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御坂10411」:前段時間走馬觀花的試讀哥殺還是它的外傳來著看到過這個麼說法,意思是一把劍殺個三兩人就會被血脂啊骨頭啊亂七八糟的東西磨鈍或者卷刃,無法再用了...難道是日本兵家流傳下來的說法?然後作者本人好像對這個設定深以為然,基本上打一仗就換一次兵器的節奏~好吧...我印象錯了...原話是一劍不斬五人...不過不知為什麼作者對於血脂骨頭很容易能把劍搞壞的說法很信服。
鉛球萬袋:古代的日本刀好像不是非常堅固,有說法說戰國武士們有長柄用的時候都不拔刀的...近代的話,各路浪人、義士砍壞刀的好像也不少池田屋的維新派都沒披甲,新撰組還是砍壞了好幾把刀...「池田屋事件」,「新撰組」傾巢而出,將當時的 "討幕派" 份子打過焦頭爛額。一場激戰過後,眾組員都將刀劍交給修理研磨師「源龍齋俊永」修補。「俊永」對這批刀劍的損毀程度作了頗詳細的記錄,不單止令後世對於日本刀劍在實戰中的性能和表現有更清晰的了解,更直指多名組員的 "名刀" 的真偽。 以下為一部份較有趣的記錄: 局長「近藤勇」的「虎徹」 副長「土方歲三」的「堀川國廣」,刃長 (日制) 一尺九寸五分,真品卻只有一尺八寸,所以必然是偽物。 一番隊 副長助勤「衝田總司」的「菊一文字」(!),本應是當時的國寶 (!!),怎會跑到「衝田總司」的手中?偽物! (以下有關損傷的記錄:) - 一番隊 副長助勤「衝田總司」的「加賀清光」... 「鋩子」折斷。 - 二番隊 副長助勤「永倉新八」的「播州住手柄山氏繁」... 「鋩子」折斷。 - 三番隊 副長助勤「齋藤一」的「攝州住池田鬼神丸國重」... 小傷無數。 - 四番隊 副長助勤「松原忠司」的「加州住藤島友重」... 大傷四處,小傷十九處。 - 五番隊 副長助勤「武田觀柳齋」的「越前住常陸守兼植」... 小傷六處。 - 六番隊 副長助勤「井上源三郎」的「奧州白河住兼常」... 無損。 - 八番隊 副長助勤「藤堂平助」的「上總介兼重」... 「物打」小傷十一處,近「鍔」卻有大傷四處,無藥可救。此刀得到「俊永」極高的評價,若能保存至今,勢必是無價的珍品。 - 十番隊 副長助勤「原田左之助」的 「江府住興友」... 「物打」小傷七處,近「鍔」大傷兩處。 此外,隊士「淺野藤太郎」的「武州重住藤原是一」,「島田魁」的 「奧州仙臺住源兵衛國包」,「三品仲治」的 「備州長船住藤原佑平 」和「佐佐木藏之丞」的「越中住兼明」出現了彎曲情況;隊士「筱冢岸三」所用佩刀「雲州住家貞 」的「物打」折斷,都是較少見的損傷形式。 經過「池田屋事件」,能夠絲毫無損的刀劍有六番隊 副長助勤「井上源三郎」的「奧州白河住兼常」,隊士「川島勝司 」的「越中住兼明」和隊士「葛山武八郎」的「濃州關住兼家」,都是「美濃傳」的「兼」門的作品;還有「隊士松本喜三郎」的「攝州尼崎住雲仙子貞秀」和「近藤周平」的「作州津山住城慶子正明」都能保持無損。
節飲縮食加菲貓:刀不一定是砍人砍壞的。兵器相擊影響的更大。否則,除非鞭屍,豆腐刀也砍不出十幾處損傷。
矢鋒:武松血濺鴛鴦樓殺了多少人才卷的刃?施耐庵羅貫中兩個可都是元末大起義的親歷者。
歡樂原始人:不。我個人反對水滸傳成書與元末明初的說法。施耐庵,如果水滸真是他寫的,那麼,此人肯定活躍與永樂以後。而且此人沒見過大錢,沒當過大官,沒打過大仗,還有一個普通人忽略的:沒見過大雪。
getnewer:大雪是什麼意思?我還怎麼注意過。
歡樂原始人:書中多次提到的大雪和真正的鵝毛大雪表現完全不一樣。可以認為作者成書時應該是沒見過厚厚的可以把人半埋的雪長什麼。
最石錘的證據來自版本學。有版本學的證據,其他邊緣證據才站得住腳。
火流星:鋼材的問題吧,淬火過硬容易崩,溫度不夠就容易卷刃,,,七武士裡實戰多準備幾把刀就是為了應付容易戰損吧。
深潛者:是不是與倭刀過於輕量化有關?在輕量化的前提下追求戰鬥力就必然犧牲耐久。
鉛球萬袋:按照網上的說法,古代倭刀的問題第一是大部分時間是一種副武器+裝飾品,一般不拿來砍人,所以很多刀設計上更考慮時髦美觀和攜帶方便;一般來說一到亂世,日本刀就會變得又長又粗又重,一和平下來就又細又短又輕,但就算亂世,按照後人挖墳統計,死於刀砍的也是極少數,也就是說那些武士真正用刀的時間恐怕很少,或者用刀的都被用別的兵器撅死了。第二工藝過分複雜難以控制,手工作坊條件下全憑經驗,產品的一致性不好,就算大師作品很多都太硬或者太軟,學徒打制批量供貨的就更慘不忍睹了。有不少名家刀劍結果一打就斷或者變形嚴重的例子...所以有人說還是現代製造的軍刀更靠譜...
