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屋脊-祖國邊疆
走進西藏,解讀西藏
太空俯瞰整個地球,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交接地帶有一處高高隆起的部分,這就是青藏高原。
在很久遠的年代,兩大板塊因地殼運動熱情地碰撞在一起,硬是將這片海洋地帶擠出一個世界最高的高原來。
「世界屋脊」,細想想,非青藏高原莫屬。
這裡真是好一個地球的制高點,幾乎構成了整個西藏122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高大挺拔的雪山,秀美湛藍的鹹水湖,舒緩平曠的草原,深切陡峭的峽谷,莽莽山地森林,珍奇的高原動物……這些平原上的人們關於高原的神秘遐想,在藏區,只不過是藏民習以為常的生活對象呀。
正是在這高寒地帶,祖國的西南邊陲,生活著淳樸豪爽的藏族同胞,他們篤信佛教,崇尚自然,有著獨特的風俗習慣和語言服飾,每當節日到來的時刻,總會跳起鍋莊,為雪山高原唱起一首首聖歌。
吐蕃故地_活佛故鄉
在藏語中,「吐」是大的意思,吐蕃,即大蕃。事實上直到6世紀初,藏區一直處於混戰割據的狀態,真正讓吐蕃成為大蕃的是一代贊普松贊幹布。
在這位藏地英雄的帶領下,西藏實現了統一,並建立起強大的奴隸制政權。
那麼強盛起來的吐蕃一度讓周邊政權畏懼不已,即便是如日中天的唐帝國,在面對這樣一個強悍的民族政權時也是禮讓三分。
這一時期,松贊幹布先後迎娶了尼泊爾的尺尊公主和中原的文成公主,周邊先進的文化讓這位彪悍的贊普羨慕不已。
在他的推動下,中原的先進文明和天竺的佛教文化廣為傳播,促進了藏地文明的進程。
如今,在藏民們心中,松贊幹布和文成公主、尺尊公主分別被看成是觀音菩薩和綠度母、白度母的化身,受到後世藏民的愛戴。
松贊幹布去世後不久,吐蕃達到鼎盛,勢力擴展到整個青藏高原周邊,但由於權臣弄權和各部落的內訌,很快就走向崩潰,重新陷入割據狀態。
同時就在這一時期,隨著藏傳佛教的廣泛傳播,政教合一的教派勢力悄然興起。
直至公元13世紀,由貢卻傑布創建的薩迦派政權一枝獨秀,當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率領他那寒光凜凜的蒙古鐵騎兵臨藏區的時候,薩迦派號召各派勢力歸順蒙元,中央政權派官員處理藏區事務,標誌著中央王朝對西藏地區管轄的開始,同時,薩迦派首領八思巴成了元朝的第一代帝師、大寶法王。
到了元朝後期,薩迦派逐漸衰落,帕竹噶舉日益興起。就在朱明王朝統一中國前夕,嘎舉派領袖絳曲堅贊在青藏高原上建立了帕竹政權。在這不久之後,宗喀巴創辦格魯派,最終擁有眾多信眾的新興教派格魯派走上了西藏歷史的舞臺。
鑑於薩迦派憑藉中央政府的支持而一枝獨秀的事實,藏地各教派爭相效仿,積極尋求實力派和中央政權的庇護。
清初,格魯派領袖五世達賴不遠萬裡,晉見清順治帝,並被賜予「達賴喇嘛」的封號,這一事件的歷史意義非同小可,它標誌著西藏作為一個地區得到了中央王朝的確認,成為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
從此,歷代達賴冊封(以後還要加上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為加強對藏區的管轄,1792年,中央王朝創建了傳承至今的金瓶掣籤制度,以後歷代轉世活佛都要經過中央政府的審核。
虔誠信仰-心靈震撼
漫遊西藏崎嶇的山路,常會看見一個個匍匐在路上磕著等身長頭的虔誠佛教徒;遊逛寺廟時,不經意就會瞥見佛牆邊摩挲著牆壁的忠誠信徒。
集鎮上,常有轉著手搖經筒,神態安詳的老人悠然而過;商店內,滿是天珠、金剛杵、唐卡等宗教用品;村口、湖水邊,隨風飄搖的五色風馬旗,一塊塊用碎石頭壘築而成的瑪尼堆似乎在訴說著悠久的過去以及神秘的未來……是的,這是一片信仰的土地,每個藏人都對他們的信仰堅定不移。
或許你是無神論者,可是當面對這群人,你的心靈無時無刻不在震顫,看看那些轉山轉水轉佛塔的人的膝蓋與肩肘,哪一塊沒有厚厚的老繭;看看佛牆周邊,哪一塊磚不被磨得光亮。彼岸,來生,佛國,究竟有多遠,難以追尋。不過藏民憨實的笑臉、淳樸豪爽的談吐,旅行中的我們能觸摸著、看得見。
神山聖湖-萬物有靈
在藏區,高山、大川、碧湖、冰川都被賦予了神秘色彩。藏民相信,在這樣一個最接近藍天白雲的地方,但凡自然得近乎純粹的東西都是經過神佛撫摸和點化過的。
因此,萬物都帶著靈性,觸犯、破壞不得,那麼肆意殺戮動物的非法獵人,他們是何等的殘忍、狠心,每每看到紀錄片《可可西裡》心中百感交集,雙眼迷離。
而那些高峻的山峰、湛藍的湖泊、聖潔的冰川更是神靈的化身。也難怪,拿岡仁波齊峰來說,終年冰雪覆蓋的山頂,雲霧繞來繞去,看起來果真與佛教中的小須彌山有幾分相像。(這裡再次推薦張揚導演的電影《岡仁波齊》)
而據稱是護法神的念青唐古拉山,終年雨霧變幻,電閃雷鳴,竟真有護法天神的威嚴。湖泊同高山相比,多了一分寧靜與秀美,因此常被神化成女神。
納木錯通體澄澈,湖水湛藍,恍若仙境,因此被認為是佛、菩薩與諸法天神大興法會的場所;而如大海般碧波蕩漾的瑪旁雍錯被認為是世界江河之母;羊卓雍錯據稱是仙女下凡所化,湖底魚蝦競遊,湖面百鳥齊飛,湖岸牛羊、牧場、莊園,若不是神女的化身,怎麼會有這樣醉人魂魄的美景呢!
