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以雷:正視問題,對症下藥,高起點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2020-12-16 中國發展網

中國發展網訊 2020年12月13日上午,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山東省人民政府指導,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山東大學主辦的首屆黃河發展論壇暨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第十八次專題研討論會成功舉辦。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首席顧問,新疆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發展與改革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新疆兵團黨委、兵團原副秘書長劉以雷在論壇上發言時指出,黃河流域各省要切實把握新時代新要求,展現新擔當新作為,深化認識,正視問題,對症下藥,高起點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論壇現場

劉以雷介紹說,「我來自新疆,烏魯木齊到濟南大約3200公裡,青海師範大學史校長從西寧到濟南是1600多公裡,我應該是離這裡最遠的一個參會代表,為什麼參加這個論壇?因為早在1988年,山東省就牽頭召開了黃河經濟協作經濟帶的會議,1992年改為黃河經濟協作區,增加了新疆自治區和新疆兵團,變為9省11方,至今已舉辦過黃河經濟協作區會議30多次,20年來我多次參加過這個會議。」

劉以雷

劉以雷表示,儘管新疆不是黃河流域的,但是新疆是黃河委員會成員單位,在水利業務上也是歸黃河委員會管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從今年8月份中央政治局審議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以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就由此上升為重要的國家戰略、國家意志,揭開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所以,劉以雷提出,黃河流域各省要切實把握新時代新要求,展現新擔當新作為,深化認識,正視問題,對症下藥,高起點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第一、要進一步深入學習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深刻理解黃河流域特點及推動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深遠意義

黃河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和山東9個省(區),流域面積75萬平方公裡,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發祥地,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重要的經濟地帶和鞏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區域。

一是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推動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對改善和保障我國人居環境和經濟社會穩定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黃河流域是連接青藏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的生態廊道。我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確定的「兩屏三帶」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中,有「兩屏一帶」位於黃河流域,分別是青藏高原生態屏障、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和北方防沙帶。黃河又是西北和華北地區重要的水源,除了承擔本流域供水外,還擔負鄰近流域缺水地區工農業生產和城市生活供水任務。黃河流域的生態狀況關係西北、華北乃至全國的生態安全,自古就有「黃河寧,天下平」之說。黃河流域全長5464公裡,經青藏、黃土、內蒙古三大高原及中下遊華北平原,生態環境總體上比較脆弱。上遊的三江源被譽為「中華水塔」,為高寒生態系統,屬於青藏高原複合侵蝕生態脆弱區。中遊的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水土流失嚴重,風沙危害大,分別屬於西北荒漠綠洲交接生態脆弱區和北方農牧交錯生態脆弱區。下遊黃河三角洲長期受中上遊侵蝕而來的泥沙淤積,形成了黃河衝擊平原和「地上懸河」,屬於沿海水陸交接帶生態脆弱區。黃河以「善淤、善決、善徙」而著稱,素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說,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杜絕黃河水患,使黃河真正成為造福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二是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地帶,推動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發揮我國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餘地大的重要舉措,有利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以黃河及隴海、蘭新鐵路為軸線,構成沿黃——隴蘭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一起,成為我國生產力布局中,兩條東西走向最大的經濟帶。2019年黃河流域9個省(區)GDP合計24.74萬億元,佔全國四分之一,人口4.35億,佔全國31.1%。從下遊往上依次形成了以濟南、青島為中心的山東半島城市群,以鄭州、洛陽、開封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以西安、寶雞、天水等地為中心的關中-天水經濟區,以太原為中心的太原城市群,以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榆林為節點的呼包鄂榆經濟區,以及蘭州-西寧、河西走廊重點開發區等城市群或國家級重點開發區域。黃河流域產業發展程度與自然梯度相反,下遊山東產業發展程度最高,中遊河南、四川、陝西、內蒙古和山西次之,甘肅、寧夏與青海產業發展程度較低。歷史上,黃河流域農業就很發達,是我國糧食重要產區,也是我國最大的能源原材料工業基地。2019年黃河流域9個省(區),糧食產量2.34億噸,佔全國35.3%;肉類總產2407萬噸,佔全國31.5%;原煤產量30.78億噸,佔全國近80%;天然氣產量585.8億立方米,佔全國33.3%。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有基礎有潛力,既是自身轉型發展的內在必需,也是緩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客觀要求,還是為全國發展提供基礎產業和能源保障的後盾所需。

