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211重壓之下,被嫌棄的雙非碩士-虎嗅網

2020-12-24 虎嗅APP


九張面孔,被縮進電腦屏幕上呈一列排開的小格子裡,陸可姝穿一件條紋襯衫,梳著馬尾,出現在最右側的格子裡。


每個人都精心打扮過,白襯衣乾淨熨貼,頭髮抹著髮蠟,一絲不亂地向後梳,或者用小發卡別住碎發。大家調整著前方攝像頭的距離,挺直腰背,注視屏幕。


14:00,正式開始。


「我是高洋,本科和碩士都在北京林業大學,專業是企業管理。」左上角格子裡的一個男生開始自我介紹。第二個格子裡的人調整了坐姿,小臂上下疊著,放在桌上,「我是吳潤銘,中央財經大學金融碩士,在銀行和證券公司都實習過。」


「我在湖南大學讀研究生,在投行實習時做過盡職調查報告」,「我本科在廣東,研究生在英國,今年畢業」一名女生用英文說出學校名字,「我在四川大學讀企業管理碩士」、「在加拿大學金融」…… 


3 個 985,2 個 211,3 個留學生,陸可姝在心裡默默地數著。


「我是陸可姝,碩士在北京工商大學讀經濟,」輪到自己,陸可姝飛快地說出學校名稱,緊接著小聲補了一句:「我是一個積極、向上,愛旅遊的人。」屏幕裡似乎有人抿著嘴,她覺得是在笑她,「要是他們剛剛網速變差就好了,」她心想,這樣就沒人能聽出她的窘迫。


群面


正式環節。九個候選人要圍繞一個酒店餐廳收入虧損情況展開討論。央財的男生先就題目內容進行了要點梳理---這像是一個領導者的身份。英國留學生在他說話的空隙插入,「我來記錄。」川大的女生馬上接著說,「那我來計時吧。」


這是一次無領導小組面試。十月底,陸可姝收到一個群面通知,是很早之前投遞的華潤置地集團的運營統籌崗位。


網上經驗帖裡寫,想在無領導小組面試中脫穎而出,需要第一時間搶佔一個角色:存在感較強的是領導者,工作簡單又必不可少的角色是計時者,還會需要一個能快速思考的記錄者,其他人的代號是,其他成員。


從概率上來判斷,能讓在一旁觀察的考官記住、通過這輪面試的是有角色的人。


陸可姝原本想做計時者,既有存在感,又很簡單。不過她沒能成功。


「可以從服務和管理這個框架入手,對外的服務沒有到位,比如餐廳菜品把握,對內的管理也有疏忽。」搶到領導者角色的央財男生,拋出觀點。


「我覺得是領導與員工之間的溝通不到位,造成了信息錯位。」企業管理專業的女生用了個專業名詞。陸可姝默默點頭,她不知道這個詞,感覺對方比自己厲害。在整個十五分鐘的討論裡,她只說了「嗯」、「沒錯」、「我也這樣認為」。


「肯定沒戲。」合上電腦後,靠在椅背上,陸可姝望著天花板發呆,十月就要過去,秋招沒有實質性進展,每一次競爭中,學歷墊底的總是她,唯一收到的一場群面,似乎從報出學校名字的那一刻就被淘汰了。


「北京是985、211的,我們雙非沒機會。」陸可姝口中所說的「雙非」,是網絡上對於非985、非211院校的簡稱。


上世紀90年代,中國為了建設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學,先後實施了「985」以及「211」工程大學的建設項目,共有112所大學在名單之上。2016年6月,教育部宣布這兩個工程的規範性文件失效,並不斷強調企業招聘時不準設置「985」、「211」門檻。但實施了十多年之後,「985」、「211」這兩組數字在人們的意識裡已經代表著中國最重點的大學,無論事業單位選拔、公務員招考,以及企業前期簡歷篩選,都在向這兩個標籤傾斜。


圖片:視覺中國


在「名校畢業生更可能是優質人才」的大眾印象之下,「雙非」碩士生成為一個沉默而形象黯淡的群體。網絡上浮現的也多是「小鎮做題家」「廢柴聯盟」的自我嘲諷。


一方面,他們是擁有碩士學歷的高端人才,另一方面,「雙非」這個標籤又給他們的未來蓋上了一塊玻璃天花板,看起來光明,觸及卻難。


秋招


「你知道嗎?當985、211為面試結果而焦慮的時候,我們還巴巴地跟在HR後面,趕完這家趕下家,只是為了自己的簡歷別被遺落在哪個犄角旮旯了。」陸可姝說起招聘會的殘酷時,臉上帶著笑,一副無奈又裝作輕鬆的樣子。