最佳旅遊季節
這裡平均海拔高、地質條件複雜、高原空氣稀薄以及太陽輻射強度大等因素造就西藏獨特的氣候。
藏區屬高寒氣候區,冬長夏短,只有東南峽谷地帶四季分明。藏地的春季來得遲,6月份,青草才長滿原野,東南林芝地區,植被茂盛,景色宜人,而阿里、那曲等地依然白雪紛飛。
春季風沙較大,外出旅行需帶好防護裝備。
夏季是適合到西藏旅遊的季節,很多地方都可以前往,不過林芝地區6、7月份夏雨集中,道路泥濘,建議到此處遊玩時避開雨季。
秋季是西藏遊的黃金季節,不僅天氣狀況較好,而且氣溫適宜,含氧量高。
冬季,大部分地區盛行季風,白雪紛飛,天氣寒冷。
不過拉薩是冬季遊的好去處,很多當地的傳統節日集中在這個時候。
地理簡介
西藏地處祖國的西南邊陲,西北與新疆茫茫的戈壁灘相接,東北與青海高原相連,共同構成青藏高原的主體,南及西南與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緬甸等國接壤,邊界線長近4000公裡。
眾所周知,西藏處於中國地形的第一階梯上,境內有多條從西北橫貫東南的山脈,著名的有喜馬拉雅山脈、唐古拉山脈、岡底斯山脈等,與此同時,藏區被這些山脈自然地分割成四個區域,即喜馬拉雅高山區、藏南山原湖盆區、藏北高原湖盆區和藏東高山峽谷區。境內世界級高山大川眾多,湖泊星羅棋布,草原和山地森林如翡翠般點綴其間,風光壯美,藏地文化迷人。
西藏自治區總面積為122萬平方公裡,由一個地級市和六個地區組成,分別是拉薩市,為自治區首府,日喀則地區、山南地區、林芝地區、昌都地區、那曲地區和阿里地區,2011年,西藏總人口數為300萬。
交通資訊
航空
目前西藏的民用機場有拉薩貢嘎機場、林芝米林機場、昌都邦達機場、日喀則和平機場和阿里昆莎機場等,其中以拉薩貢嘎機場規模最大其他均為支線機場。
拉薩貢嘎機場
地址:西藏自治區山南地區貢嘎縣甲竹林鎮
電話:(0891)6833-446/6182-220
概況:拉薩貢嘎機場位於拉薩市以南60餘公裡處,國內與北京、上海、香港、重慶、西安、成都、西寧、廣州、昆明等城市通航,其中往返成都的航班最多。國外與尼泊爾的加德滿都通航。每逢旅遊旺季,票源非常緊張,乘坐飛機的乘客需提前購買。
機場大巴:在拉薩貢嘎機場門口每天都有大巴到市區,發車時間是根據航班而定的,大巴票價25元/人,人滿發車,時間約1小時5分鐘左右。
終點站為拉薩市布達拉宮東門邊的民航局。
計程車:在機場乘計程車進入市區,費用約為150元,可以議價。
鐵路
拉薩火車站
地址: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堆龍德慶縣柳梧鄉
電話:(0891)6756-222
概況:拉薩火車站位於拉薩市西南郊10公裡處
現與北京、上海、廣州、成都、重慶、蘭州、西寧等城市開通了列車。
交通:從拉薩火車站可以乘86路、89路、91路公交車到達拉薩市區,乘車位置在火車站廣場的東側,票價1元。
如果乘計程車到市區,約需20元。
那曲火車站
地址: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那曲縣門地鄉俄瑪迪格村
概況:那曲火車站是青藏鐵路的中轉站和補給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火車站。
現與北京、上海、廣州、成都、重慶、蘭州、西寧等城市開通了列車。
交通:從那曲火車站乘計程車前往縣城。
公路
西藏的公路網絡較為完善,分為川藏線、滇藏線、青藏線、新藏線。
西藏的主要城市之間都有班車往返。
拉薩是西藏公路網的中心,每天都有從格爾木、西寧、成都、蘭州等地開往拉薩的長途客運班車。
東郊客運站:以318國道川藏沿線至八一以及附近的短途客運為主
地址:拉薩市江蘇東路3號
電話:(0891)6824-469
柳梧客運站:以發往樟木、昌都、芒康、香格裡拉的長途客運為主
地址:拉薩火車站旁
電話:(0891)6947-216
西郊客運站:以成都、日喀則和山南三地的班車為主
地址:拉薩市民族路1號
電話:(0891)6824-469
北郊客運站:以發往阿里、那曲和日喀則三地的班車為主
地址:拉薩市扎基路11號
電話:(0891)6922-104
拉薩市內交通
公交車
拉薩的公交車較為發達,線路幾乎覆蓋整個拉薩市城區,除了布達拉宮前的路段不通公交車外,市內各主要路段均有公交,出行十分方便。票價大多1元,間隔10分鐘一班。公交車的運營時間通常為早7點至晚9點,若逢夏季,有些公交車還會延長至晚上10點多收車。需要注意的是,以3打頭的公交車為個體中巴車,票價一律2元,在某些路段可以招手即停。
拉薩公交車服務熱線:(0891)6334-243