三是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發祥地,推動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培根鑄魂之舉,是堅定文化自信,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提供不竭精神動力之源。黃河被尊為「百川之首」「四瀆之宗」,是中華民族的搖籃。6000年前出現了以半坡文明為代表的母系氏族文化。4000年前炎黃部落在黃河流域生活繁衍,形成了華夏族。歷史上,黃河流域農業文明發達,一直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建立了鄭州、西安、洛陽、開封、安陽歷史文化古都,創建了中國最早的最高學府太學(設在東漢首都洛陽),孕育了三秦、中原、河洛和齊魯文化等,誕生了四大發明、天文曆法(二十四節氣)、醫學、農學、水利等古代重大科學技術。同時,黃河接納百川、匯聚千流,九曲十八彎、奔流不復還,培育塑造了中華民族兼容並包的氣度和自強不息的品格,她還以河水顏色以及傳說中的「幾」字形龍,構成了中華民族形象的表徵,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

第二、要正視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為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把好脈找準病根。

一直以來,生態環境脆弱,經濟社會發展滯後、區域協作不夠,我認為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和最大制約。

一是生態環境脆弱。前面講黃河流域特徵時已提到幾大脆弱區。從源頭看,主要是草原退化,水源涵養受到極大影響。三江源是黃河主要水源涵養區,三江源植被以高山草甸和草原為主,由於土壤侵蝕和氣候原因,儘管國家從2005年以來實施了兩期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規劃,但是草地生態系退化格局依然沒有得到根本性扭轉。從幹支流看,存在水量減少、水質汙染和水土流失三個突出問題。黃河流域徑流量日益減少,2014年黃河出現罕見的全流域性乾旱,2015年黃河幹支流徑流量為50年來的最低點,2016—2017年徑流量保持低位運行,徑流量減少也削弱了幹流對汙染物的稀釋能力。近30年來,排入黃河的廢汙水總量呈逐年遞增趨勢。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21.7億噸,:增加至2017年為44.94億噸。同時,支流比幹流汙染嚴重且對幹流水質影響很大,2018年對黃河蘭州段以下的主要支流進行了研究,發現中下遊大型支流匯入幹流的水體是導致幹流汙染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黃河中遊穿越黃土高原,黃土高原水土流失一直是全球最為嚴重區域之一。從黃河三角洲看,主要有海水倒灌、環境汙染與互花米草入侵三種病症。近年來黃河水沙減少,黃河三角洲被海水不斷侵蝕,面積不斷減少。黃河三角洲蘊含著大量的油氣資源,在石油資源開採、運輸和加工過程中,由於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燒,大量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進入環境中,導致生態系統結構破壞、功能衰退、生物多樣性減少、生物生產力下降以及土壤地力衰退等環境問題。外來物種互花米草1990年開始「感染」黃河三角洲,至2018年已超過4400平方公裡。互花米草具有強大的無性繁殖能力,導致溼地生物群落組成和結構發生變化。

二是經濟社會發展滯後。黃河流域不僅生態環境脆弱,而且社會民生保障薄弱,經濟發展滯後,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相比發展差距巨大。黃河流域9個省(區)有6個位於西部地區。總體上經濟發展基礎薄弱,產業轉型升級較慢,社會民生領域短板較多。黃河流域居民收入不高,財政自我積累不足,依靠中央轉移支付突出。2019年黃河流域9個省(區),除山東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外,其餘無論是城鎮還是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黃河流域有5個省(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低於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甘肅、青海、內蒙古、寧夏和河南中央轉移支付高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都在一倍以上,有的甚至兩三倍。黃河上中遊和下遊灘區,是我國貧困人口相對集中的地區,全國14個集中連片的特困地區有5個處於黃河流域。同時,黃河流域也是多民族聚集地區,少數民族佔10%左右。有些地方既是少數民族聚集區也是貧困區。同時存在一些與西部共性的問題如缺乏具有經濟增長勢能的中心城市,產業鏈單薄,生產要素存量與質量不高,城市規模還有收縮跡象。在2018中國城市競爭力排行榜20強中,只有青島、西安和鄭州排進榜單,且居於榜單後段。

三是區域協作不夠。黃河流域在地理上是一個的完整的區域,在經濟和行政上是各自獨立的,依照市場化的手段和單純的一個地方政府的意願來治理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衍生出許多塊狀分割的碎片化管理機制,不利於資源有效發揮。在經濟一體化發展方面由於各地區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和不均衡,黃河流域內部尚未形成具有規模的分工協作,外部溢出效應缺乏,技術、人才、資金、商品物流等生產要素流動性不強;在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方面,缺乏全域視角的統籌規劃以及有實力有影響力的平臺支撐。