2020年,秋招筆試幾次因為難度問題衝上熱搜, 「三層矩陣」、「粒子的靜態能源公式」、「不定積分」、「洛朗級數展示」,參加中國銀行筆試的畢業生稱,感覺自己參加了一次低配版的《最強大腦》。騰訊筆試則讓畢業生們形容自己「宛如智障」、「第一道題就脫髮」。客觀題限時一個小時40道題,包括數據分析、圖表分析、邏輯分析,然後是30分鐘主觀題,根據崗位不同、內容不同,比如,運營崗要求回答「微信小程序電商已經打通,談一談小程序電商相比於天貓京東淘寶有什麼差異化特點?」


看這些新聞的時候,陸可姝一直在想,是很難,但好歹有人還得到了這樣被「虐打」的機會。


這一屆秋招季,也被媒體稱為「最難秋招季」。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經濟下行壓力綜合影響下,企業用人需求與求職人數都受到了影響。《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中統計,與去年同期相比,各大企業對高校畢業生的招聘需求人數減少了16.77%,具體說從1486萬人降到了1237萬人,但,求職申請人數卻增加了69.82°%,從528萬人增長到了896萬人。


在整個秋招季,她一共投遞了 141 份簡歷,參加線上直播宣講會4場,線下宣講會6場,雙選會3場。而那次群面,是她得到的唯一一次反饋。


「疫情鬧的很多線下宣講會都沒法去,學校管得太嚴了。」陸可姝很遺憾沒機會去參加更多宣講會。每年秋天校園招聘季,會有很多企業來辦宣講會。根據以往的經驗,宣講會是陸可姝這樣的「雙非」們可以避開網絡篩選,直接面對企業HR的機會。


陸可姝早就做好了跟著企業行程單、每個學校的宣講會都跑一趟的心理準備。結果許多線下宣講會改成了線上直播,聽起來更便利了,拿著手機在哪都能參加。但沒有了線下的投遞簡歷環節,宣講會於她其實就沒有了參加的必要。


陸可姝坐在電腦前,點開直播連結,左下角不停彈出問題,「請問市場崗位今年招幾個人?」、「多久會有面試消息?」,屏幕裡出現網申連結,她看了幾分鐘,下線了。


一些公司有內推通道,內推給人的感覺像是「正大光明地找關係」——有些經驗帖裡說,用內推碼可以越過機刷簡歷關,直接進面試。但陸可姝的熟人關係不多,她問少數一兩個在外企的學長學姐,對方婉拒了,說內推其實也沒有保證。


一些公眾號裡也會有內推的信息,當然不是無條件的。她需要先在官網完成網申,再按照要求,把公號的這篇推文無分組地轉發到朋友圈,或者發到三百人以上的微信群裡,最後再憑藉截圖來領取「內推碼」。


一般情況下,陸可姝會把這樣的文章轉發到家人或者同學群裡,碰到粉絲或者閱讀數比較少的公眾號發內推消息時,乾脆切換微信小號來發朋友圈、截圖。她不想讓更多在求職的人看到這個消息,這意味著給自己增加了競爭對手。


網申郵件的正文,她總是以對這家公司的讚賞開頭,「一直很喜歡公司開放的企業文化……」她知道這些公眾號提供的內推碼其實沒什麼效果,更像是一種自我安慰---可以把郵件發送成功「咻」的一聲,想像成簡歷快速鋪展在一位HR的面前。


陸可姝記得,兩年前,她剛剛研究生入學,迎接新生的學姐陳慄站在黑板前,一手撐著講臺,另一隻手的食指反覆敲打著桌面,「如果你們畢業之後想在北京混好點,就得立馬確認方向,沒有時間留給你們嘗試不同領域。最好是在一個方向上做三份實習!才有機會和別人競爭。」學姐表情嚴肅地盯著新生們說。


那時陸可姝覺得陳慄太誇張,剛入學,就要考慮就業嗎?更何況,碩士研究生還會比本科畢業生差嗎?


