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市第六批援藏工作組貫徹落實科學援藏、務實援藏、接續援藏的發展理念,在海拔4200米的高原克服種種困難,一任接著一任幹,一張藍圖繪到底,讓綠色共享發展理念在雪域高原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今天起,我們將陸續推出三集系列報導,全面展示我市第六批援藏工作組三年來的工作成果,今天播出第一集《奼紫嫣紅綠高原 點綠成金奔小康》。
海棠花開迎賓朋,湘河歡騰慶盛會。5月18日上午,南木林高原海棠節盛大開幕,上千名群眾齊聚一堂,共慶萬物吐翠,生機盎然的美好時節。而就在會場兩側,今年新種的千畝海棠正茁壯成長。
海棠牽線,文化搭臺。未來可期的還有產業騰飛,經濟唱戲,而圍繞海棠做文章這源於濰坊市第六批援藏工作組入藏後的一個大膽設想。打造生態屏障的理念沒有變,但在廣袤的高原上多年來政府主導下的造林綠化這種「輸血型」的模式已經日漸吃力,如何挖掘內生動力?援藏工作組提出了一個新思路——生態鏈上嫁接產業鏈。當很多人還在懷疑項目可行性的時候,援藏工作組已經馬不停蹄的開始了運作,幾經考察論證,湘河谷經濟林生態產業扶貧項目開工。海棠、元寶楓、紫葉稠李這些在高原上幾乎看不到的,但是卻有著極高產業附加值的苗木栽植在了艾瑪鄉德慶村的土地上。
走進位於德慶村的示範基地,這個佔地300畝的基地綠意盎然,這批經濟林樹苗首年的成活率就超過了8成,當地村民不僅消除了疑慮,更是主動參與到造林護林中來。65歲的赤列老人原先是村裡的低保戶,原先在貧瘠的沙地上一年僅有2000多元的收入,而今他成了示範項目的專業護林員。
湘河谷項目實施村的村民給記者算了一筆帳,除了顯著的生態效益,產業鏈上的收益更加實在。土地流轉讓許多未利用地高效利用,而勞動力轉移也讓原先許多靠外出務工的村民留在了家門口,成為了有一技之長的產業工人。為了讓這片奼紫嫣紅持續扮靚雪域高原,援藏工作組著重推進造血強基工程,先後舉辦了兩期林業技術培訓班,專門組建了60人的管護隊伍,並自籌資金為9個村免費提供樹苗進行義務植樹的探索。從綠起來、美起來援藏工作組打造的綠色長廊正在帶領著村民們富起來、強起來,變被動的輸血為自主的造血,藉助海棠節這個平臺,綠色產業發展論壇、環城騎行大賽、特色產品展銷會、旅遊資源推介會等系列活動串聯成線。而嘗到了甜頭的濰坊金絲達實業有限公司也加大了項目推進力度。三年三個億,依託湘河谷經濟林生態產業扶貧項目,一個集旅遊觀光、苗圃產業、林產品深加工、果品銷售於一體的綜合性產業鏈條正努力形成雛形。
今年,南木林縣在德慶、山巴、孔阿、米如等四個村種植5000畝經濟林,打造田園綜合體,引領鄉村振興,並爭創2020年第一批國家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力爭1-2個村創建為第一批國家森林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