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這前半句的意思是年輕人讀了水滸就不學好,至於為什麼不學好,《蕩寇志》的作者俞萬,曾解釋說水滸「邪說淫辭,壞人心術,貽害無窮」。所以俞萬春寫此書的中心思想就是「提明真事,破他偽言,使天下後世深明盜賊、忠義之辨」。
由此可見,這部作品就是針對《水滸傳》唱反調的,施耐庵為梁山好漢立了36天罡,72地煞的排位;俞萬春就為朝廷立了雷部36將,以及18位散仙。施耐庵標榜梁山都是忠義好漢,俞萬春就將一百單八將全部貶成亂臣賊子;施耐庵以朝廷招安正名為結局,俞萬春就以各種罪名將梁山賊寇一一正法。
而對《水滸傳》動刀的並非俞萬春開始,明朝的金聖歎就點評過這部小說,他說《水滸傳》的後50回都是羅貫中「橫添狗尾」,並不是施耐庵的筆法,所以就給刪減後留下70回的版本。原著第七十回最後講的是「三十六天罡臨化地,七十二地煞鬧中原」,這裡就引出下個章節的內容,即宋公明在忠義堂安排一百單八將的座次,並對眾頭領提出招安的願望。
俞萬春就是接著水滸傳第七十回開始寫的《蕩寇志》,從形式上,是有前人打的基礎,從內容上,將梁山賊寇的招安夢扼殺在搖籃裡,所以梁山一百單八將的結局就成了另一個走向。而且由於價值觀導向的對立,此書也成為水滸系列中,唯一一部立場相反的作品。它將人們崇敬和喜愛的梁山好漢一個個「正法」。並在抓捕梁山賊寇時,塑造了陳希真、陳麗卿、雲龍彪、劉慧娘等智勇雙全、全忠全孝的形象,用以表達什麼才是忠義。
所以俞萬春寫《蕩寇志》的宗旨為尊王滅寇,那麼梁山一百單八將被詆毀就在情理之中。比如梁山頭把交椅宋江,在水滸裡呼籲招安,為大宋平滅方臘起義,後以「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忠烈精神,飲毒酒自盡。而《蕩寇志》裡的宋江成了過街老鼠,四處逃竄之際,被人擒獲,送往京城凌遲處死,這種死法也是想說明宋江就是不折不扣的造反頭子。
還有很多諷刺的手法終結了梁山首領,如神醫安道全,自己是神醫,在俞萬春筆下卻成大病不治,被一個庸醫治死了;矮腳虎王英不是好色嘛,色字頭上一把刀,在俞萬春筆下,他於陣前調戲對方女將陳麗卿,結果被陳麗卿活捉按於馬背,這種情況下還動手動腳,結果被陳麗卿雙腿夾死了,扈三娘為其報仇不成,也被此女將掐死;小李廣花榮不是神射嘛,從來只有他射人,沒有人射他,但俞萬春筆下,花榮就是被陳麗卿這個一介女流給射死的。
另外,在俞萬春筆下,能戰上百回合的都是朝廷舊將,而沒有官身背景的,基本幾個回合就被打死。如浪子燕青,水滸裡只是盧俊義的小奴僕,但武藝高超,可在俞萬春筆下,僅出戰一次,一個回合就被歐陽壽通用鞭打死。像大刀關勝、玉麒麟盧俊義、霹靂火秦明、雙鞭呼延灼、雙槍將董平、沒羽箭張清等朝廷正將出身的人,都能戰上幾百回合,或者被多人圍攻才敗陣而亡,這就體現了什麼是正牌軍,什麼是草寇。而且張清不是仍石頭厲害嘛,俞萬春就寫下張清被陶震霆用洋槍打死,更體現了落草為寇是鬥不過官府的。
但在整部《蕩寇志》中,張清算是結局較為光彩的,他在接替呼延灼守二關時,與對方鄧宗弼、辛從忠、張應雷、陶震霆四位大將輪番激鬥,且不落下風。最終被洋槍打死,算是保住了「五虎八驃」的面子。除了張清以外,還有三個人死的較為光彩,或者說壯烈,這三個人就是武松、盧俊義、呼延灼。