一張紙


陳慄並不是危言聳聽。


陳慄本科畢業於北京交通大學,一所211大學。不幸的是,考研失利,她被調劑到了北京工商大學。


本科時,陳慄一個班二十五人,只有五個人選擇工作,其餘的人都繼續讀研究生。在當時的就業市場中,已經較少人敢用本科的學歷上場拼殺。北京大學學生就業報告統計,2015年,學生平均投遞25.71個簡歷,能獲得10.97 個左右的面試機會。而到了2019年,學生平均要投遞36個簡歷,才能獲得13個左右的面試機會。


圖片:視覺中國


今年六月,陳慄從學校畢業,進入一家城市商業銀行做管培生。她說,「只是在支行工作」,「進不了北京分行,學歷不夠,沒得選。」她的考上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的本科同學,去了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在北京的總行。銀行體系裡,分為總行、地方分行、區域支行,這些層級代表了工作地點與城中心的距離、日後是奔走營銷還是坐辦公室。


陳慄不覺得自己比同學差,說到這兒,她有點生氣,聲音一下子大起來。本科成績、在校表現,獲獎榮譽、證書,她一條條對比梳理,都處於上遊,唯獨考研失利。


陳慄說,自己很清楚選擇接受調劑那一刻,就意味著就業競爭時的壓力更大。研究生剛開學,她去參加公眾號「金融小夥伴」的線下免費修改簡歷活動。二三十個學生圍成一圈,主持人拿著他們的簡歷,一張張翻看,拿起一份來遮住名字和照片,「這就是 HR 喜歡的簡歷,實習經驗豐富,實習內容也有專業的項目……」那頁簡歷密密麻麻,陳慄湊近了看,只能看清加粗的公司名,是兩家證券公司。


主持人又挑選出一張,折了一節,學校信息也隱去,指著實習欄的那一行字——銀行,業務經理助理實習生。陳慄瞄了一眼,是自己的,旁邊的同學往前擠著看,被當成反面教材拎了出來,她感覺很羞愧,慢慢地,退到最外圈。


回到宿舍,她去問在網際網路工作的本科同學工資有多少,再對比本校研究生上一屆畢業的學長學姐的薪資,前者比後者的收入還高一倍,再想到那場活動,她知道留給自己的時間不多了。


第一個學期過去,寒假,她跟學校的校外導師申請事務所實習,一起去外地勘察項目;研一快結束時,她每天查找公眾號、微博的實習生招聘信息,盯著基金和證券公司投,「少說投了三四十家。」考上人大碩士的本科同學很快收到了幾個實習面試通知。她沒有,就更廣泛地投,哪怕過期的實習生招聘信息,也把簡歷發過去,在郵件正文裡強調,自己時間多,不求留用。


暑假,她進入一個私募公司的投資銀行部,秋招時,部門領導告訴她今年沒有招人的計劃,她就又找了一份實習,兩份工作穿插著來,周一、周二、周三去私募公司,周四、周五去證券公司。「別人一般是兩段實習經歷,我是雙倍。」


按照當初簡歷修改活動給出的經驗,陳慄後來的簡歷,在實習經歷寫了四段,獲獎榮譽一堆,是全班最豐富的,一頁紙,五號字,只留了一個小拇指指甲蓋大小的頁邊距,滿滿當當。


然而,從去年秋招開始到今年四月,春招結束,她沒有收到滿意的offer。基金、證券、國企,這些公司的簡歷關直接把她拒之門外。對比本科畢業直接就業的同學當年收到的面試通知,她說,「雙非碩士真的就是一張紙。」


最終,陳慄選擇了現在的城市商業銀行做管培生。她不想讓以前的同學、老師知道自己的現狀,被問起去處,就支吾著找個話題岔開,每一次發朋友圈,也會小心地進行分組發布。


上個星期三中午,陳慄接到 Hr 電話,最近多出了戶口名額,需要去填資料申請。按照之前的慣例,戶口流程是一年左右,這個時間她可以接受。可到下午去填資料 ,時間那一欄裡顯示的是三年,她猶豫了。


「你一個雙非畢業的學生,落戶北京的機會擺在面前,」HR盯著陳慄,手指著材料右下方的籤名處,敲了敲說,「還有什麼好猶豫的?」


戶口的吸引力很大,可是三年的時間她拿不準了。她給自己的計劃是一年後去英國,再讀個碩士,目標院校是英國 G5 ——包括劍橋、牛津在內的五所超級精英大學。她想等再次回到招聘現場時,自己得是名校生,還是雙碩士,「這是最穩妥的路線。」


