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唐朝女性深愛的妝容,在吐蕃卻盛行於男女老少間!

2021-01-11 旅行工坊

在各種以唐朝為背景的影視作品中

我們看到女性都喜歡化一種紅紅的妝容

名為「時世妝」

生活在盛唐的女人用這種推陳出新的打扮

宣示著自信、獨立與開放

白居易為此賦詩:

「圓鬟無鬢堆髻樣,斜紅不暈赭面狀。」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這個有趣的妝容其實是來自當時吐蕃的一種面妝習俗

——「赭面」

1300年前

這樣一個來自雪域高原的小小習俗

竟傳播到漢地

並引領了當時東亞大陸最流行的時尚

「赭面」到底是什麼神奇的妝容?

唐朝的女子為何爭相效仿?

今天為你一一解答

赭面是怎麼化出來的?

「赭面」是吐蕃時期西藏,將一種名為「堆加」的護膚品塗抹在臉上出現的赭紅色妝容。

製作「堆加」的原料十分豐富,是用茶葉、蜂蜜、紅糖、酥油、五靈脂等,加入牛奶或奶渣水浸泡調製而成的。

▲五靈脂

茶葉裡有葉綠素、維生素,牛奶、酥油、蜂蜜有滋潤皮膚的作用,五靈脂是棲息在懸崖上的蝙蝠糞便,有活血化淤、保持皮膚細嫩的作用。用它們調製的護膚膏,有抵禦風雪嚴寒的特殊功能。

▲酥油

現在的昌都,有一些牧區還可以看到一些婦女臉上塗著一層赭紅色的「堆加」。面膏塗得很厚、很濃,根本看不出本來的膚色,也看不清她們的表情,只有兩隻水靈靈的大眼睛,在面具般的臉上忽閃忽閃的。但只要將這層赭紅色的「面具」洗掉,自然是美麗無比。

婦女塗面(藏族)青海玉樹莊學本

現在西藏已經很少有人擦「堆加」,因為「塗上去太嚇人了」,不知道堆加的人會以為他們是把血抹在臉上了呢。

「化妝」不分男女老少

按道理堆加作為護膚品被使用,大多都是以女性愛美為源頭,而「赭面」卻不分男女老少,是一種全民的習俗。

90年代,青海德令哈夏塔圖發現吐蕃時期墓葬的棺板畫赭面人物。

從這副棺板畫中可以看到畫中40餘人人皆赭面,從侍者、騎者到帳篷裡舉酒杯對飲的王、王后,人們臉上的紅色很清楚。

這說明「赭面」在當時是不分年齡、性別、尊卑的全民性習俗。此外,青海都蘭縣吐蕃墓三號墓出土的彩繪木箱畫人物(射手、樂手)也有「赭面」。

烏蘭縣吐蕃壁畫中同樣發現有「赭面人物」。可見,「赭面」習俗在當時整個吐蕃領地相當普遍。

吐蕃王朝之後的10-12世紀」赭面「在西藏仍然盛行,如我們在定結縣石窟壁畫中發現不僅臉上有紅色,脖頸也被塗有紅色。

赭面的樣式

根據考古發現的圖像資料,我們可以把這種不分男女老幼高低貴賤的」赭面「分為三大類,也就是三種樣式:斜紅、連紅、點紅。

斜紅類似於現在女孩子們p圖喜愛的「貓臉」,在臉上畫兩道傾斜的紅妝,所以稱為「斜紅妝」。

「連紅妝」是從額頭、眉心、鼻梁、鼻尖一直連下來的畫。

點紅則是點狀的畫法,有紅二團、紅三團等等。

赭面妝在漢地從一開始就很受歡迎嗎?

首先,從影視作品中我們看到了「赭面」妝,加之文獻與考古兩方面的證據,皆表明「赭面」傳播到了漢地,但並不是從一開始就被普遍接受。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赭面」妝

先說文獻,詩人白居易在唐憲宗元和年間寫詩下「斜紅不暈赭面狀」「髻椎面赭非華風」的《時世妝》,意在告誡長安城中「潮女」要分清自己和外族的習俗。

而事實上,「赭面」的流行與傳播並未因為詩人的告誡而終止。

考古界發現了唐文宗太和三年左右的「赭面」人物出現在「由殿堂入墓室」的唐代壁畫中。可見在當時唐代上層婦女都會使用」斜紅妝」。洛陽出土唐代仕女甬,也有明顯的「斜紅」面妝痕跡。

