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下山入社區 搬進幸福裡

2020-12-14 網易河南

(原標題:河南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下山入社區 搬進幸福裡(決戰脫貧攻堅·一線故事))

易地搬遷,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後續還要穩得住、能致富、生活好。河南在安置點配建公共服務設施,確保搬遷群眾配套設施齊全、生活便捷;支持易地搬遷後續產業發展,讓搬遷群眾能就近就地就業創業;此外,解決好戶籍問題,推進社區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設。搬遷群眾的日子越來越安穩。

太行山、伏牛山、大別山,覆蓋河南50個縣(市、區)。「十三五」期間,河南省在「三山」地區建設858個安置點、7.7萬套安置房,易地扶貧搬遷25.97萬人,提前一年完成搬遷任務。

「易地搬遷,不僅要搬得出,而且要穩得住、能致富、生活好。」河南省副省長武國定說,河南在安置點同步配建公共服務設施,同步解決產業、就業、創業問題,持續做好搬遷「後半篇文章」。

穩得住

落實四靠原則

配建五有設施

「一溝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多則三五戶,少則一兩家。」這曾是盧氏縣山區群眾的居住實況。

盧氏縣東明鎮後河村的劉娟住在深山溝,山高地少,出行不便。父親母親都身患疾病,她從小跟爺爺奶奶住土坯房,種7畝地,貧困一直困擾著這個家庭。

「爺奶去世後,17歲擔起家庭重任,獨自照顧父母。2014年結婚,家庭狀況仍沒有改觀。」說起以前的苦日子,劉娟眼圈一紅,掉下眼淚。

盧氏縣是河南省面積最大、人口密度最小、平均海拔最高的深山區縣,也是河南4個深度貧困縣之一。2016年初,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19645戶63134人,貧困發生率18.9%。

「縣裡把易地搬遷作為脫貧的首要之舉,搬遷3.3萬人,佔全省易地扶貧搬遷任務的1/8。」盧氏縣委副書記喬建厚說。

群眾搬出來,能不能穩得住?盧氏縣一面嚴守搬遷不舉債和人均面積不超25平方米的底線,一面吸納群眾意見,落實河南省確定的「靠縣城、靠園區、靠鄉鎮、靠鄉村旅遊點」的「四靠」原則。對有勞動能力且自願進城的,靠近縣城安置;對不願外出務工但有就業需求的,靠近產業集聚區安置;對沒有離鄉意願或自身條件較差的,靠近鄉鎮安置;對有意願從事旅遊相關行業的,靠近旅遊景區安置。

距離縣城4公裡,盧氏縣建設一個萬人安置社區——興賢裡社區,共83棟樓房,一次性安置18個鄉鎮、268個行政村的2757戶11227名貧困戶。

劉娟全家5口人,符合搬遷條件,且願意搬到縣城附近,在興賢裡分到125平方米安置房。父母就近就醫,享受低保;孩子就近上學,每學期拿到400元餐補。

「就業、就醫、上學,全能在家門口解決。」劉娟帶領記者走進社區服務中心、扶貧車間、衛生服務站、全日制小學,一邊走,一邊高興地介紹,「社區開設大食堂、文體中心、老人照料處,健身、購物、娛樂、養老,日常所需一應俱全。」

興賢裡搬遷社區黨工委書記黑華寧介紹,社區設立「黨工委+黨支部+黨小組+黨員骨幹力量+入黨積極分子」和「街道辦+居委會+居民組+居民代表+志願者」雙重組織體系,以黨建為引領,提供周到服務。

河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何雄說,按照「四靠」原則,全省集中安置的人員佔比90%以上,500人以上安置點達115個。在大型安置點,同步配建「五個有」公共服務設施,即有社區服務中心、義務教育學校、幼兒園、衛生室、文化場所。累計鋪設飲水管道1220公裡、電網567公裡,硬化道路近1000公裡,努力解決群眾搬遷後的民生問題。

能致富

支持產業發展

促進就業創業

朱紅偉原來住在盧氏縣官坡鎮火神廟村,從事香菇種植。因為運輸困難,一年最多種2000袋,難以脫貧。

搬到興賢裡後,他獲得發展良機。在興賢裡附近,盧氏縣引入龍頭企業,建設2個食用菌生產基地,共554個大棚。企業提供菌棒、技術指導,保價收購。群眾種一袋菌棒,淨利潤1.5元左右。「試種兩年,『公司+農戶』的模式省心,利潤穩定。」朱紅偉說,他用5萬元貼息貸款,一口氣承包了金海生物有限公司建成的4個香菇大棚。去年種5.3萬袋香菇,淨利潤8萬元,「今年,準備提高到10萬袋,明年收入翻一番!」

