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新時代文化自信的重要動能

2020-12-16 手機鳳凰網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抗美援朝戰爭鍛造形成的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必將激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克服一切艱難險阻、戰勝一切強大敵人。」

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國革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在物質生活已極大豐富的今天,「精神」作為一個民族的靈魂,在社會形態的發展與進步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革命文化,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對往昔崢嶸歲月的無限緬懷和集體追思,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奮發向上的精神源泉,在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建設中,具有強大的能動性力量。

革命文化有助於紮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一個民族的精神紐帶與生生不息的思想基礎。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最深層、最根本、最永恆的是愛國主義。革命文化與愛國主義精神緊密相連。可以說,中國社會變革的進程是在愛國主義精神的激勵下推進的,這是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追求與精神特質,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革命文化的共同思想基礎。

革命文化有助於思想道德建設的深入與加強。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革命文化在艱苦的戰爭年代孕育、生發,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軍隊和廣大人民群眾克服萬難、同甘共苦,最終形成了甘於奉獻自我、勇於犧牲的革命品質。在新的發展階段,要將革命精神深入到思想道德建設的工作中來,牢記先輩們的革命歷程,發揚艱苦奮鬥、攻堅克難的革命品質,延續革命文化重要的精神價值。

革命文化有助於社會主義文藝的積極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創作來源於生活,並紮根於人民。革命歷史題材是社會主義文藝創作的重要主題,弘揚昂揚向上的鬥爭精神是它最為鮮明的特點。在新的發展時期,面對文化樣態的多元與複雜,要繁榮文藝創作,引導積極正面的價值取向,須更為深入地走進革命歷史題材,理解革命文化的樸素與力量,創作出具有人民性、時代性的文化精品。傳承革命文化的成就與榮光,增強民族自豪感,堅定文化自信。

革命文化有助於弘揚時代精神、傳承文化動力。革命文化是在革命事業中開拓創造出來的文化,有著不斷結合實際的創新能力。理論與實踐上的創新、發展、探索,是每個歷史時期推動社會變革與進步的先導。革命文化彰顯出高尚的思想境界、自強不息的堅強品格、艱苦奮鬥的不屈意志、不斷開拓的創新精神,在新時代的發展中仍然必不可少。挖掘和弘揚革命文化,傳承革命文化基因,弘揚精神財富,為堅定文化自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維護世界和平、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我們要沿著革命前輩的足跡繼續前行,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

文化的力量是貫穿人類發展演進的脈絡,是一個國家與民族的進步之魂。一個民族能夠長久地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生生不息,民族精神的凝聚力提供著無可取代的內在能量。偉大的革命精神,作為中華兒女精神族譜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滋養,成為不可磨滅的時代記憶與歷史痕跡,成為鼓舞和激勵人民不斷攻堅克難、建設新時代的重要動能。

