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上潔白的哈達——常德一醫麻醉科醫生雷奇援藏手記

2020-12-03 紅網

紅網時刻常德11月18日訊(通訊員 雷奇)位於西藏南部的山南地區隆子縣是常德市的對口支援縣。今年4月,常德市第一人民醫院麻醉科雷奇醫生成為對口援藏團隊中的一員,開展了為期半年的援藏幫扶工作。援藏期間他寫下了這篇手記。

【初到海拔4000米的隆子】

2020年4月24日我啟程出發,從常德桃花源機場起飛,途經成都轉機,到達西藏拉薩貢嘎機場時,已是晚上十一點多。室外刺骨的寒風夾雜著稀疏的雪花撲面而來,氣溫只有零度左右。親自來接我的閆振升副院長(常德市第一人民醫院援藏幹部,骨科副主任醫師、西藏隆子縣人民醫院副院長)早已在機場出口翹首等待。看到他熱情的笑容,我心裡湧起一陣暖意。

抵達拉薩貢嘎機場。

再經歷一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到達臨時休息地點山南市區已過凌晨一點。簡單休憩一晚,我們又馬不停蹄繼續趕路,高原上起起伏伏的公路,猶如畫下的五線譜,好似我忐忑不安的心情。翻越過兩座海拔五千米的高山後,我們終於到達了對口支援的目的地——隆子縣人民醫院。

來之前,這裡的環境和氣候讓我擔心會產生明顯的高原反應,但到達後,自我感覺還不錯,測了血氧飽和度有88%,是正常反應,只吸了下氧氣稍作緩解。隆子縣人民醫院的旦增副院長親自給我安排了簡單幹淨、寬敞舒適的住處,又告訴了我工作的地方和食堂的位置,步行只需十分鐘,走之前旦增副院長還特意檢查了一遍電燈、熱水器等能正常使用後才放心離開。

到醫院報到,本想儘早進入工作狀態,卻發現目前這裡因為天氣寒冷的原因手術量並不多。我向麻醉科江村主任諮詢目前麻醉科已經開展的項目和新計劃的項目等工作,以便做到心中有數,方便今後的工作安排。

【麻醉難度創新高 無痛胃鏡受熱捧】

然而到崗後不久的一天,節奏緩慢而平靜的工作模式被打破。凌晨三點多,我突然接到手術室緊急電話,一名4歲手外傷患兒需急診手術。自隆子縣人民醫院建院以來,隆子縣人民醫院外科醫生及麻醉科的醫生從未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給這麼小的患者做過手術及全身麻醉,難度可想而知。我顧不上缺氧疲憊的感受,立馬趕往醫院。路上我的大腦急速運轉著,基於自己平時積累的麻醉理論及掌握的臨床操作技能,結合高原小兒的特殊生理病理特點,迅速制定了一整套的麻醉預案。仔細評估患兒病情、細緻做好全麻準備後,我從患兒的麻醉誘導、插管、維持、復甦全程給予悉心指導與調控,整個手術麻醉過程非常順利,術後患兒甦醒平穩,各項情況良好。這是到目前為止,該院麻醉科成功實施的手術麻醉當中年齡最小的病例,極大鼓舞了隆子縣人民醫院麻醉手術室團隊的信心。

正在為4歲患兒進行全身麻醉。

我來之前,隆子縣人民醫院還沒有開展無痛胃鏡,普通胃鏡也才開展不久。為了儘快將我院的先進醫療技術服務於藏族同胞,我詳細了解了現有的相關設備後,積極和負責人溝通籌劃,終於成功實施了第一例無痛胃鏡檢查,又一次開創了隆子縣人民醫院在醫療領域的先河,同時也極大地提高了援藏醫療衛生人員在藏族同胞中的聲譽。這一新技術的開展,將解除眾多隆子百姓做普通胃鏡的痛苦,這也讓隆子縣人民醫院成為了整個西藏山南市首家開展無痛胃鏡的縣級醫院。隆子縣縣委的領導也慕名而來親自進行了體驗,並為我們無痛胃鏡技術的安全性和舒適性連連稱讚。