深潛者:那種損傷稍大就廢的是包鋼的刀吧?用鋼包著軟鐵劍芯,刃口破損一大就完蛋。而夾鋼的刀就好不少吧?話說包鋼這種低耐久工藝有什麼優點?
鉛球萬袋:傳統的日本刀絕大多數是包鋼的,我聽說,這類從唐刀發展來的包鋼刀工藝適合在當時那種沒有上千度的高爐也沒有各種合金元素摻雜的簡陋條件下做出非常輕薄鋒利的刀劍來,攜帶方便出招快,如果工藝控制的好的話,整體的韌性和硬度都極好(但實際上就是大師也做不到把把都控制得好,也有人說這類工藝在大陸失傳的原因也是因為工藝太複雜又質量不穩定而被夾鋼取代)有說法說過去一般認為好的倭刀刀尖是高硬度的(後人檢測出一般是馬氏體或者屈氏體鋼),有一定的突刺破甲能力,刀刃要非常鋒利,只要很小的拖割動作就足以造成很深的傷口,但是很多工匠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往往把刀搞得太硬,開刃角度過小,結果就是實戰各種崩口各種斷,以至於有制刀大師寫書說刀起碼要砍不斷才是好刀,然後好多人吐槽說這位大師的刀是不容易斷,就是太容易彎了...所以也有人說真要實戰還是現代彈簧鋼做的好...
coldwind:南京大屠殺中搞百人斬競賽的兩鬼子,如果只殺3人就換刀豈不是要換6、70把指揮刀了,就算工業化產品也沒法這麼浪費的。
鉛球萬袋:日本人在二戰中用刀砍人是把被害人控制了砍頭的,和實戰中會砍到鎧甲或者對方兵器完全不一樣,而且那會兒的刀多半是現代工業品,很大概率好過古刀...
lzgadsl:那兩個百人斬畜生也未必是全用刀砍頭這種手法,甚至未必全用的戰刀。
統攝宇宙女博士:都是祖傳刀......現在藏在臺北,前陣子還被搶走拿去突襲總統府。按照東京日日新聞報導,第二次見面都已經是各執已成缺口之刀。
按把他們送上刑場的採訪所說,第二次見面時兩人的刀已經"各成缺口之刀」了。
lzgadsl:殺人殺的刀缺口是沒錯,我是說不能拿這兩個畜生案例說明刀好與不好,也許殺了幾個人刀就缺口了,後面都是拿手槍殺的,然後被日本媒體吹噓成全是刀砍的了。這事倒是可以看出當年日本媒體的墮落。
鉛球萬袋:額,這也合理,刀刃太硬了容易缺口嘛...以前看過一個片子裡面講到日本刀,說到古刀很多都是用竹子做銷固定刀把的,如果製作方法不當或者受潮朽壞,極易折斷,這也是當時日本刀實戰中常見的故障...總之日本刀尤其古刀都是手工產品,質量良莠不齊,便宜貨砍不了三個人還真麼什麼奇怪的。
深河:……砍人和刀劍對磕是不一樣的,之前還有人說人的熱血能讓刀褪火呢……
zzevil:倭刀的傳說中有兩個戰例經常來被作為實戰表現的例子,一個就是上邊的池田屋事件,突襲十幾個無甲浪人,壞了一批有名號的,另一個是三好反亂中足利義輝的最後一戰,據說劍豪將軍把他的藏品刀劍都拿出來插在走廊上,隨砍隨取,砍了三十多人,砍壞了十幾把名刀,這個傳說還深深影響了倭國的劍戟片,這種劍豪選定陣地到處插刀準備決一死戰的場景在劍戟片裡被多次復刻,如果倭刀的實戰表現不是這麼的容易損壞,又怎麼會流傳這麼久?
得過且過:刀劍是消耗品沒錯,但不至於只能砍三人。
赤色MA:街巷格鬥用的刀開鋒角度太大砍到鋼鐵或者石頭上容易卷刃吧。戰場上用的刀劍因為要考慮破甲以及兵刃磕碰的情況,應該沒那麼脆弱,開鋒角度沒那麼大。
hikarihikari:池田屋不要忘了有個條件,是在狹窄的室內環境大規模械鬥,刀的損傷不一定來自砍人。
getnewer:事實上,池田屋一戰之後,大把破損名刀的評價是:不可修復。
註:本文所有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本文作者:北朝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