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召縣易地搬遷群眾生活樂陶陶

2020-12-11 澎湃新聞

河南南召縣易地搬遷群眾生活樂陶陶

2020-09-25 17: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以前俺挑點山貨到鎮上賣,要走十幾裡山路。在外面打零工,也是『看天』,下雨天就沒收入。現在搬遷到了姬村集中安置點,聯合黨支部給我安置了保潔員公益崗,收入比較穩定,非常感謝黨的扶貧好政策!」河南省南召縣白土崗鎮白龍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王自貴激動地說。

2017年12月1日,王自貴一家三口從白土崗鎮白龍村搬遷到姬村易地扶貧集中安置點,住進了三室一廳的新房,嶄新的家具,整潔的房間,一家人樂陶陶的。更讓王自貴消除後顧之憂的是,通過易地搬遷聯合黨支部的貼心幫扶,他被安置為社區保潔員,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

今年40歲的馬明東和王自貴一樣,都是從20多公裡外的大山搬遷而來。對於馬明東來說,易地搬遷給他帶來的變化可謂翻天覆地。原來馬明東一家住在白土崗鎮養馬坪村深山溝,十年九旱,莊稼廣種薄收,連生活用水都成問題。以前總是發愁找不到掙錢門路,日子過得窮苦。「搬到這裡,日子越過越得勁兒,現在我在這附近的大理石廠務工,一個月最低3500元,幹得好的時候一個月有7000元呢!」

最讓馬明東開心的是,不僅自己可以實現家門口務工,而且孩子在家門口就近入學,每天能吃上免費的營養餐。

白土崗鎮姬村易地搬遷安置點,佔地25畝,安置搬遷群眾208戶、591人。安置點配套建設了3個扶貧就業車間,引進假髮加工和服裝加工項目落地,吸納搬遷點及周邊180人就近務工。安置點附近約有100餘家中小型石材加工企業,可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保證貧困群眾致富有門路、脫貧有出路。同時,同步建設有綜合市場、黨群服務中心、幼兒園、衛生室等設施,文化設施、公益設施齊全,群眾日常生活舒心方便,做到了「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的目標。

南召縣「十三五」期間共完成易地扶貧搬遷專項資金投資61234萬元,建設集中安置點35個,完成搬遷安置建檔立卡貧困群眾2872戶、9739人。目前,縣裡工作重點轉移到社區管理、產業發展和就業幫扶、文明創建等方面。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的標誌性重大工程,做好「後半篇文章」是決定易地扶貧搬遷成敗的「最後一公裡」。

按照「一村一品、一戶一業」的發展格局,南召縣優化產業布局,因地制宜發展種植、養殖、加工、鄉村旅遊等特色優勢產業,幫助搬遷群眾實現持續穩定增收。依託當地旅遊資源,培育發展農業旅遊、生態旅遊、民俗旅遊、文化旅遊、休閒旅遊,以雲陽鎮玉蘭社區周邊的石頭村和玉蘭生態觀光園、四棵樹鄉龍湖社區周邊的五朵山景區和喬端鎮白河社區周邊的寶天曼景區為典型,鼓勵當地的景區景點優先吸納搬遷群眾就業,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休閒度假、旅遊觀光、鄉村旅遊、健康養生、養老服務、鄉村手工藝等產業,實現搬遷群眾收入來源多樣化。

同時,南召縣加大技能培訓力度,拓寬就業渠道,開展各類技能培訓2680人次,讓搬遷群眾掌握一技之長,懷揣實用技能實現穩定就業,安排就業人數1300多人。截至目前,「十三五」期間易地扶貧搬遷的2872戶、9739人已全部實現脫貧,脫貧率達到100%。

按照「群眾搬到哪裡、支部建到哪裡、服務跟到哪裡」的思路,各易地搬遷安置點成立社區黨支部和管委會,由鎮政府中層領導任社區支部書記兼管委會主任,3~5位搬遷群眾任管委會委員,形成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社區管理格局。2020年4月,縣裡成立了易地搬遷聯合黨支部,由主管易地搬遷工作的副縣長擔任聯合黨支部書記,下設26個黨小組,整合相關縣直部門、鄉鎮政府、幫扶企業,吸納社區幹部、農民合作社、經濟能人等各個領域93名黨員,重點解決易地搬遷工作中存在的空白點、交叉點、薄弱點,以「黨建鏈」為支點,對搬遷群眾「一對一」結對幫扶,在保障群眾住房安全舒適的基礎上,各項扶貧政策落地落實。

各易地搬遷聯合黨支部和社區管委會深入開展文明社區、文明家庭、星級明白人,及勤勞致富之星、創業就業之星、誠信守法之星、孝老敬親之星、助人為樂之星為主體的「五星文明戶」等創建評比活動,引導群眾崇尚先進、爭當模範,提振精氣神,展現新氣象。同時,廣泛開展「感黨恩、頌黨情、聽黨話」教育活動,組織「志智雙扶」文藝巡迴演出和電影放映等活動,定期開展道德大講堂、紅黑榜評定、致富故事會等各類活動,引導搬遷群眾飲水思源、感恩奮進,提升群眾的思想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的創業氛圍和文明風尚。

