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新版《三國》於14、15日播出了重頭戲、也是首場大型戰役——官渡之戰。網易娛樂特別推出官渡之戰觀劇報告,為您詳解整場戰役的全過程,以及新《三國》對此段落場面、人物刻畫、演員表演的獨家點評。
各式各樣的攻城車也是大戰中的一大看點。
官渡之戰動作場面慘烈血腥。
網易娛樂5月16日報導 (文/昨夜西風)電視劇新版《三國》於14、15日播出了重頭戲、也是首場大型戰役——官渡之戰。曹操憑藉此戰役的擊敗袁紹,一舉統一黃河以北大片土地,奠定了三分天下之一的魏國基礎。網易娛樂特別推出官渡之戰觀劇報告,為您詳解整場戰役的全過程,以及新《三國》對此段落場面、人物刻畫、演員表演的獨家點評。
「官渡之戰」全程詳解
《三國》用了較大的篇幅來展現這場重大戰役,與舊版相比簡略了很多圍繞官渡之戰出現的謀略、人事以及一些時局性的變化,把重點放在了軍事場面上。
一、作戰篇
[開戰前] 曹操先把袁紹請到兩軍戰前,名義上是喝茶乞和,實際上利用這一手拖延時間,以便給自己的軍隊製造戰機並且擾亂袁紹軍心。
[首日第一戰]
第一回合:曹軍先發制人,萬努奇發,漫天箭雨向袁軍射去,袁軍死傷無數;
第二回合,袁軍派出戰車隊,曹方則利用盾牌和鉤連槍組合掀翻戰車,四兩撥千斤,以巧取勝;
第三回合,袁軍這方又祭出攻城用的衝撞車,而曹方則用了比較新奇的裝備(帶刺的鐵軲轆),居然還能在空中飛舞,壓得袁軍人仰馬翻,血肉橫飛;
第四回合,雙方騎兵出場,互相廝殺。袁軍抵擋不住曹兵的前後夾擊,只好撤退,曹軍乘勝掩殺。
[次日第二戰] 曹操採用許攸的建議,奇襲袁軍屯糧重地烏巢,擊中袁軍要害。袁紹反攻偷襲曹軍大營,不料曹軍早有準備,袁軍再次中伏,二次大敗。半路上又被許攸設伏,只剩下不足百人跟隨。
[結果] 袁紹大敗而歸,氣憤難當口吐鮮血,性命堪憂。
二、人物篇
[統帥] 在兩軍陣前,先是曹操對袁紹的一頓忽悠,中間居然還弄出一幫美女來騷擾袁軍,然後屁顛屁顛地跑了,袁紹半天沒回過味來。
[謀士] 曹方主要表現的謀士是荀彧,他始終是曹操的主心骨,而袁紹一方的謀士主要是表現許攸,但是始終交織著他和田豐、郭圖兩人的矛盾。曹操一方的經常露臉的武將是許褚張遼,袁方此時應該還有大將張郃、高覽、淳于瓊等人,但是新《三國》中這幾個人幾乎沒有正面露臉。
[各方勢力] 《三國》中把漢獻帝也給「挾持」到了戰場上,這個倒黴皇帝在戰場只有哭的份,也難怪,這場戰爭表面上都是打著奉詔討賊的旗幟,但是實際上根本沒他什麼事,他鬱悶是很應該的。而外圍人物方面,江東的孫策聽說曹袁交兵,也蠢蠢欲動,計劃襲擊曹操的老窩許昌。為了表現劉備的仁義,新《三國》還安排劉備帶著人馬救了袁紹一命。這為將來三分天下的孫權和劉備的下一步舉動做了鋪墊。
三、計策篇
在新《三國》的官渡之戰中,重點表現曹操的奸險,利用和袁紹的談判機會,一個人使出四道計策:假意求和、獻出天子、美女擾軍、拖延時間以便利用太陽光線幹擾袁軍眼睛,就是不停地忽悠袁紹。按照新《三國》的意圖,曹操的這四道計策可謂至關重要。
四、陣法篇
袁紹的如意算盤是雙方兩軍對圓,光明正大硬碰硬地幹一仗,那樣他可以利用優勢兵力擊敗曹操。而曹操則是通過拖延時間,先是擾亂袁軍軍心,然後採用側後偷襲,再輔以正面進攻。顯然曹操比袁紹靈活得多,也實際的多,這是他取勝的主觀原因。具體到《三國》的官渡對決,主要出現以下陣法。
[弓箭陣] 遠程攻擊武器,可以大面積殺傷敵軍,能起到類似於現代戰爭的火力壓制的作用。另外伴隨著弓箭陣,曹方還利用機械之力拋擲石頭,這種拋石車真正的官渡之戰中的確出現過。
[鐵甲陣] 戰車包裹著鐵甲,類似於現代裝甲車,主要用於衝擊敵陣。
[霹靂陣] 按照《三國》主創人員的設計,這種攻擊裝備就是帶有鐵刺的大滾子,用戰馬拉著翻滾,能大片殺傷敵軍。
[騎兵陣] 以馬代步,行動迅速,機動性和衝擊力強。在官渡之戰中雙方最後一回合的交鋒就是雙方騎兵之間的惡戰。
此外還有裝著鐵尖的大型裝備,既可進攻,也可防守。
下一頁:「官渡之戰」觀劇點評
曹操頗有些「大忽悠」的感覺。
袁紹完全沒有體現出統帥之風。
「官渡之戰」觀劇點評:
關於戰爭場面:視覺效果出眾 血腥場面慘烈