正在為一名胃出血患者實施無痛胃鏡。

【心系患兒連夜轉診 握手言謝藏漢情深】

一天晚上九點多,120送來一名因車禍造成重度顱腦外傷的8歲男孩,這裡沒有神經外科專科醫生,更別說開顱的手術條件了。接診人員立即請我會診是否緊急插管,我仔細查看了患兒病情,患兒雖然一側瞳孔已變大,但呼吸暫時平穩,血氧在吸氧條件下能維持在95%左右,如果插管的話,一是這裡沒有呼吸機維持,二是插管對患兒刺激強烈,容易加重顱內出血,最終決定暫不插管,立即轉往上級醫院,密切觀察生命體徵的同時根據病情做好隨時插管的準備。

轉診急危重症患者勢在必行,也是我作為援藏醫生義不容辭的責任。我主動請纓,整理好插管的物品,隨轉運車出發前往上級醫院。

正在深夜轉運危重患者。

轉運患者要翻越兩座五千米海拔的高山,路況複雜彎道多,氣候變化無常,夜間行車更需要小心謹慎。隆子十點多的夜晚很清冷,氧氣越發稀薄,山路十八彎,一路上就像坐過山車,從不暈車的我居然暈吐了。可當看到孩子稚氣的面容,我頓時又精神起來,坐直了身子,視線在監護儀和患兒的面容間來回切換,心情也跟著生命體徵數字的升降而起伏。

歷經兩個半小時的顛簸盤旋,終於到達山南市人民醫院,患兒途中發作了幾次癲癇,都被很好地控制住了。和工作人員做好了交接,我這才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發現厚厚的棉服下居然汗溼了。讓我無比感動的是孩子的父親,雖然不怎麼會說漢語,卻走到我身邊緊握我的雙手,眼含淚水生澀地對我說「謝謝」……

【期待再回隆子】

藏區高寒、缺氧、紫外線強烈,走同樣的路要付出更多的體力,做同樣的工作需要更多準備,生同樣的病也許面臨的更多是死亡。環境雖然惡劣,但我從不後悔此次援藏之行,因為這裡有和諧的醫患關係帶給我感動,也有同事們的細心關照讓我暖心。

由於處於低氧環境,我有一段時間晚上睡眠不是很好,經常半夜憋悶而醒。偶然和身為援藏隊隊長的閆振升副院長閒聊說起,他立即給急診科主任打電話說明了我的情況,急診科扎西羅布主任親自開車把一個大氧氣瓶送到我的住處,並告訴我有困難可以直接找他,這些點點滴滴的感動匯成了我心底的暖洋。

與閆振升副院長在亞堆扎拉山合影。

隆子縣邊珍院長正為我們援藏醫務人員獻上潔白的哈達。

援藏期間,每當看到藏族老鄉們淳樸的笑容,收到真誠的感謝及潔白的哈達時,我的心情是激動的,所有的辛苦也都煙消雲散了。

行走在清澈的隆子河旁,奔赴在崎嶇的雪域之鄉,肩負組織的重託,無愧心中的嚮往。蔚藍的隆子天空那朵朵白雲就像聖潔的哈達,表達著藏漢人民深厚的情誼。半年的時間雖短,可留給我的回憶和感慨卻是我以前都不曾有過的。如果有機會,我還要來隆子繼續援藏,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服務更多的藏族同胞,在這片雪域高原揮灑熱情,書寫生命的價值!