作者:廖濤 王興一 劉超

原標題:《河南南召縣易地搬遷群眾生活樂陶陶》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易地扶貧搬遷讓近千萬貧困群眾過上新生活
    易地扶貧搬遷讓近千萬貧困群眾過上新生活——安居樂業奔小康走進西藏那曲市色尼區易地搬遷安置小區的平措次仁家,伴隨一陣「嗒嗒嗒」的聲音,他正忙著在縫紉機上趕製工藝品,「搬出大山,住進新房子,還有了新活幹,生活真是一天比一天好。
  • 橫山區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工作成效顯著 讓群眾安居樂業
    橫山區結合郭興莊片區新型城鎮化建設,以「一盤棋」思路謀劃片區經濟社會建設,將易地扶貧搬遷鬱林家園小區安置點與保障性住房建設、生態移民房建設等一體規劃、一體建設,同步完善了水、電等基礎設施,並配套幼兒園、小學、活動廣場等,保障了建檔立卡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基本生活條件及就醫上學需求。
  • 河南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下山入社區 搬進幸福裡
    (原標題:河南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下山入社區 搬進幸福裡(決戰脫貧攻堅·一線故事)) 易地搬遷,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後續還要穩得住、能致富、生活好。
  • 瀘縣易地扶貧搬遷戶的幸福生活
    一棟棟新房,一處處產業,一張張笑臉,透露出易地扶貧搬遷戶幸福生活的甜蜜。「搬遷後,我的田承包給別人養魚,兒子外出務工,加上低保、新農保,日子比原來好多了。」談起自己的搬遷生活,臉上露出幸福地笑容。周堰村安康公寓的生活是瀘縣易地扶貧搬遷戶的一個縮影。安置點選址是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成敗的關鍵。瀘縣探索出了四種安置方式,由搬遷戶自願選擇。
  • 決戰衝刺 決勝脫貧┃滿滿幸福感 蘭坪縣易地扶貧搬遷各族群眾心裡話
    當前,我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已經從搬遷入住逐步向後續扶持轉移階段過渡發展,從「搬得出」逐步向「穩得住、有就業、能致富」轉變。搬遷群眾生活的怎樣讓我們跟隨採訪記者一起來聽聽易地扶貧搬遷各族群眾的感想,聽他們談談入住搬遷點後幸福生活的感受。
  • 「陶」文化 「淘」生活
    不同的是,此次文博會佛山主打的是「陶」文化。憨厚可愛的獅頭、洋氣時尚「陶」創品、百媚千嬌的石灣公仔、精緻細膩的嶺南窗格……讓傳統的「陶」文化披上了一層時尚的外衣。副市長俞進表示,此次文博會就是要讓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插上時尚的翅膀,讓它成為現代生活的一種表徵。
  • 「貴州日報」望謨縣易地扶貧搬遷到義龍新區群眾感嘆——住在山裡...
    「搬過來好幾年了,已經習慣城裡的生活。」初冬時節,筆者見到義龍新區木隴街道麻山社區黨支部書記尤崇鋒時,他正在工作崗位上忙碌。尤崇鋒於2016年從望謨縣麻山鎮打務村利納組易地扶貧搬遷到義龍新區,現任木隴街道麻山社區支部書記。「『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羊兒下山要人抱,賣個豬兒要抬轎。
  • 昌都三巖片區易地扶貧搬遷加查縣江塘安置點迎來數百名入住群眾
    中國西藏網訊 初冬的暖陽靜靜地照在雅江河畔,西藏自治區昌都三巖片區跨市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車來人往,不時傳出一陣陣歡笑聲和「扎西德勒」的歡呼聲。  經過四天的路途,1月1日,載著從昌都遠道而來的群眾和行李的大巴車及卡車緩緩駛入山南市加查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這標誌著昌都市三巖片區跨市易地扶貧搬遷群眾順利入住新家,一場跨越千餘公裡的遠行隨之結束。當地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每一名搬遷群眾送上潔白的哈達,祝賀他們順利入住,32戶240名群眾將在這裡開啟幸福新生活。
  • 遵義市習水縣易地扶貧搬遷成效顯著
    近年來,遵義市習水縣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關鍵性措施,堅持高位謀劃,高強度推進,舉全縣之力,在群眾自願的基礎上,以「應搬盡搬」為原則,圍繞「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的搬遷脫貧目標,精準摸排搬遷對象,科學編制搬遷規劃,精心制定搬遷方案,全力加快項目建設,突出協調解決重大事項
  • 鳳凰幼兒園開展新年活動:鼠年迎好運 新年樂陶陶
    中國教育在線浙江站訊(記者 陳鎧奕 通訊員 季月清)12月31日,杭州市鳳凰幼兒園舉行了「鼠年迎好運  新年樂陶陶」活動,孩子們在歡樂的歌舞聲中開開心心地迎接新年的到來。
  • 縣領導到花江鎮調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4月14日,縣委副書記韋鋒到花江鎮蓮花村調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縣委常委、花江鎮黨委書記白忠明參加調研。韋鋒與村支兩委人員、部分村民代表座談,詳細了解村民身體狀況、子女入學、就業、主要收入來源等家庭基本情況,對比農村生產生活環境與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及配套設施建設情況、搬遷前後的出行、教育、醫療、就業等之間的差距,耐心向群眾宣傳講解易地扶貧搬遷相關惠農政策。
  • 涼山州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治理與後續發展綜述