雙非沉默者


11月1日,抖音博主「伍萌同學」發了一條關於雙非找工作的視頻,一夜收穫了5.1萬點讚和2.2萬轉發。視頻中,伍萌同學帶著口罩,披散著頭髮,邊走邊對著鏡頭訴說自己的求職經歷,「又是感覺到學歷重要的一天。」


正在廣西民族大學讀研的張窗,高考結束的那天就承受到雙非的壓力。他的成績剛剛踩一本線,僅可以選擇一個好一點的二本校。做醫生的父親、做生意的母親都不滿意,「你這個二本學歷不行,考個研晉升一下,得是985、211」,「向你哥學習,去好學校深造一下。」


張窗記得自己上初中的時候,哥哥本科是在武漢一所985高校下屬的三本學院,寒暑假回家,上初中的張窗問他學校生活是怎樣的?他連學校的名字也不提。那時候,哥哥很沉默,家裡發生的事情一般都不發表意見。直到考上本校的研究生,他開始邀請家人去湖北玩耍,帶他們遊覽學校,回家也總以過來人的身份向張窗傳授經驗。


後來,去北京找在中國人民大學讀博的哥哥吃飯,他指著圖書館炫耀,「我們圖書館的藏書量是全國第一,這才是好學校。」實際上,高校藏書量第一名是北京大學。


張窗也想複製哥哥的路徑,從二本大學考研逆襲進入985。他的研究生第一志願是華南理工大學,專業是法律。結果以一名之差,被調劑至廣西民族大學。


張窗記得,打電話給招生辦確認複試名單的時候,媽媽直接說「去二戰吧。」


他攥著手機不說話。「二戰嗎?」整整一年的重複生活,靠著肌肉記憶做過的很多遍的習題。「我覺得沒有那麼大的勇氣了。」


本科班上只有兩個人考上了研究生,張窗是其中的一個,不過他知道,不會有學弟學妹打聽自己的聯繫方式來諮詢。他也不願意和本科同學們聯繫。大四的暑假,許多備考二戰的同學在學校附近租個小單間,像以前在宿舍一樣,每天去圖書館自習十幾個小時。放棄二戰的他,有時候覺得自己像是個逃兵。


高中同學的聚會,他也很少出現,從廣西考到天津,最後又回到了廣西,沒什麼可說的。哥哥暑假回來和他一塊吃飯,吃到一半,調侃他,「你之後就呆在廣西了吧。」張窗訕訕地笑。


985、211的符號總是在眼前晃。手機裡彈出一個消息,「985、211 畢業生就業困難」,但他點開微博、知乎,用 140 字發表漂亮言論的人、回答出能獲得大量認同的用戶,好像都是名校畢業,研究生或者碩士。而雙非們,聚在一起,也老是在咀嚼共同的迷茫:「我就是一個廢柴了」,「後浪,我不配」。


張窗在被外界否定自己身份的同時,又會以同樣的標準判斷自己的學校。他曾在網上查學校排名,152,比本科學校排名還靠後。他還在紙上寫等式,計算兩者差值,「非但沒有逆襲,反而來了個更『差』的學校。」


學校與廣西大學在同一條地鐵線上。回學校時,地鐵報廣播報站,「廣西大學」到了,他的反應是,這是一所 211。哥哥打來電話,他看到手機上的名字,條件反射地想到哥哥去名校讀研,逆轉了本科三本的局面。


選課時,他去學校官網查老師的背景信息,也對老師們進行區別劃分。先看博士是否畢業於985,再看碩士和本科。看到他的導師本碩都在211學校,博士在廣西這所學校讀的,他會替老師感到憋屈,同時,也感慨起自己的未來。


他一直在猶豫要不要讀博,博士有兩條路線,申請審核和考試,前者意味著材料的繁雜,後者在於考試準備,但最後繞不過的是導師的接收。對於雙非碩士生的身份,張窗沒有把握能找到願意帶他的導師,同學之間的討論總是在自嘲,「哪個老師願意帶雙非碩士生嘛?」


有一次,一位某所北京 985 學校的退休教授來學校辦講座,「大家,一定要考博啊,」他說著博士可以擁有的學術資源、畢業前景,「不過,你們這種學校的學生我是不會要的。」老教授不緊不慢說完,下面80 名學生都不作聲了。


學歷,能力?


