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生劉兵兵和研究員彭頭平等,選取雲南西部昌寧-孟連古特提斯縫合帶兩側的保山和臨滄地塊古生界碎屑沉積巖為研究對象,開展詳細的碎屑鋯石U-Pb年代學和Hf同位素研究,釐清臨滄地體的構造屬性,揭示三江特提斯構造域原、古特提斯洋盆的演化歷史,並重建保山、臨滄和思茅-印支地塊早古生代地理位置。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Tectonics上。
我國滇西昌寧-孟連蛇綠巖帶代表東特提斯構造域古特斯主洋盆演化的位置,記錄了該區古特提斯(晚古生代)演化的重要過程。近年來,在該縫合帶內識別出一些原特提斯(早古生代)演化的記錄。然而,對於原、古特提斯的演化,是兩個獨立的過程還是連續演化的過程,目前存在爭議。因此,縫合帶兩側及其周緣地區各陸塊的古地理重建對釐清上述問題將起關鍵作用。
碎屑沉積巖作為盆地沉積的、已風化剝蝕的可能現已不存在的巖石,是盆地周緣地區出露巖石的天然混合樣品,記錄造山作用和隆升剝蝕歷史的重要信息,並包含板塊從裂解到最終拼合等不同過程的諸多記錄。近年來的研究表明,碎屑組分和碎屑鋯石U-Pb定年及其年齡譜和Hf同位素的分析,對於揭示造山作用起始時間、碎屑沉積源區性質等源區分析和板塊構造重建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因此,通過造山帶兩側各陸塊不同時代地層的碎屑鋯石年代學和Hf同位素研究,可以釐清這些地塊的物源及其相互之間的親緣性,並可以揭示造山帶所代表的洋盆從大陸裂解、洋盆的形成到大洋的最終閉合過程的演化歷史。
研究人員以滇西昌寧-孟連縫合帶兩側保山和臨滄地塊古生界不同地層的碎屑鋯石作為研究對象,開展詳細的U-Pb年代學、Hf同位素和巖相學研究,並綜合分析前人研究的數據。結果顯示,保山和思茅-印支地塊古生代時期不同地層顯示相似的年齡頻譜特徵,但是兩者存在明顯不同的年輕的鋯石年齡峰值,前者為600-500 Ma,後者為500-400 Ma;不同於上述二者,臨滄地體的碎屑鋯石頻譜模式在下古生界和上古生界發生明顯變化,即寒武-奧陶系的碎屑鋯石年齡頻譜模式與保山地塊一致, 而泥盆-石碳系主要有1200-1100 Ma、600-500 Ma和400-300 Ma三期主峰明顯不同於與上述二者年齡頻譜模式。進一步分析表明:(1)臨滄地塊並不是傳統上認為的屬於思茅地塊西緣的巖漿弧,而是一個位於岡瓦納澳大利亞北緣直到早二疊世才裂解出來並向北漂移到思茅-印支地塊西緣的微地塊;(2)保山和思茅-印支地塊之間的昌寧-孟連洋的演化從早古生代一直連續的演化到晚古生代,期間並未發生原特提斯大洋的閉合;(3)臨滄地體南向延伸應該與泰國的因他暖地體相連,而不是前人認為的素可泰帶。該研究改進了我們對滇西昌寧-孟連洋演化過程的認識。
論文連結
【來源:中國科學院科技產業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