朱紅偉不僅自己致富,還帶動10多人就業。大棚裡,社區居民強飛英正在麻利地摘香菇。她周一到周五到基地打工,周末帶娃,每月能掙2000多元。和她一起就近幹活兒的搬遷群眾,有1500多名。

喬建厚介紹說,盧氏縣支持易地搬遷後續產業發展,建成71個扶貧產業基地、8個光伏電站,在安置點周邊興辦60多家企業,帶動1.13萬人就地就近增收。

在盧氏縣,不少搬遷群眾選擇外出務工。縣人社、商務部門組織「就業進社區」招聘、「進樓入戶」推介,幫群眾尋找就業門路。今年前8個月,全縣勞動力實現就業15.4萬人,其中,縣外輸出就業7.2萬人,同比增長12%;省外就業5.6萬人次,同比增長15%。與此同時,開發保安、保潔、轉移就業協管員等公益崗位2995個,解決群眾就業難題。

「一手抓搬遷住房建設,一手抓搬遷群眾脫貧。」河南統籌盤活遷出區和安置點資源,開展產業扶貧「五個1」行動,即在有條件的安置點建設1個村級光伏小電站,因地制宜落實1項產業幫扶措施,引導龍頭企業建設1個扶貧車間,有勞動意願和勞動能力的貧困家庭至少有1人穩定就業,貧困戶有1份集中理財、定期返還的穩定收益,每個搬遷戶至少有一項以上脫貧措施。建成併網271個村級光伏電站,統籌各類資源建設281個扶貧車間,全省搬遷群眾累計脫貧25.15萬人、佔比96.8%,剩餘人口已於9月底達到脫貧標準。

生活好

改善人居環境

創建文明家庭

從山村搬到社區,貧困戶如何融入新生活?

南陽市內鄉縣七裡坪鄉思源安置社區的「微菜園」裡,一畦畦蘿蔔惹人喜愛。每畦菜旁邊豎著標牌,一行標語令人心暖——「一年菜半年糧,有菜有糧不慌張」。

「這是鄉裡特意為搬遷群眾租的菜地,平均分配給居民。」內鄉縣搬遷辦主任靳義剛說,搬遷群眾原來住在山裡,自己種菜自己吃。搬到社區後,分到新菜園,參加種菜評比,既保留老家記憶,又逐漸適應城鎮生活。

平頂山市魯山縣聚焦住房產權歸屬問題,按照相關政策,為群眾辦理安置房不動產登記證。在國家規定免交契稅的基礎上,政府免收工本費,代付測繪費,由幹部全程代辦。

興賢裡社區較早解決了搬遷居民的戶籍問題。今年4月,盧氏縣將社區周邊4個行政村劃入,成立興賢裡街道辦事處,分設3個社區居委會。群眾從原戶籍遷入,轉為城市戶籍,累計遷移戶口10132人。「有了房,有了戶,群眾更願意建設新家園。」黑華寧說。

以搬遷群眾入住為契機,河南省開展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活動,倡導社區和庭院環境「淨化、綠化、美化」。創建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戶、文明信用戶,弘揚良好家風,推進移風易俗。

河南省扶貧開發辦公室主任史秉銳說,貧困群眾住進了新房,挪出了「窮窩」;通過產業、就業等後續幫扶措施,增加了收入,保障了生計,拔掉了「窮根」,過上了幸福新生活。

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調查顯示,71.3%的搬遷戶認為搬遷後歸屬感、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非常強」,19.5%認為「較強」。

