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自媒體作者「老楊話文史」原創文章,嚴禁抄襲和轉載,違者必究!)
在新四軍和華東野戰軍,陳粟麾下,有大名鼎鼎的「葉王陶」,即葉飛、王必成、陶勇三名戰將。他們從抗戰時期開始就是新四軍的骨幹戰將,到了解放戰爭中,三人所率領的縱隊(軍)南徵北戰,參加了一系列重大戰役,立下汗馬功勞,是粟裕所倚重的三隻鐵拳頭。
到了1955年解放軍大授銜,王必成、陶勇被授予中將軍銜,而葉飛被授予上將軍銜。三人中,王必成出生於1912年,陶勇出生於1913年,葉飛年齡最小,出生於1914年;而且,眾所周知,葉飛是人民軍隊歷史上的著名敗仗——金門戰役的指揮者。為何三人中,葉飛反而成為上將呢?
先了解一下三人的出身。
王必成、陶勇都來自紅四方面軍,紅軍時期,兩人都是在槍林彈雨中從連、營長開始一級一級成長為師級幹部。王必成曾任紅30軍89師副師長,陶勇曾任任紅9軍教導師師長,兩人都參加了長徵。陶勇還參加了西徵作戰,西路軍失敗後,因叛徒出賣,曾身陷國民黨監獄。兩人都是在「抗大」學習後,被調往新四軍工作。
葉飛的出身很「另類」。他是菲律賓歸國華僑,具有雙重國籍。葉飛既不屬於中央紅軍,也不屬於紅二、紅四方面軍,他是長徵前的八大根據地之一的閩東蘇區的重要創建者和領導人,曾任閩東獨立師師長兼政委,並且堅持了三年艱苦卓絕的遊擊戰爭。
可以說,在參加革命的初期,葉飛資歷和貢獻就要比王必成、陶勇要高一個層次。
抗戰初期,「葉王陶」三人級別差不多,都擔任團長,縱隊司令員。皖南事變後,三人都是粟裕第一師下屬的旅長,不久,葉飛升任第一師的副師長,級別又比王、陶兩人高了一級。葉飛和另兩人最大的不同是,他往往是黨政軍一肩挑,既是旅長(縱隊司令員),又兼政委,同時還是根據地的軍區司令員和黨委書記。相對於能力全面的葉飛,王必成、陶勇只是單純的戰將。
到了1949年,華東野戰軍改名第三野戰軍後,同年9月,王必成升任第七兵團副司令員,但葉飛早早就是第十兵團的司令員了。當然,建國後,陶勇也升任第九兵團副司令員,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還代理過志願軍第九兵團司令員。王必成則在1953年入朝作戰,接替王建安,擔任過第九兵團代理司令員。
順理成章的,1952年軍隊幹部評級的時候,王必成、陶勇被評為副兵團級,作為兵團司令的葉飛自然是正兵團級別。而1955年授銜,正兵團級幹部,基準軍銜就是上將。副兵團級的也有少量被評為上將,但他們要麼資歷深厚,如早在1934年沙窩會議就當選為政治局委員的周純全,曾任紅四軍軍長的陳再道;要麼戰功非常卓著,如四野的王牌戰將劉震和韓先楚。王必成和陶勇在華東部隊的確是一等一的勇將,但無論是資歷還是戰功,都比不上周純全、韓先楚他們。
最後回過頭來看,葉飛雖然在金門戰役中遭遇滑鐵盧,奪島部隊損頭近9000人,但這個失敗不應由他一人承擔,下到前線指揮的28軍副軍長蕭鋒,上到華東軍區分管作戰的粟裕,都有責任。再說,勝敗乃兵家常事,徐帥西路軍失敗,林總四平敗給陳明仁,並不影響他們成為開國元帥。
綜上所述,華東的「葉王陶」三人,葉飛授上將,王必成、陶勇授中將是合情合理的。況且,不管他們授予什麼軍銜,他們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和人民軍隊的發展成長作出的巨大貢獻都值得後人銘記。
(本文寫作過程中,參考了著名作家關河五十州的《大授銜 1955年授銜真相 戰神們的鐵血戰史》,這是作者真實解讀中共戰神及中共黨史的又一力作。該書僅售45元,推薦大家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