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王朝是西藏歷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從此之後,她在中國史書上,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無論是唐朝時,吐蕃強大的軍事實力,或是對於元明清三代,深刻的宗教影響,都讓她成為我們眼中最熟悉的陌生人。說熟悉是因為,只要經歷了9年義務教育,都能隨口說出幾位耳熟能詳的吐蕃人物,比如松贊幹布、祿東贊、倉央嘉措。說陌生是因為,對於吐蕃的了解,好像也就僅僅局限於這幾位了。
畢竟對於吐蕃歷史的了解,大多來自於唐朝對外交流史,很少有專門記錄吐蕃的通俗著作。但越是這樣,越讓人為她的神秘莫測而著迷。實在無法想像,在這樣一片雪域高原當中,是如何孕育出這樣一個,足以與唐朝、大食、回紇相匹敵的強大政權。青藏高原能養育那麼多人口嗎?能承受得了高昂的戰爭開支嗎?她的制度文化積累,能支撐得起一個疆域萬裡的大帝國嗎?
事實是她做到了,正因如此,才令人忍不住去揭開她的面紗。最先接觸到的資料,就是關於她疆域的描述。嚯,真是嚇了一跳,以前就知道她很大,但沒想到這麼大。到公元八世紀末的時候,吐蕃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甘肅隴山、四川盆地西緣,北抵天山以南,南達喜馬拉雅山脈。這麼說吧,她極盛時,囊括了如今的西藏,新疆南部(南疆),青海大部,甘肅大部,四川西部,以及中亞一部,在恆河北岸也有一些地盤。
與遼闊疆域相匹配的是,吐蕃國內相對比較齊全的各經濟部門。其社會生產以農牧業為主。農作物有青稞、小麥、蕎麥等;牲畜有犛牛、馬、駝、羊等;手工業有燒炭、冶鐵、制膠、毛織等。
可自然環境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前面所說的問題依然存在。要說自給自足倒是沒問題,就像吐蕃王朝出現以前,青藏高原的生活狀態一樣。可要發動高強度、持續時間很長的對外戰爭,這點資源就不夠用了。既然她做到了,說明背後一定有我們認識之外的東西。這就是吐蕃的奴隸制。說起奴隸制,在我們中國人眼裡,一定伴隨著落後、低效、野蠻等形容詞一起出現。的確如此,這畢竟是我們中國,曾經走過的一段歷程。可對於吐蕃而言,卻不是這樣。
吐蕃人的奴隸,大多來自於對外戰爭中的掠奪,相對於吐蕃人的基數來說,供應充足,成本低廉。而且以吐蕃當時的技術條件來說,解放奴隸釋放出的生產力實在有限,遠不如對方私有財產合法化之後,所要消耗的資源。同時,在戰爭當中,這些奴隸也是成本最低的戰鬥力,以及後勤運輸人員。
就拿歷次唐蕃戰爭來說吧,大多數情況下,唐軍人數都處於較大劣勢。這不是大唐人口不足,也不是唐軍託大,輕視吐蕃的戰鬥力,而是因為大唐疆域太大,四面都有強敵,到處都需要軍隊駐防。而且一支規模龐大的軍隊,到遠離國土的地方作戰,其耗費簡直就是一個天文數字,而後勤壓力大到能直接宣告戰敗。
而吐蕃就沒有這個煩惱了,佔大多數的奴隸軍,既沒有軍餉,戰死後也不給撫恤,單用「功高者,轉籍為平民」的誘餌,就足以吊著這些人,心甘情願地赴死了。不管你怎麼說她落後、腐朽、野蠻,可人家的戰場成本就是比大唐低得多。在事關青海歸屬權的爭奪中,吐蕃統帥論欽陵,在大非川之戰中,以數十萬兵力,結結實實地擊敗了,處於兵力劣勢的大唐名將薛仁貴,奪取了青海大部。
所以,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指責對方,在以成敗論英雄的世界裡,根本沒用。畢竟號稱最民主的美國,解放黑人奴隸還要等到19世紀中葉,這時還不到公元九世紀(吐蕃鼎盛時期)。站在現代人的角度,去指責古代人,沒有實質意義。
而世間萬物都有一個規律,有一利必有一弊。吐蕃王朝,成也奴隸制度,敗也奴隸制度。當吐蕃最後一任贊普朗達瑪,遇刺身亡後,吐蕃便陷入了無休無止的內亂當中。而各地風起雲湧的奴隸起義,則給了這個老大帝國沉重一擊,再無回天之力。
起義集中爆發在兩個地區,一個是吐蕃隨軍奴隸聚集的河隴地區。他們自號「渾末」軍,主要參加者來自河隴地區的吐蕃奴部,以及受奴役的党項、回鶻、羌、漢和其他民族。另一個是貴族眾多的吐蕃本部。由這裡爆發的奴隸平民暴動,逐漸蔓延到吐蕃全境,直至吐蕃王朝滅亡。
奴隸制是施加在吐蕃王朝身上的一個詛咒,王朝因此而興起,但又像上了癮一樣,無時無刻不在渴望著新鮮的奴隸血液,來維持機體的正常運轉。所以她只能不斷擴張,即便疆域萬裡,自己已經統治不過來了,卻依然無法停下前進的腳步。就像《愛麗斯漫遊仙境》裡說的,「在我們這個地方,你必須不停地奔跑,才能留在原地。」
她以令人震驚的方式,崛起於雪域高原,又在鼎盛之時,迅速分崩離析。她的故事是一段經驗教訓,也是一段雪域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