第三、對症下藥,高起點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黨中央著眼全國發展大局,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進行了頂層設計,為各省區凝聚共識,形成合力,共同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遵循和契機。要抓好三個重點、做好兩個結合的工作。

三個重點工作:一是加大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治理。貫徹新發展理念,守住生態保護紅線。堅持節約優先和保護優先。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發揮政府、企業和社會的積極作用,構建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大力推進黃河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減少黃河水旱災害、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保護和弘揚黃河文化,形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治理上,黃河源頭著力「固本增元」,防止草場退化,提高水源涵養能力。幹支流著力「活血化瘀」,要合理攔蓄水資源,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提高水質,防止水土流失,與兩岸、上下遊一體化治理。三角洲著力「預防感染」,要治理汙染,遏制入侵生物互花米草惡性蔓延,加強河口海岸帶治理和修復,預防海水侵蝕。

二是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和現代化產業。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破除單純依靠資源優勢和國家支持等原有模式,主動適應對接和落實國家發展全面深刻轉型。以解決現實環境問題為導向,形成層次清晰、內容齊全、相互配套、重點突出的政策體系,並以此為框架,遏制傳統粗放型發展慣性。因地制宜,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量力而行適當布局戰略新型產業和高科技產業,以特色優勢產業和現代化產業為基礎和支撐,培育競爭新優勢。

三是打造沿黃河流域的核心增長極和中心城市群。在黃河區域內部「構建黃河生態命運共同體」和「黃河經濟命運共同體」,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區域互惠合作,推動黃河流域蘭州—西寧、寧夏沿黃、呼包鄂榆、關中平原、中原和山東半島等城市群互動發展。加快西安、鄭州等經濟發展潛力和基礎較好的城市,帶頭對接參與「經濟雙循環」戰略,依託於第二亞歐大陸橋和國家級的「十縱十橫」綜合運輸通道建設將國內產業鏈向黃河流域延展。利用黃河流域內各省和周圍各省的口岸、港口等重要通道優勢,在黃河沿岸點狀分布的幾個有一定基礎的城市群基礎上,打造黃河流域增長極和中心城市群。

劉以雷建議要做好兩個結合:一是做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與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戰略的結合,黃河流域9個省(區)有6個在西部,疊加兩個戰略政策,發揮乘數效應。二是做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遠景規劃的結合,立足國內大循環,面向中西南亞擴大開放。總之,要統籌銜接,密切配合,形成政策合力,全力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注,這是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首席顧問,新疆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發展與改革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新疆兵團黨委、兵團原副秘書長劉以雷在2020年12月13日上午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山東省人民政府指導,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山東大學主辦的首屆黃河發展論壇暨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第十八次專題研討論會上的發言。現本網予以刊發,與網友共享。)