拉薩公交查詢網:lasa.8684.cn
計程車
拉薩雖小,但是計程車很多,乘坐非常方便,實行打表計費。
白天起步價10元,超過5公裡,每公裡加收2元;從凌晨到早上7點,起步價11元,超過5公裡,每公裡加收2.2元。
計程車等候時間在5分鐘內不計費,超出5分鐘後,按照每2.5分鐘1元計費。
計程車投訴電話:(0891)6834-105
人力三輪車
拉薩市的人力三輪車滿大街都是,招手即停,很有特色。這些三輪車只在市內往來,上車前最好先商量好價錢,從3元到10元不等,視路程而定。若已議好價錢,中途車夫又提出加錢,一定要堅決拒絕,維護自己的權益。
自行車租賃
租自行車在拉薩遊蕩也是一種閒適的選擇,北京路上就有好幾家自行車行,很多旅館也會提供自行車。
租金按單車新舊程度每小時約2~10元,或20元每天。
需要注意的是,租賃店鋪一般提供的都是簡易車鎖,騎車出去遊玩時要照看好自己的車,萬一丟失,經濟損失就大了
包車
西藏的一些景區暫未開通班車,遊客只能自行租車前往。
租車渠道一般有4種:旅行社、汽車租賃公司、旅遊諮詢門市和路邊私車。
根據旅遊淡旺季,車型的新舊、性能和行程線路的不同,費用在每公裡3-8元不等。
旅行社
旅行社安排的車輛通常車況都不錯,主要來自長期合作的公司或自有車隊。
最重要的是,你可以跟旅行社直接籤約,在路途中遇到問題時就可以依照預先約定的方案來解決。
但是,旅行社的租車費用會較高,如果經濟條件較好,找旅行社落實車輛是比較穩妥的選擇呢。
汽車租賃公司
汽車租賃公司的車型比較多樣化,越野車佔多數,價格較旅行社便宜。
若事先與汽車租賃公司籤訂相關的合同,旅行者的利益還是相當有保障的。
旅遊諮詢門市
這是拉薩最為常見的旅行服務機構,主要分布在布達拉宮與八廓街之間,可以為遊客提供汽車租賃中介業務。
價格會高一些,但有專門的機構監察,令人放心。
建議與諮詢門市直接籤訂合同,而不是通過他們介紹與另外的機構或個人談租車條件。
路邊私車
在拉薩,私車很普遍,主要聚集在八廓街西口、布達拉宮門前。
租私車,價格會相對便宜,但容易引發糾紛。租用私人車輛,一定要有所警惕,事先與私車主(行車執照上的人)詳細確認雙方的責任以及出現問題的解決措施。
以下是租私車注意事項
1、警惕報廢車輛。
如果你租用的是已經報廢的車輛,在途中就會經常出故障,而且一旦出了事故,保險公司可能會拒絕理賠,因為報廢車上路是違法行為。租賃前一定要詳細查看《機動車行駛證》,看其是否屬年檢合格車輛。
2、車輛有無營運手續。
如果你租用的車輛沒有辦理營運手續,在途中一旦被執法部門查獲就會被中斷行程,平添諸多麻煩,影響心情。
3、車輛有無相關的保險。
如果你租用的車輛沒買相應的保險,而是只買了第三者責任險,那麼在遇到車輛肇事時,你不僅得不到應有的賠償,有時還需要分攤額外的損失費用。
4、鑑別真假車型。
有的私車主會用國產車輛來冒充進口車輛,價格高出實際價格近一倍,但車況卻十分糟糕。鑑別方式其實很簡單,只要看《機動車行駛證》上的品牌型號一欄,就一目了然。
了解藏密
歷史-前弘期
佛教的興起與偉大的贊普松贊幹布相關。在統一了青藏高原之後,松贊幹布為了穩固政權,積極施行聯姻,先後迎娶了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
兩位公主各攜帶一尊佛像進西藏,松贊幹布為此專門修建了大、小昭等著名佛寺,隨後,大批僧侶進藏傳教布道,歷任贊普都大力提倡佛教,修建佛寺,供養僧人,佛教走向興盛。這一時期到9世紀中葉朗達瑪滅佛,被稱為「前弘期」。
上圖為松贊幹布時期興建的大昭寺
朗達瑪滅佛
據史書記載說王室利用佛教削弱權臣勢力來鞏固王權的做法,很快便激化了與苯教大臣的矛盾。
公元838年,苯教教徒將贊普赤祖德贊謀害,擁戴其兄(一說為弟)朗達瑪為贊普,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滅佛運動,無數佛寺被強迫關閉,佛像被毀,僧人被害,對藏傳佛教打擊巨大。朗達瑪滅佛不久,也遭佛教徒暗殺。
各地方勢力攜王子自重,互相徵伐。最後,一場奴隸平民大起義席捲吐蕃,使整個社會陷入分裂狀態。
上圖為朗達瑪滅佛後,吐蕃王國崩潰,其重孫逃往阿里,建立了古格王國
後弘期
朗達瑪滅佛之後,西藏進入封建社會,地方割據勢力積極開展興佛運動,藏傳佛教復興。
這一時期的佛教在與苯教進行的長達300多年的鬥爭中,互相接近、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呈現出與前弘期的佛教不同的一面。
隨著封建因素的增長,藏傳佛教的地方色彩日趨濃厚,形成了寧瑪派、薩迦派、格魯派等諸多流派,至此,藏傳佛教最終形成,進入被佛教稱為「後弘期」的階段。
