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農村居民收入由1996年的2425元增長到2019年的18312元,城鎮居民收入由1996年的6250元增長到37942元。2017年,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基本實現脫貧,370個貧困村全部摘帽。
昔日曾是「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已是「路寬林茂糧豐」。
今年12月8日,83歲的夏松濤和另外27名當年「小三線」三明建設者離開20多年後,從上海相約重返到三明。
「當年來三明要花一天的時間,如今搭乘高鐵不到5個小時。當年最好的樓房也就5、6層,如今已是高樓林立。」他說。
如果說紅色是三明永不磨滅的歷史印記,那麼綠色就是三明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鮮明標示。
1997年4月10日,習近平同志深入泰寧縣上清溪考察旅遊開發和生態保護工作。
習近平同志乘坐的竹排行於溪上,一條鯉魚從水中躍起,正好落在他的腳邊。排工肖可文開玩笑說:「各位有口福囉,晚上可以加個菜。」
習近平同志微笑不語,脫下套在腳上的塑料鞋套,把鯉魚放進去,又用手舀起溪水注入袋中。上岸時,習近平同志拎起袋子,將鯉魚放回溪裡,告訴同行的人「一定要好好保護環境」。
第二天,習近平同志前往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在村民家中和大家一起喝擂茶、拉家常。
村支書張林順說,那時候常口村是個「三無村」,「沒有一條水泥路,沒有一幢新房子,沒有一盞會亮的路燈」。
山區農村究竟怎樣發展?
讓村民們印象深刻的是,習近平同志凝望著村對面的青山說:「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山區要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
2019年3月10日,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福建代表團審議,張林順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發言提起了這段往事。
「那是我第一次喝擂茶,裡面有米吧?還有芝麻、茶葉、橘皮……」習近平總書記叮囑張林順代他向鄉親們、向做擂茶的邱彩立大姐問好。
「鄉親們收到總書記的問候,都很興奮,放起鞭炮,像是過年一樣。」邱彩立笑著說,「在東南大學讀書的兒子還專門給我打來電話,說這是『最高規格的問好』!」
前不久,邱彩立在縣裡的文博小鎮開了一家擂茶館,生意越來越好。讀大學的兒子也成為一名正式黨員。說起現在的日子,她眉梢上都掛著笑。
在此次參加福建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細緻地詢問了常口村的環境衛生整治、廁所改造等情況。
談起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依然語重心長:「加快老區蘇區發展,要有長遠眼光,多做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的文章,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突出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
20多年過去了,「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在當地已成為現實。
常口村依靠良好生態環境,發展起林業、臍橙種植等特色產業,經營漂流、民宿等鄉村旅遊項目。村民在家門口就有事做、有錢賺,人均純收入比1997年增長了近10倍。
村部前一棵香樟樹下,村民們共同立起新的村規碑,上面寫著:「綠水青山,金山銀山,永續利用,惠澤子孫。」
行走三明,滿眼都是綠色。
這座國家森林城市,是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典型示範區,負氧離子含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4倍,市區空氣優良天數比例保持在98%以上,今年森林覆蓋率有望超過80%,2015年以來流域水質始終保持福建第一。
走什麼樣的發展道路,實現怎樣的發展?三明在實踐中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路子。
從三明市區驅車約30公裡,三元區巖前鎮巖前村旁的萬壽巖山中的洞穴隱藏著「遠古的秘密」。
「北有周口店,南有萬壽巖」。18.5萬年前,古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今天,萬壽巖已是4A級景區,是福建唯一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然而,20多年前,文化遺產保護與礦山資源開發的矛盾卻異常尖銳。記者如今在現場依然可以看到,萬壽巖當年被削去山頂的殘留痕跡。
萬壽巖蘊藏豐富的石灰巖資源,當地一家鋼鐵廠從上世紀70年代就在山體上採礦,巨大的爆破聲始終不斷;而認為「山中有寶」、且難以忍受開採帶來的塵土汙染的當地村民則持續抗議,並呼籲保護山體及洞穴古蹟。
1999年,在當地組織下,考古人員在山中有了突破性發現:2000餘件石製品和大量哺乳動物化石,還有號稱我國最早的「室內裝修工程」——約4萬年前的人工石鋪地面。
2000年1月1日,時任福建省代省長的習近平同志迅速作出批示:三明市萬壽巖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是我省史前考古的首次重要發現,也是國內罕見的重要史前遺存,必須認真妥善地加以保護。
習近平同志在批示中強調,萬壽巖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作為不可再生的珍貴文物資源,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子孫後代,任何個人和單位都不能為了謀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壞全社會和後代的利益。
寧要保護起來的萬壽巖,不要眼前掙錢的石灰巖。
這家鋼鐵廠立即停止了採礦爆破,雖然這會影響工廠長期效益20億元以上。
「文物保護讓村裡大變樣,現在年輕人辦起了農家樂,搞休閒產業,以後發展機會更多了。」71歲的巖前村村民王源河說。
新時代的三明,紅色與綠色交相輝映,工業與文明兩翼齊飛,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相得益彰。
「作為老區,三明並沒有突出的發展優勢,我們也一直以『中等生』來看待自己,但是沿著正確方向一路前行,我們就會不斷取得更優異的成績。」三明市委書記林興祿說。
小城何以辦成大事?