相關焦點

  • 援藏故事:《用超聲技術溫暖雪域高原》
    在雪域高原,經常會有援藏醫療隊出現的身影。醫務人員援藏過程中,哪些事讓人記憶猶新?一起來聽聽醫生的故事。 《用超聲技術溫暖雪域高原》
  • 包河援藏幹部許仁忠:在雪域高原書寫援藏使命
    從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的江淮丘陵,跨越千山萬水,來到平均海拔4500米的雪域高原,短短一年時間,許仁忠的工作環境大相逕庭。自2002年開始,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和要求,安徽省對口支援西藏山南地區的浪卡子、錯那、措美三個縣,在人才、資金、技術、項目上對口援建,還先後選派了7批優秀幹部赴山南地區交流任職。
  • 溫州「超女」把愛送上雪域高原
    緊緊握住醫生的手,久久放在自己的額頭上,藏族同胞一次次以這樣的方式感謝溫州醫生。在西藏,這是至高的感激之禮。 7月的西藏嘉黎,空氣中夾雜著寒意。連續輾轉數日,從飛機、火車到大巴車,溫州「超女來了」志願服務隊成功攀上「世界屋脊」,將溫州優質醫療服務帶到海拔4500多米的雪域高原。
  • 人工智慧、三維可視…讓前沿技術紮根雪域高原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第五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已經紮根世界屋脊開展醫療幫扶工作整整一年了,在提升醫療技術、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同時,也讓醫學交叉學科最前沿的科技新風吹向了這奇麗的雪域高原。
  • 羅克全:雪域高原踐初心
    他清晰地記得,那天,經過一路的旅途勞頓,一下飛機,天空湛藍,陽光溫暖,西藏自治區政府和西藏大學的同志以藏區最高貴的禮儀——獻哈達的方式來歡迎遠方的朋友。這幅哈達,羅克全一直珍藏著。他知道,這潔白的哈達既代表著美好的祝願,更是藏區人民對自己的信任和囑託。
  • 扶貧路上的越秀人 | 援藏醫生楊智:跨過通麥天險,他在雪域高原傳遞...
    楊智推開房間窗戶,就能看到遠處潔白的雪山。目前擔任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第7批援藏醫療隊隊長、西藏自治區林芝市波密縣人民醫院常務副院長。「在一次聚會上,我和思維聊起援藏(疆)的事情,他在2019年的時候就前往西藏幫扶,特殊的經歷讓他鼓勵我說,能出去走一走看一看,為國家的脫貧事業出一份力是很有成就感的。」  正是抱著助力脫貧攻堅和磨練個人能力的想法,楊智寫下申請書。  然而,2020年一場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人們的生活。
  • 雪域高原多了「白衣天使」
    雪域高原多了「白衣天使」 2020-12-14 19: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濰坊援藏系列報導(一):奼紫嫣紅綠高原 點綠成金奔小康
    濰坊市第六批援藏工作組貫徹落實科學援藏、務實援藏、接續援藏的發展理念,在海拔4200米的高原克服種種困難,一任接著一任幹,一張藍圖繪到底,讓綠色共享發展理念在雪域高原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今天起,我們將陸續推出三集系列報導,全面展示我市第六批援藏工作組三年來的工作成果,今天播出第一集《奼紫嫣紅綠高原 點綠成金奔小康》。海棠花開迎賓朋,湘河歡騰慶盛會。5月18日上午,南木林高原海棠節盛大開幕,上千名群眾齊聚一堂,共慶萬物吐翠,生機盎然的美好時節。而就在會場兩側,今年新種的千畝海棠正茁壯成長。海棠牽線,文化搭臺。
  • 365行動 | 聆聽援藏故事,傳遞援藏精神!他們要以實際行動迎接時代...