上圖為後弘期佛法復興的關鍵人物-阿底峽尊者
派別
苯教
苯教又稱本教、苯波教,據傳,創始人是辛饒彌沃大師。
苯教的產生時間非常早,大概相當於人類的原始社會末期。作為藏區的原始宗教,苯教源於藏族先民對於天地、山川、河湖、日月、星辰的崇拜。
苯教的發展分為篤本、伽本、覺本三個時期,前兩個時期稱黑本,後一時期稱白本,是苯教的主流。
苯教的早期崇拜物多為天地、日月等自然物,後期逐漸發展為守護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佛教興起後,兩教相互影響,後來苯教在與佛教的鬥爭中日趨衰落,目前留存在工布江達一帶,不過依然深刻影響著藏民生活的各個方面。
上圖為 苯教聖湖當惹雍錯
寧瑪派
寧瑪派約形成於11世紀,保留和吸收了大量苯教色彩,是藏傳佛教中最早產生的一個教派,寧瑪僧徒戴紅色僧帽。
該派自稱以傳承吐蕃時期蓮花生大士所傳的經典密宗為主,與後弘期的新派密宗差異顯著。寧瑪派重視對佛教經典的發掘與整理,受漢地佛教的影響較深,其佛教思想與內地禪宗較為接近,部分地區允許娶妻生子。
目前,寧瑪派不僅在中國藏區廣泛傳播,而且在周邊國家及地區甚至歐美等地都有一定的信徒。
主要法門:大圓滿法
主要上師:蓮花生、素爾波且、龍欽巴
主要寺院:桑耶寺、敏珠林寺、多傑扎寺、扎桑寺
上圖為:寧瑪派祖寺桑耶寺
薩迦派
薩迦派寺廟和僧侶、教徒的住房上多塗有紅、白、黑三色條紋。
三種顏色,各有所象徵,紅色象徵文殊菩薩,白色象徵觀世音菩薩,黑色象徵金剛手菩薩。
薩迦派於11世紀初期興起,其創始人為西藏昆氏家族的後代昆·貢卻傑布。
公元1073年,貢卻傑布在仲曲河谷薩迦之地建主寺薩迦寺,以傳承「新密咒」,薩迦派正式形成。
元代時候,薩迦派在藏傳佛教中居統治地位,該教派的薩迦班智達(四祖)和八思巴(五祖),完成了西藏地區歸附於元朝的統一大業。薩迦派的政治權力父子相傳,而宗教權力則叔侄相傳,準許教徒娶妻生子,但規定生子後不再接近女人。
主要法門:道果法、時輪金剛法、金剛持法
主要上師:貢卻傑布、貢噶寧布、貢噶堅贊(即薩迦班智達)、八思巴
主要寺院:薩迦寺、曲德寺、尕藏寺。
上圖為薩迦派寺廟-薩迦寺
噶舉派
噶舉派教徒在修法時穿白色僧裙(或在僧裙中加白色條紋)。
噶舉派創立於11世紀中葉,創始人為瑪爾巴和米拉日巴,分為四大支系,重視密宗學習,傳授方式多為「口傳心授」。歷史上,噶舉派曾控制著各大地方勢力,僧徒遍布藏區各地。
在藏區的諸多寺廟中,昌都的查傑瑪大殿是噶舉派的主寺之一,此外,噶舉派的著名寺廟還有楚布寺、直貢梯寺等。
值得一提的是,藏傳佛教中,噶舉派創立了活佛轉世制度,後來逐漸被其他教派所沿襲。
主要法門:大手印、那若六法
主要上師:龍樹菩薩、那洛巴、瑪爾巴、米拉日巴
主要寺院:楚布寺、直貢梯寺、類烏齊寺
上圖為噶舉派重要寺院-直貢梯寺
格魯派
格魯派僧侶皆是戴黃色僧帽。格魯教派是藏傳佛教的一個新興教派,建立在11世紀興起的噶當派基礎上,創始人為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宗喀巴。
格魯派十分重視戒律,教規禁止僧人娶妻,參照噶舉派首領的傳承辦法,實行「轉世相承」以確立宗教領袖,建立了達賴、班禪兩大活佛轉世系統。
五世達賴和班禪受中央政府冊封后,格魯派成為藏族的執政教派。
主要法門:幾乎吸收了各大教派各種教法
主要上師:宗喀巴、五世達賴、六世班禪
主要寺院: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倫布寺
上圖為格魯派法會場景
佛-菩薩
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就是佛教的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在佛法中,他被定義為現在佛,在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另外在不同的佛經中,他又有不同的稱號,如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普賢王如來等。
在西藏,幾乎每一座寺廟都供有他的尊像:通常為坐像,左手結禪定印,右手結觸地印,這是他在菩提樹下證悟時的形象。
拉薩的大昭寺和小昭寺分別供奉著釋迦牟尼親自開光、加持的12歲和8歲等身像,其中大昭寺的12歲等身像被藏民們奉為覺沃佛,通體鎏金,安詳莊嚴,是雪域西藏的無上至寶。
每年都有廣大信眾一步步跪拜到拉薩,目的就是為了一睹覺沃佛的神採。
