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交界,烏蒙腹地,漫漫群山遮住的不僅是視線,也擋住了畢節七星關區的致富路。
巨變,發生在這 5 年。
2015 年,與全國同步,畢節七星關區吹響脫貧攻堅 " 衝鋒號 ",在這條脫貧攻堅 " 趕考 " 路上,七星關區近萬名幹部立下軍令狀,從聚焦 " 兩不愁三保障 " 到打贏 " 四場硬仗 ",從 " 五個一批 " 到 " 六個精準 ",從 " 五個五 " 到 " 四個一 ",真正做到對症下藥,讓搬出來的貧困戶穩得住,讓留下的村民能致富。
2020 年,再看七星關區,烏蒙山上已開滿刺梨花,山腳下農業大棚鱗次櫛比。再遠一些,移民安置點歡聲笑語,企業產區熱火朝天 ……
新家:安置點的幸福生活
從畢節城區乘坐公交車,半個小時就能到達七星關區柏楊林易地搬遷安置點。柏楊林的街道寬敞,能並列跑上 6 輛小轎車,臨街店面統一是貴州少數民族青瓦建築風格,路口一間門面房引人注意,大紅字寫著:" 柏楊林街道幸福社區 "。
政策好不好,過得幸福不幸福,要看百姓哭還是笑。
兩年前,張應選是最早易地搬遷到柏楊林安置點的貧困戶,他腿腳不好,以前住在大山裡碰到腿痛只能強忍著,現在家門口就是柏楊林衛生院,凌晨也能找到醫生救急。" 過幾天我還要上班了。" 張應選說,腿腳不好工作難找,樓棟包保幹部一直把他的事掛在心上。前不久,包保幹部委託安置點就業創業中心給他物色了一份只用動手的工作,過幾天就要參加上崗培訓。
為了讓搬遷貧困戶 " 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七星關區下大力氣健全安置點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培訓和就業服務體系、文化服務體系、社區治理體系、基層黨建體系,聚焦 " 兩不愁三保障 ",順利完成了這次群眾大遷徙,實現了 " 村民 " 向 " 市民 " 的轉變。
在柏楊林安置點配套修建的營盤山體公園,是易地搬遷的老人和兒童最喜歡玩耍的地方。樹蔭下放著小音箱,幾位老人輪流拿起話筒唱山歌,原本不是一個鄉鎮的村民,又融到了一起。
距離山體公園不遠,安置點配套的幼兒園和學校傳來歡聲笑語和朗朗讀書聲。放學時間,老年人相互道別離開,接上小孩在沿途市場買菜回家做飯 , 等待下班的子女。" 今年兒子媳婦沒出去打工了,晚上還可以輔導孩子。" 從海子街鎮十三畝村搬來的呂品文說,家裡有了收入,孫子也盼回了父母。
1.13 平方公裡的柏楊林安置點,夜晚也很熱鬧。148 棟小洋樓燈火斑斕,照亮的不僅是街道,也是柏楊林安置點 29381 名易地搬遷貧困人口的幸福夢。
就業:向工廠要工作
上午 7 點半,是柏楊林安置點街道上最熱鬧的時間 , 每個單元樓下停靠的電瓶車幾乎會同時發動,開往不遠處的七星關金海湖新區的各家工廠。
蔣家豪一家去年從田坎鄉青槓村搬進柏楊林安置點,在就業創業中心安排下,夫妻倆進入金海湖新區陸海龍騰鞋廠做工,不用再遠赴他鄉。
工作時間,陸海龍騰鞋廠兩萬平方米的廠房裡熱火朝天,比速度、比質量、比效益,工人埋頭苦幹,眼下只有產品。" 我動作快,公司第二個月就升我做組長。做到管理層,一個月的工資能拿到 3800 元。" 蔣家豪說,為了爭業績,廠裡每個小組都在悄悄競爭," 幸福就是這樣奮鬥出來的 "。
陸海龍騰鞋廠是金海湖新區聘用貧困戶最多的工廠之一,總共為周邊貧困戶提供了 210 個就業崗位。鞋廠負責人說,工人每天的工作時間為 9 小時,普通員工的平均工資達到了 3200 左右,幹得最好的員工可以拿到 4500 元。工廠正準備投建 3 期廠房,之後將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給貧困戶。
貧困戶能在家門口務工,得益於七星關區聚焦 " 精準 ",將柏楊林安置點落戶在金海湖新區內。同時,考慮易地搬遷人數多,就業需求量大,近幾年,七星關區大力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 41 家,提供就業崗位達到了 4150 個。
" 柏楊林有勞動力 12755 人,已完成就業 10981 人,省外 5063 人,還剩 1774 人未完成就業。" 對柏楊林勞動力整體情況,街道副主任單正勝脫口而出。他說,安置點 148 棟居民樓,樓樓有包保幹部,戶戶有臺帳,精準識別每一戶勞動力,就業創業工作才能順利推進,為群眾找到合適的工作。
今年,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後,區委區政府多舉措推動復工復產,針對原就業崗穩定打算繼續外出務工的貧困群眾,通過對接其原務工企業,統一組織包專車、高鐵運輸,定點定向輸送群眾返崗。對於暫不想外出的貧困群眾,區委區政府要求多舉措幫助困難群眾在當地就業。
在就業創業中心兩側,十餘家面積只有幾十平方的門面辦起了 " 就業扶貧車間 "。在手工藝車間,一家公司請老師指導留守婦女做鉤針編織工藝品。陸永琴從學徒當上了師傅,除了做出來的工藝品計件外,還外領一份工資。青場鎮海寨村搬遷到柏楊林的吳道銀帶著兩個孫子不能外出務工,在車間學到技術領到材料回家做,一個月還能賺到 800 多元補貼家用。
