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北麓大鯢與獼猴桃仿生態立體養殖新模式
白海鋒等
大鯢,俗稱娃娃魚,隸屬於兩棲綱,有目,隱鰓鯢科,大鯢屬。大鯢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它不僅營養豐富,且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和觀賞價值。大鯢對水質要求嚴格,其最適生長水溫為18℃~22℃,適宜pH為6.4~8.2。
陝西省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大鯢人工馴化繁育的研究,隨著仿生態養殖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截至2014年陝西省大鯢苗種養殖14餘萬平方米,存池量360餘萬尾,佔全國31.2%。
大鯢養殖方式多樣,目前主要以集約化工廠養殖、仿生態養殖和農戶庭院馴養為主。2015年~2017年,隨著大鯢市場供需失衡,「天價」大鯢價格回歸理性,大鯢養殖規模開始萎縮,部分經營主體出現嚴重虧損,極大地打擊了養殖戶的積極性,制約了該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為了尋求更多、更適宜本地區的大鯢養殖模式,2017年~2019年我們在秦嶺北麓眉縣獼猴桃地開展了大鯢仿生態套養間作試驗。試驗取得了成功,獲得種植養殖雙豐收,經濟、社會、生態效益顯著提升。
一、材料與方法
(一)試驗地點與條件
本試驗地點為眉縣一處獼猴桃種植區,毗鄰秦嶺北麓,地下水資源豐富,水質清澈,水溫恆定,水質達國家Ⅰ類用水標準。試驗用獼猴桃地面積2670m 2 ,南北走向,獼猴桃種植量200株,株距2m,行距3m,獼猴桃種植4年以上,產量穩定,無病害史,種植品種為徐香「1號」。
試驗池塘建在獼猴桃樹行距間,呈「一」字型,每排池子由10個小池子組成,池子為水泥磚混結構,長4m,寬1m,深1m。池壁池底用水泥砂漿抹平滑,池底傾斜度2%。試驗獼猴桃地南側建設一座高位蓄水池,用0.5kW潛水泵抽取深井水,平均出量100m 3 /h,在每排池子北側建設沉澱過濾池,接納養殖池排出來的廢水。
獼猴挑種植區
(二)放養前準備
1.池塘消毒
第一年新建池子,加水浸泡1個月至2個月後,排乾水用並用消毒液進行嚴格消毒。池子在第二年和第三年使用前直接用消毒劑進行消毒處理。消毒藥物選用漂白粉或二氧化氯,用量分別為1g/m 3 和0.5g/m 3 ,消毒後用清水衝洗乾淨。
2.進排水口設置
進排水管用PVC材質,在池底南側的上沿設置總進水管,每排池子有單獨的進水管與蓄水池相連,進水管向每排第一個池內伸進10cm。在每排池底中央下埋一個總排水管,每個小池北側池底設置的防溢豎管與總排水管連接,豎管可以上下調節以控制水位和防止暴雨溢池。進排水口設置過濾篩絹網,網眼大小視大鯢和餌料魚大小規格進行調整。每排小池子之間用兩排PVC管串聯,保持水流暢通。
3.建設仿生態洞與搭建藏匿板
在每個小池子側壁平行向外挖4個長50cm×寬40cm的仿生態藏匿洞,洞口大小為25cm×25cm,朝向池內,下沿與池底相平行,洞底及洞壁用水泥抹平滑,在每個洞上方地面向外伸出一根彎型PVC通氣管,管長30cm~40cm。此外,在每個小池內各放置三塊長0.8m,寬0.6m的泡沫板,泡沫板放置前要嚴格用高錳酸鉀浸泡消毒。仿生態藏匿洞和泡沫板供幼鯢藏匿棲息。
大鯢苗種
(三)苗种放養
1.苗種選擇
苗種選擇堅持「四看」原則,即看顏色、看體表、看眼睛和看尾巴,選擇標準為規格整齊,體質健壯,體型正常,活力強,無畸形,無傷病和寄生蟲的優質幼鯢。幼鯢來源於齊勉大鯢養殖有限公司,平均規格30cm~40cm。
2.放養時間及方法
幼鯢放養時間一般在獼猴桃葉子生長整齊,基本遮蓋住行距間池子時。本試驗首次放養時間在2017年5月18日,大鯢苗種入池前用15mg/L~25mg/L高錳酸鉀浸泡5min,或用5%食鹽水浸泡15min,進行體表消毒處理。放養時室內外水溫溫差不能超過2℃。
3.放養密度
幼鯢放養密度一般為20尾/m 2 ~30尾/m 2 ,由於幼鯢生長速度不同,個體間存在差異,在飼養中要定期進行不同規格分級,在篩選完畢後用聚維酮碘液進行消毒處理,預防魚體因機械操作受傷感染細菌病,成鯢階段放養密度一般控制在10尾/m 2 ~20/m 2 。
(四)飼養管理
1.餌料投餵
大鯢為肉食性動物,具有捕食習性,喜食鮮活的魚、蝦、蟹、蛙及動物內臟。餌料投餵應堅持「四定」原則。一是根據大鯢活動習性,投餵時間在傍晚。餌料投放位置在泡沫板下方,便於懶惰的大鯢取食。二是大鯢具有貪食性,投餵的餌料品種變換不應太大,而且餌料要絕對鮮活。三是投餵量雖逐漸增加,但一般控制在體重的10%~15%,具體視天氣、水溫、以及大鯢攝食情況適度調整。四是大鯢在攝食時,要保持周圍環境絕對安靜,避免大鯢受到驚嚇,影響進食效果。