    脫貧攻堅是一場史無前例的硬仗,而這場硬仗中的硬仗,無疑是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全州累計7.4萬戶、35.32萬貧困群眾如期全面實現「一搬跨千年」的歷史巨變。從「一方水土不能養一方人」的惡劣生存環境,遷徙到適宜生產生活的新環境,絕不是簡單的環境與條件改變。離開世代生活的村寨,離開曾經生養自己的土地,來到一個迥異的新天地,帶來的是搬遷者生產生活方式的驟變、社會關係的重組和文化心態的重建。全州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人口達到數十萬人,這個數量接近涼山州兩個小縣的人口總量,集中安置點治理與後續發展面臨著複雜艱巨的挑戰。
  • 龍曉華: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龍曉華在易地扶貧安置區調研時強調:  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8月20日,州委副書記、州長龍曉華帶領州直相關部門負責人到花垣縣、保靖縣、永順縣調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並召開全州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調度會議。州委常委、常務副州長劉珍瑜參加調度會。
  • 半月談|易地搬遷,決戰世界之巔
    作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之舉,近年來西藏實施超大規模的易地扶貧搬遷行動,佔農牧民總數近10%的貧困人口挪窮窩、換窮業,在生活走向小康的同時,也為雪域高原優化發展空間、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國土安全等帶來多重效應。
  • 紀念陶行知先生誕辰129周年暨江蘇省父母成長計劃一一陶行知生活...
    中國江蘇網10月19日訊  10月18日是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的誕辰日。在陶行知先生創辦的我國第一所鄉村幼稚園燕子磯幼稚園、鄉村師範學院曉莊學院所在地南京燕子磯街道,由江蘇省「父母成長計劃」試點街道燕子磯街道工委以及曉莊學院團委、棲霞區婦聯、曉莊學院陶行知紀念館等共同舉辦的「陶行知生活教育進社區」活動,以一場別開生面的「分享會+生日會」的形式,讓陶行知先生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的「生活即教育」,在今日的社區、學校、家庭繼續引導著孩們子的成長。
  • 任亞平就易地扶貧搬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等工作在我市調研
    他強調,要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強化產業帶動,完善治理體系,帶領群眾過上好日子。市領導孟憲東、陳萬榮、劉萬虎、袁文英、南振虎陪同調研。 任亞平先後來到寧城縣小城子鎮、存金溝鄉、三座店鎮易地搬遷安置小區和大城子鎮萬畝番茄園區,翁牛特旗紫城街道富興家園、京蒙扶貧協作基地、內蒙古恆都食品開發有限公司肉牛屠宰加工扶貧車間,了解後續產業園區發展、吸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就業等情況,並走訪部分易地扶貧搬遷群眾,詢問他們生產生活近況,聽取當地幹部群眾對產業幫扶、政策扶持等方面的建議。
  •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之五:強化易地搬遷後續扶持
    2019年,凱姆拜爾·喀日從距離縣城280公裡以外的高山上搬遷下來,不僅住進了樓房,還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開了家小飯館,每月能掙6000元。凱姆拜爾·喀日:「政府給了免費的80平方的房子,水(是)自來水,電、天然氣都通的。現在生活美得很,我們都開心。」
  • 「海東行③」民和:「挪窮窩」、「拔窮根」易地搬遷開創幸福生活
    青海在線網(文/肖生珍)11月24日,中央網絡媒體海東行採訪團走進青海省海東市民和縣北山鄉易地搬遷小區,同行的採訪團成員賀萌說:「這個小區看起來不錯,收拾得挺乾淨。」青海省海東市民和縣北山鄉山高坡陡,土地貧瘠,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滯後,群眾生活困難,全鄉4939人,貧困發生率為26.07%。
  • 陶行知:與共產黨人風雨同舟二十年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集團悍然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眾多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慘遭殺害,中國共產黨被迫轉入地下,並且由城市轉向鄉村。陶行知在這個時候開始接觸到中國共產黨人,並與他們建立密切聯繫。特別是在抗日民主革命運動中,他始終站在人民立場上,與共產黨人同聲相應,風雨同舟二十年。
  • 易地搬遷,「政府想在我們前面了」
    近年來,自治區各級黨委政府按照「搬得出、留得下、能就業、有保障」的要求,著力發展產業、調整經濟結構、拓展增收渠道,用心構建公共服務體系,使各地搬遷群眾的生活得到「跨越式」改善。搬遷前,阿克塔什鎮的居民都住在崑崙山深處,沿河傍山建房子,吃水靠挑,生活靠天。為徹底解決「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困境,葉城縣委、縣政府從2016年開始實施了阿克塔什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如今,阿克塔什鎮已安置葉城縣柯克亞鄉、棋盤鄉、烏夏克巴什鎮的3063戶1.4萬人,成立6個村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