前三天,雪峰山附近的剿匪部隊突然全撤走了,還放出消息來稱要去參加抗美援朝。易朗照一看就美了,趕緊通知各路匪特頭目,足足有1000多人在重陽節這天到了雪峰山,毫無顧忌吃了個酒醉飯飽,沉沉睡去。
大約在天似亮似不亮的時候,黃克誠一聲令下,埋伏在鐵山廟附近的剿匪大軍,迅速將鐵山廟團團圍住,僅三天時間,土匪大部分被殲,連化裝商人逃到千裡之外的「少將師長」易朗照,也被生擒歸案。
黃克誠在湖南主政3年,遵照中央規定的政策,在穩定社會秩序、恢復發展生產、調整城鄉關係、發展文化教育事業的同時,完成了剿匪、土改、支援抗美援朝、鎮反、「三反」、「五反」等一系列工作,消滅了封建勢力,根絕了百年匪患,發展了生產,培養了大批人才,安定了社會。湖南人民安居樂業,一個嶄新的湖南,展現在世人面前。
黃克誠,成了新湖南的奠基人!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黃克誠治湖南,卻是在家門口三年而不入,相比大禹,不遑多讓。毛澤東在命令他離開湖南前回老家看一看時,說了一句「不要像我,現在想回去看看都難了」。哪一個不是為了革命、為了國家犧牲自己的英雄呢?謹以此文向所有心裡只有人民,無私奉獻的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