《三國》中官渡之戰的戰爭場面是具有一定的觀賞性的,實際上是把雙方交戰的細節複雜化了。為了增加視覺效果,人為地創造出許多戰陣形式。編導們不遺餘力地撒血漿,製造慘烈的戰爭場面,人仰馬翻的場面隨處可見。在總體氣勢上是超過了舊版《三國演義》。但是實際上的官渡之戰是一場長期的對峙,雙方兩營對壘數月,有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而非像《三國》這樣幾乎是一戰定輸贏的。而且把圍繞官渡之戰前前後後的各類事件都隱去了很多,實際上沒有從全局上展現出這場戰役的面貌,只是在場面的血腥激烈程度上有了極大的突破。
關於情節:改編粗糙不符客觀實際
恐怕最有意思也最具爭議的就是交戰前,曹操和袁紹二人的那場會晤了。這是《三國》想進一步表現曹操的奸詐和機變而做的安排,應該說這是個新創意,思路很好,但是表現方式不對,它不符合客觀實際,太過突出曹操個人在這場戰役中的作用。官渡之戰是一場持久戰,曹操以七萬之眾對決十倍於己的袁軍,是無法單靠自己的那四道計策大破袁軍的。實際上在烏巢之戰前,由於曹操一直扼守袁軍進軍許昌的要道,雙方實際上是處於膠著狀態,基本上是曹操處於守勢,而且還面臨著斷糧的困境,曹操是依靠騷擾袁軍的糧道而得以勉強支撐的。許攸的倒戈是打破這種膠著狀態的關鍵,這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再加上大將張郃高覽被逼無奈也投降了曹操,前後夾擊內外交困,袁紹被曹操一舉擊潰。本來《三國》根據實際需要對官渡之戰進行改編是正常的,但是為了突出曹操的個人作用而違背了客觀實際,這體現出創作上的粗糙。以少勝多的戰役都是出其不意地打中對方的死穴,才能導致整個戰局的扭轉,否則單憑陣前的硬衝硬撞是不可能撼動對方的優勢兵力的。
關於人物:曹操「賴皮」 袁紹「腦殘」 許攸「雞賊」
曹操和袁紹在兩軍陣前喝茶的戲份,處理得有些過分,把袁紹刻畫得過於愚蠢,導致整個場面看上去有些低幼。曹操就像趙本山那樣一個勁地忽悠,而袁紹就像範偉那樣忽忽悠悠地就瘸了,娛樂性有了,但是嚴謹性不夠。曹操的表演基本上在陳建斌自己詮釋曹操的正常範圍之內,還是一副賴皮樣,不過在他忽悠完袁紹之後一溜煙跑回本陣這一細節倒是一個亮點,那種心花怒放的感覺很具創意,非常具有幽默感。在後面,當許攸來投降時的,曹操的第一反應是太過冷靜,此時的曹操應該是狂喜,因為他正為自己斷糧的問題而煩惱,而許攸深夜來投正是他夢寐以求的事情;當許攸說出曾經獻計袁紹攻襲許昌時,曹操也幾乎沒有什反應,此時曹操應該是感到後怕。這一驚一喜,兩種情緒才能烘託出曹操如臨深淵的困境局面,也才能體現出許攸投降的重要性。這些都是陳版曹操所忽略的問題,那些所謂的奸詐都是停留在表面的。而袁紹的表演顯得有些「腦殘」了,動不動就大喊大叫,大罵曹操,內心轉折太快,缺乏一個統帥應有的冷靜與氣度。
許攸無疑是官渡之戰中的關鍵人物,而且根據新《三國》的安排也大大突出了他的戲份,而實際上在原著中他和田豐並無矛盾,構陷田豐的另有其人。新《三國》在處理這個人物上面有些失當,若按照《三國》劇中許攸對袁紹和劉備的態度來看,這應該是個識大體尊大局的人物,而不是一個陷害別人的小人,但是偏偏又安排了他對田豐的陷害。使得這個人物變得過於「雞賊」難以讓人理解,實際上這是《三國》由於把原著中很多關于田豐和其他人物的事情都強行安排到許攸頭上所導致的。
綜合點評:
如果單拿出新《三國》官渡之戰的戰爭戲來講,可謂場面宏大,製作精良,沒有一般古裝劇涉及到戰爭戲方面的捉襟見肘,可見製作方在這方面是下了血本的,這是值得嘉許的地方。但是它沒有從全局上對官渡之戰進行準確概括,有些改編過於隨意,沒有真正反映出圍繞這場重大戰役所發生的謀略變化以及不少重要人物命運的轉折,比如投降曹操後來略建戰功的張郃。正因為情節改編得過於簡略,導致了人物表現乏力,沒有大的突破。概括起來,新《三國》官渡之戰的亮點在於對戰爭場面細節的描繪,視覺觀賞性很強,不足之處也在於對於一些細節的刪減導致了故事和人物略顯單薄,所謂成之於細節失之於細節。
上一頁:「官渡之戰」全程詳解
本文來源:網易娛樂專稿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