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添彩——碧江區燈塔街道多措並舉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2020-12-05 天眼新聞

碧江區燈塔街道矮屯社區是2019年8月8日經碧江區人民政府批覆成立,社區佔地面積104641平方米,建築面積217059平方米,共有搬遷群眾3119戶1229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917戶8707人。為切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矮屯社區充分發揮工青婦組織在黨和政府聯繫服務群眾中的橋梁紐帶作用,深入實施「新市民·追夢橋」工程,積極「搭五橋」「建五家」,有力推進了黨心連接民心、農民轉變為市民、貧窮走向富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凝聚了磅礴力量。

組織建設「強帶」。燈塔街道黨工委按照城市社區標準從搬遷群眾中推選社區「三委」成員,同步推進工會、共青團、婦聯、老年協會、關工委等群團組織和各類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建設;加強安置點社區服務陣地建設,以打造城市社區黨建示範點為引領,結合工青婦工作需求,規範化建設了社區「兩委」辦公室、辦事大廳、職工之家、青年之家、婦女之家、矛盾糾紛調解室、職工書屋、「新市民·追夢橋」服務中心、新時代志願服務中心等服務平臺,推行網格化管理,工青婦組織與相關職能部門站所幹部下沉一線辦公,零距離服務搬遷群眾;全力做好安置點搬遷黨員發展、共青團員、工會會員、少先隊員發展工作,28歲以下青年入黨全部通過團組織推優產生,共吸收工會會員723戶1143人,在矮屯社區率先成立首個社區少工委,實現了黨和群團的組織和工作「雙覆蓋」。

社區管理「共治」。社區治理是搬遷群眾安居樂業的重要保障。矮屯社區率先成立了綜治中心,推行「綜治+社區警務+司法+」的「3+N」大綜治工作體系,將人民調解委員會、警務室、居委會、工會、婦聯、網格包保力量等納入統一管理,配齊了一支由包保社區科級幹部、社區幹部、各職能站所幹部、法律顧問等組成的工作隊伍,負責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社會矛盾風險隱患分析研判等工作;將自治組織的觸角延伸到樓棟,以樓棟為單位探索推進「四員一長」(信息採集員、矛盾糾紛調解員、鄰裡互助關愛員、社會治安巡邏員及樓棟長)管理模式,共從安置點黨員、工會職工、團員青年、婦女群眾等中推選「四員一長」190人,主要負責信息採集、矛盾糾紛化解、鄰裡關愛、社會治安巡邏、政策宣傳等工作,引導搬遷群眾積極配合和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管理,構建了「街道主導、部門協作、社區主抓、群團參與、居民自治」的社區治理模式,推動群眾工作群眾做,實現了社區和諧共治。 

民生事宜「共幫」。群眾所急、黨政所需就是群團組織的行動指南。為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服務工作,各群團組織認真履職、主動擔當,全力服務做好「三就三保」等民生工作。共聯合就業部門開展「三女」培訓及保安、電工、美容師、挖掘機、保育員等培訓18期1027人次,開展「春風行動」「民營企業招聘周」「金秋招聘月」等活動20餘場次,鼓勵和幫助搬遷婦女、青年在社區自主創業,對符合條件的搬遷群眾予以「小額創業擔保貸款」「青扶貸」等金融支持,疫情期間共完成新增就業704人,其中區內就業340人,區外就業364人,「留雁行動」就業人員822人,東西部勞務協作到崑山就業人員26人,與裕國菇業籤訂大棚承包協議50餘戶,就業率達到75.7%以上。安置點引進位衣廠、手工刺繡坊2家,幫助80餘名搬遷群眾就業。