相關焦點

  • 劉以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原標題:劉以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
  • 全面推進青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上)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千秋大計。由中共青海省委黨校、中共青海省委改革辦和青海省發展改革委聯合主辦、青海改革發展研究院承辦的第四屆青海改革論壇,緊扣時代脈搏,深入探討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與會專家學者緊緊圍繞「源頭責任、幹流擔當——全面推進青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主題,傾智傾力、建言獻策。現刊發主要觀點,以資參考。
  • 【中國夢·黃河情】對話河長劉宛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對話黃河河長》欄目專訪河南省洛陽市市長、洛陽市總河長劉宛康。劉宛康表示,洛陽正以「生態保護為先、確保安瀾為底、統籌治理為要、傳承文化為魂、高質量發展為本」,加快建設「生態河」「平安河」「生命河」「文脈河」「幸福河」,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在洛陽落地生根提供堅實支撐。中國網記者:洛陽市是如何確保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重大國家戰略落地見效的?
  • 寧夏水投集團:踐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寧夏力量
    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寧夏時,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建設作出了明確指示。2020年7月21日,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十二屆委員會第十一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關於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實施意見》。江河萬古流。
  • 中國夢 黃河情丨閃電漫評:揚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編者按:為深入宣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主辦,中國網、山東省委網信辦承辦,山東廣播電視臺、山東黃河河務局、濟南市委網信辦、淄博市委網信辦、東營市委網信辦等協辦的「中國夢黃河情
  • 「生態文明@溼地」保護黃河三角洲,實現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鄭重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相併列,新時代治理黃河的藍圖和路徑由此明晰。
  • 寧夏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紀實⑥:泱泱萬古...
    人猿揖別起洪荒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守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
  • 凝練科技成果 配置創新資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分...
    論壇邀請了國家部委領導、清華大學及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行業精英、科創代表等,共同關注「十四五」時期產業結構調整和創新驅動發展,圍繞中部地區崛起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高質量發展、空中絲綢之路等重大戰略,在招才引智、產學研合作、培育發展新動能等方面展開深層次交流。
  • 清華同衡中標鄭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範區(大運河...
    原創 遺產中心等 清華同衡規劃播報導讀近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範區(大運河文化片區)城市設計》國際方案徵集專家評審會於鄭州舉行。與會專家對5家國內外知名設計機構的方案匯報進行答疑、評審,由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張杰領銜,清華同衡遺產中心、詳規中心、河南分院共同完成的設計方案脫穎而出,以第一名的優秀成績入圍,並最終成為該項目後續深化的中標單位,助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 省老促會領導調研新鄉市黃河流域生態治理和高質量發展工作
    10月27日,省老促會副會長張程峰帶隊,調研新鄉市黃河流域生態治理和高質量發展工作。副市長武勝軍參加調研座談。  張程峰一行對原陽縣柳月灣社區、陡門鄉仁村堤進行了調研。
  • 袁聚平領銜督辦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有關政協提案
    12月18日上午,鞏義市委書記、市長袁聚平領銜督辦市政協六屆四次會議第2號提案《關於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建議》。鞏義市領導鄧英文、李佔龍、吳建祿、王繼鋒出席活動,相關單位負責人及提案委員參加活動。
  • 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助力寧夏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12月10日訊 11月30日,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與寧夏農林科學院固原分院籤署長期戰略合作協議,助力寧夏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2000年退耕還林工程啟動以來,森環森保所在寧夏固原及周邊涇河流域等地開展了長達20年的生態水文和森林多功能管理等長期研究,並在六盤山建立了森林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寧夏六盤山是黃土高原的重要水源地,也是涇河等多條河流的發源地,在維持區域生態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國家中心城市要引領帶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2019年以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今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強調指出,要強化西安、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推動沿黃地區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質量發展。西安、鄭州作為黃河流域內僅有的兩個國家中心城市,在實現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中的地位特殊而重要。
  • 匯聚「綠」能量 助力高質量 奏響黃河流域生態建設最強音
    編者按:黃河流域內蒙古段是內蒙古自治區重要的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地區、重要經濟帶和經濟主要增長極,也是人口主要集聚區、特色農業的種植區和工業的重點承載區,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其等五大沙漠在此交匯。打造內蒙古高質量發展的「領頭雁」,保衛母親河、保護生態,責任如山,使命艱巨。
  • 數位院士齊聚鄭州黃河邊 研討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鄧放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陳浩 文/圖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同長江一起,哺育著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河南的根脈在黃河、安危在黃河,高質量發展的潛力也在黃河。
  • 《奔跑吧·黃河篇》開播,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
    《奔跑吧·黃河篇》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圍繞「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這一主題主線,從黃河發源地青海出發,走遍黃河上下遊全程,不僅延續了綜藝性、趣味性,更是傳承了黃河文化
  • 「守護綠和藍」濟源:發揚愚公移山精神 助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
    編者按:「生態環境保護就是為民造福的百年大計。」近年來,河南省生態系統紮實推進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全省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天更藍了、山更綠了、水更清了、生態更美好了,一幅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優美畫卷在河南正徐徐展開。
  • 溫縣法院、縣河務局:「玉蘭亭故事會」共話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溫縣法院、縣河務局:「玉蘭亭故事會」共話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2020-08-24 19: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省政協委員劉建良:海陸聯運共建無水港 譜寫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新...
    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19日訊 今天下午,山東省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在山東會堂舉行全體會議,15位委員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培育新動能、發展工業大數據、建設中醫藥強省等作大會發言省政協委員劉建良認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為國家戰略,對山東來講是千載難逢的重大歷史機遇,山東應在大戰略中找準定位, 認清短板,積極作為。
  • 盼「山林川谷美,天才之力多」——黃寶榮委員談黃河流域生態治理
    「水汙染和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流域面臨的關鍵問題。」據黃寶榮介紹,他到甘肅白銀上任伊始,曾多次深入調研,充分了解黃河上遊白銀段的生態環境。在他看來,黃河上遊具有涵養水源、水土保持、下洩流量、保障西部生態安全等重要戰略地位。而西部深度貧困,區域經濟發展不足、發展失衡,是其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最後堡壘」的重要因素。「生態環境的改善也將是區域經濟轉型的重大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