宋音希 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副教授

相關焦點

  • 在堅定文化自信中實現文化強國
    一、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使命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然召喚著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新使命。
  • 弘揚湖湘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內容;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 更持久的力量。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 深入闡發文化自信的理論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建設的一系列新命題、新觀點、新論斷是新時期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思想的重要內容,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文化自信的一系列重要論述中,提出了新理念、新範疇、新理論,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觀,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為建設文化強國,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了根本遵循。
  • 堅定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內在動力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並對如何實現這一戰略目標作出新的規劃和部署。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文化自信,黨的十九大更是把文化自信寫入了黨章,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因此,研究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自信重要論述的理論來源及其現實意義具有重要意義。
  • 【學習明理】堅定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內在...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並對如何實現這一戰略目標作出新的規劃和部署。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文化自信,黨的十九大更是把文化自信寫入了黨章,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因此,研究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自信重要論述的理論來源及其現實意義具有重要意義。
  • 認真學習「四史」 堅定文化自信
    【守正創新強自信】作者:王炳林(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四史」的基本經驗是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認真學習歷史,善於總結歷史經驗,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只有透過歷史的表象,探尋歷史長河中的規律性認識,才能真正揭示中華民族能夠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偉大飛躍的根本原因,才能使文化自信具有深厚根基。
  • 中國文化在守正創新中堅定自信
    作者:韓震(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就「十四五」時期「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作出系統闡述,提出要在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一歷史上,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明成就,為人類作出了卓越貢獻。
  • 文化自信要講清楚三個問題
    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民族的 「根」和「魂」,我們當然需要擁有足夠的文化自信,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對「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中的重要概念。
  • 堅定紅色文化自信 推進紅色基因傳承
    歷史走進新時代,各種以「紅色」為主題的活動更是深深嵌入了社會生活:紅色經典亮閃螢屏,紅色歌曲唱響神州,紅色收藏持續升溫,紅色展陳豐富多彩,紅色旅遊成為時尚,紅色激情處處洋溢……「紅色」日漸成為主流文化的重塑、英雄主義的再造、家國情懷的復歸,紅色文化作為當代中國的主流文化,放射出璀璨奪目的光芒,煥發出朝氣蓬勃的生命力。  紅色文化的內涵和價值是什麼?
  • 鄭青文:走好文化強國建設的中國道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把文化自信作為「四個自信」的根本,把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推動文化建設在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中國道路。走好文化強國建設的中國道路,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最新成果的強大引領。
  • 重塑二次元文化自信
    這種極端媚日現象雖然只是個案,但如何提高二次元等亞文化圈話語權,進一步增強青年文化自信,則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媚日青年的產生與二次元文化密切相關。二次元源自日語,意指「二維」,被引申為在紙面或屏幕等平面上呈現的動畫、遊戲等作品中的角色。由於日本戰後對罪行的清算不徹底,在日本社會祈願和平、反對戰爭的主流意識下,暗藏著數不清的美化戰爭的「私貨」,這在二次元作品中表現尤為突出。
  • 「學思平治」秦宣:文化自信實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
    我們的道路、理論體系、制度,都同我們的文化密切相關,統一於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實踐。文化自信,歸根到底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題中之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世界範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文化軟實力地位愈加凸顯的國際形勢,在強調堅定道路、理論和制度「三個自信」的同時,特別強調文化自信。
  • 第二屆新時代詩歌傳媒論壇聚焦「自然、生態與新時代文化建設」在...
    ,塑造理性、健康、快樂的飲酒新文化;要擁抱文化自信,展示富強、民主、文明的祖國新面貌;要擁抱文化開放,共建平等、包容、和諧的國際新環境。梁曉明 《北回歸線》主編、一級作家、浙江電視臺大型文化活動總策劃講到文化自信,我覺得文化自信太重要了,我們有的人雖然說自己強大了
  • 弘揚核心價值,堅定文化自信——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突出強調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制度確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項根本制度,把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
  • 堅定文化自信,打造中國鐵路文化優質品牌
    人鐵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北京)有限公司攜手全國18個鐵路局集團,聯合共創中國鐵道文創產業的全新路徑。中國鐵路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建設和發展,截止2020年中國鐵路營業裡程達14.4萬公裡,高鐵總裡程達3.6萬公裡,位居世界第一。中國鐵路的發展歷史和發展速度賦予了中國鐵路強大的文化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為鐵路文化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 做好文化傳播 提升文化自信
    作者:哈爾濱師範大學公共英語教研部副教授 於虹  跨文化傳播學者愛德華·霍爾說過,文化即傳播,傳播即文化。跨文化交流是文化發展的契機和基礎,跨文化傳播更是國家間交流的有效方式。
  • 中國玩具也是中華文化輸出的重要載體
    梁羨榮認為,大國自信源自文化自信,新時代的背景下,中國玩具也是中華文化輸出的重要載體,我們應結合時代思考創新與融合,打造中國一張樂趣名片。 此外,2019年年末,中國實現了5G網絡商用,中國5G技術走在了世界前列。
  • 為文化自信提供堅實支撐
    《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這篇重要講話,系統闡釋了有關考古工作以及歷史研究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具有很強的思想性、理論性、現實性、指導性,為發展新時代中國考古事業提供了科學指南。
  • 提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教材建設的文化自信
    這一規劃,對新時代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教材體系建設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教材建設是國家事權,教材體系建設涉及的是「教什麼」「教給誰」和「怎樣教」的教育教學大計。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的基本理論、學術範疇、學術話語及研究方法,作為教材體系建設的基本構件和根本要素,是堅守和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集中體現。
  • 濰坊市大力推動文化產業新舊動能轉換
    大力推動文化與設計、製造、旅遊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成功舉辦兩屆濰坊傳統工藝創意設計大賽,規劃打造了文創主題創意西街,在濰坊商校、聾啞學校開展非遺職業教育,打造了十笏園文化街區和青州非遺產品展示中心2個省級創意集市,建設了楊家埠民間藝術大觀園、青州古城等一批主題文化旅遊區,通過創意開發,使傳統文化產業重新煥發了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