積極開展關愛幫扶活動,工會組織建立困難幫扶機制,開展了春送崗位、夏送清涼、金秋助學、冬送溫暖「四季送」活動,為安置點723戶工會會員按500元/戶的標準共發放補助36.15萬元,為100餘戶生活困難群眾送上慰問物資和慰問金。團組織整合各方資源,深入開展困難幫扶、助學圓夢等行動,向崑山市愛心單位、企業爭取了「愛心包裹」60餘份,為10名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大學生爭取「國酒茅臺·國之棟梁-希望工程圓夢行動」助學金,每人5000元,幫助他們實現大學生夢。婦聯組織深入開展「花蜜行動」「兩癌」篩查活動、「愛心媽媽」活動,整合資源積極開展走訪慰問關愛活動,共為40名留困兒童送去愛心大禮包,為28戶困難家庭送去慰問物資10萬餘元。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各群團組織及愛心組織共為安置點送去方便麵、木炭、黔媽豆、雨衣、口罩等防疫物資8000餘件,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思想意識「共塑」。依託安置點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道德講堂、青年之家、婦女之家等各種宣講陣地,積極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送到群眾中,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聯合團區委、婦聯、工會等單位,在春節、五一、中秋等重大節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引導搬遷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依託工青婦陣地平臺,圍繞家用電器使用、安全出行、銀行卡(折)使用、鄰裡關係、愛護環境衛生、就學就醫、創業就業、感恩教育等開展「八個一」培訓活動;組建健身舞蹈隊、籃球隊等隊伍4支,寓教於樂開展精神娛樂活動,將脫貧攻堅、掃黑除惡、惠民政策、搬遷政策等通過快板、小品、微電影等形式向安置點群眾呈現,共開展我和我的祖國——感黨恩·住新居·共建和諧新家園迎新春鄰裡大聯歡活動、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暨銅仁市「感恩奮進新時代·群英薈萃助脫貧」文藝三下鄉文藝活動等80餘次;因地制宜建立道德模範廣場、中華傳統美德文化廣場、法制文化牆,製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孝親敬老、政策方針等宣傳標語30餘處,設立「張承源式」黨員先鋒崗16個,從搬遷群眾中選樹10名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的道德模範進行宣傳公示,激發搬遷群眾道德自覺和德治能量,破除陳規陋習,培樹德治新風,達到了移風易俗、成風化人的社會效果,幫助搬遷群眾迅速融入城市生活。

發展成果「共享」。依託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培訓和就業服務體系、文化服務體系、社區治理體系和基層黨建體系等易地扶貧搬遷「五個體系」,推行「10分鐘便民服務圈、10小時限時辦結制、10公裡就業輻射面」工作機制,著力提升社區服務水平和能力,為搬遷群眾提供全方面服務。高標準配套服務平臺,將黨組織關係轉接、勞動就業、低保辦理、合作醫療繳納等30多項服務科學細化,全部整合到服務大廳「一站式」辦公,服務大廳實行限時辦結制度,對於能辦結的當場辦結,不能辦結的10個小時內要予以辦理和回復,極大提高了辦事效率。配套建設了健身房、殘疾人之家、「四點半」課堂等20餘個服務平臺,各群團組織在黨組織的領導下有針對性地向搬遷群眾提供勞動就業、醫療文化、法律援助、學習提升、休閒娛樂等便民服務,社區「四點半」課堂在團區委的組織協調下,由區職校每年提供3-5名志願者專門負責搬遷群眾子女的學習輔導、興趣愛好培訓等工作,共有80餘名青少年固定在「四點半」課堂學習。安置點學校、醫院、超市、銀行、農貿市場、理髮店、餐館、公交車站臺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10分鐘內便能享受到生活、學習方面的便利。依託位於省級工業園區碧江經濟開發區範圍內的優勢,全力打造10公裡以內的創業就業輻射面,目前園區100餘家企業(工地)共提供就業崗位30000餘個,極大地幫助群眾解決了就業難題,為搬遷群眾「搬得出、留得住、快融入、能致富」提供了有力保障。

(楊玲)

