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內在動力

2020-12-19 北青網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並對如何實現這一戰略目標作出新的規劃和部署。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文化自信,黨的十九大更是把文化自信寫入了黨章,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因此,研究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自信重要論述的理論來源及其現實意義具有重要意義。

一、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自信重要論述的理論來源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自信的重要論述不是憑空產生的,更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在繼承和發展中華五千多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產生的,是立足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實踐而來,是凝聚了中國人民智慧成果的結晶。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

中華文明是四大文明之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一直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不僅影響了亞洲其他國家,也對非洲和歐洲等地的國家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

1.深入人心的「大一統」思想

五千年激蕩的中國歷史證明,實現國家統一是每個中華兒女的夙願。從秦始皇統一七國,車同軌書同文,便為後世王朝奠定了畢其一生的最高追求——國家統一。而事實也是如此,北擊匈奴、開盛世太平的漢武帝更是將中國的版圖前所未有地擴大。即使經歷了五胡亂華的動蕩,在漢族人口大幅度銳減的情況下,隋唐依舊能夠重新統一分裂了幾百年的國家,開創中國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八方來賀、萬國來朝是那個時代最真實的寫照。不管是後來元清入主中原,還是近代受到列強瓜分蠶食,中國總是能夠再次統一,以全新的姿態昂揚於世界民族之林。

2.積極入世的人生態度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出自《禮記·大學》的話,概括了歷史上無數仁人志士的人生追求,也是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這與佛教和基督教講究現世苦難來世幸福的觀點完全不同。這種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創造力的理念,引領並激勵來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前赴後繼地投入到國家統一的人生追求中,這也是中華文明能夠生生不息的核心力量。今天的中國,無數國人更是積極投身於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中,迸發出磅礴的愛國之力。

3.天下大同的理想追求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中國古人一直有這種崇高的精神追求。不管是陳勝吳廣在反抗秦朝的暴虐高喊出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還是在山河破碎、民生凋零之時,孫中山先生高喊的「天下為公」,都是這種精神最真實的寫照。時至今日,習近平總書記所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便是天下大同思想在新時代的產物,是這一思想在當代最鮮活、最真實的體現。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

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了兩次飛躍,分別誕生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體系兩大理論成果。而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在中國煥發出強大的生機和活力,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究其原因是實現了其與中國實踐的結合,才能指導中國革命取得偉大勝利,建立新中國,並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一實現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邏輯

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人民性特徵。它超越了西方精緻利己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中民貴君輕、施政為民的思想相吻合。在應對新冠疫情時,中國政府「不算經濟帳,只算人命帳」與美國政府一切向股市看齊、無視底層人民的死活形成了鮮明對比,而這也是馬克思主義人民性的鮮活體現。

馬克思主義講究辯證唯物主義的辯證思維,這與西方傳統的形而上思維截然不同。這兩種思維在今天的具體體現便是中美貿易戰中,中國政府提倡合作共贏、互惠互利,而美國政府則處處彰顯自身優先的霸道行徑,以零和思維來處理國際關係,對世界經濟和各國人民的生活造成了諸多不利影響。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調整和轉換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價值觀。中國傳統文化講究「祖宗之法不可違」,盲目迷信前人的經驗,是一種偏向保守、反對創新的價值理念,這與農耕社會反對戰亂、追求國家穩定相適應。但是並不適合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國家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文明社會。馬克思主義理論則強調對於古代文化和國外文化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推陳出新。這種科學的價值觀推動著中國不斷去吸收世界各國的優秀文明成果,不斷挖掘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之處。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邏輯

在無數仁人志士前僕後繼尋求救國之道的近代,中國共產黨人通過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找到了一條正確的實現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之路。伴隨著地主階級、資產階級相繼登場又相繼退出歷史舞臺,在數次城市起義失敗的慘痛教訓之下,中國共產黨人意識到只有牢牢掌握軍隊的領導權,堅持武裝鬥爭,堅持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中國革命才能最終走向勝利。在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重大理論成果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封建主義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結束了中國近代百年的屈辱歷史,為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

二十世紀的八九十年代,是國際局勢風雲詭譎的年代,古巴飛彈危機把人類第一次推到了毀滅的邊緣,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使社會主義運動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挫折,此時的中國面臨著該何去何從的命運抉擇。激蕩的年代必然誕生偉大的理論。鄧小平同志做出了改革開放,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決策。如今的中國,不僅僅是世界經濟的引擎,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在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也展示出大國的風度與擔當。

二、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自信重要論述的現實意義

先進的理論必然符合時代的需要,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自信的重要論述體系完備、內涵豐富、意義深遠,對於挖掘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文化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有利於挖掘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

中華文明已經延續了五千多年,代代相傳,生生不息。但是在近代,傳統文化一度遭到全盤否定,被認為是阻礙中國發展的糟粕。改革開放初期,面對西方文化的入侵,傳統文化也曾被人們嗤之以鼻。隨著40年多改革開放的發展,中國的綜合國力獲得了巨大進步,穩居世界前列。在物質條件獲得極大豐富的同時,我們的傳統文化也逐漸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家國一體、心懷天下的民族情懷在今天表現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勵著中華兒女為實現祖國統一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砥礪前行。浩如煙海的歷史積澱也是當代藝術創作者取之不盡的財富,比如導演餃子把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哪吒搬上大熒幕,獲得近50億票房,問鼎2019年內地電影票房冠軍。燈籠、詩詞、春節、漢字等中國傳統文化符號是連接海內外中華兒女的紐帶,是漂泊在異國他鄉遊子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文化歸屬。

