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沿黃盟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切實扛起黃河流域內蒙古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政治責任,推動沿黃地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用實際行動在高水平保護中促進高質量發展,在高質量發展中推進高水平保護,努力讓母親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黃河老牛灣風光
節水淨水 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
流經寧夏石嘴山後,黃河向北開啟了「幾」字旅程,進入了內蒙古段。黃河的流經,為沿線地區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源泉。保護好母親河,讓母親河成為人民的幸福河,是沿黃地區的普遍共識。
在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日處理兩萬噸汙水的阿拉善經濟開發區汙水處理廠,主要承擔著烏蘭布和園區企業汙水、烏斯太鎮及賀蘭區市政汙水處理任務。「經過深度處理後的中水達到飲用水標準,其中 80%的中水實現回用,循環利用有效地節約了水資源。」阿拉善經濟開發區汙水處理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政介紹。
經過深度處理的汙水清澈無色無異味
內蒙古泰興泰豐化工有限公司是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用水大戶。近年來,隨著用水、排水成本的增加,水資源成為企業發展的一大制約。按照國家政策,企業強 化節能減排,提高資源循環利用,投 資 1.7 億元啟動實施了固液廢資源 化再利用及治理項目,把加快中水 回用作為突破口,在節水降耗中實 現經濟效益最大化。
「 項目完成後,日處理汙水5000 噸,90%以上處理水將實現循環利用,基本滿足生產需要,緩解了用水難題,節約了生產成本。」內蒙古泰興泰豐化工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士平說。以改善和保護黃河流域環境質量為目標,阿拉善盟涉及黃河流域 的騰格里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已建成工業集中汙水處理設施 3 座,對園區外排汙水做到了全收集全處理。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還先後實施了黃河護堤修復、黃河沿岸工業企業退出和黃河溼地公園建設等一系列生態保護工程。2019 年 5 月 30 日, 內蒙古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危廢綜合處置中心在阿拉善高新區投入運營,年處置危險廢物 6 萬噸,不僅能滿足阿拉善高新區危廢處置需求,還能兼顧蒙西黃河流域產業生態化 發展,在保護母親河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危廢處置中心的建成意義不言而喻。
自 2015 年以來,阿拉善盟累計實施完成汙染防治攻堅戰以及烏海周邊地區環境綜合治理項目143 個,總量減排項目 25 個,對阿拉善地區環境質量的改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髮揮了積極作用。
不只是阿拉善盟,進入新時代,在發展中保護、保護中發展,已成為內蒙古沿黃地區重構經濟版圖、挺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常態。
包頭市作為重工業城市,積極落實政策措施,引導企業完善環保設施,加強水汙染防治,減少工業生產廢水外排河道,降低對黃河水質的影響,高汙染工礦企業關停退出, 一批批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綠色高端裝備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相繼建成。