相關焦點

  • 龍曉華: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龍曉華在易地扶貧安置區調研時強調:  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8月20日,州委副書記、州長龍曉華帶領州直相關部門負責人到花垣縣、保靖縣、永順縣調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並召開全州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調度會議。州委常委、常務副州長劉珍瑜參加調度會。
  • 【多彩視評】五步工作法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多彩貴州網訊 近日,貴州因全面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登上新聞聯播!聯播稱,貴州省宣布全面完成「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共搬遷188萬人,其中貧困人口150多萬人。從數量上看,貴州易地扶貧搬遷規模相當於冰島全國總人口的3倍多;從時間上看,貴州僅用了4年;從安置方式看,貴州實施城鎮化集中安置,將徹底挪窮窩、換窮業、斷窮根!
  • 碧江區政協到易地扶貧搬遷點開展「三幫一轉」幫就醫活動
    12月23日,碧江區政協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開展「三幫一轉」幫就醫活動。區政協主席劉先銀、區政協副主席樊志堅,區政協辦、城管局、相關街道、區中醫院相關負責人及有關醫務人員參加活動。
  • 河南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下山入社區 搬進幸福裡
    (原標題:河南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下山入社區 搬進幸福裡(決戰脫貧攻堅·一線故事)) 易地搬遷,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後續還要穩得住、能致富、生活好。
  • 校地共建追夢橋 貴州民族大學助力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貴州民族大學團委副書記胡斌、李建玲,共青團花溪區委書記劉天、副書記李蕾,清溪街道辦事處黨工委副書記湯正彩,南溪苑社區黨支部書記程華強,南溪苑社區居委會主任姚紹合,社區居民代表60餘人參加啟動儀式。貴州民族大學團委聚焦南溪苑社區群眾所需,以「一個結對,兩項工作」為抓手,通過搭建平臺、創新載體、開展活動等方式,促進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從「搬得出」向「穩得住」、「能致富」轉變。
  • 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花溪區大力實施「新市民·追夢橋...
    連日來,貴陽市花溪區充分發揮共青團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搭好「五橋」建好「五家」,把實施「新市民·追夢橋」工程作為今年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以打造全省示範點為目標,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花溪區易地扶貧安置點南溪苑。
  • 畢節七星關區:全力寫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近年來,貴州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當頭炮」強力推進,七星關區柏楊林安置點就是全省搬遷人口最多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共有搬遷群眾6372戶29001人。搬出大山不易,更重要的是要穩得住、能發展。七星關區通過解決搬遷戶就業問題,奮力寫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 橫山區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工作成效顯著 讓群眾安居樂業
    ,多措並舉,大力推動鬱林家園安置點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就業、社區管理和社會融入等後續扶持工作,成效顯著。  近年來,榆林市橫山區聚焦易地搬遷群眾的脫貧致富目標,多措並舉,大力推動鬱林家園安置點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就業、社區管理和社會融入等後續扶持工作,成效顯著。
  • ...追夢橋】持之以恆 「嚴深實細」 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新市民·追夢橋】持之以恆 「嚴深實細」 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2020-08-10 19: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強化「三陣地」建設,譜寫「新市民·追夢橋」工程「後半篇文章」
    自「新市民·追夢橋」工程實施以來,松桃自治縣蓼皋街道團山社區安置點圍繞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五個體系」,搭「五橋」建「五家」紮實推進「新市民·追夢橋」工程,全力搭建農民變市民、貧窮走向致富的追夢橋梁,助推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實現「搬得出、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的目標,加快實現搬遷點群眾由農民向市民轉變
