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研究了孫皓暉老師的《大秦帝國》成功地被三個人吸粉,一個是跛子張儀,一個是武安君白起,最後一個是滅六國的王翦。實際上心裏面最喜歡的還是武安君白起,雖然他的身上背著殺神的名頭,還有人屠的稱號,不過我研究了很久,覺得無端的將他定義為一個殺人狂魔似乎不是那麼準確。
白起是秦國老世族蒙西白三族中白家的子弟,最早司馬錯名下一個千夫長而已。憑藉著自己的軍功,一步步走到了武安君的高位,主要負責對外作戰,白起的指揮能力絕對是配得上軍事家的稱號的,甚至在我看來,指揮已經達到了藝術級別。
白起指揮許多重要戰役。大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伊闕之戰又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從最低級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國聞白起膽寒。
當時的戰爭大環境剛剛從戰車時代演變到步騎協同作戰的模式,在春秋時期,千乘之國,那就是有一千輛戰車了,兩國交戰,先把戰車擺開陣勢,互相衝擊,不說戰車造價昂貴,而且操作戰車的士兵也需要專門訓練很長時間。那時候的戰爭缺乏冷兵器時代戰場的藝術美感。而在戰國時期,秦國在這方面還是比較領先的,因為所處的地理環境,經常和羌人打交道,騎兵的起步很早,西周建國的時候便是秦國的勤王黑騎出了一把彩。
後來,孫臏的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徹底將人們的戰爭形態改變,長途奔襲步騎混編,大規模的運動戰終於開始成熟起來。而白起,結合了各家所長,基本上是個戰爭全才。
白起的作戰指揮藝術,代表了戰國時期戰爭發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於分析敵我形勢,然後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方針對敵人發起進攻。如伊闕之戰中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鄢郢之戰中的掏心戰術,並附以水攻;華陽之戰長途奔襲。長平之戰以佯敗誘敵,使其脫離既設陣地,爾後分割包圍戰術,殲敵45萬,創造了先秦戰史上最大的殲滅戰戰例。
單說長平大戰,這場戰爭實際上並不是短時間結束的,在戰爭第一階段,廉頗當主帥,策略是防守,建立了嚴密的防線,就連白起也沒有白髮攻破。雙方整整消耗了三年,在之後換上了趙括,就是紙上談兵那個。雙方的陣容如果不算後勤人員的話,戰力大概相等,白起五十多萬,趙括四十五萬,兵書上講究十則圍之,倍則擊之。就是說有敵人十倍的兵力就保衛起來打他,如果是兩倍就主動出擊,但是長平大戰,白起實現了在基本上算是一比一的兵力下包圍了趙括的軍隊,最終導致趙括的軍隊開始餓肚子,不光是士兵互相殘殺而食,戰鬥力基本告吹,趙括組織的幾次突圍均告失敗,最終趙括死在亂軍中,剩下的士兵統統投降。
這時候,有意思的問題就來了,首先是投降的人數,趙軍一共四十五萬,投降了四十萬,那就意味著,在被包圍的時候,趙軍反抗期間一共死了五萬人,實際上史書在這裡有個小漏洞,秦軍死了多少人?沒有詳細記載,但是百萬級別的會戰,白起又分割了多個戰場,正面的主戰場,左右翼,已經繞後的長途奔襲,斷糧道,輕騎兵的騷擾式進攻,要是第一輪接觸就死個上萬人實在很正常,趙兵已斷糧四十六天,這是已經被圍困時候的事情,再加上之前還沒有被包圍的時候,戰爭打了兩個多月,而且趙括被包圍後將部隊分為四個梯隊不停的突圍,意圖脫困,陣亡五萬人很明顯不是很實際。
再說趙括死後,趙軍投降,史料記載的是白起直接下令把所謂的四十萬人坑殺了,但是我們再看另一個問題,當時的秦國國君秦昭襄王,在他當了國君的前期,一直是宣太后執政的,他就是個旁聽蓋章的,宣太后就是大家熟悉的羋月,而宣太后,一直和白起交好,實際上,在秦昭襄王前期,不管是戰略還是具體戰事,都是羋月和白起兩人一合計,妥了,秦王你蓋章吧。直到秦昭襄王親政才起用應侯,搞掉了羋氏的一部分權貴,但是白起還是留下了,畢竟秦國需要一個名將來開疆擴土。
當時的情況是,秦昭襄王聽說趙國的糧道被切斷,下達全國動員令,徵調秦國十五歲以上男子全部應戰,加封應徵者爵位一級,他親赴河內督戰,以阻絕趙國的援軍和糧草,傾全國之力與趙作戰。秦昭襄王當時人就在河內,這個地方可是離主戰場遠不到哪裡去啊,一般來說戰爭時期,大部分軍中事物都是歸將軍管的,但是趙軍一旦投降,那就代表著軍事行動已經取得結果,這時候就需要國君和幕僚團隊來研究後期的政治問題了。
秦昭襄王本來就離前線不遠,白起打贏了第一時間做的事肯定是向國君匯報,順便請示後續的事情,俘虜怎麼辦?要不要趁勝追擊?或者撤軍休整?這些問題都是大方向的問題,都需要向國君請示,而且趙國這麼多俘虜,很明顯消化不了,國君又在跟前,白起又不傻,怎麼會自作主張擔起古人最為看重的殺降不祥這種黑鍋來。
那麼只剩下兩種可能了,白起不請示是不可能的,那麼白起請示之後一種可能就是,秦昭襄王傳個口信,說你把俘虜弄死吧,因為誰都知道,四十萬人秦國消化不了,光是這些人吃飯秦國都受不了,更別說,今天是俘虜,明天吃飽了人家又想為趙國而戰了,後院起火那就更好玩兒了。白起知道,秦昭襄王也知道,不管是誰,最終結局肯定會演變成殺。不過,我個人更加傾向於是秦昭襄王下了命令的,但是史書沒這麼寫,因為君王誰也背不起這麼大的暴君的名聲。只好讓白起頂包,最終秦昭襄王站在應侯那邊和白起鬧翻,白起被逼自殺。
另外一種可能就是甩鍋了,秦昭襄王接到白起請示的時候,直接不做評判,裝作看不懂局勢,告訴白起軍事行動一切由白起做主,讓他自己看著辦,到頭來白起也沒辦法,只能是坑殺趙軍。還是白起背鍋。
事實上,有學者統計過,火戰國差不多死了200萬人,白起自己佔了一半。所以白起才有了殺神的名頭,才有了人屠的稱號,但是加入長平大戰的四十萬不算在白起頭上,一生大小戰70餘場,無一敗績,60萬的戰績很過分嗎?一點都不過分。畢竟戰事數量在那擺著。
我始終覺得,那些歷史的迷霧,遮蔽了我們的眼鏡,有時候,有些人,真的背負了不該背負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