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強國吐蕃:高原上的故事

2020-12-22 騰訊網

吐蕃王朝是西藏歷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從此之後,她在中國史書上,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無論是唐朝時,吐蕃強大的軍事實力,或是對於元明清三代,深刻的宗教影響,都讓她成為我們眼中最熟悉的陌生人。說熟悉是因為,只要經歷了9年義務教育,都能隨口說出幾位耳熟能詳的吐蕃人物,比如松贊幹布、祿東贊、倉央嘉措。說陌生是因為,對於吐蕃的了解,好像也就僅僅局限於這幾位了。

畢竟對於吐蕃歷史的了解,大多來自於唐朝對外交流史,很少有專門記錄吐蕃的通俗著作。但越是這樣,越讓人為她的神秘莫測而著迷。實在無法想像,在這樣一片雪域高原當中,是如何孕育出這樣一個,足以與唐朝、大食、回紇相匹敵的強大政權。青藏高原能養育那麼多人口嗎?能承受得了高昂的戰爭開支嗎?她的制度文化積累,能支撐得起一個疆域萬裡的大帝國嗎?

事實是她做到了,正因如此,才令人忍不住去揭開她的面紗。最先接觸到的資料,就是關於她疆域的描述。嚯,真是嚇了一跳,以前就知道她很大,但沒想到這麼大。到公元八世紀末的時候,吐蕃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甘肅隴山、四川盆地西緣,北抵天山以南,南達喜馬拉雅山脈。這麼說吧,她極盛時,囊括了如今的西藏,新疆南部(南疆),青海大部,甘肅大部,四川西部,以及中亞一部,在恆河北岸也有一些地盤。

與遼闊疆域相匹配的是,吐蕃國內相對比較齊全的各經濟部門。其社會生產以農牧業為主。農作物有青稞、小麥、蕎麥等;牲畜有犛牛、馬、駝、羊等;手工業有燒炭、冶鐵、制膠、毛織等。

可自然環境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前面所說的問題依然存在。要說自給自足倒是沒問題,就像吐蕃王朝出現以前,青藏高原的生活狀態一樣。可要發動高強度、持續時間很長的對外戰爭,這點資源就不夠用了。既然她做到了,說明背後一定有我們認識之外的東西。這就是吐蕃的奴隸制。說起奴隸制,在我們中國人眼裡,一定伴隨著落後、低效、野蠻等形容詞一起出現。的確如此,這畢竟是我們中國,曾經走過的一段歷程。可對於吐蕃而言,卻不是這樣。

吐蕃人的奴隸,大多來自於對外戰爭中的掠奪,相對於吐蕃人的基數來說,供應充足,成本低廉。而且以吐蕃當時的技術條件來說,解放奴隸釋放出的生產力實在有限,遠不如對方私有財產合法化之後,所要消耗的資源。同時,在戰爭當中,這些奴隸也是成本最低的戰鬥力,以及後勤運輸人員。

就拿歷次唐蕃戰爭來說吧,大多數情況下,唐軍人數都處於較大劣勢。這不是大唐人口不足,也不是唐軍託大,輕視吐蕃的戰鬥力,而是因為大唐疆域太大,四面都有強敵,到處都需要軍隊駐防。而且一支規模龐大的軍隊,到遠離國土的地方作戰,其耗費簡直就是一個天文數字,而後勤壓力大到能直接宣告戰敗。

而吐蕃就沒有這個煩惱了,佔大多數的奴隸軍,既沒有軍餉,戰死後也不給撫恤,單用「功高者,轉籍為平民」的誘餌,就足以吊著這些人,心甘情願地赴死了。不管你怎麼說她落後、腐朽、野蠻,可人家的戰場成本就是比大唐低得多。在事關青海歸屬權的爭奪中,吐蕃統帥論欽陵,在大非川之戰中,以數十萬兵力,結結實實地擊敗了,處於兵力劣勢的大唐名將薛仁貴,奪取了青海大部。

所以,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指責對方,在以成敗論英雄的世界裡,根本沒用。畢竟號稱最民主的美國,解放黑人奴隸還要等到19世紀中葉,這時還不到公元九世紀(吐蕃鼎盛時期)。站在現代人的角度,去指責古代人,沒有實質意義。

而世間萬物都有一個規律,有一利必有一弊。吐蕃王朝,成也奴隸制度,敗也奴隸制度。當吐蕃最後一任贊普朗達瑪,遇刺身亡後,吐蕃便陷入了無休無止的內亂當中。而各地風起雲湧的奴隸起義,則給了這個老大帝國沉重一擊,再無回天之力。

