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的秦趙長平之戰,如果沒有丞相範雎的離間計,趙孝成王臨陣換將,用趙括換下了廉頗,秦國恐怕未必能取得這次戰役的勝利。因此,這一戰範雎也是功不可沒。
然則白起之死,似乎與範雎也脫不了關係,因為在長平之戰之後,秦國的這一相一將,一文一武兩個重要人物卻產生了隔閡。當然,他們之間的隔閡也並不是白起之死的直接原因,卻影響了白起臨死之前的那一段日子。
長平之戰取得勝利後,趙國元氣大傷,按照白起的打算,應該乘勝滅掉趙國。所以秦國在公元前259年,即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十月,再次平定了上黨郡,之後秦軍分為兩路:一路由王齕率領,進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馬梗攻佔太原。而白起則自率一軍圍攻邯鄲。
韓國和趙國驚恐萬分,想起了"以彼之道還制彼身"的策略,便派蘇秦的弟弟蘇代用重金賄賂秦相應侯範雎,對範雎同樣使用了離間計。在蘇代忽悠下,接受了賄賂的範雎也擔心白起因戰功卓著而威脅到自己的權勢,便以"秦兵勞",急待休養為由,又忽悠了一次秦昭襄王,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得到了秦昭襄王的應允。因此,韓國割垣雍,趙割六城之地以求和,雙方休兵養息。
這一"和",使趙國得到了暫時的休養生息,而秦國卻失去了提前滅掉趙國的機會。主戰派白起聽說此事竟是丞相範雎從中促成,因此對範雎失去好感,並產生了隔閡。
雖然如此,這事到這裡也就算完了,但沒有想到的是,趙國卻出爾反爾,答應好的割讓六城,後來卻又不捨得給了。
秦昭襄王大動肝火,趙國這傷疤還沒好呢,怎麼就忘了疼了?那就再讓他疼一次!於是,在秦趙議和八個月之後,秦國再一次對趙國發動了戰爭,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歷史上稱這一次戰役為"邯鄲之戰",也叫"邯鄲保衛戰"。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其九月,秦復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這段記載告訴我們的是,這次秦國攻打趙國邯鄲的戰鬥總指揮是五大夫王陵,而不是武安君白起。白起此時幹什麼去了呢?
原來這個時候,白起病了,不能率兵出徵,《史記》中說:"是時武安君病,不任行。"這是白起第一次稱病,可能是真的病了,所以秦國才任命王陵統領大軍。
這時的趙國經過七八個月的休整,軍隊士氣已經恢復,也漸漸擺脫了長平之戰失敗的陰影,所以王陵所指揮的攻打邯鄲的戰鬥很不順利。當然,這也從另一方面看出了王陵的軍事指揮能力的確一般,和白起相比根本不是一個層次,那是差了很大一截的。
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比拼的不僅僅是將帥的智慧和士兵們的戰鬥力,更主要的是軍隊的規模,用"人海戰術"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邯鄲之戰初期,秦國的軍隊屢屢失利,陣亡的將士肯定很多,為了補充軍力,加大對邯鄲的攻擊力度,秦昭襄王"益發兵佐陵",陸續向邯鄲外圍增派了援軍。可是即便如此,王陵仍沒有能夠扭轉不利局面,反而屢戰屢敗,竟然損失慘重,陣亡了四萬多人。而且趙王此時也分別向韓、楚、魏等國發出了求救的信息。
後來有人假設,如果此戰的主將換成白起,那應該是一個怎樣的結果?邯鄲之役是秦國與六國的徵戰中少有的一次敗仗,而在白起的軍事生涯中這種敗仗是幾乎沒有的。所以,秦昭襄王理所當然的也想到了白起。
而就在這時,武安君白起的病也好了。秦昭襄王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高興,"欲使武安君代陵將",意思是要想順利攻下邯鄲,那有讓武安君白起去代替王陵領軍作戰了。於是召見白起,表達了欲讓他重新率軍徵戰的意思,沒想到白起"終辭不肯行,遂稱病"。這一次,白起"稱病"就是一個藉口了。
不過白起的拒絕當然有他的理由,他對秦昭襄王說:
"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
其實白起的分析確實很有道理,他首先肯定"邯鄲實未易攻也",他為什麼會這樣說?因為他親自指揮過對趙國的戰爭,他對趙國軍隊的戰鬥力有切身體會。況且邯鄲並不是一座普通的城邑,它是趙國的都城,其實就是趙國的象徵,保住了都城就是保住了趙國。趙國當然會在這裡部署下堅固的防禦工事和強大的軍力,無論是趙國的君主,還是邯鄲的士兵、百姓,都會同仇敵愾,萬眾一心,拼死保衛自己的都城。
其次,白起說:"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他當然不會直接說秦國發動的戰爭是不義的行為,但是他知道,是經過長平之戰之後,山東六國都清醒的認識到了秦國的徵服野心。趙國一旦滅亡,其他五國雖然不能確定秦國下一個攻打的目標是哪一個國家,但是像趙國一樣滅亡那是儘早的事情,也就是說他們都會不可倖免的淪為秦國的進攻目標。所以這次邯鄲之戰,即使趙國不向他們求救,他們也未必會坐視,況且魏國和楚國當時已經打算向趙國派去援軍,這就是白起所說的"諸侯救日至"。這種情況下,秦國滅亡趙國的戰爭恐怕會演變成秦國與六國之間的全面戰爭,這對於秦國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第三,白起說:"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秦國在長平之戰中雖然是勝利的一方,殲滅了趙國四十萬人,但是秦軍也陣亡過半,經過常年的徵戰,秦國的實力也明顯削弱,兵源也出現了難以為繼的現象。這也是秦國不能不面對的現實。
第四 ,趙國邯鄲距離秦國距離遙遠,中間不僅隔著黃河,而且還隔著太行山,在當時落後的交通運輸條件下,拉開如此長距離的戰線遠徵,在缺乏外援和群眾基礎的情況下必須速戰速決,否則將陷入非常被動的局面。
從當時的戰局來看,秦國圍攻邯鄲的戰役是根本不可能速戰速決的,這在王陵的不斷失利中很早就表現了出來。趙軍的抵抗是非常頑強的,同時也牽制住了秦軍的主力,如果秦軍不能迅速取勝,就有可能會陷入持久戰,而此時,如果其他國五再從其他方向對秦軍或者秦國本土發起進攻,那麼秦軍就不得不陷入兩線作戰、腹背受敵的危險境地。
所以,白起在分析完上面這四點對秦國的不利因素之後,僅用"不可"兩個字,一方面是在勸諫秦王,這場戰爭不能再打下上去了,否則就會有"破秦軍必矣"的危險。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態度,自己已經無意再參與進這場無謂的戰事之中。所以,白起的這一次"稱病"實在是一種推託。
泰昭襄王親自下了命令,白起不去。秦昭襄王還不甘心,接著又派應侯範雎去請他出馬,白起也同樣拒絕了。
其實我們不要以為白起拒絕出戰還是在生範雎的氣,還是為上次秦昭王沒能乘勝滅趙而鬧情緒,我想白起不會那麼小肚雞腸。因為作為一個幾乎百戰百勝的"戰神",在經過仔細的分析和嚴密論證之後,他認為這場戰爭秦國註定會失敗,即使投入再多的兵力,自己也無法扭轉戰局。這才是他拒絕秦昭王任命的真正原因。
武安君白起拒不執行秦昭襄王的命令,但前方的戰勢危急,秦昭襄王無奈之下,只好派出了大將王齕出任邯鄲前線總司令,代替王陵指揮圍攻邯鄲的戰役。
然而王齕的運氣並沒有比王陵強到哪裡去,《史記》記載道:"八九月圍邯鄲,不能拔。"秦軍在邯鄲城下始終無法前進一步。而這時,楚國的春申君和魏國的信陵君各自率領本國的援軍已經趕到,秦軍傷亡慘重。
白起對前方的戰勢當然也是非常關心的,當他聽說秦軍在戰鬥中傷亡情況之後,說了一句:"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
這句話我們可以理解為是白起的慨嘆和惋惜,當然也可以理解為是白起的幸災樂禍,或者是要向人證明自己的英明。
而秦昭襄王的理解理所當然的應該是後面的兩種,而這兩種理解都是秦王所不能容忍的,因此秦王"怒,強起武安君"。這一個"怒"字,把秦王當時的神態描寫得淋漓盡致,雖然沒有使用"大怒"或"震怒",但我們從中所讀到的卻是比這兩詞語所表示出來的憤怒更甚。而接下來的"強起"則更是把這種憤怒暴露無遺,他是要用王權強迫武安君接受命令擔任攻打邯鄲的大將軍任命。