上圖為繪有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的唐卡
強巴佛
強巴佛就是漢傳佛教中的彌勒佛,在佛教中,過去佛是燃燈古佛,現在佛是釋迦牟尼,未來佛就是彌勒佛。
與漢地彌勒佛大肚笑臉不同,藏傳佛教的強巴佛法相莊嚴,左右手結說法印,各持一蓮花,上託淨水瓶。
另外在日喀則扎什倫布寺內,有一尊高達26.7米的強巴佛像,是世界上最大的室內坐佛。
在昌都的強巴林寺,主供的就是強巴佛。藏民還相信,宗教領袖班禪大師,就是強巴佛的化身。
上圖為扎什倫布寺內的強巴佛像
觀音菩薩
觀音菩薩,諸佛慈悲的化身,是西藏最重要的菩薩之一。
藏民尊觀音為救世怙主。觀音菩薩的形象一般為頭戴五葉冠,神情恬然,左手在身前施大無畏印,右手前伸結與願印。
雙手手中還生出蓮花,分別託起經匣和淨瓶。
上圖為繪有千手觀音的唐卡
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是佛教八大菩薩之一,與觀音菩薩、金剛手菩薩並稱為「密宗三怙主」,是諸佛智慧的化身。因為佛教智慧主要體現在經書上面,所以在藏傳佛教典籍中,大多開首都有「頂禮文殊妙音」一句,以示崇敬。
文殊菩薩頭戴五葉冠,雙手結說法印,並生出蓮花,左側託頂經書,象徵智慧;右側託頂寶劍,表示斬斷煩惱。
佛經中明確記載,文殊菩薩駐錫於東土有五臺的山峰上,所以山西五臺山也被視為文殊菩薩道場而受到藏傳佛教的尊崇。
上圖為繪有文殊菩薩的唐卡
金剛手菩薩
金剛手菩薩也是藏傳佛教最重要的菩薩之一,又名金剛薩埵、金剛心菩薩等,是阿彌陀佛的右侍肋大勢至菩薩的化身(左侍肋為觀音菩薩,一說金剛手菩薩為普賢菩薩的化身)。
金剛手菩薩頭戴五葉冠,左手結金剛印,象徵降魔除障;右手持金剛杵,象徵清淨法界;作奮進狀,象徵佛法精進。
在藏傳佛教中,金剛手菩薩與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合稱為「雪域三怙主」,分別代表「伏惡、慈悲、智慧」這三種成佛的必備特質。
上圖為三怙主,上部為觀音菩薩,下左為文殊菩薩,下右為金剛手菩薩的憤怒身
綠度母與白度母
度母又稱多羅菩薩,是阿彌陀佛、觀音菩薩等化身的女性菩薩。
藏傳佛教中的度母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綠度母和白度母。
據《度母二十一贊》記載,觀音菩薩在其淨土向下觀望時,發現仍有許多眾生身陷囹圄,菩薩心生悲憫,不禁落下了眼淚,其中左眼淚珠化成了白度母,而右眼淚珠則化作綠度母。
綠度母身體玉青色,雙手各結印,左手持蓮花,大蓮花上又有兩朵蓮花,一朵未開,一朵半開,象徵過去、現在和未來。
白度母身色潔白,面目慈祥,右手在膝前結與願印,左手在胸前結三寶印,法相莊嚴。
上圖為觀音菩薩的眼淚所化的白度母
大威德金剛
在西藏旅遊,你會發現那裡的佛像和內地的不一樣,有很多令人生畏的形象,其實這就是藏密中的護法金剛或者明王,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大威德金剛。
大威德金剛是文殊菩薩的憤怒像,又稱怖畏金剛、牛頭明王等,其面目猙獰,渾身呈藍色,有34隻手臂,每隻手都結印或持法器,項上掛著骷髏項鍊。
大威德金剛曾降服死神閻魔天,有降惡護善之功。在藏傳佛教格魯派和薩迦派內,大威德金剛都是主修本尊之一。
上圖為牛首人身、赫赫憤怒的大威德金剛
勝樂金剛
勝樂金剛又稱上樂金剛,是藏傳佛教最高密法無上瑜伽修法中尊奉的五大本尊之一,也是藏密男女雙修密法的觀想本尊。
他身體呈藍色,有4頭,12臂,主臂左手持金剛鈴,右手持金剛杵。勝樂金剛還有24臂形象,也有單獨不抱明妃的形象。
其不同的面、不同的手印、手上不同的法器等等都具有不同的意義,在修煉佛法時具有重要的指示意義。
上圖為勝樂金剛和金剛亥母
毗沙門天王
天王是佛教的護法神衹,有東南西北四大天王,毗沙門天王守護北方。
在西藏,毗沙門天王尤其受到尊崇,因為他除了是佛教護法外,還是一位樂善好施的財神。其形象為一身綠色,身披甲冑,一手持寶傘,但另一隻手裡則拿著吐寶鼠,不斷地吐出金銀珠寶。
上圖為西藏的財神-毗沙門天王
重要上師
蓮花生大士
蓮花生大士即「蓮師」,被認為是西藏密宗寧瑪派的開山祖師。
據史料記載,蓮花生大士出生於蓮花之上,是8世紀的印度烏仗那(今巴基斯坦境內)的王族,後出家為僧,遊歷印度各地,遍訪密宗大師,學成印度佛教密宗「因陀羅部底派」,成為當時有名的密宗大師和降魔能手,以「神通」、「咒術」名聞一時。後來應師兄寂護法師和藏王赤松德贊的邀請,入藏弘法,成為西藏密宗寧瑪派的開山祖師。被藏傳佛教徒尊稱為白麥迥乃(蓮花生)。遊逛西藏各地,你會發現許多跟蓮花生相關的景點,如扎西半島的蓮花洞、青樸修行地、喇嘛嶺寺等。