起義集中爆發在兩個地區,一個是吐蕃隨軍奴隸聚集的河隴地區。他們自號「渾末」軍,主要參加者來自河隴地區的吐蕃奴部,以及受奴役的党項、回鶻、羌、漢和其他民族。另一個是貴族眾多的吐蕃本部。由這裡爆發的奴隸平民暴動,逐漸蔓延到吐蕃全境,直至吐蕃王朝滅亡。

奴隸制是施加在吐蕃王朝身上的一個詛咒,王朝因此而興起,但又像上了癮一樣,無時無刻不在渴望著新鮮的奴隸血液,來維持機體的正常運轉。所以她只能不斷擴張,即便疆域萬裡,自己已經統治不過來了,卻依然無法停下前進的腳步。就像《愛麗斯漫遊仙境》裡說的,「在我們這個地方,你必須不停地奔跑,才能留在原地。」

她以令人震驚的方式,崛起於雪域高原,又在鼎盛之時,迅速分崩離析。她的故事是一段經驗教訓,也是一段雪域傳奇。

相關焦點

  • 東抗大唐,西拒大食,身處雪域高原的吐蕃王朝靠什麼維持擴張?
    吐蕃王朝是松贊幹布在青藏高原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建於公元618年,亡於公元842年,王朝前後歷時二百餘年。青藏高原高寒貧瘠,即使是今天,農作物的品種和產量也是遠不能和內陸地區相比,惡劣的自然環境,註定了這個國家的農業生產會舉步維艱。但就是這樣一個建立在世界極寒之地的王朝,卻在二百餘年的時間裡,和大唐、大食(今阿拉伯)以及後來的北宋共計有長達一百七十餘年的長期戰爭。
  • 太極神鳥雪域高原系列詩歌
    遊牧吐蕃文明路,脖上一鏈當花賞。20190825 林芝藏香豬11、太極神鳥2008年春夏之交在318囯道川藏線上72拐的歷史記憶:雪域墓地七十二拐上天路川藏線上72拐12、太極神鳥的雪域高原大寫意:犛牛部落雪域高原大孤獨,純真年代老藏族。
  • 援藏故事:《用超聲技術溫暖雪域高原》
    在雪域高原,經常會有援藏醫療隊出現的身影。醫務人員援藏過程中,哪些事讓人記憶猶新?一起來聽聽醫生的故事。 《用超聲技術溫暖雪域高原》
  •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的雪域雄鷹-吐蕃帝國
    導讀:吐蕃是我國少數民族藏族的前身,早期分別在今西藏各地開墾平地,建築城邑。吐蕃王朝是西藏歷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吐蕃自囊日論贊至朗達瑪傳承11代贊普,享國225年。從兩千多年前開始,高原上原始部落開始演變為一些較小的邦國,經過長時間兼併,最終形成了邦國林立的局面。
  • 鷹笛,雪域高原上的自然鳴響
    左手中指按上孔,右手食指和中指按下兩孔;管身豎置並稍微向左或右傾斜,嘴含上口,用舌尖堵住管口一半,吹氣衝擊管壁,使管中空氣柱振動,並通過手指按孔而發音。 在吐蕃王朝時期,安多已經有多處聚群點的畜牧業,有一定規模。幾千年來,遊牧民族在惡劣氣候和大自然抗爭中用智慧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民間傳統音樂藝術,以她濃鬱的地方特色和粗狂奔放的旋律,遍布在那曲42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
  • 17首原創軍歌唱響在海拔5000多米的雪域高原上
    胡亞軍攝 「軍號吹響在雪域高原,戰馬馳騁在雪山間,湖水倒映藍天白雲,映出男兒那赤誠報國心……」寒冬時節,陸軍某團巡邏分隊行進在沒膝深的積雪中。一首名為《只待軍號響》的原創歌曲,唱響在海拔5000多米的雪域高原上。該團巡邏區域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空氣非常稀薄,是有名的「生命禁區」。
  • 雪域雄獅——吐蕃王朝的軍事政治體制 大非川之戰
    松贊幹布即贊普(藏語,意為有權勢的君主,沿用為吐蕃國王的專稱)位後,首先平息本部的叛亂,誅滅毒殺父王的兇手,原來叛離的屬民,又都重新歸入他的統轄之下。約於633年(唐貞觀七年),松贊幹布在社會生產力發展和鄰近諸部往來不斷增多的形勢下,遷都邏些(今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正式建立吐蕃王朝。松贊幹布在吐蕃社會穩定、生產發展的基礎上,先後徵服青藏高原上的諸羌部。
  • 雪域高原多了「白衣天使」
    雪域高原多了「白衣天使」 2020-12-14 19: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熱帶水果「落戶」藏區雪域高原
    中新社迪慶2月21日電 題:熱帶水果「落戶」藏區雪域高原作者 繆超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平均海拔3300米,屬於高原高寒氣候。近日,記者在迪慶州了解到,熱帶水果竟然「爬上」雪域高原,改變了當地金沙江河谷地區的貧困面貌。