本文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毛嘉悅_HN014

相關焦點

  • 龍曉華: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龍曉華在易地扶貧安置區調研時強調:  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8月20日,州委副書記、州長龍曉華帶領州直相關部門負責人到花垣縣、保靖縣、永順縣調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並召開全州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調度會議。州委常委、常務副州長劉珍瑜參加調度會。
  • 【多彩視評】五步工作法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多彩貴州網訊 近日,貴州因全面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登上新聞聯播!聯播稱,貴州省宣布全面完成「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共搬遷188萬人,其中貧困人口150多萬人。從數量上看,貴州易地扶貧搬遷規模相當於冰島全國總人口的3倍多;從時間上看,貴州僅用了4年;從安置方式看,貴州實施城鎮化集中安置,將徹底挪窮窩、換窮業、斷窮根!
  • 校地共建追夢橋 貴州民族大學助力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貴州民族大學團委副書記胡斌、李建玲,共青團花溪區委書記劉天、副書記李蕾,清溪街道辦事處黨工委副書記湯正彩,南溪苑社區黨支部書記程華強,南溪苑社區居委會主任姚紹合,社區居民代表60餘人參加啟動儀式。貴州民族大學團委聚焦南溪苑社區群眾所需,以「一個結對,兩項工作」為抓手,通過搭建平臺、創新載體、開展活動等方式,促進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從「搬得出」向「穩得住」、「能致富」轉變。
  • 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花溪區大力實施「新市民·追夢橋...
    連日來,貴陽市花溪區充分發揮共青團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搭好「五橋」建好「五家」,把實施「新市民·追夢橋」工程作為今年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以打造全省示範點為目標,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花溪區易地扶貧安置點南溪苑。
  • 易地扶貧搬遷讓近千萬貧困群眾過上新生活
    屋裡亮堂堂,心裡暖洋洋,貧困群眾圓了安居夢易地扶貧搬遷,讓越來越多貧困群眾的「安居夢」照進現實。「出門、吃水、上學、看病,在高山上生活沒有不難的。」重慶巫溪縣文峰鎮正溪村的李秀萍坦言,一年前全家5口人還住在山腰的一間土坯房裡,搬下山是幾代人的夢想。2019年,這件喜事落到了李秀萍家。
  • ...夢」添彩——碧江區燈塔街道多措並舉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為切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矮屯社區充分發揮工青婦組織在黨和政府聯繫服務群眾中的橋梁紐帶作用,深入實施「新市民·追夢橋」工程,積極「搭五橋」「建五家」,有力推進了黨心連接民心、農民轉變為市民、貧窮走向富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凝聚了磅礴力量。組織建設「強帶」。
  • 瀘縣易地扶貧搬遷戶的幸福生活
    一棟棟新房,一處處產業,一張張笑臉,透露出易地扶貧搬遷戶幸福生活的甜蜜。「搬遷後,我的田承包給別人養魚,兒子外出務工,加上低保、新農保,日子比原來好多了。」談起自己的搬遷生活,臉上露出幸福地笑容。周堰村安康公寓的生活是瀘縣易地扶貧搬遷戶的一個縮影。安置點選址是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成敗的關鍵。瀘縣探索出了四種安置方式,由搬遷戶自願選擇。
  • 河南南召縣易地搬遷群眾生活樂陶陶
    河南南召縣易地搬遷群眾生活樂陶陶 2020-09-25 17: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遵義市習水縣易地扶貧搬遷成效顯著
    ,推動全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岷山路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 作為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母先國一家於2018年3月從寨壩鎮福星村搬進該地,「搬到這裡來過後,這個地方的環境衛生很好,使我們所有搬遷居民住得很舒服,安全感很高,社區又有老年活動中心,我們60歲以上的老年人都到裡面去打撲克、下象棋,玩的很快樂。」母先國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說道。
  • 「貴州日報」望謨縣易地扶貧搬遷到義龍新區群眾感嘆——住在山裡...
    初冬時節,筆者見到義龍新區木隴街道麻山社區黨支部書記尤崇鋒時,他正在工作崗位上忙碌。尤崇鋒於2016年從望謨縣麻山鎮打務村利納組易地扶貧搬遷到義龍新區,現任木隴街道麻山社區支部書記。「『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羊兒下山要人抱,賣個豬兒要抬轎。種一碗,收一瓢,天不作美收不著。』這就是我老家的真實寫照。」
  • ...搬」出大大的幸福丨龍裡縣醒獅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群眾史義菊