由於唐蕃兩地的頻繁接觸,中唐時漢族婦女改變了原來厭惡赭面的態度,轉而爭相仿效赭面習俗,成為當時婦女的時尚了。可見文化的傳播從來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小小赭面便能看到當年唐蕃關係到底如何

《唐書》中記載,文成公主入藏之初,對吐蕃地方的面妝習俗甚感不適並「惡其人赭面」,松贊幹布於是「令國中權且罷之」。

讀這段文字時,讓人感覺松贊幹布對長安來的文成公主言聽計從,所以為了安撫公主情緒,下令予以禁止,於是這種地域性的民族習俗便不復存在了。

那為什麼後來「赭面妝」在盛唐如此那般流行?還出現在了白居易的《時世妝》一詩中,不禁令人懷疑《唐書》中「赭面」習俗被禁止的真實度。

我們知道史書是「史觀」指導下寫出來的文字。《唐書》這段文字要表述的「史觀」是什麼呢?

有關「赭面」被禁止的說法極有可能是後世修史者的託想之辭,只是一種政治願景的表達。

另外,元和年間長安所認識的吐蕃領地其實是很大的,地域上包括了今甘青兩省的大部地區。長安城以西五百裡地,以當時的交通條件僅兩天就可到達。所以當時唐蕃文化上的互動是近距離的,而並非一定是長距離的。

羊毛剪刀喀嚓響

最後,我們將以上事件及時間聯繫起來:

《唐書》的「公主惡國人赭面」發生在公元641年,即7世紀的拉薩;

青海吐蕃墓棺板畫赭面人物是公元8世紀後期;

白居易《時世妝》是元和年間的8、9世紀之並;