(二)有利於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思潮

否定歷史連續性、否定歷史文化、否定民族文化的歷史虛無主義是一種反動社會思潮,它對於國家統一、民族團結以及凝聚社會共識具有很大的危害。今日之中國是在繼承和發展了五千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建立的。所以,堅持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自信的重要論述,對於正確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有助於人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對於抵制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意識形態領域的入侵以及和平演變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自信的重要論述教育廣大黨員幹部和人民群眾,對於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三)有利於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文化強國

文化是政黨的精神旗幟,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在對優秀傳統文化以及革命文化繼承之上,在吸收世界各國優秀文化成果之中,我們培育和發展起了集中體現新時代人民精神追求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面對西方極端自由主義、反政府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思潮的入侵,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更要牢牢掌握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自信重要論述的精神內涵,不斷挖掘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以優秀傳統文化來滋養偉大的革命文化,更好地發揮革命文化在當今和平年代的積極作用。

文化強國不僅僅是擁有發達的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還需要有高文化素養的國民以及強大的文化軟實力。近些年,中國誕生了許多優秀的文藝作品,劉慈欣的《三體》在全世界受到了瘋狂追捧,電影《大聖歸來》引爆電影暑期檔,加上全國各地圖書館、博物館的修繕,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蒸蒸日上。但也暴露出理論建設落後於經濟發展的問題,整體國民素養與經濟基礎不相匹配,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有待提升。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國運強。面對文化強國的偉大工程,我們對於傳統文化的挖掘、傳承和創新還不夠,應下大力氣激發人們的文化興趣,增加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費,讓文化走進人們的生活。同時進一步做好對重大文化產業、文化工程的規劃組織和實施,帶動文化全局的大發展,激發文化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作者單位: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作者簡介

姓名:張新奎 焦珂 工作單位: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孟祥玉(EN009)

相關焦點

  • 【學習明理】堅定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內在...
    【學習明理】堅定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內在動力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張新奎 焦珂  2020-12-18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
  • 在堅定文化自信中實現文化強國
    一、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使命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然召喚著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新使命。
  • 【龍安微講堂】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並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制度確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一項根本制度,把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
  • 中國文化在守正創新中堅定自信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一歷史上,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明成就,為人類作出了卓越貢獻。
  • 以弘揚紅色文化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明確提出「建成文化強國」,在部署「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任務中強調「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系中,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所創造的紅色文化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當前我國正處於思想活躍、觀念碰撞、文化交融的時期,在新時代如何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是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有助於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以紅色資源挖掘為基礎,推動愛國主義和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
  • 「學思平治」秦宣:文化自信實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體現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最高層的,還是文化軟實力,這事關一個民族精氣神的凝聚。我們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從「三個自信」到「四個自信」,體現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的進一步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不同方面,共同指向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 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並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制度確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一項根本制度,把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
  • 【學習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專題】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
    【學習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專題】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2020-12-22 11: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弘揚湖湘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提出的一系列具有原創性時代性指導性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理念新觀點新要求,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文化的本質,深刻闡明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的文化使命,把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並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將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將文化發展規律的認識提升到了一個新境界
  • 鄭青文:走好文化強國建設的中國道路
    舉什麼旗、走什麼路是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問題,文化建設也是如此。我們黨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中,不斷孕育創造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之路。毛澤東同志強調「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後的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提出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中華民族新文化」。
  • 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重大戰略設計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黨和國家立足於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力量、價值支撐,提出了堅定文化自信、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等一系列戰略設計,形成了相對完整的國家文化戰略布局。
  • 精準把握文化強國建設的「三大文化」著力點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強調在「十四五」時期將「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並從戰略上作了全局性規劃和設計,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成文化強國,需精準把握「三大文化」著力點。
  •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新時代文化建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作用的重要保障。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具有顯著優勢。其中,在文化建設方面表現為:堅持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
  • 認真學習「四史」 堅定文化自信
    【守正創新強自信】作者:王炳林(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四史」學習過程中,我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是我們增強文化自信的有力保障。理論指導與理論創新的有機統一。馬克思主義能夠在中國產生巨大的指導作用,就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善於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並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不斷開闢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實現了理論指導與理論創新的有機統一。
  • 弘揚核心價值,堅定文化自信——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新華社北京11月2日電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著眼戰略全局,對 「十四五」時期文化建設作出部署,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這為我們在新發展階段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提供了「時間表」和「路線圖」。
  • 文化強國:文化軟實力的中國目標_學習時間_民主與法制網 國家一類...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從中國全面實現現代化的進程看,中國在改革開放中實現了經濟騰飛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文化強國的建設就成為今後15年的主要目標。再從2050年的長期目標看,民族的偉大復興除了成為經濟強國、軍事強國之外,還必須以文化復興作為標誌,而文化強國目標的實現就是邁向2050年全面實現現代化達到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臺階和砝碼。
  • 革命文化:新時代文化自信的重要動能
    革命文化,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對往昔崢嶸歲月的無限緬懷和集體追思,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奮發向上的精神源泉,在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建設中,具有強大的能動性力量。革命文化有助於紮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一個民族的精神紐帶與生生不息的思想基礎。
  • 深入闡發文化自信的理論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建設的一系列新命題、新觀點、新論斷是新時期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思想的重要內容,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文化自信的一系列重要論述中,提出了新理念、新範疇、新理論,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觀,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為建設文化強國,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了根本遵循。
  • 堅定紅色文化自信 推進紅色基因傳承
    堅定紅色文化自信有什麼重要意義?  紅色文化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紅色文化就是革命文化,廣義的紅色文化指的是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領導中國人民在長期革命戰爭、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實踐中逐漸形成的理想信念、倫理道德、人生價值,以及傳承、記載黨領導人民追求民族復興、人民幸福這一歷史過程的文化形態(本文論述的是廣義紅色文化)。
  • 堅定民族文化自信 傳承忠孝潔惠仁風
    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