    近期,生命科學學院本科生黨支部線上開展主題黨日活動,邀請生科院退休教師吳超群與同學們分享援藏經歷,激勵生科學子、傳遞援藏精神,引導支部成員統一思想、凝聚力量,以實際行動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
  • 湖北援藏夫妻:他們守護邊疆我倆守護他們
    從未經歷高原寒冷的陸亞嵐全身裹得嚴嚴實實,不過摟在丈夫身後,她覺得格外溫暖。這是一對援藏夫妻,他們不遠千裡從湖北來到西藏山南市曲松縣,一個呵護健康,一個傳授知識,夫唱婦隨的故事在雪域高原留下了不少佳話。兩年多前,擔任湖北省黃石市第十六中學黨政辦主任的祝志剛響應號召,赴曲松縣中學開展為期三年的教學援助。
  • 常德一醫首例螢光腹腔鏡下肝臟手術成功實施
    紅網時刻常德12月10日訊(通訊員 吳浩然)近日,常德市第一人民醫院在普通外科主任張克蘭的指導下,副主任羅韜帶領普通外科二病區團隊完成常德一醫首例螢光腹腔鏡下肝臟手術,目前患者恢復良好。59歲的王女士因患有「左肝內膽管結石」, 多年來反覆上腹部疼痛,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在完善三維重建後,發現患者存在替代肝左動脈的血管變異,左側半肝的引流膽管均明顯擴張,為徹底根治病灶,需行標準的解剖性左半肝手術。為此,羅韜和團隊經過充分的討論,決定使用該院最新購置的Stortz高清螢光腹腔鏡來實施病灶的精準切除。
  • 「便捷公交」駛上雪域高原 金旅援藏純電動公交車交付西藏昌都
    儀式上,24輛由廈門金龍旅行車有限公司生產的純電動都市造型8米公交車交付昌都市使用,同時昌都市宣布新增3條公交線路,並正式啟用「掌上公交」APP。這份給昌都解放70周年的獻禮,標誌著昌都市公交事業邁入全新發展階段。
  • 高原植草推動生態扶貧 「力士·綠哈達」在行動
    由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及聯合利華力士品牌聯合發起的力士·綠哈達行動近日在西藏雪域江南——林芝開啟2020年見證之旅。  據了解,在力士·綠哈達行動發起之初,圍繞「一人一元一平米 青藏高原萬畝植綠計劃」的主題,先後在西藏自治區的林周縣、貢嘎縣等6個縣區9個鄉鎮開展牧草生態種植,旨在通過大面積的牧草種植減緩青藏高原地區草場退化、土地沙化等問題
  • 走遍高原鄉鎮 做牧民健康的守門人
    來自浙江的醫療援藏團隊,從無到有,在當地建起基層巡診、家庭醫生等制度,做起了當地牧民的健康守門人。 戳視頻 ▼▼▼ 改變就醫觀念 那曲市區往東開出一小時來到羅瑪鎮衛生院。得知浙江醫生來坐診,許多藏族老鄉提前半天,騎著馬趕來取號。
  • 援藏題材長篇小說《紅雪蓮》中文版發行
    以描寫西藏和平解放以來四代內地人在青藏高原的工作、生活、情感歷程為主要內容的長篇小說《紅雪蓮》,中文版近日發行。此前,《紅雪蓮》藏文版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入選「優秀作品藏譯叢書」並被列為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獻禮作品。
  • 全國「最美志願者」烏蘭圖雅日喀則慰問援藏幹部
    烏蘭圖雅- 我想去西藏看你04:10來自一點紅娛樂12月16日-18日,全國學雷鋒志願服務先進典型「最美志願者」榮譽稱號獲得者烏蘭圖雅跟隨「祖國邊疆行·唱響日喀則」文藝輕騎兵小分隊走進新疆日喀則地區在黑龍江援藏公寓
  • 四年間三赴西藏拉薩林周 江蘇蘇州電力援藏人點亮高原
    「援藏絕不是一場『鍍金』的旅行,而是千錘百鍊的身體力行!」4月16日,江蘇蘇州電力援藏的第三批幹部撤離西藏拉薩市林周縣,領隊周昱情不自禁發出感慨。福建日報當晚,他們風塵僕僕回到蘇州,帶回了來自雪域高原的艱辛和友誼。
  • 【援見初心·築夢使命】雪域高原,展現「蘇州擔當」
    編者按 去年6月下旬,蘇州市第九批援藏工作組5位成員進駐西藏林周,努力順應高寒低壓低氧環境帶來的挑戰,不斷提高政治站位,切實扛起新時代援藏政治責任,堅持援在大局上、援在暖心處、援出高質量,努力展現「蘇州擔當」「蘇州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