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不同於我國古代的其他封建王朝,它文明開放,多民族融合,與世界各國的經濟往來頻繁,唐朝的街市上能看到活躍著的各民族的商業精英。
在這種大環境下,唐代人的生活風格奔放熱情,唐代的女性也不同於其他朝代,她們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學文識字參與社會建設。
古代有這樣一種女子,她們的出生就與眾不同,是含著權力與金錢的鑰匙出生的,這些人就是王朝的公主,正如開放的唐朝環境,唐代的公主也不同於其他朝代。
唐朝公主大都個性獨立,風流成性,但偏偏有這樣一位公主,知書達理,善解人意與其他公主風格迥然,她就是唐朝的和政公主,被稱為唐代的五好公主。
和政公主,出生在國運激蕩中的大國公主
唐代的和政公主,因其賢惠的人物風格,在唐朝的那些喜歡追求權力與自由的公主裡顯得格外突出。
被稱為五好公主的和政公主,被後世的許多研究唐代歷史的學者所推崇,她知書達理,聰明賢惠稱為唐代賢惠型公主的典範。是什麼樣的大環境造就了她的這種完美的人格呢,這先從她的生平說起。
1、出身高貴,生平坎坷的和政公主
和政公主是唐肅宗的女兒,和唐代宗是同一個母親。唐肅宗即位時正值安史之亂,當時的長安城已被叛軍所佔,他是在宮城之外即位的。
他的即位後,經過多年平叛戰爭,最終於至德二年收復了長安和洛陽兩都城。和政公主出生於開元十六年,是唐肅宗的第三女,和政公主三歲時,母親章敬皇后吳氏就去世了,後由韋妃撫養長大。
和政公主的母親吳氏原本是吳令珪的女兒,吳令珪是郫縣縣令,像這樣的家庭原本也是有一定生活地位的富貴家庭,但好景不長,縣令吳令珪後來犯了死罪,吳氏被迫投入宮中做了奴婢。
直到後來被唐玄宗賜給了當時還在做陝王的李亨,和政公主似乎遺傳了她母親的堅韌性格。和政公主生性聰明好學,顏真卿在和政公主的墓碑上這樣寫道:「至若左右圖史,開示佛經,金石絲竹之音……心靈之所領略,莫不一覽懸解,終身不忘。」
2、一生多磨難,卻不改內心品行
和政公主生活的時代背景正是唐朝國運由盛轉衰的歷史轉折期,和政公主被父親安排嫁給了柳潭,柳潭是河東的大族弟子,無奈這樣的家境卻遇上了坎坷的國運,安史之亂於公元755年爆發,和政公主和皇室一起進入了逃難的日子。
亂世之中,和政公主堅守了自己的操守和品德,困難的生活倒也彰顯了這位公主的賢惠品質,安史之亂之後,其哥哥李豫執政,前半生的困難仿佛已經艱難度過,無奈不久以後和政公主因為難產而遽然離世。
巾幗不讓鬚眉的和政公主
和政公主生平多坎坷,但絲毫打垮她的人生追求,經過這些苦難的磨練意志似乎更加的堅定,身為大唐的公主,她不僅詮釋作為一個普通女人的標準,還在國家的發展中,出謀劃策,一定程度上幫助了皇帝挽救李唐大業。
1、建言獻策,挽救生命,和政公主的謀士形象
唐朝社會開放,女性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所以宮廷中的女性參與朝政的不在少數,然而,唐朝的有些公主涉政不但沒有給國家發展帶來什麼有價值的建議,反而擾亂了朝堂正常的行政秩序,比如唐朝的太平公主。
其實,在我國古代,儒家思想作為封建王朝的正統思想,在中國傳統的政治觀念中,是反對婦女參政議政的。婦女參政被稱為牝雞司晨,由此可知,女性參政還存在著很大的社會壓力。
和政公主參與政治,不僅沒有妨礙朝政,而且還多次挽救了皇帝的過失,和政公主聰明伶俐,為皇帝建言施策。
阿布思是唐朝時期的回鶻人,他因謀反之罪被處死,他的妻子被押在宮中做了女樂,唐肅宗在一次設宴中,讓阿布思的妻子穿上男人的衣服,帶上鬍子扮演它的丈夫,和政公主感覺這太侮辱人了,又很憐憫阿布思之妻的悲慘身世,故找了個理由勸說父親把她給放了。
《新唐書》中這樣記載:「布思誠逆人,妻不容近尊,無罪,不可與群倡處。」和政公主有理有據的勸諫被唐肅宗採納,阿布思的妻子被赦免無罪,不久後被人送出宮去。
2、臨危不懼,仗義疏財——和政公主的家國意識
安史之亂,是唐朝國力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嚴重損耗了唐朝的國力,唐朝都城被叛軍佔領,國家到了生死存亡之際。安史之亂時,唐玄宗被迫前往蜀中避難。和政公主一起跟隨,避難路上遇到郭千仞等人發生叛亂。
