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它盤旋,呼嘯,抖下灰色的翎羽,落地便化作讓人珍愛的鷹笛。」
」
吹奏之聲直擊心靈,餘音繞梁
實屬一場心靈震撼之旅
悠揚頓挫的笛聲配合打擊樂的輕擊
將藏區遊牧民族自由奔放、遵從自然的精神
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
左手中指按上孔,右手食指和中指按下兩孔;管身豎置並稍微向左或右傾斜,嘴含上口,用舌尖堵住管口一半,吹氣衝擊管壁,使管中空氣柱振動,並通過手指按孔而發音。兼用平吹和超吹,音域d1——e2,可達九度。音色高亢明亮,與口哨聲惟妙惟肖……
這就是藏族的一種特色樂器——「鷹笛」,又稱鷹骨笛子,是由鷲鷹的翅膀骨製作而得名。
鷹笛的由來
鷹笛是由鷹的翅膀骨製作而成
但由於鷹骨極難尋覓,鷹笛製作工藝複雜
在生活中很難見到真正的鷹笛
一方面
雄鷹一般生活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方
身高大概在1米左右,翅膀展開可能有2米之寬
一般人很難接近
另一方面
雄鷹是藏族人民勤勞勇敢的象徵
在藏區,雄鷹是像神一樣的存在,十分神聖
根據藏族民間傳說
雄鷹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會衝向太陽,直到化為灰燼
因此,在地面上很難見到它的屍骨
偶爾因為氣候極端惡劣
雄鷹會沒能飛過雪山而凍死、病死
人們才有機會拾撿到鷹的屍骨
這在當地是極其幸運的事情
有緣獲得鷹骨的人,都是有神靈庇護的人
安多「鷹笛」的產生與完善
經考古發現證實,安多地域早在數萬年前就已有人類活動。
在吐蕃王朝時期,安多已經有多處聚群點的畜牧業,有一定規模。幾千年來,遊牧民族在惡劣氣候和大自然抗爭中用智慧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民間傳統音樂藝術,以她濃鬱的地方特色和粗狂奔放的旋律,遍布在那曲42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
其中,「鷹笛」是藏北遊牧民群眾從古至今相傳下來的特殊而非常古老的樂器,是遊牧民族長期與大自然界生產生活及風俗習慣中慢慢產生並逐步完善形成的。
安多「鷹笛」被列入西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藏鷹笛演奏技藝被列入第四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鷹笛」的製作工藝
傳統的「鷹笛」都成雙成對,常用一隻鷹的一對翅膀骨,做成兩支左右相襯,大小和開孔完全一致的一對「鷹笛」,吹奏起來,音調也完全相同,好像一對孿生娃娃,頗富民族風採。由於「鷹笛」所用鷹骨的不同,在音響上也有區別。
據了解,用鷲鷹骨做的「鷹笛」,骨質堅硬,骨紋細密,表面光潤,骨管較長而粗,音調偏低,音色濃厚;用老鷹骨做的「鷹笛」,骨質不如鷲鷹骨,骨管較短而細,音調偏高,音色明亮。「鷹笛」可以獨奏、合奏或為歌舞伴奏。民間的「鷹笛」樂隊,通常由4人組成,兩男子吹「鷹笛」,兩女子用手鼓伴奏,「鷹笛」多輪番吹奏上下樂句,有時兩人也同時吹奏,一人奏主旋律,另一人加花裝飾。
據西藏自治區歌舞團相關負責人介紹,管身多用鷲鷹的翅膀骨製作,「鷹笛」一般全長24釐米——26釐米、管徑1.5釐米左右,管內是空的,並且沒有簧哨。「鷹笛」上下兩端的管口都是通孔,在管的下端開有3個按音孔。「鷹笛」兩端是呈橢圓形的,一般來說,上方的開口較大,下方開口較小。從下方開口往上,每隔2.2釐米左右,都鑽有一個直徑0.7釐米的按音孔,按音孔共有3個。
製作時,要先將翅膀骨上的肉剔刮乾淨,鋸掉兩端骨節,磨平上下管口,除去骨髓。開按音孔的工藝十分重要,民間多以食指和中指在骨管上平展的寬度作為標準距離。「鷹笛」不僅長短有別,管口大小有異,所開的音孔距離也不同。每當「鷹笛」開完音孔以後,還要在白淨而俊俏的笛身上雕刻出圖案紋飾或題字,猶如一件精美的工藝品。
更為奇特的是,「鷹笛」做好以後先不能吹奏,要放置在屋內的房柁上,經過半年。坑的煙氣薰染,使外表呈現出美觀、雅致的暗紅色之後,方可取下帶在身邊。還有一種「鷹笛」,管身長28釐米,上端管徑2釐米,下端管徑1釐米,管身開7個按孔(前六後一),上端正面開一個方形吹口。
鷹笛是雪域高原天賜的聲音
它浸潤靈性,源於自然
唱響了屬於雄鷹自己的生命之歌
譜寫著藏族人民的專屬風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