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位於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柏楊林街道的盛豐農業科技示範園,工人正忙著育苗、管護,一派繁忙景象。 地處烏蒙山腹地的七星關區,山高坡陡,以前生活在這裡的群眾,安居、就醫、就業,無一不難。 近年來,貴州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當頭炮」強力推進,七星關區柏楊林安置點就是全省搬遷人口最多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共有搬遷群眾6372戶29001人。
搬出大山不易,更重要的是要穩得住、能發展。七星關區通過解決搬遷戶就業問題,奮力寫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七星關區柏楊林安置點 「我負責種子育苗,每個月在這裡可以拿三千多的工資,離家也近,比出去打工強多了。」從七星關區生機鎮搬遷到柏楊林安置點來的吳麗華告訴記者。 柏楊林安置點配套建有盛豐農業科技示範園、108畝智能溫室大棚、168畝的精飼料加工廠、43畝的中藥材組培中心和育苗中心,這裡吸納了大量像吳麗華這樣搬遷群眾來從事蔬菜栽種、種子育苗等工作。
正在育苗基地裡忙碌的搬遷群眾 「公司福利挺好的,每天的中餐都是在食堂吃的,下午累了還有牛奶雞蛋免費提供,說實話,以前都沒怎麼吃過這些東西。」話音剛落,張明超急忙操作起面前的機器,繼續工作。 據了解,從七星關區田坎鄉搬遷來的張明超今年2月進入了陸海龍騰鞋業有限公司工作,和妻子在車間上班,夫妻倆每月能拿到7000元左右的工資。 利用安置點緊鄰七星關區經濟開發區優勢,柏楊林街道與貴州恆大廚衛科技有限公司、陸海龍騰鞋業有限公司等30餘家企業達成用工協議,建立了勞動力培訓和就業長效機制,可提供就業崗位2000餘個。 陸海龍騰鞋業有限公司成立於2019年11月,主要生產軍用解放鞋及作訓鞋。僅陸海龍騰鞋業有限公司,就解決了柏楊林街道130個貧困人口就業。 「我們公司目前有530名工人,接下來,我們將擴建廠房,擴大規模,預計能夠吸納就業1300人左右。」陸海龍騰鞋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蔣瑩介紹。 載止目前,柏楊林街道在經濟開發區就業的勞動力共計1000餘人,通過收集城區、郊區物業公司、物流公司、餐飲企業、賓館酒店、種養殖企業等崗位,提供保安、保潔、種養殖崗位2500餘個,實現穩定就業1500餘人。
鞋廠生產線上忙碌的工人 針對部分年齡較大難以就業、不能出門就業的勞動力,柏楊林街道有序組織勞動力在手工藝品公司等企業承包工序簡單、操作簡易的工作,組織群眾從事綠化工程、手工藝品加工等。 家住柏楊林安置點153棟的葉逢書今年78歲,雖然已年過古稀,但卻是編織藤椅的一把好手。「以前住在燕子口的時候,每天都要下地幹活,搬到這裡我還是閒不住,編藤椅也不累,每天還能賺點零花錢,在我這把年紀已經很好了。」葉逢書說。 此外,針對55歲以上的勞動力就業難的問題,柏楊林街道充分利用公益性崗位解決其就業難題,嚴格按照公益崗位招募程序,選拔適合相應崗位的群眾通過公益崗位解決就業,共設政策宣傳員、衛生保潔員等工作崗位548個,共解決663人就業。
搬遷群眾正忙著生產耳機 「柏楊林安置點認真貫徹落實『以產定搬、以崗定搬』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要求,在安置點內大力建設配套產業,目前共計解決750餘人在家門口就業,各類崗位月平均工資1800元,讓搬遷群眾實現賺錢養家兩不誤。」柏楊林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單正勝說。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尚宇傑
編輯 張良勝 編審 胡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