2019 年 8 月,包頭東華熱電有限公司啟動實施全廠廢水零排放改造工程,項目建成後,95%的處理廢水將實現回收循環利用,經系統處理後的高鹽廢水也將直接予以蒸發,不再外排。
自古有水則興。背依母親河, 內蒙古依託沿黃經濟帶,發展是必然的,綠色發展也是必然的,關鍵是如何實現綠色發展。烏海市,一座因煤而建,因煤而興的資源型城市, 也因環境問題曾經飽受詬病。近年來,烏海市緊緊圍繞能源就地轉化,延長循環產業鏈,從綠色礦山到綠 色工廠鋪就一條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
高質量發展中的內蒙古沿黃經濟帶風光
23歲的李佳旺是土生土長的烏海人 ,18歲就開始 在 礦山上幹活,今年年初,李佳旺換了一份新工作。「以前在礦上工作長時間暴曬在太陽下,新工作在室內,再不用被太 陽曬了,也沒有了灰塵對身體的傷害,收入也高了。」李佳旺現在的工作單位是一家生產單晶矽、多晶矽材料的高新技術企業。現如今,在烏海市越來越多像李佳旺這樣的年輕人走出了礦山,投入到了高新科技領域。而他們曾經工作過的地方現在又是什麼樣子呢?在海勃灣區西南工業園區的華西焦化廠區內, 原有廠房已拆除完畢,園區內的焦化企業已置換到千裡山工業園區,舊址成為生態綠化用地。
高新技術企業生產車間
「原來這個工業園區的企業建設早,環境設施不完善,對當地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後來園區對產能低的焦化企業淘汰、關停,置換到千裡山工業園區的其他三家焦化企業產能也相應地升級為百萬噸。通過倒逼企業提升工藝,完善環境設施,有效改善當地的環境質量,推動烏海市的高質量發展。」一直從事環境監察執法工作的烏海市生態環境局海勃灣區分局監察大隊一中隊監察員段富強說。
烏海湖風光
多年來,烏海市積極推進轉型發展,在傳統的煤焦化工和氯鹼化工產業升級的同時,不斷培育新興的接續替代產業,逐步減少汙染,降低用水量,從用水源頭節水。據統計,烏海市先後關停了100 萬噸以下焦化、60萬噸以下洗煤等汙染企業,建成4個綠色礦山,煤炭轉化率90%以上,由於生態文明建設卓有成效,烏海市被評為國家首批循環經濟示範城市,為黃河流域資源型城市綠色轉型奉獻了「烏海經驗」。
沙海奇觀烏海湖
沃野千裡的巴彥淖爾
黃河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是830 多公裡黃河內蒙古段唯一一座調節控制性工程,庫區周圍的沙漠邊緣大面積種植林草植被,一定程度控制了烏蘭布和沙漠南侵,減少了進入黃河的泥沙量。工程建成蓄水後,在烏海市形成了一個 118 平方公裡的烏海湖,每到冬春時節,烏海湖吸引近百種 10 萬餘只南飛 北還候鳥在此棲息、繁衍,同時也有效地調節 了烏海市乾燥的氣候。九曲黃河蜿蜒而下,提供發展動力的同時,黃河水也哺育了兩岸人民,呼和浩特市城市生活用水和工業生產用水就主要取自於黃河。
託克託縣黃河兩岸風光
「引黃入呼」工程作為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供水規模達到40萬立方米/日,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呼和浩特市用水緊張狀況。位於託克託縣黃河溼地管委會蒲灘拐的預沉廠岸邊 取水泵站是「引黃入呼」工程的第一道關。順流而下的黃河水在此被「截留」,源源不斷地 供應著呼和浩特市城市居民生活和工業用水。
「按照相關要求,託克託縣清理了黃河蒲灘拐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二級保護區內違法建築和排汙口,嚴格規範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執法大隊還不定期對相關區域進行巡護執 法。」託克託縣生態環境綜合行政執法大隊樊超宇介紹。
沙漠植綠 讓沿黃走廊綠意盎然
黃河內蒙古段「幾」字彎南岸,我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就位居於此。庫布其,蒙古語意為「弓上的弦」,奔騰不息的黃河似弓,橫亙東西、綿延 360 多公裡的沙漠如弦。曾經的這裡「如煙黃沙蔽日、綠木生機斷跡」被稱為「死亡之海」,嚴重時每年向黃河輸入泥沙 1.6 億噸。面對沙漠的「威脅」,庫布其人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防沙治沙「大會戰」,這一戰就是30多年,無數的汗水灑在沙漠,換來了今天的綠意盎然。