9月,豆瓣裡建立了「雙非碩士討論人生組」,現在已有6000餘人,這個小組成了許多雙非碩士生們尋找鼓勵的角落。無論表達焦慮、吐槽、學術交流,都會有人在底下留言「加油」。


小組簡介寫著,「985、211學校就那麼幾所/所有人都在討論985、211的人生生活/雙非本科都在忙著逆襲985、211/雙非碩士好像是消失在網際網路上的一個群體/我們在幹嘛 我們該做什麼 我們何去何從。」


當陸可姝刷不到新郵件通知時,她就會來小組刷帖子,在這裡,她可以感受到不是一個人的失敗。


有時候,她會發現像是自己發的貼子:沒有收到任何 offer,面試通知也沒有幾個,去過的兩個也只有她一個雙非,其餘都是央財上財,發帖的人形容自己像是簡歷篩漏的,「這不是跟我一樣嘛。」


最近,大家在討論熱播的綜藝節目《令人心動的offer》。張窗、陸可姝不約而同地對實習生丁輝表示好感,他的學歷是 8 位實習生的最末端——本科就讀常熟理工學院,一個二本院校,碩士考到了華東政法大學,屬於法律系統認可的「五院四系」,但也不是985、211。


面試時,史欣悅律師直接評價:「像你這樣的簡歷,在初選的時候就會被篩掉,根本沒有進入到面試的機會。」


節目第二期有場辯論賽,八人分成兩組。自由辯論環節中,丁輝所在的員工代理方稍顯弱勢,小組四人沉默,低頭翻材料,丁輝推推眼鏡,站了起來,「首先,她是不屬於無故曠工行為……」,他流利地背出法條,由淺入深進行邏輯論證,一條條駁倒對方的論據。這個小組贏得了這場辯論賽的勝利。


陸可姝一直在追這個節目,丁輝給了她一個印證,學歷與能力是兩回事,「特別想看丁輝吊打這群精英們!」 不過,最佳辯手最終給了同組一位海外留學生。陸可姝為丁輝不平,「和許多人一樣,再努力都無法超越那些學歷,早就輸了。」


11 月 3 日,陸可姝又收到一封郵件,「現邀請您參加初面……」


這是她秋招以來,收到的第一個真實的「面對面」面試。面試地點長沙,距離北京1483公裡。湖南是她的家鄉。秋招無望後,她聽從了媽媽和男友的勸說,「回來試試吧,這兒也有好單位。」


列車到達長沙南。南方城市溼潤,陸可姝把口罩摘掉,深呼吸一口,空氣裡的水分爬進鼻腔,不再感覺幹得刺痛。


去年第一次在北京過冬天,早上醒來桌上的水杯乾了,皮膚表面用手指劃一下就有一道白色的皮屑,呼吸時的感覺像是空氣在鼻子裡衝撞,不舒暢。但那時她還是想畢業留在北京生活一段時間。


她去北京工作的朋友家裡玩,兩層樓的 Loft,一整面牆的落地窗,躺在沙發上,貓在她身上踩來踩去,遠處還在繼續蓋小區高樓,她當時想,等自己畢業時是不是就可以租在那兒。


陸可姝在湖南湘潭出生、長大,本科時在長沙一所三本院校讀財管專業。「留在長沙」是那時同學裡最有出息的目標了。後來,她通過英語六級、在北京讀研、獲得碩士學歷......如今,再回到長沙。


第二天就要去北辰三角洲的一家銀行面試了。她從衣櫃最下面翻出一件白襯衫,抖了抖,衣服擠在一起,袖口被褶皺分成了三節,站在鏡子前,這襯衫讓她看起來像是某位工作了一整天的教導主任,疲憊、嚴肅。她又翻出一件掛著的條紋襯衫和一條西裝褲,這個臉上總是帶著笑的清瘦女孩,對著鏡子歪了歪頭,這回有點滿意了。