    我叫史義菊,今年56歲,是易地扶貧搬遷戶,現居住在龍裡縣醒獅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我的脫貧故事,可能並沒有別人那麼精彩,但我也想感謝黨和政府,讓我住進了新房子,過上了平平凡凡又幸福的日子。兒子每月的務工的收入,除去平時的生活費後,所剩無幾。一直想把家裡的房子修整一下,但收入實在太少,一家人只能住在透風漏雨的房子裡。得益於易地扶貧搬遷好政策,2016年,村幹部和我的包保責任人上門宣傳,讓我們搬到鎮上去,政府還有補助,孩子馬上上學了也方便,終於可以搬出這個山高坡陡、交通閉塞的地方,和家人商量後,我們籤下了搬遷合同。
  • ...追夢橋】持之以恆 「嚴深實細」 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新市民·追夢橋】持之以恆 「嚴深實細」 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2020-08-10 19: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橋」甕安縣江口壩:「三小三大」寫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新市民·追夢橋自開展「新市民·追夢橋」工程以來,黔南州甕安縣銀盞鎮江口壩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始終堅持圍繞五個體系建設精準發力,充分整合各類力量,合理利用既有資源,努力搭建好黨心連接民心、農民變成市民、貧窮走向富裕的追夢築夢橋梁,努力探索出一條「挪窮窩、斬窮根、奔小康」的新路子
  • 「決勝2020」搬了14次家的安景緒: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改變了我們一家...
    2018年9月,在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幫助下,一直居無定所的安景緒一家終於搬進了位於銅仁萬山城中心的嶄新樓房,並在社區的幫助下開了一間百貨店,月收入上萬。「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改變了我們一家的人生!」從偏遠村寨搬遷到離家200多公裡外的萬山城區,有了城市戶口的安景緒說:「以後,我再也不用搬家了!
  • 畢節七星關區:全力寫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近年來,貴州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當頭炮」強力推進,七星關區柏楊林安置點就是全省搬遷人口最多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共有搬遷群眾6372戶29001人。搬出大山不易,更重要的是要穩得住、能發展。七星關區通過解決搬遷戶就業問題,奮力寫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 奔走在幸福的康莊大道上 ——記江西信豐羅結村易地搬遷貧困戶陳德富
    他心滿意足地端詳著辛苦勞作了一年的六畝果園,飛快地把採摘的臍橙一個個丟進竹筐,滿載著一籮筐穩穩的幸福,奔走在康莊大道上。這個大個子名叫陳德富,是江西信豐縣小江鎮原羅結村易地搬遷貧困戶。幾年前,陳德富一家搬運著大大小小的行李,迫不及待地搬進樹立起一排排整齊嶄新的樓房的蓮花崗社區,社區附近就有配套的幼兒園、小學、商鋪和衛生服務中心,社區還緊鄰國道,交通便利。
  • 【你笑起來真好看】搬進全國最大跨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 昭通貧困...
    昭通市靖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位於昭陽區靖安鎮洪家營村,距離主城區28公裡,規劃用地2177畝,計劃安置昭陽區、大關縣、永善縣、彝良縣、鹽津縣、鎮雄縣等6縣區搬遷群眾9256戶40549人,是全國最大的跨縣區安置區。
  • 住進新房子 過上好日子——我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
    2018年,呂懷元一家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住進了鵲山移民新區的樓房裡。房子面積100平方米,足夠一家五口人居住。家裡有地暖,衛生間有抽水馬桶,廚房裡煤氣灶和油煙機等電器設備一應俱全。做飯不用早早地起火坐鍋,啥時候想吃了,打開煤氣灶就能做;上廁所方便了,不用大冷天出門;幹了一天活兒,回家還能衝個熱水澡,這日子過得舒坦。
  • 貴州省石阡縣: 易地搬遷社區繪就幸福圖 - 中國城市報-人民網
    該縣縣委、縣政府積極貫徹省委、省政府的戰略部署,緊扣「五個一批」脫貧措施,按規劃、分年度、有步驟地組織實施「易地搬遷脫貧一批」工程,共計搬遷4875戶偏遠山區群眾到14個安置點,奮力寫好易地搬遷後半篇文章,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家門就業穩人心  「搬到城裡樣樣都好,誰還願意回村裡?」
  • 高質量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與會代表這樣說……
    12月23日,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推進會在貴陽召開。天眼新聞記者第一時間採訪到四位與會代表,就如何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談體會、說打算。近年來,錦屏縣通過 「六個堅持」、「五個體系」等一系列措施順利完成搬遷任務,共搬遷了17900人,現在老百姓搬遷後生活得很美好、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