——以改革為發展根本動力,以增進民生福祉為發展根本目的,攻堅克難、求變創新,不斷創造出新奇蹟
12月8日,一年一度的中國(沙縣)小吃旅遊文化節開幕,大街小巷人頭攢動,八方來客把沙縣這個小城的日與夜攪得火熱。
沙縣小吃曾經很「小」,從業者多是「泥腿子」出身,「小作坊、夫妻店」是標配,「一元進店、兩元吃飽」是最響亮的名號。
沙縣小吃如今很「大」,門店遍布全球62個國家和地區,總數達8.8萬家,從業者超過30萬人,年營業額突破500億元。
為什麼來自山區的沙縣小吃能走遍天下、蔚為大觀?答案不僅僅在舌尖上。
1999年3月4日,習近平同志在沙縣考察時指出:「沙縣小吃業的成功之處在於定位準確,填補了低消費的空白,薄利多銷,闖出一條路子,現在應當認真進行總結,加強研究和培訓,深入挖掘小吃業的拓展空間」。
2000年8月8日,習近平同志再赴沙縣,在夏茂鎮座談時強調:「要找準今後經濟發展的支撐點,特別是加強以沙縣小吃業為支柱的第三產業,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小吃可以有大作為。20多年來當地牢記囑託,堅持把沙縣小吃當作大產業來抓,做足「拓展」文章,做實「支撐」基礎,推動小吃業和縣域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
30歲出頭的顏發輝,是沙縣小吃產業園一家調味品企業負責人。這個產業園通過中央廚房模式,集中了72家為沙縣小吃提供原材料配套的企業。
「沙縣小吃門店越開越多,配套服務的市場越來越大,去年我註冊了商標、建立了現代化的工廠,開發了30多種產品,目前銷路非常好。」早先在外地沙縣小吃店當廚師的顏發輝,看準了回鄉創業的路子。
從跳出「農門」到跨出「國門」,如今的沙縣小吃正在告別「獨闖天涯」式的粗放經營,呈現品牌化、連鎖化、集約化、信息化的新面貌。
一業興而百業旺。
依託小吃業的「放大」和「溢出」效應,沙縣農民人均年收入由1997年的2805元增長到2019年的20528元。
沙縣人愛說一句話:「扁肉是磚頭,麵條是鋼筋,建起了沙縣的高樓大廈。」如今,沙縣縣城已是高樓林立。
把老百姓的事當大事來辦,把老百姓的期盼落到實處,這是三明一系列改革發展實踐的基本邏輯。
醫改,一道世界性難題。
如此複雜敏感的重大改革何以在這裡破題,並成為全國有名乃至受世界衛生組織青睞的「三明醫改」典型經驗?
