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就是不斷地獲取和失去的過程。很多東西,縱使我們拼盡全力挽留,也會從指縫間溜走,但有很多能夠把握的東西,值得我們奉行終生。
古人云:「人無信而不立」,中國古代更是有「一諾千金」的典故。
自古以來,我們就崇尚誠信,今天我們就聊一聊《增廣賢文》中對於誠信的描述:
誠信為何物
東漢有一位太守名為郭伋,他為官多年,一心為平民百姓謀福祉。
一次郭汲到轄區各地巡查民情,路過一地,還沒進城門,就有數百名孩童騎著竹馬前來夾道歡迎。郭伋問道:「孩子們為什麼遠來相迎。」孩子們回答道:「聽說使君前來非常高興,所以前來相迎。」於是郭汲在孩童的簇擁中進了城。
經過幾天的考察民情,郭汲將該縣的卷宗重新翻閱檢視,處理完之後準備動身前往下一個地方。臨出城門時,孩童們再次出門相送,一直送到城郊外,孩童們問道:「使君何時返程,到時還要來迎送。」郭伋便告訴了他們預計的日期。
很快郭汲巡查完畢,比原定的日期早一天,而他為了不失信於孩童,與手下在野外亭中露宿了一宿,第二天才進城。
郭伋貴為太守,在城郊與孩童許下的話都不肯失信,這種精神,是每個人都值得學習的。
誠信的重要性
《增廣賢文》中提到:「許人一物,千金不移。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古人對於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遠勝過現代,如果有人不講誠信,違背道德,整個國家的人都會以他為恥。
反觀當今的社會,每個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都會被反覆叮囑,不要輕易相信外人。各種各樣的騙局層出不窮,讓人防不勝防,而圍繞著不講誠信也發生了無數的矛盾糾紛,歸根結底都是為了利益。為了一己私利而擯棄了道德,縱然擁有財富也難心安。
講誠信會讓他人受益,有時也可能會犧牲一部分自己的利益。但這也是人類獨有的美德,是一種「利他」的精神。牲畜的行為都出自於自己的本能,餓了就吃,渴了就喝。但是人懂得買東西要付錢,請人做事要付報酬,這是人與牲畜最根本的分別,可有人卻連最基本的底線都失去了。
人活一輩子,誠信不能丟。因為一時的利慾薰心而放棄了誠信,就算不為人所知,也會讓自己的內心飽受煎熬。金錢、名利這些東西,失去了還能夠再掙回來;而丟掉了誠信,就是捨棄了安身立命之本。
《增廣賢文》全書都在強調「性惡論」,可能會有人覺得未免把人心揣測得太過險惡,但現實中的「惡」,也許比起書中有過之而無不及。
全書包含著眾多警世喻人的格言,無論是什麼年齡段,都能從書中獲得自己的感悟,利用閒暇時間細細品讀,獲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