上圖為蓮花生大士像
那洛巴
那洛巴又譯那諾巴,那若巴,是密宗之集大成者,噶舉派祖師瑪爾巴的師父。
那洛巴出身名門,11歲時前往佛教重鎮喀什米爾求學佛法。之後,漫遊至那爛陀寺,在一系列的佛法辯論大會中大獲全勝,被推舉為方丈,之後受羅剎女的指示,辭去方丈之職,前往東方尋求金剛乘大師,歷經各種試煉,終遇帝洛巴,受其教化,盡承其法,圓寂後遺骸供奉於尚卡加尼加寺。
在藏族宗教壁畫中,那洛巴與其師常被繪在一處,兩位尊者都保持自由舒服的坐姿,半身裸露,區別在於,帝洛巴手持生魚,那洛巴則無。
上圖為佛教密宗的大成就者那洛巴
米拉日巴
米拉日巴是藏傳佛教噶舉派的創始人,師承瑪爾巴譯師,是西藏「實踐佛法」的代表人物,是全藏最著名的瑜伽大修士,據傳修成了最為玄妙的「奪舍秘法」。米拉日巴出生於西藏阿里貢塘娘昂雜地方(今西藏吉隆縣境內),7歲喪父,遭叔父欺凌,受盡生活磨難,成年後學苯教巫術,懲罰了仇人,後來深感罪孽深重,遂拜瑪爾巴為師,學習佛法,以求超脫。瑪爾巴設置諸多磨難考驗其信心。米拉日巴抱著對佛法的虔誠,經受住各種考驗,鑽研修行,成為一代密宗大師。據說,洛扎縣境內的塞卡古託寺即是米拉日巴按照瑪爾巴大師的要求,憑一己之力辛苦建成。
上圖為艱苦修行者米拉日巴
貢卻傑布
貢卻傑布是藏語譯音,意為「寶王」。昆·貢卻傑布(1034年~1102年)是薩迦派創始人,系後藏薩迦地方聲名顯赫的昆氏家族後裔,幼年追隨父兄學習寧瑪等派密乘教法,後又拜當時許多著名大師為師學習新派密宗,尤其是以「道果教法」為主的新譯密法。
1073年主持修建薩迦寺,親任寺主,並以該寺為中心,以卓彌·釋迦益西的「道果教法」為教旨,創立了薩迦派。薩迦派的一大特徵是政教合一,寺主往往是家族宗主和教派大法師,世襲相傳。貢卻傑布一生未曾受戒,於1102年圓寂,其子薩欽·貢噶寧布主持薩迦寺。據說薩迦寺內至今仍保存著一對貢卻傑布使用過的極有護持力的金剛杵。
上圖為貢卻傑布親手創建的薩迦寺
八思巴
八思巴(1235年—1280年)是薩迦派第五祖,本名叫作羅古羅思堅藏,在藏語中,八思巴是「聖者」的意思。
八思巴從小聰慧好學,受到伯父薩迦班智達的良好教育,8歲時即能向人們講經,10歲跟伯父一起赴涼州與蒙古汗王談判,17歲被任命為薩迦派住持,後來逐漸成為一位精通各種宗教知識的高僧以及地方勢力的領袖,對西藏地方歸順元朝中央政權起過重大作用。
而且八思巴還是蒙古新字(後世稱八思巴文)的創製者,並且是元朝第一代帝師,深受元世祖忽必烈的器重。
在藏區,關於八思巴的宗教景點有很多,如班禪新宮內的《八思巴會見忽必烈》壁畫、薩迦南寺等。
上圖為用八思巴文書寫的蒙古語詔書
噶瑪巴·都松欽巴
都松欽巴(1110年~1193年),出生於今四川甘孜州新龍縣,從小就追隨父親修習密法,16歲剃度出家,後來又到拉薩等地跟隨眾多高僧大德學習佛法30年,獲得名師指點,成為各派教法的集大成者。
後來他前往類烏齊創建噶瑪丹薩寺,後來又在拉薩西北創建粗樸寺。都松欽巴學識豐富,享譽西藏,追隨者很多,其弟子及再傳弟子逐漸形成了噶瑪噶舉一派。
後來噶瑪噶舉首創藏傳佛教活佛轉世制度,遂追認德高望重的噶瑪巴·都松欽巴為第一世活佛。
上圖為:噶瑪巴第一世大寶法王都松欽巴
宗喀巴
宗教改革家宗喀巴(1357年~1419年),經名羅桑札巴,出生於青海湟中縣,是一位造詣很深的佛教學者。他幼年出家為僧,16歲赴西藏拜佛求經。在修煉佛法的過程中,宗喀巴逐漸意識到一些宗教上層人物的腐朽與墮落,立志改革。為振興佛法,宗喀巴四處遊歷,廣收佛徒,制定出嚴格的戒律僧規。1409年藏曆正月,他在拉薩發起一個大規模的祈禱法會,同年在達孜縣境內修建甘丹寺,並將其作為主寺,正式建立格魯派。此後又在拉薩的西郊、北郊建立哲蚌寺和色拉寺,使這些寺院成為宣傳宗喀巴宗教改革思想的陣地,在幾代人的努力下,重視清規戒律的格魯派最終成為西藏最大的教派。
上圖為藏密格魯派的創始人宗喀巴大師
五世達賴
達賴在藏語中是「大師」的意思,是格魯派的宗教領袖之一,統領大部分藏區事務。五世達賴喇嘛名為阿旺羅桑嘉措,出身於一個封建主貴族家庭。他6歲時,被確認為四世達賴轉世,隨後剃度出家,拜四世班禪為師,廣修佛法,成為一代宗師。
1653年,他應清順治帝的邀請,來北京弘法,被敕封為達賴喇嘛。
歸藏後,修建眾多寺廟,促進了佛教的傳揚。此外他還憑藉自己的政治才能,聯合各部,消除地方割據,統一了西藏各地。漫遊於西藏各寺廟,你總會尋覓到一些與五世達賴相關的人文古蹟。
上圖為德高望重的五世達賴
六世班禪
班禪是梵文「班智達」(意為博學)和藏文「禪波」(意為大)的簡稱。
