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之上,有兩位英雄就連宋江都十分忌憚,他們就是魯智深和武松。雖然兩位好漢都是聽從宋江的指揮,但是在很多場合,宋江對兩人都很尊重。不僅僅是宋江,其實梁山的其他好漢也不敢得罪魯智深和武松,包括脾氣暴躁的李逵。李逵此人十分暴躁,似乎和任何人都敢發火,但是水中沒有描寫他對武松和魯智深發火。到底為什麼眾人都如此忌憚這兩位好漢呢?
魯智深其實是一位行俠仗義之人,他所做的很多事情與自己並沒有什麼利益糾葛,可以說他所做的大部分事情都是在幫助別人,而是不為自己的私利。魯智深之所以叫做花和尚,並不是他喜歡喝酒吃肉,而是身上有很多紋身,所以才有花和尚的稱呼。在宋朝,紋身備受推崇,尤其是男子,十分喜愛紋身。魯智深與武松二人武藝十分高強,這是眾人尊重二人的原因之一。畢竟在梁山,要有身份地位,必須有一身好武藝,否則不會受到眾人的尊重。
在與盧俊義的對決中,武松其實明顯佔優勢,武松之前打過虎,而且殺了很多惡人。在和盧俊義的決鬥中,武松和魯智深打的很憋屈,之前宋江一再叮囑不要殺了盧俊義,可見在宋江眼中,武松和魯智深二人一定能殺死盧俊義,如果他覺得不能的話就不會多次叮囑了。在書中,二人和盧俊義的決鬥也看得出,魯智深和武松都讓著盧俊義,生怕不小心就把他殺了,可見兩人的武藝十分高強。後來盧俊義上梁山之後,也對魯智深和武松很尊重,他知道兩人此前是讓著自己。
後來在徵討方臘的過程中,方臘弟弟方貌一身好武藝,可是見到魯智深以及武松之後,性命不保。書中對於兩人取方貌性命的描寫,看起來很隨意。首先方貌是騎著馬的,卻打不過站著的魯智深,後來魯智深用禪杖,武松使用樸刀,沒幾個回合,方貌就成了刀下鬼。在方臘大軍中,方貌十分英勇,但是這麼一位英勇的悍將根本不是魯智深以及武松的對手,兩人很輕鬆就結束了此人的性命。所以憑藉著一身好武藝,兩人在梁山的地位無可動搖,宋江也是一口一個兄弟的叫著武松和魯智深。
就連脾氣暴躁的李逵都不敢輕易招惹這兩位好漢,其次魯智深的人脈很廣,這也是宋江所忌憚的。魯智深此人喜歡行俠仗義,所以周邊的朋友很多,比如林衝以及史進都欠著魯智深一條命,這種過命之交是很難得的,如果魯智深出了什麼事情,兩人必定不會坐視不管,如果林衝和史進都出面的話,其他背後的兄弟也會出來附和。魯智深上梁山的目的最為純粹,他就是為了行俠仗義,和其他好漢相比,魯智深並沒有什麼個人利益摻雜其中。其次魯智深除了行俠仗義之外,最喜歡和兄弟們喝酒吃肉,所以他的周圍聚集了很多真心實意的兄弟。
其次對於宋江來說,武松和他磕過頭,真正結拜了,所以與其他人相比,會更尊重武松。武松和魯智深都是嫉惡如仇之人,他們兩個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他們的仇家都被二人給殺死了,在眾人中很特殊。梁山上的其他好漢,大多數仇家還在活著,並不像武松和魯智深一樣有仇必報,如果得罪了二人,想必他們也會報仇。後來宋江提出招安,他說武松是個明事理的人,如果是其他兄弟,宋江說話並不會這麼的客氣,此時武松還沒有說話,一旁的魯智深就迫不及的說出自己的想法,因為招安之後,梁山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更不能行俠仗義了,可見魯智深十分反對招安。
面對宋江,他直接說出自己的看法的,他這並不是魯莽,而是絲毫不畏懼宋江。宋江扯了一面大旗,在魯智深眼中,他如果選擇招安就不值得尊重。畢竟梁山的這面大旗能夠立起來,是為了殺貪官汙吏,造福百姓的,如今改旗易幟,當初的理念改變了,魯智深自然很生氣。面對正在氣頭上的魯智深,宋江也很畏懼,如果魯智深一走,梁山上會有很多人離開,這樣的損失,宋江承擔不起。魯智深一生都喜歡行俠仗義,如果此時選擇招安,朝堂之上還有很多的貪官沒有趕盡殺絕,百姓始終處在水深火熱之中,這麼一來就和他的理想相違背。如果此時招安也就意味著此前所做的一切都白費了。