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諸侯爭霸,魏國跌落霸主神壇後,秦國崛起,逐漸引領戰國時代格局,最終成為中原霸主,成為戰國史上地位最高的諸侯國,秦國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成就,與歷代君主韜光養晦,辛勤耕耘有關,其實秦國的先天因素並不佔優勢,商鞅變法為秦國奠定了富強的基礎。
秦國自商鞅變法後,逐漸富國強兵,戰國格局逐漸改變,此後的歷史幾乎都是圍繞秦國而展開的,山東六國幾乎都處在被動的抵抗當中;但秦國後期的強盛與它最終一統中原的史實,也讓很多人認為秦國的發展是順風順水的,覺得秦國是一個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國家,認為秦國擁有更好的客觀條件和自然環境才決定了最終的勝利。
那麼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其實不然,在秦國的發展道路上所遇到的艱難困苦,我們從《大秦帝國》中,那就震人心魄的臺詞「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血不流幹,誓不休戰」,就能看出,秦國所遇到的苦難、險阻,其實比其它的國家要多很多,只不過因為商鞅變法的先進性和與國情的高度匹配性,讓秦國在應對這些困難時,比其它的國家更加方便也更加容易,但這並不代表著秦國是一帆風順的。
那麼,在秦國發展道路上又遇到了哪些艱難困苦呢?秦國又是憑什麼克服那些困難最終登臨巔峰的呢?本篇文章重點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看,秦國怎樣利用它變法成就以及制度優越性等先決條件來克服困難的。
秦國發展曾面臨內憂外患局面
戰國時代,秦國所遇到的困難大體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國內貴族復闢的勢頭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另一類就是山東六國合縱抗秦所帶來的外部壓力;我們接下來就一一的進行分析。
秦國貴族是變法的阻力,總是伺機反撲
首先我們來看秦國內部發展所遇到的矛盾和坎坷;第一次是秦孝公去世後國內貴族復闢的潮流;我們都知道商鞅變法的主要著力點在於革除貴族特權對於國家發展的影響,所以在這場變法改革當中,很多秦國的老貴族受到了很大的利益損害,但因為雙方背後有著秦孝公的堅定支持,商鞅又在變法當中身居高位,所以貴族並不能對商鞅造成實際的影響。
可當秦孝公去世之後,商鞅也就失去了最大的支撐,此時是貴族選擇復闢的最好時機,又因為商鞅在變法當中推行法治,主張訂立法令,明確法令以約束人們的行為,而且這個法令對於貴族王族和平民百姓的作用力是一樣的。
為了將法的觀念深入人心,當太子贏駟犯錯時商鞅也採取了相應的懲罰措施,不過因為太子關係到國家基礎,所以商鞅選擇懲罰太子的老師,也就是秦孝公同父異母的哥哥贏虔,由此,贏虔對商鞅懷恨在心,而它本身就是秦國的王室,屬於大貴族。
秦惠文王權力不穩時,被迫犧牲商鞅所以在秦孝公去世之後,贏虔成為了貴族的代表公開與商鞅作對,而那時的秦惠文王剛剛即位,對於整個國家的控制還是力不從心,所以只能先順應貴族的想法犧牲商鞅;商鞅因為被貴族陷害謀反,在走投無路情況下,只能返回自己的封地走上一條真正謀反的道路。
可是商鞅雖然有著自己的封地,也有著一定數量的軍隊,但畢竟不能與整個秦國的兵力相抗衡,最終只能戰死沙場,就連屍體也沒能擺脫車裂的刑法;這是秦國遇到的第一次大的內部矛盾。