班禪喇嘛又稱「班禪額爾德尼」,這個稱號是康熙皇帝最早封給五世班禪的。
西藏人相信班禪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是與達賴喇嘛並稱的藏傳佛教領袖。
六世班禪全名為羅桑華丹益希(1738年~1780年),他學識淵博,維護祖國統一,為慶祝乾隆皇帝70大壽,他率眾前往內地,乾隆皇帝專門為他在承德修建了須彌福壽之廟。
可惜他在北京感染了天花,最終在北京西黃寺圓寂。
上圖為清朝皇帝乾隆專門為六世班禪修建的須彌福壽之廟大門
法器與儀軌
金剛杵
在藏傳佛教的宗教壁畫和雕塑中,常可以看見佛教神靈手拿金剛杵的形象。
金剛杵,藏語稱「多吉」,象徵著所向無敵,摧滅煩惱的智慧和菩提心,能破除愚痴妄想之內魔與外道諸魔障礙,因此常用作諸尊之持物或修法之道具。
金剛杵長度不一,大部分在十指左右,中間為把手,兩端有刃頭,以五股刃頭最常見,其材質多用金、銀、赤銅、鑌鐵、錫等五色金屬和合而成,是藏傳佛教重要的法器之一。
上圖為金剛薩埵佛父佛母,其佛父右手上拿著的就是金剛杵
曼荼羅
來到藏區常會在寺廟以及唐卡上見到一些色彩豔麗,圖案繁複華美的宗教壁畫,這就是曼荼羅。曼荼羅意譯為「壇城」,包含有須彌山以及五方佛等內容,通過一定的圖形排列體現出佛家對世界的認識。
曼荼羅常用於寺廟裝飾,供佛教信徒觀想,在舉行重大佛事的時候,藏傳佛教的上師常會繪製曼荼羅。
上圖為繪有曼荼羅的唐卡
轉經筒
在西藏,無論是寺院內,還是藏民的手中經常可以看見轉經筒。
轉經筒,藏語稱「嘛呢」經筒,大多用布、綢緞、牛羊皮、木頭等包裹而成,上面刻有六字真言,裡面裝有經文,藏傳佛教徒認為轉動經筒一周,等於念誦六字真言和經文一遍,從而積累功德,免受輪迴之苦。
此外,還有一種常見的手持轉經筒,多用金屬製作,是藏區老人手中常持有的物件。
另外一定要記得轉經時有個講究,就是無論何種轉經筒,一定要順時針旋轉,切忌反向。
唐卡
唐卡是藏語音譯,指一種供奉佛陀的宗教捲軸畫。唐卡大多刺繡或繪畫在布、綢或紙上,題材多與藏密佛教相關,反映藏族的歷史和民族風情以及天文曆法醫藥等各個方面,被譽為「西藏的百科全書」,是極富藏地文化特色的一個畫種。
唐卡的畫法以工筆重彩和白描為主,一般分成兩種,用絲絹拼貼、縫合製成的稱為「國唐」,用顏料繪製的叫「止唐」,顏料選取上以大自然中的礦物或金箔等為主,按比例加上一些動物膠及牛膽汁,使製成的唐卡鮮豔異常,歷經千年而不褪色。
金剛鈴
金剛鈴是密宗器物之一,在喇嘛舉行法事誦經及佛樂中常可以見到。
金剛鈴大小規格不一,一般高20釐米左右,通體用銅或銀鑄成,外形似鍾,下口圓,鈴柄呈金剛杵形,鈴身內懸有銅製鈴舌,飾有佛像或繁複花紋,有獨股鈴、三股鈴、五股鈴、寶鈴、塔鈴等五種樣式。
金剛鈴有驚覺眾生精進之意,以及勸請和愉悅佛菩薩本尊之用。
上圖為金剛鈴和金剛杵
法螺
法螺又稱為法贏、寶螺、金剛螺,是密教中常見法器之一,常用於重大佛事或灌頂。藏密神靈千手觀音持物之中就有法螺,以喻佛之說法廣被大眾。法螺取材於海螺,在卷貝的尾端裝上笛子而成,是重要的佛教樂器。法螺常為白色,聲音悠揚深遠,象徵著佛陀說法之妙音。
上圖為故宮展出的藝術化的佛家之寶——法螺
五色風馬旗
在西藏各山河湖畔、路口、寺廟、民舍等處,都可以看見一條條印有經文圖案成串繫於繩索之上的小旗,藏人稱之為「隆達」,因為「隆」在藏語中是風的意思,「達」是馬的意思,所以人們習慣稱它為「風馬旗」。
常見的五色風馬旗一般為白、黃、紅、綠、藍五種顏色,每種顏色象徵著不同的含義:白色表示白雲,紅色表示火焰,藍色表示藍天,綠色表示江河,黃色代表大地。
每到祭日,人們在舉行煨桑儀式時,虔誠地獻上「隆達」。
據說掛置著印有敬畏神靈和祈求護佑等願望的風馬,經由風的吹送,上蒼神靈便能更好地了解凡人的祈願,滿足他們的願望。
瑪尼堆
瑪尼堆也稱「神堆」,在藏區的路邊、橋梁、山上、河邊、墓地經常可以見到。瑪尼堆是用瑪尼石按不同的形狀壘疊而成,極有藏地民族特色的石刻藝術。
石頭上刻有大量的佛像或真言經文,石頭的數量往往根據供奉石供者的年齡、或者繞瑪尼堆轉經的圈數來確定。
有趣的是不同地方的瑪尼堆,其堆放的形狀和雕刻手法也各不相同。
每逢良辰吉日,藏民們會一邊煨桑,一邊往瑪尼堆上加石子,並十分虔誠地用額頭觸碰它,口中禱念聲不絕。
上圖為瑪旁雍錯旁的瑪尼堆
擦擦
在西藏的聖山、神湖邊和轉經路上,常常能看見放滿佛像的小房子,這就是「擦擦」。「擦擦」俗稱小泥佛,用凹型模具塑成,是供奉神佛的一種聖物。
為了使塑成的泥佛更有靈氣,做好的「擦擦」常被填在塔河佛的身體裡。
擦擦按材質的不同分為很多種,其法力也是有區別的。