和政公主為顧全大局,鼓勵夫君柳潭駙馬為國盡忠,柳潭殊死搏鬥,最終取得勝利。《新唐書》記載:「主彀弓授潭,潭手斬賊五十級,平之。」
和政公主還從事過商業活動,憑藉自己的聰明好學和經商天賦,成為一個成功的商人,和政公主雖然從事經商,卻視金錢如草芥,安史之亂時,「自兵興,財用耗。」
唐朝國庫空虛,為彌補軍隊財政不足的問題,她慷慨解囊為國庫捐出千萬資助。《二十四悌》中這樣評價她:「仗義諭盜,輸財助國,上疏恤民。」
相夫教子的家庭形象
聰明伶俐又有勇有謀的和政公主,在國家危難中深明大義,不僅多次為皇帝建言獻策還在國家危難中傾全力資助國家軍隊建設。這樣一位賢明公主,在個人家庭中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賢惠妻子,和政公主一生在家庭中相夫教子,孝敬長輩,是唐朝賢惠型公主的楷模。
1、體貼丈夫,互敬互愛的和政公主
和政公主二十歲左右嫁給了他的丈夫柳潭,柳潭是秦國夫人的小叔子,秦國夫人是楊貴妃的八姐。唐肅宗這樣安排女兒的婚姻,可以看出是出於一定的政治目的的。
但是和政公主夫婦二人的感情是非常的好的,兩人在生活中互敬互愛,舉案齊眉,在《和政公主神道碑》中是這樣記載了和政公主夫婦二人的感情:「亦既好合,雅相敬貴……公主率履由衷,每抗古人之節。」
後來安史之亂,長安城被叛賊攻破,和政公主夫婦跟隨唐玄宗一起前往蜀中逃難,逃難的路途的是艱難而又危險的。在逃難路上,和政公主完全沒有那種宮裡的嬌貴之氣,在困戶的逃難路上,她和丈夫一起燒水做飯,同甘共苦。
「柳侯感嘆,躬負薪之役,公主怡然」。逃難路上,因為車輛不足,駙馬柳潭就步行前進,和政公主看到後也下馬和他一起行走,《和政公主神道碑》中這樣描寫:「柳侯徒走,公主愧焉,下而同趨。」
2、慈愛與嚴厲——和政公主的母親形象
和政公主在家裡不僅是一位體貼丈夫的賢惠妻子,還是一位教子有方的母親。和政公主夫婦育有五男三女八個孩子,作為貴族的家庭的孩子,和政公主深知教育的意義,他不僅慈愛地關心孩子的成長,還讓他們學會體會勞苦大眾的不易。
《新唐書》中記載和政公主規定自己的孩子:「諸子不服紈絺。」為了讓孩子養成勤儉的生活習慣,規定他們穿和大眾一樣的樸素的衣服。
歷史中記載和政公主不僅悉心教導自己的八個孩子,還照顧了嫂夫人的一個孩子,她把這位嫂夫人的孩子當做自己的孩子一樣來撫養。
《全唐文》記載:「感其一言,悉力營贍男登服冕之位……「出入存恤,過於已子」。這個孩子是秦國夫人臨終前託付給她的,她把孩子撫養成人,終沒辜負嫂夫人的託付。
3、尊敬長輩,關愛姐妹的和政公主
和政公主不僅體貼丈夫,勤勞地教育孩子,對長輩也是非常的孝敬,她尊敬自己的母親,出家之後對自己的婆婆也悉心照顧。
和政公主是吳氏所生,但吳氏在她三歲的時候就不幸去世了。後來有韋妃把她撫養長大。長大後的和政公主把韋妃當做自己的親生母親一樣孝敬她,「奉今上以悌道,事韋妃如所生」——《和政公主神道碑》。
和政公主出嫁以後,對婆婆的照顧也是無微不至,依然履行自己當做兒媳婦應該有的孝心,和政公主的丈夫柳潭也是河東大族,和政公主在柳家的各個兒媳中是最孝敬長輩的。史書中稱讚她說「純孝過人」。
和政公主不僅尊重長輩,對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也有著濃厚的手足之情。和政公主的姐姐是寧國公主,安史之亂時,寧國公主也和他們一起出城避難,在避難的路上,和政公主放棄自己的馬車,讓給姐姐。「棄其三子,取其夫之乘以乘之。」
把丈夫騎來的馬車,讓給了姐姐,雖然自己的三個孩子還很年幼。這種捨己為人的性格著實讓人們敬佩。
總結
和政公主作為大國公主,對國家能夠錦囊相助,對家庭能夠默默付出,雖然履行了一位本來應該履行的職責。但在唐代那種開放的時代裡,對比那些喜歡幹政又跋扈的公主來說,這顯然是一位賢惠的公主。
作為唐代賢惠型公主的代表,她有著濃重的家國意識,柔弱的女子與堅韌的性格相結合,使她的形象既平凡又偉大,她低調的處事風格,使得在唐代歷史中並沒有特別突出,但高尚的品格不能被歷史埋沒,這樣賢惠的公主值得後世學習。
參考文獻:
1.全唐書》
2.《新唐書》
3.《和政公主神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