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綠色的啟示——西部地區生態問題典型個案再調查
新華社蘭州11月16日電題:綠色的啟示——西部地區生態問題典型個案再調查
新華社記者任衛東、譚飛、王博、張玉潔
山從這裡起,水從這裡來。透過生態之眼,西北地區可謂極端重要又無比脆弱。
木裡煤田超規開採、騰格里沙漠排汙、祁連山無序開發、秦嶺北麓違建別墅……2014年以來,生態警鐘在西北不斷被敲響,引起中央和全社會高度關注。
記者長期跟蹤這些典型案例,見證了起初破壞的觸目驚心到整改治理恢復的步步變化。近期,記者再回訪、再調查,當年的瘡痍大地傷痕漸愈,陣痛之後再迎新生。
觀察、解析這些生態問題的標本,就是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當下找準癥結,為未來探尋出路。
「由黑到綠」的底色之變
祁連山腹地,高聳密林旁,一片低矮雲杉正在靜靜生長。600多天前,這塊新綠處卻是黑黢黢,深藏地下億萬年的煤炭源源不斷地被開掘。
這是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千馬龍煤礦的舊址,其探採歷史已有40多年,並數易其主。兩年前,煤礦採礦手續齊全,員工有460多人。
2017年7月,中辦、國辦就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破壞問題下發措辭嚴厲的通報。通報稱,保護區違法違規開發礦產資源問題嚴重。
千馬龍煤礦的九成區域在祁連山保護區實驗區範圍內,依規必須退出。當地政府和企業主籤訂了補償式退出協議,政府委託,企業出資,邊拆除、邊清運、邊覆綠。
如今,設施設備拆除,礦業權證已註銷,煤礦舊址「由黑轉綠」。天祝縣自然資源局局長趙明軍表示,生態恢復驗收合格後,這裡將移交保護區管理局統一管理。
令人痛心的是,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在西部不是首例、也非個案。前有木裡煤田超規開採留下「黑色天坑」、騰格里沙漠企業排汙造成巨型「排汙池」,後有秦嶺北麓圈佔林地耕地違規修建別墅,各個觸目驚心、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