三明因工業而興,退休人員比重較高,「未富先老」現象明顯。三明一度站在了醫保「懸崖」邊,基金虧損2億多元,財政無力兜底。同時,因為醫療資源總體不充分、城鄉不平衡,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顯得尤為突出。
既是痛定思痛,更是面壁破壁。2012年,三明這座小城自覺扛起新時代改革闖關的重擔,毅然決然向醫改的「激流險灘」挺進。通過糾偏公立醫院「以藥養醫」、打破醫保管理「九龍治水」、不斷理順醫療管理體制,三明為破解醫改難題進行了有效探索。
在事關百姓「救命錢」的醫保領域,三明在全國率先將原來24個醫保基金經辦機構進行整合,組建了三明市醫療保障基金管理中心。2016年,又率先將藥品採購和醫療服務定價等職能統一到新組建的醫保局。
「買藥、用藥和付費各環節由分散管理變為集中管理。簡單來說,就是由衛健部門和醫院『點菜』,醫保部門負責採購和『下單』,共同替百姓管好醫保基金的『錢袋子』。」三明市醫保局局長徐志鑾說。
「醫改是老百姓的真正福音。」三明市民陳瑞邦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去年一年共支出醫療費用9668元,個人支付比例只佔10%。得益於醫改,陳瑞邦長期服用的阿卡波糖只要9.21元,醫改前的定價則超過了100元。
醫改,事關人民生命健康和生活幸福,涉及重大利益調整和體制破立。習近平總書記長期關心關注醫改進展。
2016年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一次會議上,專門聽取並肯定了三明醫改經驗。
2017年3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三次會議上,高度肯定三明醫改經驗,指出「三明醫改方向是正確的、成效是明顯的,要注意推廣」。
2019年7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再次強調要總結推廣三明醫改經驗。
2019年8月,這個山區小城熱鬧非凡,一場全國規模的醫改推進現場會在這裡舉行,分享、交流、探討,新一輪醫改的輪廓更加清晰。
從「點火」到燎原,三明醫改在中國醫衛改革發展史上寫下了濃重一筆。
2012年以來,三明先後制定實施200餘項醫改政策,「三醫聯動」「兩票制」「一品兩規」和組建醫保局等舉措,已先後上升為國家醫改的頂層方案。
「只要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敢於下定決心、迎難而上,就能辦成許多之前想辦而辦不成的大事。」三明市市長餘紅勝說。
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百姓得實惠。
三明永安市洪田村,1998年因「分山到戶」的改革創新,被譽為「中國林改『小崗村』」,推動三明在全國率先完成「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的很長時期,多山、多綠並沒有給三明帶來發展優勢,受制於舊有林業政策僵化、山林產權不清晰,老百姓「靠山吃山」受到極大約束,滿目青山被老百姓稱作「不開門的綠色銀行」。
1997年5月,習近平同志在沙縣調研時指出:「沙縣是林業大縣,除了要一個林業生態效益以外,還應該要林業經濟效益,真正把林業當作產業來辦。」
1998年2月15日,習近平同志在寧化縣調研時又強調:「要抓好林業建設,把林業產業和林業生態產業統一抓好,否則,滿目荒山,兩手空空。」
這場被稱作「喚醒沉睡的群山」的三明林改,充分詮釋了「青山變金山」的道理。三明首創林權按揭貸款、「福林貸」等金融產品,創新推出「林票制」改革,成為全省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打造出全國集體林業綜合改革試驗示範區,實現「林業興生態美」「不砍樹也致富」。
2019年三明市實現林業總產值1146億元,森林生態系統年綜合效益達到1983.4億元,居福建省前列。
三明市林業局局長劉小彥說,三明林改的成功,得益於立足山區發展實際,維護人民群眾利益,向改革要動力和紅利,把森林資源變成真正的「水庫、錢庫和糧庫」。
後發何以實現趕超?