脫貧不等不靠,致富敢闖敢冒。貧困搬遷戶孔維懷和兩個合伙人投資辦馬達加工廠,就業創業中心大力支持,將 20 平米的 " 就業扶車間 " 免費租給他。" 我們要爭口氣。" 孔維懷說話擲地有聲,散發著 " 不拔窮根不罷休 " 的志氣。
" 還剩下 1774 名人未就業,他們大部分是帶娃娃、照看病人的居民。" 柏楊林街道副主任單正勝說,把家變成車間," 就業扶貧車間 " 的創新思路,讓 1774 名人的就業問題迎刃而解。
增收:"532" 布局讓農戶大豐收
6 月,層臺鎮向陽村壩區種植的 502 畝香蔥已經到了收成的季節。採蔥,讓村民感受到豐收的喜悅。
依託壩區,找準產業發展 " 生財路 "。2019 年下半年,層臺鎮以 " 公司 + 合作社 + 農戶 " 形式引進 " 短平快 " 提質增效、增產增收的香蔥種植,502 畝香蔥基地一年種收 4 次,一季種、管、護、收,香蔥基地平均每天能提供 80 個勞動力崗位。
李明英是層臺鎮向陽村搬到柏楊林的易地搬遷戶,前幾天回老家看望兒子正趕上香蔥採摘,她也跟著村民下地掙工資,按照 7 角錢一公斤的採摘價,李明英一天的收入最少是 80 元。村民王飛的手腳更快,從早上 7 點做一個對時,能拿到 100 多元的工資。到了年底,香蔥賣得好,貧困戶還能分紅。
堅持壩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高質量發展,現在七星關區的 9 個 500 畝以上壩區都因地制宜辦起特色農業,37 個 100 至 500 畝壩區通過合理布局,也建成了 " 小而特、小而精 " 的 " 試驗田 ",一改以前 " 樣樣有,樣樣都不成規模 "、" 好的不多、多的不好 " 的局面。
除了發展壩區經濟,七星關區立足資源稟賦、氣候條件、產業基礎和市場需求,也在山地上做大文章,突出比較優勢,選準選優特色產業,力求在規模化上取得突破,帶動群眾就地脫貧。
2018 年以來,在省委提出的 " 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 " 推動下,七星關區委、區政府聚焦農業 " 八要素 ",踐行 " 五步工作法 ",深入推進 "532" 產業布局,著力抓好 50 萬畝刺梨、30 萬畝茶葉、20 萬畝蔬菜 3 個主導優勢產業的發展,切實強化產業扶貧。
刺梨是七星關區碧海街道西衝社區的主導產業,西衝村 1700 多畝刺梨樹包圍了這個小山村,花開季節如詩如畫,村民對刺梨有說不出的情感。72 歲的村民甘遠朋至今還在種刺梨,不用除草劑、細心修剪每一根枝條,他的 4 畝刺梨地一年的收益最少 1 萬多元。他說," 光靠國家,那不行嘛 "。
西衝村村民甘文友是種植能手,他 5 畝刺梨地一年能掙 3 萬多元。先富帶後富、先進帶後進,甘文友指導近兩年才開始種刺梨的村民科學種植,在全村起到了表率作用。整個西衝村現在除了政策兜底的村民,剩餘的貧困戶已經全部脫貧。
90 天: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7082 戶,18594 人。這是畢節七星關區之前未脫貧的人數,在本月底將全部清零。
兩個多月前,向貧困發起總攻的號角吹響,七星關區也進入了最後 90 天的衝刺時刻。6 月初,層臺鎮向陽村的香蔥成熟,鎮黨委書記張玉榮一早看見天空晃太陽,連忙撥打好幾個電話給向陽村幹部,她在電話裡要求," 趕緊打電話把貧困戶叫起來,到香蔥基地參加採摘。"
7 點過,貧困戶陸陸續續到地裡幹活,村幹部現場清點人數,發現有貧困戶沒到乾脆直接衝上門,趕也要趕他們到地裡幹活。" 做就有收益,懶就要窮一輩子。" 向陽村村主任廖尚軍說。
" 過篩子 " 找問題," 對靶心 " 補短板。按照 " 全覆蓋、督死角、查問題、抓整改 " 的要求,七星關區採取定點督戰和巡迴督戰的方式,對全區有脫貧任務的鄉鎮開展掛牌督戰。各鄉鎮村幹部對照 " 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勞動力就業、易地扶貧搬遷、" 五通 "、" 五改 " 等標準找問題,搞整改。
" 貧困戶電話要精準,貧困人員要精準,外出務工的地點要精準 ……" 向陽村村主任廖尚軍說,這些貧困戶基本信息也要反覆查實,不落實打馬虎眼都要被問責。廖尚軍手機裡的工作群是時刻提醒他的 " 警鐘 "。" 又有村被通報批評了,督察力度真的很大。"
兩個月多來,七星關區各鄉鎮迎來了輪番 " 大考 "。從中央到省市區,一輪一輪的督導組、檢查組下到基層檢查。各鄉鎮在指導中堅持問題在一線發現、問題在一線解決、短板在一線補齊,持續對未脫貧戶、檔外監測戶、邊緣戶、疑似問題戶進行逐戶分析研判,有力推動了脫貧攻堅各項工作落地落實。
6 月 5 日,層臺鎮送走了本周最後一批檢查團,鎮黨委書記張玉榮有信心地說," 我們鎮脫貧沒問題 "。
【來源:ZAKER貴陽】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