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智慧是來源於生活的,如今的科技飛速發展,有很多技術都是從生活中得來的,尤其是受到大自然之中的啟發。
仿生學在軍事上的應用
早在我國古代就有著數不勝數的仿生案例,從4000多年以前,我們的祖先「見飛蓬轉而知為車」,製造了車輪,再做成有輪子的車子;根據秦漢時期的史書記載,因為古代人民看到空中翱翔的老鷹,就創造了風箏,並且在軍事領域作為通信信號使用;看到水中遊著的魚類,就仿著魚類的造型發明了船。
其實不只是在古代,在現代的軍事領域上很多發明也都是受到動物們的啟發,比如雷達系統就是受到了蝙蝠的啟發,水下的聲吶系統也是借鑑了海豚的發音原理。
今天我們要討論的是一種可以自我恢復的防彈衣,這次科學家的靈感是來自於我國特有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穿山甲的鱗片。
科學家從穿山甲的鱗片中得到啟發
說起中國的防彈衣,其實自古我們就有了,防彈衣的雛形就是我國古代士兵打仗時身上所穿的盔甲,但是作為現代防彈衣,我們需要考慮的除了最重要的防彈性能,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在可以防彈的同時也能兼具柔韌度高和質量輕的特點。
就在科學家對於防彈衣的材質一籌莫展之時,看到了我國的穿山甲,穿山甲是一種沒有攻擊性的動物,以白蟻為食,在其生命受到威脅之時會蜷縮成一團,身上厚厚的鱗片就如同穿上了一層鐵布衫,即使是遇到老虎獅子這樣的猛獸,也無法將其咬破。
要知道,像老虎和獅子這樣的猛獸,其咬合力可以達到500公斤,所以我國的科學家們開始對穿山甲的鱗片展開研究,發現穿山甲鱗片不僅硬度極高,更重要的是在其受到損傷之後,竟然還可以自動修復。
能夠自動恢復的防彈衣
對於穿山甲鱗片這一重大發現,我國科學家對其進行了破解,找到一款與穿山甲鱗片中分子結構極為相似的一款新型材料,最後研發出一種可以自我修復的防彈衣。
這一新型材料是借鑑了穿山甲鱗片中的特殊分子結構,在分子結構受到外力而改變後,因為這些分子擁有記憶結構,只需要遇水就可以激活這些分子記憶結構,是分子結構恢復到原來的位置當中。
在防彈衣使用之後,只需要把它扔進洗衣機裡,它就可以變得煥然一新,所有的痕跡都會自我修復。我國科學家將這新型結構和陶瓷纖維組合到一起,這款無敵的防彈衣就製成了。
目前只有我國掌握了這項技術發明,而且我國的防彈衣技術一直處於世界前列,如今有好多國家使用的防彈衣都是出自於中國。並且曾經參加過多場中東戰爭的老兵也表示,身穿中國防彈衣的他連中12槍都未曾傷到一分一毫,可見中國的防彈衣質量之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