如將活佛火化後的骨灰與泥土混合製成「擦擦」可作為聖物放入佛塔,對塔叩拜可得到賜福;在泥土裡滲進金、銀、瑪瑙、珍珠、珊瑚等寶石粉做成的「擦擦」,較為貴重;有的背面粘有青稞或其他穀物,以示祈望;而普通泥塑「擦擦」,則流行於民間,隨處可見。
上圖就是印製成的泥擦擦
煨桑
煨桑是藏族民間習俗之一,但凡逢年過節,藏民們常會舉行煨桑儀式,以祭奠神靈。
煨桑的對象一般為大慈大悲的佛祖和戰神、兇神、財神、山神、寨神、河神、林神等民間神靈,祭祀的地方稱為神山神壇。
煨桑的儀式很有講究先在煨桑臺上放一大捆柏香樹枝,隨後一邊點火,一邊念禱詞,祈願全家及親朋好友走好運,今生幸福,來世再生,並用乾淨的勺將調好的原料倒在柏樹枝上,以產生更多的桑煙。
所以,每逢重大節日,在藏區常可看到桑煙瀰漫的景象。
上圖是燃燈節煨桑的香菸
磕長頭
在藏區旅行,經常可以遇見磕長頭的朝拜者。磕長頭也稱五體投地禮,在磕頭的時候,只見他們先立正站好,口中念誦六字真言,雙手合十高舉過頭頂,然後移至面前,再移至胸前,隨後掌心朝下,由膝蓋到全身,身體俯下,頭輕叩地面,然後起身,以此反覆。
據說,內心虔誠的藏民,一生至少要磕一萬次長頭,有的在寺廟前不停地磕頭,有的磕著長頭轉神山、聖湖,還有的不遠萬裡,三步一磕拜到拉薩朝聖,有的朝聖者甚至連額頭都磕出了厚厚的繭。這份虔誠,實在令人震撼。
轉山轉湖
轉山轉湖是藏民族的傳統活動之一,尤其在納木錯一帶最為興盛。
納木錯周圍廟宇林立、香火旺盛,高僧眾多,佛教文化氛圍十分濃厚。
每逢羊年,各地的佛教徒不遠萬裡,紛紛匯集納木錯,在恰催寺、扎西切寺、谷穹寺、多加寺等朝拜,在湖邊轉湖朝佛,場面壯觀、熱鬧非凡。
在轉湖時,信徒們會把各種供品投入湖中,以祈求風調雨順、吉祥如意,據稱是佛祖留下的旨意,在200公裡的湖岸上,到處留下了他們虔誠的蹤跡。藏曆每年的4、5月份,儘管不是羊年,仍有不少教徒前來朝拜轉湖。
曬佛
曬佛指晾曬巨型佛像唐卡,是藏傳佛教的宗教儀式之一,各寺院曬佛日期不一。
曬佛日來臨之時,幾百僧徒抬出佛像唐卡,懸在佛臺上,數以萬計的信徒齊聚曬佛臺等待著第一縷陽光照在佛的眼睛上的一剎那。
當五彩斑斕的佛像完全展開之後,人群一陣靜默,之後開始禱念,撫摸佛像,祈求吉祥如意,並向佛像獻哈達,擲錢幣,場面十分壯觀。
上圖就的哲蚌寺的曬佛場景
酥油花
在西藏,酥油花是一種常見的油塑工藝品,題材多樣,內容豐富,主要以佛祖神仙、菩薩金剛、飛禽走獸、花鳥魚為主,色彩鮮豔,形象栩栩若生,類似於國外盛行的蠟像藝術。
酥油是牛奶反覆攪拌(俗稱打酥油)後形成的黃白色油脂,是藏區牧民的奶油類食物,僧侶中的能工巧匠以它作為主要原料,塑製成造型逼真、色彩豔麗的酥油花獻於佛陀,表達他們的敬拜之心。
上圖為酥油花作品
藏戲
藏戲是一種以民間歌舞形式,在藏密佛教的重大節日上常有藏戲表演,據說其祖師爺是唐東傑布。
公元15世紀,噶舉派僧人唐東傑布立志要在湍急的河面造橋為人民謀福利,為了籌集建造橋梁的經費,他從虔誠的信徒中招來俊俏聰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組成戲班子,以佛教故事、民間傳說為內容,自編自導成具有簡單故事情節的歌舞劇,到各地演出,籌集造橋費用,從而成為藏戲的雛形。
因為七姊妹美貌出眾,演出惟妙惟肖,好像天女下凡,所以人們又把藏戲叫做「阿吉拉姆」,即「仙女」。演出的時候,表演者頭戴象徵善惡美醜的面具,衣著華麗的服飾,以天地作舞臺,以山川為幕布,在莽莽高原上,跳出一曲曲歡快生命的讚歌。
上圖就是表演藏戲會用到的面具
六字真言
在藏區,「唵嘛呢叭咪吽」是最重要的佛教真言,根據藏傳佛教的說法,這六個字是佛教秘密蓮花部的根本真言,也是一切佛教經典的根源,虔誠的信徒一生都在吟誦,由此才能功德圓滿、獲得解脫。
在藏區,藏文的六字真言幾乎隨處可見,瑪尼石、建築物、轉經筒等,都會刻上六字真言,人們還在草原山坡上用巖石組成六字真言,規模巨大,相當震撼。
除了六字真言外,藏傳佛教中還有一種《百字明咒》也非常重要,也是信徒們經常念誦的咒語,歌手薩頂頂所唱的《萬物生》,其歌詞就來自於這一咒語。
辯經
在藏傳佛教寺院,僧侶們幾乎每天都會舉行辯經活動。
在旁觀者看來,他們一個個手舞足蹈,完全不知所云。
實際上辯經是藏傳佛教僧侶因明訓練的主要方式,在這個過程中,辯方會反覆詢問為什麼,由此搞清楚每件事情的動機,追問到底以了解事物的原因和真相。
一般由坐著的僧人立論,立者破解,這有點類似《楞嚴經》中「七處徵心」的典故。
辯經沒有輸贏,在辯的過程中,僧侶們相互將對方觀想為智慧化身文殊菩薩,以清淨之心來請教,提醒自己培養慈悲之心和大智慧。
下一期:西藏|出發前我們需要做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