河南安陽」赭面「人物壁畫墓的時代是9世紀前半葉。

綜上,由早至晚、從西向東,「赭面」的傳播既有時間上的延續,也有空間上的推移。

有關「赭面」的實證分析,不僅證明了其流行、發展的事實,還告訴了我們,歷史遠不像文本記載的那樣簡單,唐和吐蕃的關係也不可能像《唐書》中表達的那般。

「赭面」這個從吐蕃遠道而來

在唐朝流行起來的妝容

背後竟藏著這麼多故事

當你了解後也會發現

其實歷史從沒那麼刻板,也遠比想像的鮮活

圖文來源於網絡。文中部分未標註作者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帝國的詭詐——唐朝的反間計,吐蕃為何屢屢中招?
    (這是吐蕃史上唯一一次由女性攝政的案例。)此時的吐蕃,內有大臣叛亂、外有小邦反抗,再不設立大相主持政局,已難解其憂。(一定程度也是安撫豪門)因此,不設大相的歷史也隨之結束,曲·莽布支拉松被任命為大相,但不久其獲罪被革,韋·乞力徐尚輾隨之被任命為大相。
  • 吐蕃48萬軍隊,全面進攻四川,唐朝如何擊敗了強敵侵犯?
    在唐朝歷史上,從唐朝開國的前期開始,便與西方強敵吐蕃政權,展開了長達200餘年的戰爭。一直打到了唐朝後期,吐蕃政權解體、內戰之後,這一大規模戰爭才徹底結束。雙方較量的過程中,唐朝和吐蕃互有勝負,由於都是強大的政權。
  • 吐蕃進攻狂潮中,唐朝孤城小縣的堅守!
    這些被歷史忽視的小縣城,卻是組成唐朝統治的神經元。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在吐蕃的一次進攻狂潮中,常樂縣令賈師順的堅持與睿智。賈師順登上舞臺時,唐蕃國戰已經打了89年。)、西(新疆吐魯番)7州,並設置唐朝第一個節度使,命賀拔延嗣建府涼州,「為諸將節度,以定其亂」,賜雙旌雙節,樹六纛,威儀極盛。
  • 吐蕃為什麼能和唐朝一同崛起?到底是歷史的必然還是時代的偶然?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從此拉開了中國歷史上最為鼎盛的序幕。與此同時,在青藏高原上,吐蕃成立,並伴隨著初創的大唐一同書寫著這段歷史。那麼,吐蕃為什麼能和唐朝一同崛起?到底是歷史的必然還是時代的偶然?一、吐蕃簡史吐蕃,誕生於青藏高原,這個平均海拔超過四千米的神秘的地帶。按理說,高原環境,不僅嚴寒缺氧,而且缺水,如此惡劣的條件是不具備發育出一個國家的基礎的。但是,當時的地球環境和今日倒是有幾分相像,那就是變暖了。
  • 吐蕃王朝乃是唐朝的勁敵,為何會崩潰並且再沒崛起過
    一、吐蕃的輝煌吐蕃王朝歷史悠久,是西藏歷史上第1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而且實際立國於松贊幹布時期。在公元634年,松贊幹布曾進攻唐朝,結果被打敗,但也因此迎娶了文成公主。自此以後,吐蕃政權大規模的吸收中原文化,學習中原制度。
  • 安史之亂中吐蕃趁機侵吞了大唐不少領土,唐朝是如何收復失地的?
    導讀:崛起於雪域高原的吐蕃幾乎與盛唐同時崛起又同時消亡,相對唐朝的綿延吐蕃的國祚更短所以也攻擊力也更強。唐朝和吐蕃之間的半年戰爭大多數在首任贊普松贊幹布去世後發生的,集中在河西、西域、隴右、劍南等結合部。
  • 唐朝強盛無比,為何吐蕃執意與大唐為敵,反而不去攻打弱小的印度
    眾所周知,唐朝繁榮富強,引得萬國來朝。但是,也並非沒有敢與唐朝爭鋒的敵人,吐蕃便是其一。吐蕃與唐朝接壤,雙方的摩擦持續兩百餘年,耗費巨大人力物力。吐蕃攻唐未必能夠獲勝,但是對抗吐蕃以南的印度卻勝算更大,吐蕃為何不棄唐朝攻印度?
  • 盛唐唯一一個無可奈何的對手——吐蕃
    在我們的印象當中,唐朝一直都是一個強大的王朝。所謂的「盛唐」就是指唐朝的時候帝國疆域遼闊、四方來朝。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強盛的唐朝,卻在多次與吐蕃的戰爭當中落敗,甚至首都長安都兩次被吐蕃人佔領,仿佛吐蕃就是唐朝天生的剋星。
  • 贊普娶媳婦——對吐蕃崛起的影響!
    我們知道,松贊幹布走下高原的第一戰,不是招惹唐朝,而是吊捶了吐谷渾王。這位木雅党項妃,大概率是吐蕃對兩地施加影響力的產物。至於後兩位王妃,大家都很熟悉了。把五位王妃拆開看就很清楚了,吐蕃娶王妃的選擇,源於穩定基本盤面、施加更多影響、獲取更多利益。莫非你以為松贊與王妃間,萌生了堅不可摧、純潔無瑕的「愛情」?就算有也是婚後,不可能是婚前。
