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向陽
泉溝一號墓創了多個「首次」:
該墓葬是青藏高原首次發現的吐蕃時期壁畫墓;
彩繪漆棺是迄今為止青藏高原首次發現的獨特葬具裝飾形式;
墓葬內設置密封的暗格,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考古史上,都沒有發現過類似的先例。
泉溝一號墓形制為帶墓道的長方形磚木混合結構多室墓,由墓道、前室、後室和兩側室構成,這種形制等級在當地是十分高貴的。
墓道大致為東向,前半為斜坡,後半為梯道,總長約11米。
墓壙平面大致為方形,長10米、寬8米、深10米。
填土中距地表5米深處埋葬有一殉葬武士,仰身直肢葬式,腰佩箭囊,肩側有木弓遺蹟,足部有殉葬羊骨,身下及周邊鋪設大石塊為葬具。
考古人員打開了墓頂進入了墓室發現,前室磚牆和後室柏木牆表面均繪壁畫,剝落較嚴重。
【前室壁畫:牽馬迎賓圖】
前室墓門側壁畫內容為儀衛圖,殘留有執旗和牽馬迎賓侍衛,其他壁面原繪有狩獵、宴飲、舞樂等內容,但損毀嚴重,頂部描繪各類飛禽走獸、祥龍飛鶴。
後室的牆壁上同樣有壁畫,描繪了外來使者向墓主人進獻動物的場景;
墓主人及賓客在帳篷中飲酒吃飯的場景。
雖是在吐蕃地區,但墓葬壁畫中也描繪了大量漢式建築和漢地山水花卉,體現了漢蕃文化的交融與互動。
各室門框上彩繪寶相花圖案。
前後室內中央各立一根八稜立柱,表面彩繪有蓮花圖案。
後室內發現大量彩繪漆棺構件,應該為雙棺,棺表髤黑漆,再施彩繪,內容有騎馬行進人物、獸面、飛鳥、花卉、雲團及幾何圖案等內容。
人骨堆積散亂,可見至少2具骨骸,推測應為夫妻合葬墓。
隨葬品有絲織物殘片、嵌綠松石金銀帶飾、銅筷、銅飾件、鐵器殘塊、漆木盤、陶罐殘片、玻璃珠、糧食種子和動物骨骼等。
彩繪漆棺也是迄今為止青藏高原首次發現的獨特葬具裝飾形式。
【龍鳳獅紋鎏金王冠】
吐蕃時期青海地區多見彩繪木棺,而中原內地多見無彩繪的漆棺,這也是兩個地區不同文化的融合形式。
由於制漆技術和原材料所限,青藏高原製作大件漆器是極其不易的,這也暗示了該墓葬具有非同一般的級別。
這麼大的一座墓葬,還會不會有高等級的隨葬品出土呢?
考古人員陷入了沉思。
突然,一位考古隊員發現在後室西側木槨外墓底坑壁上,有一點異樣,細細觀察,居然是一個暗格,它被用土和木頭完全封藏了起來。
現場頓時激動起來,「打開暗格!」
考古人員打開暗格,發現一個木箱,裡面的文物令人震驚。
木箱長1米、寬0.9米、高0.89米、厚0.6米,箱內端放一件珍珠冕旒龍鳳獅紋鎏金王冠和一件鑲嵌綠松石四曲鋬指金杯,木箱下鋪有糧食種子。
鎏金王冠前後各飾一對翼龍,兩側各飾一立鳳,後側護頸飾雙獅,周身鑲嵌綠松石、藍寶石、石榴石、天青石珠等,內襯以絲綢,冠前簷綴以珍珠冕旒。
供奉和珍藏的意味突出,可見是墓主人最為珍視的、兼具神聖性的重要物品。
鋬指金杯有四曲杯體和方形圈足,裝飾富麗,技藝精湛,融合唐朝、中亞和吐蕃之風於一體,以往出土的同類器物中無出其右者。
【鑲嵌綠松石四曲鋬指金杯】
這兩件珍貴的文物,被小心地封藏在暗格中,可見對它們的珍視程度。
據考古人員介紹,墓葬內設置密封的暗格,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考古史上,都沒有發現過類似的先例。
迄今為止中國境內歷代王冠極少出土,均被盜擾嚴重,或保存極差難以復原。
墓葬內暗格的獨特設置,可見造墓者用心之良苦。
泉溝一號墓碳十四測年為公元8世紀,是迄今為止青藏高原唯一的一座吐蕃時期壁畫墓,繪畫技法具有濃鬱的唐風影響,圖像內容又凸顯出高原遊牧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
墓葬內出土有罕見的彩繪漆棺和鎏金王冠,顯示出該墓葬具有非常高的規格,墓主可能與吐蕃時期當地的王室有密切關係,說明吐蕃時期在柴達木盆地北緣地區設置有高級別的行政和軍事建制。
墓葬表現出濃厚的唐文化和吐蕃文化的雙重影響,對於探討當時的民族文化融合進程、青海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盛況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