相關焦點

  • 這些雙非院校已成報考重災區!2020年這些985、211院校考研人數少!
    有的選擇放棄985、211院校選擇「求穩」報考雙非院校,殊不知已有很多雙非院校的報考人數破萬!其實雙非院校的報考人數持續走高除了受總體考研報考人數增長的影響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雙非院校自身實力的增長!現在不少雙非院校實力已經達到了211級別,只是奈何211院校名單已定,只能吃了這個虧。
  • 不是211大學,也不是985名校,這樣的雙非大學研究生值得讀嗎?
    不是211,也不是985,這樣的雙非大學研究生值得讀嗎?從最近幾年就業的形勢看,本科學歷已經很普遍,就算是研究生畢業時都不見得一定能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這就使得很多同學在考研的時候只把目標鎖定在211和985名校,以期望借用名校的光環,為未來的自己增磚加瓦。
  • 這些雙非名校常被忽視,實力強過不少985、211,今年仍...
    眾所周知,985、211院校一直都是高報區,考研難度大。其實有很多不錯的雙非名校實力也很強,甚至勝過不少985、211,而難度相對沒那麼大,有的今年仍繼續擴招。因此大可以給它們,也給自己一個選擇的機會!
  • 這位「雙非」女碩士找不到工作火了
    「雙非」女研究生求職遭遇「滑鐵盧」最近一條「雙非」女碩士的視頻在網上火了,火的原因不是她長得傾國傾城,也不是她才藝超群,而是因為這位碩士畢業的小姐姐,在校園招聘中,投了好幾所學校竟然都被拒絕了。每次將履歷投到企業,都會受到一些冷言冷語。
  • 上不了985、211師範院校,這3所實力超強的雙非師範大學是首選!
    想上師範類大學將來能有個穩定的工作,但是又達不到985、211師範院校的分數線怎麼選大學呢?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3所實力超強的雙非師範院校,就業認可度一樣非常高!>附:2019年各省錄取分數線文科理科二、天津師範大學天津師範大學是天津市唯一市屬重點示範大學,有2個國家級重點學科,這在非211
  • 本科是「雙非」,就算是清北碩士也難找工作,上進之路如此難走
    什麼是「雙非」? 「雙非」被社會廣泛認同的概念是指畢業院校既不是國家985工程也不是211工程。而985工程其實是指我國政府為了建設具有先進水平的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工程,而211工程則是指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相比之下,985工程下涵蓋的學校會更加具有含金量。
  • 澳大利亞翻譯碩士課程推薦
    學制:1.5年開學時間:2/7月英語要求:6.5(6)985院校加權78%,211院校加權80%;雙非院校加權82%Master of Translation(Enhanced)翻譯碩士(增強)>學制:2年開學時間:2/7月英語要求:6.5(6)985院校加權78%,211院校加權80%;雙非院校加權82%新南威爾斯大學
  • 為什麼一些本科學生管自己叫「雙非」?到底什麼是「雙非」
    不僅僅是一些二本三本的學生管自己叫雙非,其實許多的一本院校也是雙非。所謂雙非院校是指既非985也非211的普通高等院校。我們知道,我國的985和211院校加起來也不過是100多所。剩下其餘的一本二本和三本院校無一例外全都是雙非院校,即使有一些地方的普通高等院校比某些211院校的實力要強勁不少。雙非的意思就是考生所就讀的院校在我國的高等院校中綜合實力不太強大,沒有顯著的競爭力和學科優勢,既不是985工程大學,也不是211工程大學,因此,叫雙非大學。
  • 985/211學生讀名校研究生不用考!雙非學子考不上,差距在哪?
    確實目前的考研現狀也是那些「雙非」學校的學生很少選擇名校,選擇名校的多數是985和211的同學,就連導師也會說:換做是我也不選!為什麼有產生這樣的現狀呢?一、985/211高校保研率高越好的的大學,保研率越高,保研名額越多,比如21屆北京大學的保研率高達56%!而雙非院校的保研名額是有限的,有的甚至沒有保研資格。這就初步奠定了名校錄取的研究也大部分是名校本科生的基礎。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1接收推免生名單公布,基本都是雙非,墊底985
    中國上個世紀進行了,中國大學的分類對中國大學進行了985高校的分類和,211大學的分類。也就是說,如果能考上985大學和二一大學的話,那麼還是站在了中國高等教育的制高點上,找到一個非常不錯的工作,是沒有任何問題的當然,畢竟985高校和211高校都是上個世紀的分類,伴隨著20多年的發展和經濟的發展,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麼中國大學的分類也應該發生大的變化在我國只有39所985大學,但是大家最喜歡就是把
  • 東北這三所985不歧視雙非!特別保護第一志願!堪稱寶藏大學!