好在秦惠文王並不是真的否定商鞅變法,只不過為了慢慢真正掌控秦國而控制貴族,只能夠選擇謀定而後動,只能夠選擇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所以,當秦惠文王真正成長起來之後,貴族復闢的想法也就被扼殺了下去,秦國在秦惠文王的運籌帷幄當中成功度過了這次危機。
季君之亂差點葬送商鞅變法成果第二次,是秦武王嬴蕩舉鼎而死之後發生的王位之爭;秦武王去世之後,因為沒有子嗣,所以許多的王族開始了對於王位的爭奪,在這其中有著秦惠文王的直系血脈,也有著王族的分支,爭鬥可謂是非常激烈,這就是季君之亂,差點斷送變法成果;最終由秦惠文王異母弟樗裡疾支持的贏稷登上了王位,由他的母親羋八子,也就是後來史稱的秦宣太后時掌握國家朝政。
秦宣太后掌管朝政之後繼續推行商鞅的變法,將獎勵耕戰、獎勵軍功的制度在整個國家內重點推廣,極大增強了秦國軍隊戰鬥力和好戰士氣,提升了社會生產力,將商鞅變法推入到了一個更高的高度,同時也平定了國內爆發的季君之亂,讓秦國成功的度過了這次難關。
嫪毐之亂差點葬送秦氏江山第三次,是在秦王嬴政統治時期發生的嫪毐之亂和長安君成蟜的反叛;嫪毐之亂時,其與嬴政的生母趙姬所策劃了一場謀奪王位的爭鬥,趙姬本來是呂不韋的愛妾,不過呂不韋為了與莊襄王搭上關係,便將自己的愛妾送給了莊襄王。
莊襄王去世之後,秦王嬴政即位,趙姬想要與呂不韋再續前緣,但呂不韋擔心這段不光彩的關係曝光之後會影響它在秦國的地位,便將嫪毐介紹給了她,可是嫪毐卻是一個貪心不足的人,在他與趙姬生下兩個兒子之後企圖讓自己的兒子代替嬴政成為秦王,於是便發生了嫪毐之亂。
不過嫪毐之亂發生之後嬴政及時的進行兵馬調度,最終殺死了嫪毐,並軟禁了趙太后,同時藉由此事收回了呂不韋手中的絕大部分權利,加強了君權,同時,加強了對秦國的統治。
後來長安君成蟜的反叛,是受到了樊於期的誤導;樊於期在秦國大肆的傳播嬴政並非秦莊襄王親子的謠言,讓長安君有了爭奪王位的心思,但這場內亂雖然聲勢浩大,最終也被嬴政平定,並沒有危及到秦國的根本。
秦國外部面臨戰爭危機:伊闕之戰,長平之戰,
除去內部爭鬥之外,還有幾次外部鬥爭也是秦國面臨的比較大的困難,首先是伊闕之戰,這是山東六國第一次合縱攻秦的戰爭,那時秦國剛剛結束第二次內亂,秦昭襄王繼位不久,國內既無名將也無名相,六國在此時合縱企圖直接擊垮秦國的。
當此危難之時,秦宣太后破格啟用白起作為領兵大將應對山東六國的合縱,最終白起不負眾望,斬首聯軍24萬,成功的破解了這次危機。
再次是長平之戰,在這場大戰爆發之前,秦趙兩國對峙三年,耗費了巨大的財力物力,眼看秦國就要將變法以來積累的成果全部投入戰場,軍隊的物資支援也陷入了僵局,這時秦昭襄王下令從巴蜀地區修建棧道運糧,又派遣白起代替王齕作為統兵大將,成功的打垮了趙括的軍隊,贏得了長平之戰的勝利。
邯鄲之戰讓秦國跌入谷底但長平之戰後續的邯鄲之戰卻沒有那麼幸運,邯鄲之戰本身就是秦國統治者的決策失誤,白起在這場戰爭當中被逼自盡,秦軍也因此損失大量的人力物力,此戰之後,秦國的發展更是跌入了低谷。
以上這些只是比較著名的戰爭,除去這些之外,還有藍田之戰、丹陽之戰等等無數中小型戰爭;在戰國中期以後,秦國基本上都是山東六國聯合攻打的對象;就連其的滅國之戰也不是順風順水的。
如是來看,秦國在發展過程當中所遇到的困難是不計其數的,可是這些困難最終都被秦國化險為夷,都沒有對秦國的統治造成很大的影響,或者說並沒有觸及到秦國的發展根本,就像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秦國雖然在戰場上失敗,卻並沒有升級的國內的發展體系,而滅國之戰當中的失利也是如此。
秦國戰敗後,為何能迅速恢復國力?