  • ...橋」甕安縣江口壩:「三小三大」寫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新市民·追夢橋自開展「新市民·追夢橋」工程以來,黔南州甕安縣銀盞鎮江口壩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始終堅持圍繞五個體系建設精準發力,充分整合各類力量,合理利用既有資源,努力搭建好黨心連接民心、農民變成市民、貧窮走向富裕的追夢築夢橋梁,努力探索出一條「挪窮窩、斬窮根、奔小康」的新路子
  • 「決勝2020」搬了14次家的安景緒: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改變了我們一家...
    2018年9月,在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幫助下,一直居無定所的安景緒一家終於搬進了位於銅仁萬山城中心的嶄新樓房,並在社區的幫助下開了一間百貨店,月收入上萬。「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改變了我們一家的人生!」從偏遠村寨搬遷到離家200多公裡外的萬山城區,有了城市戶口的安景緒說:「以後,我再也不用搬家了!
  • 高質量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與會代表這樣說……
    12月23日,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推進會在貴陽召開。天眼新聞記者第一時間採訪到四位與會代表,就如何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談體會、說打算。近年來,錦屏縣通過 「六個堅持」、「五個體系」等一系列措施順利完成搬遷任務,共搬遷了17900人,現在老百姓搬遷後生活得很美好、和諧。
  •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之五:強化易地搬遷後續扶持
    新疆新聞在線網12月19日消息(記者董智勇、李維、張曉昀):這兩天,阿克陶縣絲路佳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居民凱姆拜爾·喀日正在重新裝修自己的小飯館。他說:「我去年開了這個店,客人越來越多,我生意越來越好。客人需要包廂,我就想著裝修完,多賺一點錢。」
  • 「貴州日報」望謨縣易地扶貧搬遷到義龍新區群眾感嘆——住在山裡...
    初冬時節,筆者見到義龍新區木隴街道麻山社區黨支部書記尤崇鋒時,他正在工作崗位上忙碌。尤崇鋒於2016年從望謨縣麻山鎮打務村利納組易地扶貧搬遷到義龍新區,現任木隴街道麻山社區支部書記。「『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羊兒下山要人抱,賣個豬兒要抬轎。種一碗,收一瓢,天不作美收不著。』這就是我老家的真實寫照。」
  • 「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全面完成 960多萬人脫貧勝券在握
    「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全面完成 960多萬人脫貧勝券在握 2020-12-03 14:53:2112月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情況。中國國家發改委秘書長趙辰昕在發布會上說,「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已全面完成,960多萬易地搬遷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勝券在握。
  • 河南南召縣易地搬遷群眾生活樂陶陶
    更讓王自貴消除後顧之憂的是,通過易地搬遷聯合黨支部的貼心幫扶,他被安置為社區保潔員,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今年40歲的馬明東和王自貴一樣,都是從20多公裡外的大山搬遷而來。對於馬明東來說,易地搬遷給他帶來的變化可謂翻天覆地。原來馬明東一家住在白土崗鎮養馬坪村深山溝,十年九旱,莊稼廣種薄收,連生活用水都成問題。以前總是發愁找不到掙錢門路,日子過得窮苦。
  • 易地扶貧搬遷讓近千萬貧困群眾過上新生活
    易地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實現貧困群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途徑。目前「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住房建設任務和配套設施掃尾工程已全部完成,建檔立卡貧困搬遷群眾基本入住。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近千萬貧困人口「挪窮窩」「換窮業」,逐漸擺脫貧困、安居樂業。
  • 瀘縣易地扶貧搬遷戶的幸福生活
    一棟棟新房,一處處產業,一張張笑臉,透露出易地扶貧搬遷戶幸福生活的甜蜜。「搬遷後,我的田承包給別人養魚,兒子外出務工,加上低保、新農保,日子比原來好多了。」談起自己的搬遷生活,臉上露出幸福地笑容。周堰村安康公寓的生活是瀘縣易地扶貧搬遷戶的一個縮影。安置點選址是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成敗的關鍵。瀘縣探索出了四種安置方式,由搬遷戶自願選擇。
  • 遵義市習水縣易地扶貧搬遷成效顯著
    ,推動全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岷山路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 作為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母先國一家於2018年3月從寨壩鎮福星村搬進該地,「搬到這裡來過後,這個地方的環境衛生很好,使我們所有搬遷居民住得很舒服,安全感很高,社區又有老年活動中心,我們60歲以上的老年人都到裡面去打撲克、下象棋,玩的很快樂。」母先國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