    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國家首批985工程、211工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2)、複試情況:據廣大考生反饋,哈工大完全不歧視雙非!對雙非院校十分友好!真的良心學校。以機械工程大學為例:機械工程複試面試五個環節,只有第一個環節可以透露考生個人信息(畢竟你要自我介紹)。
  • 送你一份英國Top10商學院碩士申請要求匯總表
    申請要求: 英本:一等 or 2:1學位; 國內本科:985/211:80%;雙非:85%+; 通常要求具有商科學習背景; 部分專業有面試; 部分專業須遞交
  • 令人心動的offer丁輝出局,雙非沒前途?
    這些實習生的來歷不簡單,985、211、研究生、法學界「五院四系」、國際組織或優秀律師事務所實習經驗......隨便拎個關鍵詞出來,都代表著 學 霸!這些精英聚在一起battle,不就很有看點?01.雙非碩士的尷尬對比其他人,丁輝相對「普通」。本科就讀常熟理工學院,是一所二本院校,畢業後做了一年銷售,毅然辭職去考研,接著是實習、轉正。再辭職,來君合面試實習律師,被合伙人稱為「背水一戰專業戶」。
  • 985 211是什麼意思,211和985大學的區別,985 211大學名單詳情
    經常會聽到別人說自己大學是985或者211,那麼985大學和211大學究竟是什麼意思那,今天我們就來具體了解一下什麼是985和211大學。首先我們來說一下985大學,985大學是985工程的產物,1998年5月4日,國家為了實現現代化,決定建設世界先進一流的大學,所以大家可以簡單的理解為:985大學就是國內的世界先進的一流大學,下面是985大學名單大家可以看一下:211大學也和985大學類似,211大學是211工程的產物,1995年11月211工程開啟,面向
  • 考不上985/211,就找不到好工作?誰說的!
    這幾天在後臺,有同學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今年真的好難找工作啊,雙非的姐姐一直在投簡歷,那些985院校的人應該沒這麼發愁吧?可以我現在的成績,考985完全就是做夢,將來找工作要怎麼辦啊?」很多同學都有這樣的顧慮:人人都知道985 211好,可考上的終究是少數,大部分學生衝不進名校,又被日趨嚴峻的就業形勢嚇到,以為自己進入普通一本、二本高校就前途無望了。但事實是,面臨巨大就業困境的不僅是雙非院校的學生,那些以往看起來光環滿身的名校生,也面臨著同樣的困境。
  • 對不起,現實就是這麼殘酷,非985、211免談!
    隨著大學的年年擴招,越來越多的學生能夠進入大學,我國的大學生近幾年城北的增長,也造成了人才市場上大學生人數的過剩,社會上提供的崗位少,但是大學生卻多如牛毛,不可否認的是,現在大學生找工作越來越難,再也不是我們父輩那個年代,即使是專科生也能輕易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現如今是知識經濟時代,學歷變得越來越重要,大學學歷也越來越貶值,很多公司在招聘都傾向於985
  • 上海很「可惜」的1所大學,擁有3個A+學科,不是985,也不是211
    我國比較好的高校就是985大學和211大學,這都是重點大學,可是這些大學的錄取分數線也是很高的,如果不是學霸,想要考上恐怕很難。其實國內有一些普通的大學實力也很不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就是這樣的一所大學。這所大學位於上海市,地理位置是非常優越的。在教育部第四輪的學科評估當中,該校的表現十分優異,一共拿下了3個A+學科。
  • 我畢業於985/211高校,但我只是個「普通人」
    作為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國內知名財經類「211」高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學生,她是外人眼中「別人的孩子」。我們所熟知的「211工程」高校,在全國僅有115所;再加上39所重點建設的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985工程」大學,我國能稱作頂尖的高校也不過154所。即使2019年教育部廢除了「211」「985」高校的說法,但這一百多所高校的學生仍是公認的名校生。
  • 農業碩士211院校分析-農業管理+農村發展
    農業碩士211院校分析-農業管理+農村發展很多在職考生想要備考農業碩士,但是在選擇院校的時候,一般都會想要報考比自己本科院校更好的學校,很多考生都會選擇報考211高校,那麼就讓必尚考研通過這篇文章來為在職備考農碩的考生們分析一下部分211高校的農碩考研情況吧
  • 這兩所985院校今年沒有考研擴招計劃
    教育部明確並表示將重點傾斜擴招比例的兩個地區中,東北地區教育資源還是比較不錯的,985、211高校也比較多,雖然整體學校偏向於理工科但是在全國的地位還是有的,向東北地區擴招不需要過多的擔心。但是擴招計劃向西部地區傾斜就比較考驗西部高校的辦學承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