李信雖然損兵將近20萬,可是秦國國內生產體系卻依舊完整,甚至能夠在短時間內發動更大規模的滅國之戰;那麼秦國到底是憑藉什麼擁有如此之強的能力呢?我們接下來就來分析一下原因。
秦國推行先進的法治治國方式,有很高的容錯率首先第一點,秦國實施的法治制度有著很高的容錯率和先進性;我們從秦國的內部鬥爭當中可以看,秦國其實是變法之後發生的內亂也是不計其數的,而且秦國並非沒有遇到過比較平庸的君主。
像是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等等資質都比較平庸,甚至被人譽為是雄主的秦昭襄王在統治後期也走上了彎路,但是因為秦國實施的是一種法治治國的制度,也就是無論是治國形式還是發展政策都有一個明確的框架,君主只需按著這個框架按部就班的走下去就可以,不需要向王道政策那樣極力地主張君主的德才兼備。
換句話說,就是幾乎不需要君主隨發展隨決策,它的發展形式是一個固定的框架和模型,易中天先生就曾經評論說是「君主制天下,只要按一下」,也就是說,只要按照套路來,那麼國家發展可能不會有什麼亮眼的地方,但也絕對不會迅速的衰敗。
不過像燕國那樣,一旦遇到一個燕王噲這樣的君主就幾乎拖垮一個國家;所以哪怕是在秦武王去世之後,秦國出現過一段時間的權力真空,山東六國也沒能鑽大空子。而秦國的絕大部分臣子也都依據法令的約束做好了自身需要負責的事情,秦國的整體發展體系並沒有太大的混亂。
強大的綜合實力可支撐持久戰第二點,是秦國變法之後所形成的強大生產能力,國家綜合實力可支撐秦國戰爭;秦國自從變法之後就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備的發展體系和生產體系,為秦國的社會積累了大量的物質財富,所以,當秦國真正的遇到持久戰的時候,它有可以進行支撐的基礎。
就比如長平之戰,長平之戰中兩個國家進行了曠日持久的對戰,需要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對於這一點,相比趙國秦國就好很多,就算國內沒有了可供之稱的糧草資源,它還可以通過巴蜀地區運送糧草,同樣能夠保證軍隊的正常生存。
但趙國卻不同,它沒有太大的國家實力積累,在長期的對峙當中只能一點點的損耗國本;除去財富積累之外,秦國還有著強大的生產能力,哪怕在戰爭當中耗費了大量財力物力它依舊可以在和平時期快速的生產回來,所以哪怕邯鄲之戰當中蒙受了失敗,但在後來呂不韋新政的影響下很快就恢復了生產,恢復了往日的輝煌。
可趙國卻不一樣,它國家的生產體系沒有那麼完美,也沒有那麼強大,所以在耗費了大量財富之後,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空白才能夠緩和過來;因此,大量財富積累其實是秦國在鬥爭當中能夠支撐更久的主要原因,也是秦國之所以能夠以一個國家的力量對抗六個國家聯軍還能幾乎立於不敗之地的原因。
秦國君主有用人選材之能,秦國人才輩出
再者是秦國君主的用人之能相當突出,為國家發展增添了不少新鮮血液;事實上,秦國是整個戰國時代對人才利用最為徹底的國家,像楚國因為有國家基礎制度的阻攔不能夠從其它國家吸引人才,像趙國本身是一個崇尚武力的國家,所以對於一些在文治方面比較有才能的人也很難任用,燕國,韓國發展實力比較弱小吸引不了太多的人才,魏國因為顏寬內忌的政治風格對於人才的排擠也相當嚴重,只有秦國在人才的任用上面表現出了執著。
就像伊闕之戰一樣,那是秦昭襄王才剛剛繼位,秦惠文王時期的名將司馬錯被迫出走,秦國對於山東六國的合縱其實沒有可用之人,當此之勢,秦宣太后果斷的破格錄用了白起,而白起也沒有辜負宣太后的信任一舉擊潰了六國聯軍,並且在後來多場戰爭當中都展露了它的作戰風格,一度成為了戰國時代的戰神,一生未嘗敗績,單從聲望上就能讓自視甚高的趙括自愧不如。
試想一下,如果沒有秦宣太后的破格錄用,可能在伊闕之戰當中秦國所處的境地就大不相同了;除此之外,沒有任何背景的商鞅、張儀、範雎等等也都被秦國的統治者重視,正因如此,秦國在特定的歷史時間段內都能夠有比較適合它發展的政策,為秦國的強盛提供了很大的支撐。
小結
從以上敘述,我們可以看出,秦國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在發展道路上所遇到的困難重重,它之所以能夠解決這些困難,這與秦國統治者的個人能力,以及與其所實行的基礎制度有很大的關係;毫無疑問,秦國所奉行的法治治國相對於其他諸侯國是具有相當優越性的,秦國強大的生產能力與君主超過領導能力相結合,讓這個國家迸發出巨大的能力和不可估量的發展潛力。
所以,秦國在戰國後期屢次以一敵六,無論是連橫策略也好,還是大軍壓境也好,總之讓山東六國不敢越雷池半步,在後來的滅國之戰當中,它更是將全國僅有的60萬兵力兵分三路,同時開闢戰場,既有蒙恬在九原戰區阻止匈奴人,又有王翦對抗北方燕代戰區,同時,王賁也沒有落下在中原地區的作戰。
秦國同時應對三場戰爭,既有強大的楚國,又有北方遊牧民族,還有歷史底蘊深厚的燕國,這樣環環相扣又兵分三路的作戰,對秦國的綜合實力以及君主的謀略統御能力都是巨大的考驗,可是,秦國最終還是戰勝了考驗,成功的完成了統一的大業。
參考文獻:《呂氏春秋》、《戰國策》、《史記》、《左傳》、《資治通鑑》、《漢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