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方王麗麗王愛紅
新時代漯河之中華漢字文化名城建設
站位為擴大中華文化影響添濃彩,建設中華漢字文化名城,使之成為漯河的符號。
深入研究挖掘漢字文化資源,加大存量漢字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力度,加快發展漢字文化產業,推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不斷創新漢字文化傳承弘揚載體,持續強化中華漢字文化名城特色定位,把漯河市建設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中華漢字文化傳承創新區、漢字文化產業發展先行區、漢字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示範區和國內外知名的許慎文化研究教育傳播中心。
《黌學故事》《黌學來歷》《龍塔古篆》……一面面仿古牆體、一系列故事浮雕,令整條街道充滿了濃鬱的文化氣息。這是位於漯河市郾城區龍塔街道黌學街給人的最深印象。
「黌學街因為一座明代的文廟而得名,一直被認為是郾城『文脈』所在。」郾城區龍塔街道辦事處負責人介紹,為此,他們以郾城「八景」為藍本,對黌學街區域實施系統改造,在牆體上雕刻浮雕,每個故事配有一段文字說明,讓人近距離感受到漢字和文化的魅力。
黌學街漢字文化一條街只是漯河市漢字文化的標識性工程之一。字聖書苑、識字樂園、幸福渠文字園……漫步「字聖」許慎故裡的漯河,眾多漢字文化場館、標誌令人眼前一亮,漢字元素已成為這座古老而年輕的城市最閃亮的符號之一。
依託獨特的漢字文化資源,近年來,漯河市積極行動,加強項目謀劃和建設,全面推進漢字文化傳承弘揚、漢字文化標識體系建設、漢字文創產業培育、漢字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升五大行動,推進中華漢字文化名城建設,推動漢字文化全面融入城市建設和百姓生活,打造漢字文化特色品牌城市。
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漯河,擁有諸多珍貴的漢字文化資源。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賈湖遺址發現的契刻符號距今8000年之遙,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漢字雛形,被稱為「漢字之源」;曹魏代漢的實物見證「三絕碑」是漢隸代表;宋代彼岸寺經幢為篆書典範。特別是許慎編纂的世界上首部字典《說文解字》,使漢字的形、音、義趨於規範和統一,是漢字文化發展的重要裡程碑,為中華漢字學事業發展和中華文明傳承作出了重大貢獻。「這些都是漢字文化的『活化石』,也是漯河具有唯一性的獨特文化資源。漯河市也在2015年被中國文字學會、中國訓詁學研究會授予『中國漢字文化名城』稱號。」漯河市中華漢字文化名城建設工作指揮部辦公室負責人說。
伴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新一輪「漢字文化熱」正在國內外興起。在中華文化全球影響力不斷擴大的今天,如何把「中國漢字文化名城」這張名片擦得更亮、打得更響?
在大力弘揚許慎文化,保護研究和開發利用漢字文化遺產的基礎上,漯河市委作出了建設中華漢字文化名城的重大決策,緊緊圍繞建設「三區一中心」的總體目標,統籌推進漢字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堅持項目引領,狠抓工程建設,推動漢字文化全面融入城市建設。2019年以來,謀劃實施中華漢字文化名城工程類項目共59個,建成了30個漢字文化元素的街頭遊園、東觀許慎文化資料中心、幸福渠文字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遊園、黃河路漢字遊園、17座字聖書苑、8座「說文解字食品安全」文化主題公園、楷林思賢廣場、識字樂園廣場、論語廣場、黌學街漢字文化一條街等一大批漢字標示性工程。賈湖遺址博物館,食品文化小鎮、鹽文化小鎮、青龍河漢字文化主題公園,「字遊字在看臨潁」,周彥生美術館,石雲美術館,源匯區群眾文化活動服務中心,文化大觀園,受降路、公安街、文化路、建設路文化街區,廬山路書畫文化景觀,唐詩宋詞園等一批新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一座充滿漢字文化氛圍的小城將展現在人們面前。