武松是一個人戰聞達、龐毅、唐猛三人,最終力竭不支,坐石氣決,死後尚「執棍挺腰,怒目圓睜,踞坐石上,威風凜凜」。盧俊義是在山寨即將被攻克的時候親守梁山內寨前門,與張伯奮、張仲熊力戰到一百三十餘合尚不分勝負。也就是這個時候,寨子已被攻破,張叔夜趁機暗箭射中盧俊義左肩,三人合力才捉住他,後押送京城凌遲處死。其實盧俊義的壯烈,也襯託了宋江關鍵時刻逃跑的齷蹉,一個都頭,一個副都頭,一個逃跑,一個壯烈守寨,兩者比較,就體現了俞萬春對宋江的鄙視。
與盧俊義一樣壯烈的還有大宋開國名將呼延贊之後——雙鞭呼延灼。守二關時,呼延灼危急關頭捨身而出,「直殺得天旋地轉,海覆江翻,官軍被他衝退三百餘步」,與鄧宗弼、陶震霆、張應雷、辛從忠四人纏鬥不分勝負,最後被辛從忠從背後仍一標槍刺穿,慘烈陣亡。上述四人中,盧俊義、張清、呼延灼都有朝廷顯赫的背景,所以被刻畫出慘烈悲壯的一面,那麼武松出身最高只是小都頭,為何還能如此與眾不同呢?
其實在原著中,俞萬春寫武松戰三將只是一個引子,他想引出來的就是對宋江的鄙視。武松是怎麼累死的呢?首先,打虎武松遇到的是打豹唐猛,二人先戰140餘合,官軍殺盡武松步卒後合圍上來,武松又在包圍圈裡與唐猛戰了150餘合;唐猛已經累的不行了,官軍中另一個將領龐毅又跳了進來,與武松再戰了100餘合,武松此時已經疲倦不支,於是殺開包圍圈談了出去;唐猛就騎著馬追,追上之後又跟武松戰了100餘合,還是不分勝負,這時候龐毅也追了上來,替下唐猛再戰40餘合,武松徹底堅持不住了,於是又開始逃路。
「不好了,軍師叫我嚴守三城,今已僅存泰安,我看孤城苦守,前後無援,何苦在此束手待斃,我決意棄城而去了。」——《蕩寇志第一百二十八回 水攻計朱軍師就擒 車輪戰武行者力盡》
這個時候就發生了轉折,本來在攻泰安的聞達突然也趕來,代替唐龐二人纏鬥武松,又是50餘合的纏鬥,武松終於氣力耗盡,腿膝酸軟已難站立,故而仰天長嘯「我武二一生正直,不料今日如此死法」。好在此時林中突起妖風,塵埃閉天,武松才得以逃脫,避免被斬殺的命運。但即便如此,也因先後纏鬥約600合,活活累成虛脫,氣絕而終。所以武松之死,與泰安的變化有關,否則沒有聞達敢來,武松很可能就逃出生天了。這個泰安的變化指的就是宋江放棄守城,選擇了逃跑,俞萬春就是要通過武松的壯烈,突出宋頭領的假仁義,這與對盧俊義的描寫如出一轍,都表達了對宋江的鄙視。
其實這裡對武松的描寫,與《水滸傳》裡武行者單臂擒方臘有一樣的效果,徵方臘裡的悲壯場面並不亞於《蕩寇志》,若是理解成忠烈報國也可行,若是理解成宋江的決策坑慘了這幫兄弟也可行。只不過俞萬春並不願意用模稜兩可的手法,他把對宋江的鄙視全面鋪開,這裡武松的悲壯並沒有抬高梁山「賊寇」的意思,他只是服務於全書的宗旨,從側面反應宋江假仁假義,坑害兄弟的真實面貌。而作為梁山賊寇的一員,武松即使死的很壯烈,也改變不了亂臣賊子的身份,此處就是行文的手法而已,並不存在所謂的對打虎武松的敬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