——牢牢把握髮展大勢,育先機、開新局,奮力走在高質量發展前列,不斷拓展新空間
先有三鋼,後有三明。三鋼對三明意義重大。
地處山區,原料和市場「兩頭在外」,加上物流成本高、規模優勢弱,三鋼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陷入生產經營困境。
三鋼集團董事長黎立璋不會忘記,2000年,正是企業脫困最吃勁兒的時候,習近平同志兩次來企業調研。
2000年1月3日,習近平同志在調研時提出:「要堅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改革方向,把改革、改組、改造和加強管理結合起來,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加大扭虧增盈力度,最終實現脫困目標」。
當年8月10日,習近平同志再次深入三鋼,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在廠區、車間調研了整整一天,一邊看,一邊問,一邊思考。
當年只有36歲的黎立璋是三鋼棒材廠廠長。他回憶說,在當天召開的座談會上,習近平同志肯定「三鋼改革發展積累了很好的經驗,具有典型示範意義,可以在全省推廣」,同時對三鋼科技創新、人才引進、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建設、黨建和思想政治建設等工作提出具體要求。
一席話,指明發展方向,也激發出三鋼人的闖勁。
三鋼通過精細化手段讓管理成為強大的生產力。以創新引領,三鋼打造六大技術創新體系,組建跨部門、跨專業的創新團隊實施科技攻關。
20年間,三鋼鋼產量從2000年的117萬噸增長到2019年的1240萬噸,資產總額從30.4億元增長到466.6億元,利潤總額、總資產貢獻率、噸鋼利稅在全國鋼鐵行業中名列前茅。
今年9月1日,智慧機器人旋轉機械臂開始在煉鋼高爐裡工作,三鋼智能化轉型正式起步。
「我們正抓住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的有利時機,運用工業機器人、機器視覺技術、智能化裝備和工業網際網路,從鋼鐵製造走向鋼鐵智造。」黎立璋說。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面向未來,三明一方面要突出技術改造創新,加快傳統產業綠色化、高端化、智能化;另一方面著力培育新動能,推動新興產業特色化、集群化、鏈條化。」三明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鄭文理說。
以「做大總量、提升質量」為目標,重點打造鋼鐵與裝備製造、新材料、文旅康養、特色現代農業等四大主導產業,三明擘畫了面向未來的發展藍圖。
在三明,工業是重要支柱,農業農村發展則是重中之重。
1996年5月,習近平同志第一次赴三明調研時就指出「農業和農村工作是三明工作的重點」,並提出聯繫三明實際,強化農業基礎、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要求。
大田縣廣平鎮元沙村五龍山,700畝青翠的茶園順著山坡緩緩鋪展,不少遊客沿著漫步道徜徉其中。
2000年8月9日,習近平同志來到這裡,順著茶山小道往上走。到了茶山上,放眼翠綠的茶園,習近平同志特別囑咐,大田要以茶產業為抓手,茶產業要向生態、綠色、有機方向發展,向深度加工發展,提升茶葉質量,打響本地品牌。
現在,大田縣共有茶園10萬畝,茶葉加工廠2000多家,年產值10多億元。元沙村的茶葉年產值超過5500萬元,帶動村民人均增收2.2萬元。
「茶葉變成了老區人民脫貧奔小康的金葉。」當年陪同習近平同志的老支書張乃流笑著說。
多年來,三明立足市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綠色生態資源稟賦,以生態化理念推動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形成了高優糧食、綠色林業、精緻園藝等特色農業產業和水稻制種、食用菌等20多條特色農產品鏈條。
網際網路的廣泛應用,讓三明的農業鏈條不斷向外延伸。
「嗨,大家好,我是農二喜。」這是網紅「農二喜」製作的近700段視頻作品最常用的開場白。憑藉33.7萬粉絲,他今年已經幫農戶賣出了近160萬元農產品。
「農二喜」真名叫廖省華,是寧化縣淮土鎮禾坑村人。兩年半前,有視頻技能特長的廖省華辭去城裡的工作,回到農村老家幫農民找市場。
如今,廖省華創辦了種植專業合作社,組建了電商公司。「現在網絡好,交通好,環境好,未來的農村一樣絢麗,會是一個大舞臺。」廖省華說。
美麗鄉村,前景無限。打造全國雜交水稻種子生產第一市,特色農業開創融合樣板,實現農業科技成果應用高效化……在推進鄉村振興的路上,三明後勁十足。
成就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力量。
三明是一座文明城。上世紀80年代,從解決群眾反映的「髒亂差」問題入手,三明開展「滿意在三明」活動,成為全國知名的城市文明品牌。
2015年2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會見第四屆全國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代表時指出,「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是從三明開始的」。
習近平總書記同時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物質財富要極大豐富,精神財富也要極大豐富。
這片紅色土地,正在凝聚新的力量。
寧化縣紅軍長徵出發集結地廣場上,矗立著名為「軍號嘹亮」的大型雕塑,一名紅軍戰士身體前傾,吹響發起進攻的衝鋒號。
明年,兩條新建鐵路有望通到這裡,為寧化打開新的發展空間。
三明人勤勞智慧,年輕一代求知若渴。
因考入名牌大學的學生輩出,寧化第一中學在當地被譽為「傳說中的學校」。校園裡,一張今年剛考入大學的畢業生寄語海報高高懸掛——
「2021,等你!」
新的一年即將到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即將開啟。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走向未來的三明,走向未來的中國,必將續寫新的輝煌……(記者:張旭東、趙超、塗洪長、林超、高敬)
(新華社福州12月16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