然而白起仍然以"病篤"為藉口,聲稱自己病情已經加重,實在無法承擔秦王的任命。應侯範雎奉秦王之命再一次來請他赴任,白起竟然裝病臥床不起。看來他心裡確實憋著一股怨氣,但他沒有想到的是,就是這股怨氣,卻給他帶來了殺身之禍。
由此看來,白起雖然被後人譽為"戰神",但他的情商似乎不高,我們且不說他和範雎之間的矛盾,他的最大的錯誤應該就是不聽君命。"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這是有史以來軍人應該恪守的職責,而當權者最不能容忍的就是不聽從命令。俗話說事不過三,秦昭襄王三次命令白起出徵,而三次被拒絕,即使他從前的功勞再大,秦王也不可能再容忍他了。
秦昭王對這位"恃功而驕"的武安君不再忍耐,盛怒之下免去白起武安君的封爵,將他免為一名普通士兵,並且要求他馬上離開鹹陽到陰密的軍中報到。這對白起來說真可謂是大起大落,從人生的高峰一下子跌落深谷。大概是這樣的起落人生對他的打擊實在太大了,白起再一次真的病倒了,因而未能按期去陰密報到。
這樣又過了三個月,在諸侯聯軍的強大攻勢下,秦國形勢更加危急,秦軍連續戰敗,無力抵抗聯軍的攻擊。當這些戰敗的消息不斷從邯鄲傳來的時候,秦昭襄王把滿腔的怒火遷移到白起的頭上,對他的怨恨與日俱增,連續派使者催促白起不許在鹹陽停留,必須馬上上路去陰密報到。
白起只好帶病離開了鹹陽,來到了鹹陽西門外十裡的杜郵。這時,秦昭襄王似乎產生了一種擔心,假如讓白起活著離開秦國,他萬一投靠到別的國家,這對秦國來說將是一個極大的隱患。
於是秦王召集了以相國範雎為首的群臣討論白起的問題,秦昭襄王說:"寡人令白起遷出鹹陽,他竟然還流露出十分不滿的樣子,好像不服氣,還有怨言。"其實只是秦王欲殺白起的一個牽強的理由罷了。
於是秦昭襄王派使者給白起送去了一把鋒利的寶劍,意思是很明顯的了,那就是讓白起自裁。
白起接過長劍,在臨死之前仰天長嘆:" 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 "看來白起至死都沒有想明白,自己為什麼會落得如此下場。
而白起自刎前的另一番話,似乎為自己的報應找到了一個充分的理由。他說:"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軍降卒四十五萬人,我用欺騙的手段把他們全部活埋了,這就足夠死罪了!"
這是他的醒悟,還是懺悔?若真的是懺悔,他所要面對的,又何止於這四十五萬趙軍冤魂?
白起平生指揮過許多重要戰役,歷經大小七十餘戰,從來沒有敗績。其中有明確數字統計的戰役,除長平之戰中被坑殺的四十五萬趙軍之外,白起其它戰役中斬殺的他國將士數字如下:
在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中,白起率秦軍在伊闕同韓、魏、東周聯軍展開戰爭。此戰斬首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
公元前279年至278年,鄢郢之戰中,白起率秦軍伐楚,攻破楚國都城郢、別都鄢,焚毀楚國的宗廟和夷陵,重創楚軍,淹殺楚國鄢城百姓數十萬。
公元前273年華陽之戰,白起、魏冉率秦軍在韓國華陽一帶同魏國、趙國的軍隊發生戰爭。魏趙兩國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魏國大片城池,此戰共斬首魏趙聯軍十五萬人。
公元前264年陘城之戰,白起率秦軍攻佔韓國陘城等九座城邑,此戰斬首韓軍五萬人。
難怪梁啓超考證中指出,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而白起據二分之一。
公元前257年十一月,白起自殺而死,一代名將就這樣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後人對於白起,多有讚譽和憐惜,《千字文》中也這樣寫道:"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這四句說的是,白起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後位列武廟十哲,名垂千古,馳譽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