庫布其沙漠億利資源集團生態示範區
如今,庫布其治沙面積達6000 多平方公裡,創造生態產業財富5000 多億元,庫布其沙漠植被覆蓋率由3%增長到了53%,實現了綠進沙退、綠富同興。
站在億利資源集團生態示範區觀景臺, 高低起伏的沙丘頂、沙溝間、平緩處,一株株、 一叢叢、一片片綠植點綴其間,金色的沙、綠色的樹,相互融合、相依相伴。
如今,庫布其沙漠穿沙公路四通八達,5 條穿沙公路達 343 公裡,公路修到哪裡,生態綠化建設就到哪裡,昔日肆虐的沙漠在圍追堵截中趨於「平靜」。據統計,1988 年與 2018年對比,沙塵暴次數由年均 50 次減少為 1 次, 生物多樣性由123種恢復到530種。一路走來,在沙山用綠植拼成的「綠色中國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字樣赫然入目,綠色夢想已經在這片大漠生根發芽,延伸擴展。
為響應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戰略,億利集團「護河治沙」植樹1000萬株生態屏障工程於今年春季啟動,計劃利用3年—5年,覆蓋東起庫布其沙漠、經烏蘭布和沙漠、西至甘肅騰格里沙漠的沿黃河區域, 種植梭梭、沙柳等耐旱沙生植物1000萬株,進一步提升治理區域的水土保持能力,推動區域環境質量的改善和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
工人正在進行打孔作業
隨著防沙治沙的不斷推進,讓生活在沙漠腹地農牧民的生活也得到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杭錦後旗獨貴塔拉鎮道圖嘎查億利新村就是其中的縮影之一。2006年 ,杭錦旗政府聯 合億利資源集團,先後投資 2300 萬元,完成道圖嘎查億利 新村的建設,將分散在周邊沙漠中的牧民集中安置,退耕還林還草還有生態補償,嘗到了甜頭的農牧民主動積極配合生態綠化建設。億利新村經營農家樂的姚麗媛高興地說:「現 在退耕還林還草有生態補償,今年準備退耕 還林還草地 1000 多畝。現在各項收入加起來一年有20多萬元,日子是越來越好了。」
杭錦後旗獨貴塔拉鎮道圖嘎查億利新村
不僅大力推進生態綠化建設,現如今,鄂爾多斯市還建成10個國家級綠色礦山,光伏治沙超 10 萬畝,「煤—電—化」等循環經濟鏈遍地開花,產業鏈與價值鏈的深度融合,演繹出黃河流域發展現代能源經濟的經典傳奇。
多年來的探索嘗試,鄂爾多斯市清晰地認識到,單純的防沙治沙是有效果,但如何在防治中把沙漠資源有效的利用起來,特別是庫布齊沙漠全年平均有效光照小時數達到 3180 小時以上,屬於國家太陽能資源二類地區,潛藏著豐富的沙漠太陽能資源。把防沙治沙同經濟發展同步起來,達到既治又用的 目的,結合國家鼓勵發展清潔能源政策,鄂爾多斯市成功地探索了「光伏+」立體化治理新模式,即利用太陽能光伏發電發熱,在設備下套種甘草中藥材等沙漠經濟植物,並在中間養殖雞鴨鵝雁等,在獲取太陽能清潔能源的同時,實現沙漠治理改良,帶動周邊農牧民脫貧致富,實現「治沙、生態、產業、扶貧」四輪驅 動發展。
在庫布其沙漠生態太陽能光伏光熱治沙發電綜合示範項目區,高低起伏、綿延一片的「藍色海洋」與遠處的金色沙漠形成鮮明對比。走進項目養殖區,在網圍欄中,架設的光伏板下,飼養的雞鴨鵝雁叫聲此起彼伏。
「截至目前,項目已建成光伏 71 萬千瓦,完成投資 50 億元,治沙面積7萬畝,年發電量約12.5億度,到今年底,這個項目併網規模將達到91萬千瓦。」內蒙古億利庫布其生態能源有限公司辦公室李飛介紹說。
據了解,在各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億利集團先行規劃 100萬千瓦光伏治沙示範項目,其中光伏治沙90萬千瓦,光熱治沙10萬千瓦,項目總投資 110 億元,治沙面積達10萬畝。
「這一模式的創新,以項目建設驅動生態治理,由過去政府主導花錢治沙向企業為主體的市場化治沙轉變,走出一條光伏發電、生態修復、扶貧利民的共贏發展新路子。如今, 這種模式的建設在庫布齊沙漠腹地進行得如火如荼,並成功走出庫布齊沙漠,輸出到河北、新疆等地。」億利公益基金會秘書長賀鵬飛介紹。
2019 年10月12日,鄂爾多斯庫布其沙漠腹地,全國最大的沙漠集中式光伏發電基地又一項目——規模 50 萬千瓦的達拉特光伏發電領跑獎勵激勵基地項目開工。
這是在打造我國沙漠經濟先導區中 ,內蒙古在沿黃經 濟帶上興建的又一裡程碑式的重大項目。綠色轉型,改寫著鄂爾多斯乃至內蒙古沿黃經濟帶的發展前途與命運。
流域治理 讓烏梁素海「返璞歸真」