  • 安史之亂中吐蕃趁機侵吞了大唐不少領土,唐朝是如何收復失地的?
    導讀:崛起於雪域高原的吐蕃幾乎與盛唐同時崛起又同時消亡,相對唐朝的綿延吐蕃的國祚更短所以也攻擊力也更強。唐朝和吐蕃之間的半年戰爭大多數在首任贊普松贊幹布去世後發生的,集中在河西、西域、隴右、劍南等結合部。
  • 雪域高原致富的「金豆子」
    「每一粒黑青稞都飽含著高原人民的勤勞和智慧,每一滴黑青稞酒都濃縮著高原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我們創業的初心就是紮根在青藏高原,作黑青稞產業的引領者,把幸福的滋味帶進千家萬戶。」
  • 西藏|我在雪域高原等你
    這裡真是好一個地球的制高點,幾乎構成了整個西藏122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高大挺拔的雪山,秀美湛藍的鹹水湖,舒緩平曠的草原,深切陡峭的峽谷,莽莽山地森林,珍奇的高原動物……這些平原上的人們關於高原的神秘遐想,在藏區,只不過是藏民習以為常的生活對象呀。
  • 雪域高原 火炮就位 戰神怒吼
    深秋時節,新疆軍區某部在海拔5200米的雪域高原組織火炮實彈射擊考核。 根據高原氣候惡劣的特點,炮兵分隊採取精確打擊、多彈種協同打擊等方式,完成了不同背景下的火力打擊任務。
  • 人工智慧、三維可視…讓前沿技術紮根雪域高原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第五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已經紮根世界屋脊開展醫療幫扶工作整整一年了,在提升醫療技術、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同時,也讓醫學交叉學科最前沿的科技新風吹向了這奇麗的雪域高原。
  • 雪域高原邊防官兵過冬保障全面加強
    雪域高原邊防官兵過冬保障全面加強來源︰解放軍報作者︰劉建偉 孫興維等責任編輯︰喬楠楠2020-12-11 08:31 雪域高原邊防官兵過冬保障全面加強■解放軍報記者 劉建偉 孫興維 通訊員 楊仁韋
  • 2015年12月16日(七)雪域高原上,這塊牌匾為何閃閃發亮---黨建網
    2015年12月16日(七)雪域高原上,這塊牌匾為何閃閃發亮 發表時間:2015-12-17    來源:黨建網微平臺字體: [大] [中] [小] [列印] [關閉]     2015年12月12日,中宣部《黨建》雜誌社在雪域高原上的首個群眾工作聯繫點,落戶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曲水縣才納鄉才納村。
  • 溫州「超女」把愛送上雪域高原
    緊緊握住醫生的手,久久放在自己的額頭上,藏族同胞一次次以這樣的方式感謝溫州醫生。在西藏,這是至高的感激之禮。 7月的西藏嘉黎,空氣中夾雜著寒意。連續輾轉數日,從飛機、火車到大巴車,溫州「超女來了」志願服務隊成功攀上「世界屋脊」,將溫州優質醫療服務帶到海拔4500多米的雪域高原。
  • 佛教:雪域高原的古老巫教
    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是長江的發源地,在高原的南部雅魯藏布江以北,白雪皚皚的群山環抱中,坐落著雲遮霧罩的苯日神山,它就是西藏。最古老的本土原始巫教——苯波教的神山。苯波教起源很早,其主要體系當形成於吐蕃王朝建立之前。其教義建立的基礎是創世傳說。他們認為最先是一個名叫赤傑曲巴的法師收集5種本原物質,從中造出熱火和冷風,風火相激,產生出露珠,露珠上產生微粒,堆積成大山。後來由5種本原物質生成一隻發光的白色巨卵和一隻無光的黑色巨卵。
  • 馳騁在雪域高原的摩託車宣講隊
    2016年以來,多貢麻鄉把開展「七五」普法擺上重要位置,針對全鄉基層宣講服務半徑大、通信網絡覆蓋不到位的實際情況,先後多次召開會議,詳細計劃成立摩託車法治宣講隊的相關事宜。「2017年,摩託車法治宣講隊正式成立,多貢麻鄉有3個村,我們也有3支宣講隊,每隊10個人,組成了一支30人的摩託車法治宣講隊。」艾旺說。
  • 繼空降兵之後,中國76集團軍重型合成旅,也抵達4200米雪域高原
    根據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在前段時間的報導,我們得知,雖然現如今西北戈壁灘的溫度已經達到了35攝氏度,而雪域高原的溫度卻已經達到了零下9攝氏度,然而這依舊沒有能夠改變我國軍人們的訓練熱情。曾經,我國空降兵某部只用了幾個小時的時間,就將7000多名官兵,以及數百臺裝備,運送到了雪域高原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