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種以唐朝為背景的影視作品中
我們看到女性都喜歡化一種紅紅的妝容
名為「時世妝」
生活在盛唐的女人用這種推陳出新的打扮
宣示著自信、獨立與開放
白居易為此賦詩:
「圓鬟無鬢堆髻樣,斜紅不暈赭面狀。」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這個有趣的妝容其實是來自當時吐蕃的一種面妝習俗
——「赭面」
1300年前
這樣一個來自雪域高原的小小習俗
竟傳播到漢地
並引領了當時東亞大陸最流行的時尚
「赭面」到底是什麼神奇的妝容?
唐朝的女子為何爭相效仿?
今天為你一一解答
赭面是怎麼化出來的?
「赭面」是吐蕃時期西藏,將一種名為「堆加」的護膚品塗抹在臉上出現的赭紅色妝容。
製作「堆加」的原料十分豐富,是用茶葉、蜂蜜、紅糖、酥油、五靈脂等,加入牛奶或奶渣水浸泡調製而成的。
▲五靈脂
茶葉裡有葉綠素、維生素,牛奶、酥油、蜂蜜有滋潤皮膚的作用,五靈脂是棲息在懸崖上的蝙蝠糞便,有活血化淤、保持皮膚細嫩的作用。用它們調製的護膚膏,有抵禦風雪嚴寒的特殊功能。
▲酥油
現在的昌都,有一些牧區還可以看到一些婦女臉上塗著一層赭紅色的「堆加」。面膏塗得很厚、很濃,根本看不出本來的膚色,也看不清她們的表情,只有兩隻水靈靈的大眼睛,在面具般的臉上忽閃忽閃的。但只要將這層赭紅色的「面具」洗掉,自然是美麗無比。
婦女塗面(藏族)青海玉樹莊學本
現在西藏已經很少有人擦「堆加」,因為「塗上去太嚇人了」,不知道堆加的人會以為他們是把血抹在臉上了呢。
「化妝」不分男女老少
按道理堆加作為護膚品被使用,大多都是以女性愛美為源頭,而「赭面」卻不分男女老少,是一種全民的習俗。
90年代,青海德令哈夏塔圖發現吐蕃時期墓葬的棺板畫赭面人物。
從這副棺板畫中可以看到畫中40餘人人皆赭面,從侍者、騎者到帳篷裡舉酒杯對飲的王、王后,人們臉上的紅色很清楚。
這說明「赭面」在當時是不分年齡、性別、尊卑的全民性習俗。此外,青海都蘭縣吐蕃墓三號墓出土的彩繪木箱畫人物(射手、樂手)也有「赭面」。
烏蘭縣吐蕃壁畫中同樣發現有「赭面人物」。可見,「赭面」習俗在當時整個吐蕃領地相當普遍。
吐蕃王朝之後的10-12世紀」赭面「在西藏仍然盛行,如我們在定結縣石窟壁畫中發現不僅臉上有紅色,脖頸也被塗有紅色。
赭面的樣式
根據考古發現的圖像資料,我們可以把這種不分男女老幼高低貴賤的」赭面「分為三大類,也就是三種樣式:斜紅、連紅、點紅。
斜紅類似於現在女孩子們p圖喜愛的「貓臉」,在臉上畫兩道傾斜的紅妝,所以稱為「斜紅妝」。
「連紅妝」是從額頭、眉心、鼻梁、鼻尖一直連下來的畫。
點紅則是點狀的畫法,有紅二團、紅三團等等。
赭面妝在漢地從一開始就很受歡迎嗎?
首先,從影視作品中我們看到了「赭面」妝,加之文獻與考古兩方面的證據,皆表明「赭面」傳播到了漢地,但並不是從一開始就被普遍接受。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赭面」妝
先說文獻,詩人白居易在唐憲宗元和年間寫詩下「斜紅不暈赭面狀」「髻椎面赭非華風」的《時世妝》,意在告誡長安城中「潮女」要分清自己和外族的習俗。
而事實上,「赭面」的流行與傳播並未因為詩人的告誡而終止。
考古界發現了唐文宗太和三年左右的「赭面」人物出現在「由殿堂入墓室」的唐代壁畫中。可見在當時唐代上層婦女都會使用」斜紅妝」。洛陽出土唐代仕女甬,也有明顯的「斜紅」面妝痕跡。
由於唐蕃兩地的頻繁接觸,中唐時漢族婦女改變了原來厭惡赭面的態度,轉而爭相仿效赭面習俗,成為當時婦女的時尚了。可見文化的傳播從來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小小赭面便能看到當年唐蕃關係到底如何
《唐書》中記載,文成公主入藏之初,對吐蕃地方的面妝習俗甚感不適並「惡其人赭面」,松贊幹布於是「令國中權且罷之」。
讀這段文字時,讓人感覺松贊幹布對長安來的文成公主言聽計從,所以為了安撫公主情緒,下令予以禁止,於是這種地域性的民族習俗便不復存在了。
那為什麼後來「赭面妝」在盛唐如此那般流行?還出現在了白居易的《時世妝》一詩中,不禁令人懷疑《唐書》中「赭面」習俗被禁止的真實度。
我們知道史書是「史觀」指導下寫出來的文字。《唐書》這段文字要表述的「史觀」是什麼呢?
有關「赭面」被禁止的說法極有可能是後世修史者的託想之辭,只是一種政治願景的表達。
另外,元和年間長安所認識的吐蕃領地其實是很大的,地域上包括了今甘青兩省的大部地區。長安城以西五百裡地,以當時的交通條件僅兩天就可到達。所以當時唐蕃文化上的互動是近距離的,而並非一定是長距離的。
羊毛剪刀喀嚓響
最後,我們將以上事件及時間聯繫起來:
《唐書》的「公主惡國人赭面」發生在公元641年,即7世紀的拉薩;
青海吐蕃墓棺板畫赭面人物是公元8世紀後期;
白居易《時世妝》是元和年間的8、9世紀之並;
河南安陽」赭面「人物壁畫墓的時代是9世紀前半葉。
綜上,由早至晚、從西向東,「赭面」的傳播既有時間上的延續,也有空間上的推移。
有關「赭面」的實證分析,不僅證明了其流行、發展的事實,還告訴了我們,歷史遠不像文本記載的那樣簡單,唐和吐蕃的關係也不可能像《唐書》中表達的那般。
「赭面」這個從吐蕃遠道而來
在唐朝流行起來的妝容
背後竟藏著這麼多故事
當你了解後也會發現
其實歷史從沒那麼刻板,也遠比想像的鮮活
圖文來源於網絡。文中部分未標註作者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