「天下黃河、唯富一套」, 黃河的流經,使得河套平原 成為水旱從人 、沃野千裡的「 塞外江南 」。黃河河套灌區與淮河淠史杭灌區 、長江岷江都江堰灌區並稱我國三大 灌區。黃河水經三盛公水利樞紐通過總乾渠「二黃河」引入 河套灌區1100 萬畝農田,農田退水進入末端素有「塞外 明珠」美譽的烏梁素海後最終退回黃河,形成黃河沿岸較為完備的排灌區。
「塞上江南」烏梁素海
烏梁素海是內蒙古西部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我國北方典型的大型多功能淡水湖泊,對於調節黃河幹流水量、保護區域生態平衡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20 世紀90 年代,由於大量城鎮汙水、工業廢水和化肥農藥殘留排入烏梁素海,加之補水不足,烏梁素海一度水體汙染加重,生態功能退化,直接威脅黃河水生態安全,成為巴彥淖爾最大的生態隱患。2008年,烏梁素海湖區暴發大面積「黃苔」,「烏梁素海最差的時候,別說乘船上湖面,離湖遠遠的都能聞到惡臭味,湖面萎縮,湖水變得渾濁,魚類、鳥類明顯減少。」烏梁素海實業公司海區大隊副隊長劉文斌這樣描述曾經的烏梁素海。
烏梁素海天鵝在嬉戲
從那時起,內蒙古開始了對烏 梁素海的綜合治理 ,採 取多項綜合措施 ,開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生態保衛綜合治 理工程 ,統籌推進全流域生態修復 、綜合治理和保護開 發 。在烏蘭布和沙漠東緣,建成長154 公裡、寬 50 多米的防風固沙林帶,遏制沙漠東侵;開展點源汙染「零入海」行動,推進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加快中水處理廠建設,加大汙水管網和中水管網鋪設力度,做到生活汙水和工業廢水全收集、全處理、全回用,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烏梁素海的汙染;在河套灌區,全面開展控肥、控藥、控水、控膜 「四控」行動,推廣使用有機肥、無公害農藥和國標地膜,推進地力提升,實現控肥增效、控藥減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引導農民綠色生產;在烏梁素海湖區,實施入海前溼地淨化、網格水道、蘆葦加工轉化等工程,促進水體循環,改善湖區水質;在湖區周邊,關停整頓破壞生態、違法違規礦山企業,對集中連片、功能退化的草原生態系統進行修復整治;利用黃河凌汛期和灌區農業灌溉間隙期,加大烏梁素海生態補水力度。
「通過綜合治理,烏梁素海湖區整體水質已由 2010 年的地表水劣五類,達到現在地表水五類,局部水域已達四類,現在已經對烏梁素海的生態補水形成了一種常態化,而且不分階段、不分季節,根據烏梁素海的水質,隨時調控。」內蒙古河套灌區排水事業管理局局長張浩文說。
乘艇行駛在烏梁素海的湖面上,溫潤的清風輕撫臉頰,湖面波光粼粼,成群結隊的飛鳥盤旋在蘆葦蕩與湖面上,野鴨歡快的撲騰著翅膀,湛藍的天空、碧波的湖水、豐茂的水草、悠然自在的飛鳥,一幅優美的自然畫卷展現在眼前,令人心曠神怡。
烏梁素海河道風光
烏梁素海南端是曾經的主要養殖區域,實施烏梁素海綜合治理以來,巴彥淖爾市對湖區非法漁業養殖進行了清理整頓。2019 年,巴彥淖爾市啟動完成了烏梁素海湖區生態天眼智慧監管項目,在9萬畝養 殖區沿湖岸和 5000 畝魚塘區域建設4臺熱成像雙光譜重載雲臺長焦距攝像機,對相關區域進行高空大場景視頻監控,並在養殖區生產碼頭安裝固定監控1臺,對生產碼頭進出物品進行24小時監控。同時, 38 個水質自動監測站也實時緊盯烏梁素海流域水體水質情況。
增強推進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內蒙古沿黃各盟市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尊重自然,尊重規律,在全區率先走出一條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綠水 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一場源自綠色轉型的戰役,一股發端於黃河流域的強大綠能量,正持續推動內蒙古經濟高質量發展不斷向前。
(楊愛群 李俊偉 文 蘭雲楓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