大鯢養殖池
2.水質及光照調節
採用微流水飼養,及時清除殘餌及排洩物,保持池內水質清潔。幼鯢養殖期間,保持水位5cm~10cm,隨 著 大 鯢 個 體 生 長 隨 時 調水 位高 度 , 夏 季 高 溫 季 節 增 加 水 位 至30cm~40cm。大鯢具有避光性,在養殖前期,獼猴桃葉子不能完全遮蓋池子時,應增加遮陽板(泡沫板),夏秋季可適當減少遮陽板,以調節光照強度,確保大鯢正常生長。
3.病害防治
大鯢養殖期間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病害防治原則,幼鯢入池前用食鹽水進行徹底藥浴消毒處理,養殖期間定期使用高錳酸鉀或聚維酮碘全池潑灑。餌料投餵前要嚴格消毒處理,定期使用生石灰穩定水質pH,以確保優良的養殖環境。發現發病個體及時進行隔離治療,從源頭上嚴防大鯢虹彩病毒病暴發,定期投餵藥餌預防細菌性腸炎病。在實際操作中要防止大鯢個體受傷,對受傷個體要及時進行藥物處理,嚴防細菌感染。
商品大鯢
4.日常管理
堅持凌晨和傍晚巡池,觀察大鯢生長情況,檢查進排水口有無阻擋,微流水水量有無變化,有無敵害進入池子。大鯢入池後指定專人飼養管理,及時清除落入池子的樹葉及雜物,並檢測水質,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二、試驗結果
(一)水質監測
養殖期間,水質監測地點設置在出水口,水溫變化範圍15.0℃~25.2℃,pH變化範圍7.60~8.42,溶解氧變幅在5.80mg/L~8.60mg/L之間,電導率變幅在554us/cm~614us/cm,TDS變化範圍541mg/L~594mg/L,鹽度在0~0.3之間變動,氨氮和亞硝酸鹽含量均值分別為0.84mg/L、0.21mg/L。各項水質指標均符合養殖用水準,適宜大鯢生長,見表1。
(二)種養效益
經過三年的套養間作試驗示範,於2019年8月下旬共收穫商品大鯢2880kg,最大個體2.5kg,最小個體1.8kg,平均體重2.2kg,養殖成活率93.8%,產值20.2萬元。三年共收穫獼猴桃36000kg,產值21.6萬元,種養總產值41.8萬元,利潤15.9萬元,投入產出比1:1.6,種養效果比較可觀。具體投入與收益情況見表2。
三、討論
大鯢的生長與水溫和餌料存在很大關係,當水溫低於14℃或高於33℃時,攝食強度減弱,行動遲鈍,生長緩慢,水溫低於10℃大鯢開始冬眠,攝食完全停止。因此,在養殖期間要嚴格控制水溫變化,通過增減微流水量及遮陰防曬來調控水溫,使其處於大鯢生長適宜範圍內。大鯢的攝食強度隨著水溫變化,因此投餵頻率應根據水溫變化適當調整,以減少餌料浪費,防止水體汙染。此外,投餵時要確保餌料的適口性,儘量投餵鮮活餌料魚,工魚類餌料時,剔除魚頭、魚骨、魚大刺以及魚鰭條等,將魚切成小塊喂,餌料在投餵前要進行嚴格消毒。
大鯢人工養殖屬於高密度養殖,養殖期間容易發生各種疾病,因此在養殖過程中要加強管理,做好預防,從生產的各個環節上杜絕致病因子產生。大鯢養殖中,對大鯢危害最大的是虹彩病毒病,此病是由大鯢虹彩病毒引起的傳染性疾病,在大鯢的各生長階段均具有感染性。因此,在養殖過程中每個養殖單元(小池子)要相互獨立,具備統一的進排水系統,嚴防疾病傳染。
本試驗中呈「一」字形排列的小池子之間通過串聯的方式,極易導致疾病的傳染與暴發,雖然在養殖期間未發生嚴重疾病,但仍存在較大風險,下一步我們將予以改進。此外,在獼猴桃樹行距間建造大鯢養殖池時,應根據行距大小進行調整,以便不傷及樹木根系,確保獼猴桃產量不減少。
隨著人工繁育技術的不斷進步與升級,大鯢現已成為適合廣大農戶進行養殖的優良品種。大鯢的養殖模式多樣,養殖效果各異,其中大多數均屬於單獨養殖。大鯢仿生態立體養殖模式是一種新的種養模式,此模式充分利用了獼猴桃地的立體空間優勢,種植與養殖互為補充,相互受益。一方面大鯢養殖利用了獼猴桃樹下的陰涼資源及地下空間,節省了建設成本,另一方面大鯢養殖廢水及沉澱後的有機質用於獼猴桃樹的澆灌和施肥,減少了化肥使用量,節省了種植投入,養殖廢水的不外排和化肥使用量的減少,保護了環境,體現了生態價值。獼猴桃地的空閒區域養殖大鯢,不僅沒有增加用地面積,反而增加了收入,呈現出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截止2019年,秦嶺北麓的眉縣已發展獼猴桃種植2.1萬hm 2 ,佔耕地面積的88.3%,年產獼猴桃52萬餘噸,佔全國產量的1/7,世界的1/10。其中大部分獼猴桃地具有優良的水資源稟賦,可進行大鯢套養間作,發展大鯢仿生態立體養殖潛力巨大。在大鯢市目前疲軟的背景下,結合國家綠色高效養殖發展的大環境,在獼猴桃種植集中區開展獼猴桃地間作仿生態套養大鯢的新模式是可行的,具有積極的示範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