狠抓特色活動,豐富名城內涵,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組織開展許慎文化「四進」(進機關、進校園、進家庭、進社區)活動,開發漢字文化國學遊、國學禮儀研學遊、說文解字與漢字文化遊、「字遊字在」研學遊等精品研學遊學項目。建立外國留學生教育實踐基地和漢字文化研究基地,線下接待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線上舉辦夏令營漯河營活動,閱讀量達350萬人次。積極建設百所高校聯盟,現有70所高校入盟,中國社會科學院、廣州大學等20家高校機構在漯河建立教學實踐基地。成功舉辦《說文解字》群英會暨河南省漢字大賽漯河賽區選拔賽、「學《說文》識字理」優秀教學大賽等文化活動,建設中華漢字文化名城成為全市廣泛共識。
著力招引謀劃項目,狠抓文化產業,強化後勁支撐。整合沙澧河景區、鳳凰島、國家沙河溼地公園、北舞渡古鎮等歷史文化資源,設計沙澧生態觀光之旅、歷史文化穿越之旅、食品名城探味之旅、美麗鄉村休閒之旅、紅色基因傳承之旅五條線路。積極組團參加中原文博會、河南省文化產業項目東莞招商推介會、深圳國際文博會,舉辦長三角地區漯河市文化產業項目招商推介會,推介漯河特色文創產品和項目,重點篩選許慎文化創意產業園、賈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龍城鎮民俗文化特色小鎮、北舞渡古鎮文化旅遊開發、臨潁縣包裝產業工業園招商、健康運動城、舞陽農民畫文化產業園7個項目進行招商。穩步推進文旅小鎮建設,投資20億元的鹽文化小鎮、投資50億元的食品文化小鎮等項目有序推進。源匯區開源景區河上街文化創意產業招商項目入駐商家231個。
創新宣傳推介,營造濃厚氛圍,不斷擴大影響。持續參與「學習強國」《中華文字》頻道建設,發布「許慎與《說文解字》」慕課視頻26期共540多分鐘。上傳許慎文化論文5篇、漢字文化名城系列視頻7部,播放閱讀量達到112萬人次。製作《笛聲悠揚九千年、說文解字說古今》專題片和大型歷史文獻紀錄片《賈湖》在河南廣播電視臺播出。特別是,以字聖許慎為題材創作的動漫作品《字聖傳奇》在江蘇衛視優漫卡通頻道全國首播,目前正在國內50家電視臺展播。去年以來,漯河市還面向全國舉辦了中華漢字文化名城LOGO徵集大賽和「漢字名城創意之約」漢字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大賽,徵集的過程成為漢字文化的宣傳推介過程。日前,漯河市又啟動了以「傳承漢字文化喜迎新春佳節」為主題的楹聯徵集活動,並將邀請著名書法家對獲獎作品進行書寫,批量印刷,春節期間在全市範圍內贈發。
多管齊下,漯河市中華漢字文化名城基礎設施和載體建設逐步健全,許慎文化研究教育傳播進一步廣泛深入,漢字文化弘揚傳承活動豐富多彩,城市漢字文化標識體系不斷完善,漢字文化特色在城市建設和百姓文化生活中逐漸彰顯,漯河市作為中華漢字文化名城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明顯提升。
「我們將始終堅持把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作為打造中華漢字文化名城的根本遵循,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作為最高使命,一手抓項目建設,一手抓文化傳承弘揚創新,『軟』『硬』兼施、共同發力,持續增強漯河文化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漯河市中華漢字文化名城建設工作指揮部辦公室負責人表示。
連結
舞陽10幅農民畫作品入選國家藝術基金項目
□趙明奇
日前在北京展出的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巨變——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浙江美麗鄉村藝術生態展」上,舞陽縣魏旭超的《炊煙》《故鄉》《遠去的村莊》《柿子紅了》,張新亮的《喜豐收》《荷風》,任明兆的《紅紅火火》《合作社》,王小亭的《童年記憶》,安幸賀的《公園》10幅舞陽農民畫作品入選國家藝術基金項目並獲展出。
舞陽民間繪畫根系古老的中原文明,源遠流長。舞陽賈湖遺址出土的甲骨契刻符號和骨笛,就反映了舞陽早在8000年前就有了古老的文化藝術。有著深厚的鄉村生活積累的舞陽農民畫畫家們以其獨到的感知、純真的情感,並運用民間藝術的審美理念和樸實的藝術語言,生動地記錄了中國農村社會發展的歷史與現實。
「近年來,舞陽農民畫在色彩、畫面、人物造型、場景設置、表現形式等方面均有了新的突破。」舞陽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朱文超介紹,隨著一些受過藝術高等教育的青年也加入舞陽農民畫的創作隊伍中,質樸的農民畫中融入了現代的繪畫元素和技巧,舞陽農民畫在逐步「畫」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編輯:王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