  • 美女與野獸:從《太平廣記》入手來看女性精變文化為何盛行於唐
    (龍女圖)三、女性精變文化為何會在唐代盛行《太平廣記》中關於女性精變的記載可以說是唐代女性精變文化的縮影,那麼為何女性精變文化會在唐代盛行呢2、佛教興盛,宗教引發精變傳說唐朝時期很重視對於佛教的利用和整頓,我們所熟知的「唐三藏」的原型玄奘就是唐朝貞觀年間的高僧。同時唐朝20多個皇帝除了反佛的李炎以外,都傾向於支持佛教的發展,這也就造成了唐朝時期佛教的盛行。
  • 唐朝盛行的以胖為美,並不是現代的胖,其實是有標準的
    其實,根據對歷史書上記載的關於唐朝的介紹,並沒有說明唐朝欣賞豐腴的女性,而我們現在理解對唐朝「以胖為美」,事實上是我們後人根據楊貴妃的事件以及相關名畫的拓展解釋,而唐朝的「以胖為美」究竟是從何而來呢?下面我們來深入了解一下吧!
  • 曾經強盛一時的吐蕃王朝,最後是如何走向毀滅的?
    在這些偏遠地區的政權中,就有我們今天要說的吐蕃王朝。吐蕃王朝在松贊幹布執政時期,國力最為強大,松贊幹布後來與唐朝的文成公主成親時,更是在當時傳為了佳話,也因此開始了與唐朝締結姻親的傳統。唐朝與吐蕃的關係開始逐漸密切,後來唐朝又將金城公主嫁給當時吐蕃王朝的棄隸縮贊贊普,使得唐朝與吐蕃的關係更加密切,吐蕃的實力也開始以更迅猛的勢頭增長。令人可惜的是,強盛的吐蕃王朝最終還是滅亡了,究竟是因為原因導致了吐蕃王朝的滅亡呢?
  • 唐朝吐蕃戰爭簡史:打打停停二百年,唐朝成為最終贏家
    開元十年(722年),小勃律之戰,張思禮敗吐蕃。開元十五年(727年)正月,青海之戰,王君毚敗吐蕃悉諾邏。九月,瓜州之戰,吐蕃悉諾邏擒田元獻;常樂縣之戰,賈師順敗吐蕃燭龍莽布支。開元十六年(728年)七月,瓜州城之戰,張守珪敗吐蕃悉末郎;渴波谷之戰,張忠亮敗吐蕃,克大莫門城。
  • 盛唐為何佔領不了吐蕃?其實是有原因的,蘇定方之死不是偶然
    大家好,我是北派說書人,今天咱們不談史前文明,談一談有關於粉絲朋友的一些問題,前天有一位朋友問我,有關於唐朝時期大唐帝國與吐蕃之間的關係,為何當時唐朝無論從經濟還是軍事,都是吐蕃的數倍,為何遲遲拿不下吐蕃呢?
  • 雪域雄獅——吐蕃王朝的軍事政治體制 大非川之戰
    前言:大非川之戰是唐朝前期一場重要的戰役,也是唐朝前期擴張中較少的慘重失敗之一,極大地改變了唐朝與吐蕃的戰略形勢,那麼。大非川之戰是怎麼爆發的?唐軍為何失敗?唐朝吐蕃的實力對比又是如何?
  • 唐與吐蕃兩百年戰爭:生命不息、戰鬥不止,大唐封死吐蕃稱霸之路
    吐蕃則是一個新問題,大唐遭遇了高原問題。對於這個問題,歷史沒有提供解決方案,大唐也沒有創造解決方案。所以,大唐與吐蕃之間只能用刀劍說話。而這一番說話,一直說了兩百多年。自唐武德六年,即公元623年,到大唐滅亡,即公元907年,大唐與吐蕃之間一直是刀槍見血、白骨森森。即便吐蕃帝國滅亡,大唐仍舊在這個問題上焦頭爛額。
  • 雪域強國吐蕃:高原上的故事
    無論是唐朝時,吐蕃強大的軍事實力,或是對於元明清三代,深刻的宗教影響,都讓她成為我們眼中最熟悉的陌生人。說熟悉是因為,只要經歷了9年義務教育,都能隨口說出幾位耳熟能詳的吐蕃人物,比如松贊幹布、祿東贊、倉央嘉措。說陌生是因為,對於吐蕃的了解,好像也就僅僅局限於這幾位了。 畢竟對於吐蕃歷史的了解,大多來自於唐朝對外交流史,很少有專門記錄吐蕃的通俗著作。
  • 吐蕃的實力並不比高句麗強,為何鼎盛時期的大唐對其無可奈何?
    說起盛唐,在很多人印象裡是一個萬邦來朝的國家,並且盛唐在武力上,也是軍事全盛時代,盛唐的軍隊,可謂打遍天下無敵手,不過,在盛唐依舊存在一個十分無奈的對手,這個對手就是吐蕃。
  • 明光鎧與鎖子甲:東西方鎧甲在唐朝的碰撞
    雖然故事來源於佛教經典,但藝術源自生活,壁畫中的騎兵不僅騎兵身披鎧甲,就連戰馬也有一層鎧甲,這就是在南北朝時期即為盛行的「甲騎具裝」,這也成為了明光鎧誕生的淵源。見日之光,天下大明如果說南北朝時期是鐵騎的天下,那麼唐朝就是精騎得天下。
  • 楊紫古裝造型曝光,化身文成公主額間花鈿惑人心,妝容高級美翻
    近日當紅花旦楊紫就受邀前去參加,並曝光了其身穿唐裝的造型,古裝扮相的她極其明媚動人,可謂是再現了唐朝女子的絕美模樣,一身唐裝加身,畫著經典的古代女子妝容,額間的那抹花鈿很是魅惑人心,在華麗服裝的映襯下,她顯得更加溫婉,貴氣逼人,很有氣場,相信要是在古代她肯定會是一位驚動天下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